『壹』 等高線地形圖中鞍部的高度怎麼看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也比較容易識別。因為該部位在整個地形體系中似馬鞍。鞍部是兩山峰之間的比較平緩的部位。它與山坳的區別沒有明顯差異。一般看其相對高度。
鞍部的相對高度較高,兩側陡峭,不容易發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
(1)地理鞍部用圖怎麼表示擴展閱讀:
等高線呈封閉狀時,高度是外低內高,則表示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頂等);等高線高度是外高內低,則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窪地等)。等高線是曲線狀時,等高線向高處彎曲的部分表示為山谷;等高線向低處凸出處為山脊。
數條高程不同的等高線相交一處時,該處的地形部位為陡崖,並在圖上繪有陡崖圖例。由一對表示山谷與一對表示山脊的等高線組成的地形部位為鞍部。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該處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該處坡度較緩。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圓,越靠近中心的圓所標的數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和高原的圖相同,數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個區域內,有許多小的形同於高原的等高線圖,其標注的值相差不會太大,否則就成山峰了
山地:圖形也類似於高原,不一定是圓形,在一個圈內,可能有兩個或多個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識別:看每條線上標的數值,數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數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貳』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怎麼區分山峰、山脊、鞍部、徒崖
面對地圖看,
上北下是南,
左西右為東,
地圖方位已辯明
地圖符號顏色識別:
綠為林地藍為水,
地貌、公路棕色繪
其它符號都用黑。
等高線顯示地貌特點:
等高閉合是規律,
彎曲形狀象現地;
線多山高線少低,
坡陡線密坡緩稀。
等高線顯示地貌原理:
由底到頂,高度相等;
水干切開,垂直投影。
地貌識別:
山頂凹地小環圈,
區別要看示坡線;
山頂短線向外指,
凹地短線向里邊。
山背曲線向外凸,
山谷曲線向里彎;
山背凸棱分水線,
山谷凹底合水線.
兩山相連叫鞍部,
高低兩組等高線;
群山相連最高處,
棱線稱為山脊線。
地形起伏判定:
總觀地貌形態,
辨明各處高低;
區分上坡下坡,
沿線編號注記。
四種地形地物分布規律:
山成群,形似脈,
小山多在大山內;
先抓大山做骨幹,
記了這脈記那脈。
上游窄,下游寬,
多條小河匯大川;
河名順著河邊寫,
流向流速看注記;
橋梁渡口有幾處,
深度底質要熟悉。
(三)道
路
平原地,多而寬,
山丘地.窄而少,
山區若是有大路,
多沿河旁和山谷。
(四)居民地
平原密.山區稀,
要記村鎮有規跡;
橋、堡、店、鎮靠公路,
溝、澗、嶺、峪在山區;
泡、灣、河、窪順水找,
村、屯、庄、窯多散居。
地物符號定位點確定方法:
兩個圖形下中央,
方圓三角當中量;
底部寬大底中間,
下有直角角頂上。
換算距離的三個公式
(一)1:2.5萬地形圖換算
l比2.5萬圖,
用4去乘除;』
乘得圖上長,
除得公里數。
實例計算:在1比2.5萬的地形圖上,量得某線段長為
8厘米,求相應實地醫寓為多少公里?根據口訣換算:8/4
=2(公里)。相應實地距離為2公里。
量得從張庄到李庄實際距離為16公里,求在1比2.5
萬地形圖上為多少厘米7根據口訣換算:16×4=64(厘米)。
*在1:2.5萬的地形圖中,每4個厘米為實地1公里.
(二)1:5萬地形圖換算
1比5萬圖,
用2去乘除;
乘得圖上長,
除得公里數。
(三)1:10萬地形圖換算
1比10萬圖,
用1去乘除;
乘得固上長,
除得公里數。
量讀距離方法:
地圖比例先搞清,
計算消去兩個零;
若要求出未知數,
圖上用除實地乘。
(二)比例尺量讀
圖上量,尺上比;
看分劃,讀距離。
(三)里程錶量距:
針歸零,盤向已;
起點推.終點起;
按比例,讀公里。
(三)里程錶量距:
針歸零,盤向已;
起點推.終點起;
按比例,讀公里。
用坐標尺量讀精確坐標
縱邊壓縱線,
橫邊通過點;
公里看圖廓,
米效看圖邊。
用坐標尺量讀圖上目標
縱邊壓縱線,
米數對交點;
橫邊米數處,
就是目標點。
以目標清晰程度日測距離
距離250米一300米
牆可見續,
瓦能數溝,
人臉五官分不清,
衣服顏色可辨明
距離400米
人臉看不明,
頭肩可分清。
距離500米
門見開或關,
窗見框子格,
頭肩分不清,
男女可分明。
距離700米
瓦面成絲,
窗見襯,
人行邁腿分左右
手肘分不清。
判定方位
「磁針」、時表、北極星,
依照地物看特徵。
「磁針」避開鐵磁用,
擺干穩靜指向定;
時針折半朝太陽,
「12」所指是北方,·
先找「仙後「大小熊」,
小熊尾端是北星,
北星又居「仙後「大熊」中,
找到北星北方定;
獨樹南面葉茂盛,
樹樁年輪北面濃,
突出地物北面潮,
靠南積雪早消溶。
『叄』 如何辨別地理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思路分析]
地貌的一般特點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頂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腳低。識別出地貌的各種基本形態,結合具體運動路線,地形起伏則一目瞭然。
[解題過程]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頂。山頂依其形狀可分為尖頂、圓頂和平頂。圖上表示山頂的等高線是一個小環圈,環圈外通常繪有示坡線。
山頂與凹地
比周圍地面低下,且經常無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積的低地稱盆地,小面積的低地稱凹(窪)地。圖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線是用一個或數個小環圈,並在環圈內繪有示坡線。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凸起部分。圖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線以山頂為准,等高線向外凸出,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點的連線,就是分水線。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鄰山背、山脊之間的低凹部分。圖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線以山頂或鞍部為准,等高線向里凹入(或向高處凸出),各等高線凹入部分頂點的連線,就是合水線。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連兩山頂間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馬鞍狀,故稱鞍部。圖上是用一對表示山背的等高線和一對表示山谷的等高線顯示的。
