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啊啊啊~~~地理小論文怎麼寫啊
首先,要寫一個獨聚匠心的題目,一吸引讀者的好奇心[暫不舉例(呵呵,我也沒想出來個好題目,靠你自己啦!)]
然後,內容要新穎,不要沉迷與老套,這個就要靠你自己去搜集一些真實可靠的資料了,要有說服力的!加上你自己獨特的見解,等讓人心服口服!
最後,一切准備就緒,接下來,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項,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流淌的把你所搜集的資料和你獨特的見解聯系起來,然後寫下來!
這樣,就可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了,(切記,句子不要過於華麗,也不要過於朴實)
B. 如何寫地理論文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
份責任。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
*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導致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
*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
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
※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
※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
※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
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
珍愛生靈,萬物共存。
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貌似這就是我高一寫的~~~
原創~~~~
C. 初二500字地理小論文例文
寫作思路:首先先寫灌河位置,再寫位置優勢,繼續寫灌河口的地理優勢,最後寫有什麼資源。
範文:
灌河位於連雲港市南端,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黃金入海通道。幹流全長74。5千米,一般河寬350米,水深7—11米。
灌河內可以經鹽河、京杭大運河通達長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與日本、韓國通航,具備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的良好集疏運條件。
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與優越的資源優勢,專家稱灌河可與德國的萊茵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蘇北的黃浦江」。
灌河口附近只有1.7米。地形西寬東窄,狀如一朵綻開的喇叭花。縣域總面積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3平方公里,耕地77萬畝。縣內土壤屬潮土類,根據地貌特徵大致分為3個不同的農業類型區。
即:灌河淤土農業區,含堆溝港、五隊、田樓、長茂、北陳集、大圈、張店、三口、張灣9個鄉鎮及三口良種場、漁鹽辦事處。土壤以粘性鹽潮土為主,也稱新淤土。鹽西豎土農業區,含白皂、湯溝、孟興庄、李集、六塘5個鄉鎮及蠶桑場與縣果園。
土質屬黃潮土,也稱無鹽害老淤土。東南沙鹼土農業區,含碩湖、新安、花園、新集、百祿、小窯6個鄉、新安鎮與縣農場、北洋果林場等單位。土質以鹼化潮土為主,其中縣內土質較好,對於發展農業生產潛力很大。
D. 怎樣寫地理論文
最簡單快效的方法就是模仿,看看別人的論文書(地理科學研究)的論文都是怎麼寫的,模仿他們的框架,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結合自己的觀點寫才會有特色。
E. 地理論文怎麼寫
1、積累資料:資料來源可從地理課堂中來;課後的教學反思、輔導學生;教研活動;課題研究;網路資料等,平時做個有心人,不斷積累豐富的資料,為論文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
2、精選論題:一個好的題目是吸引編輯和讀者的最關鍵的步驟,論文標題的切入口宜小,對於一般的一線教師來說,最好和實踐教學經驗類的標題為主,例如地理培優策略、地理命題編寫的要領,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心得等等。
3、精心論證:圍繞論點或者大論題包括每段的小論題或者中心句,作詳細的論證,論證的案例最好是來自自己的學校、自身的經驗,有獨特性和新穎性,這樣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章的原創性。
4、細心修改:有人認為好的文章是靠修改出來的,這個觀點也是非常符合本人的寫作實際,發表的論文也不少了,不少的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經過自己的修改,或者藉助同事、專家的指點明顯地有很大的改觀,畢竟每個人的觀點都是有差異性的,文章的結構、語句、字詞都是可以得到不斷的改善。
F. 如何學好地理 寫一篇論文
關於如何學好,首先是個人態度,學好一門學科首先要培養對它的興趣,下面是按照本人高中學習地理的一點兒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 從區域地理上來說,區域地理的靈魂是自然地理,學好區域地理,首先要了解一個地區的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絕對位置就是其地理經緯度,相對位置就是該區域與周圍區域的相對關系,比如以中國為例,中國的相對位置是在太平洋西(北)部,在亞洲東部,在日本的西部等等,絕對位置在73°33′E到135°05′E,3°51′N到53°33.5′N(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否准確,我已經有很久沒有再看地理了)之間。了解了區域的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就可以考慮其他地理因素了。
一.從絕對位置出發,可以推斷出改地區的氣候類型(不考慮其他因素),然後從氣候類型就可以知道該地區的其他地理要素,還是以中國為例,從南部到北緯33°,我們知道這一帶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那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隨之就出來,什麼雨熱同期啊