山脊,是由數個山頂、山背、鞍部相連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線叫山脊線。
④斜面
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圖上明確斜面的具體形狀,對定向越野有一定價值。斜面按其形狀可分為:
1)等齊斜面。實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齊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基本相等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等齊斜面。
(2)凸形斜面。實地坡度為上緩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實地坡度為上陡下緩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視。地圖上,從山頂到山腳,間隔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組等高線,表示為凹形斜面。
(4)波狀斜面。實地坡度交*變換、陡緩不一、成波狀形的不規則斜面叫波狀斜面,若乾地段不能通視。地圖上,表示該狀斜面的等高線間隔稀密不均,沒有規律。
3、圖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圖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時,首先要對判定區域進行總的地勢分析,在該區域內,找出明顯的山頂,分析山頂間的聯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線、合水線的走向,然後結合河流、溪溝的具體位置,判定出總的升降方向。總的地勢分析之後,進行具體分析時要注意基本一點,即在地圖上,凡屬運動路線與某條等高線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現象(與某條等高線越來越近或越來越遠或相交)則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體分析時,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②根據示坡線判定
示坡線與等高線連接的一端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據河流符號判定
當一組等高線在河流一側,*近河流的等高線低,遠離河流的等高線高,即當離開河流一側作橫方向運動或成一定角度運動時,就是上坡,相反方向運動時則是下坡。當一組等高線橫穿河流,上游等高線高,下游等高線低。
『肆』 什麼是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用圖表示出來
山谷山脊的判斷可依據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於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水系特徵: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水文特徵: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伍』 初一地理什麼是鞍部
初一地理什麼是鞍部?
回答:
地形圖中為兩組表示山頭的相同高度的等高線各自的閉合曲線相鄰並列,其中間處為鞍部。
這些大多是定性的文字性描述,而實際應用接觸時涉及到的問題可能很多,比如尺度問題等。
廣西師范大學的鍾業勛教授基於三維曲面覆蓋著二維平面的事實,根據拓撲映射的定義,指出三面曲面在平面上的正射投影——等高線圖形保持了其上覆曲面的拓撲性質不變性,為在二維平面上通過描述點集的拓撲關系來定義三維曲面的空間特徵提供了依據。繼而對斜坡、山、山脊、凹地、鞍部等基本地貌形態給出了嚴格的數學定義。從而揭示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規律和內在聯系。可見對於傳統地形地貌的研究在新時期總是具有新的意義,對於鞍部、窪地的考慮,可能從其他方面去了解也是必要的。
地理:兩座山之間,閉合曲線有相同高度相連,便是鞍部。鞍部在兩座山峰之間
『陸』 陡坡、緩坡、盆地窪地、山脊、山谷、鞍部、峭壁陡崖在地圖上的表示方法
陡坡等高線密集,緩坡等高線稀疏, 等高線數值中間小 四周高就是盆地
山脊等高線像低處突起
山谷等高線像高處突起
鞍部兩山頂之間 就是兩閉合的等高線 之間吧
陡崖是等高線重合
只記得這些
『柒』 怎麼識別山頂、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1、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方向彎曲;
2、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的方向彎曲;
3、陡崖:兩條以上等高線出現重合;
4、鞍部:相鄰的兩個山頂之間;
1、山脊
山脊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斜坡的交線,叫做山脊線;
山脊線是由高處向低處凹出的部分,是水流的分水嶺;
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時,向上游彎曲,呈反v字形;
2、地形圖識別法
(1)山頂
在地形圖中一般用三角形符號予以標記。看海拔高度也比周圍的高些。
(2)山脊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看等高線的彎曲方向。如果等高線從海拔高處彎向海拔低處(即從數字大的地方向數字小的地方彎曲)的部位,即是山脊。
(3)山谷
山谷的判別正好與山脊相反。等高線從海拔低處向海拔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山谷處易形成小河,在山上迷路時,可以沿小河走,容易形成聚落。
(4)鞍部
它與山坳的區別沒有明顯差異。一般看其相對高度。鞍部的相對高度較高,兩側陡峭,不容易發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
(5)陡崖
陡崖比較好識別,就是等高線不斷重合或者最為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斷定為陡崖。
『捌』 什麼是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用圖表示出來
山頂的等高線特點是從外向內等高線數值增大
山脊的等高線特點是等高線向海拔低的地方突出
山谷的等高線特點是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突出
鞍部就是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
陡崖部位等高線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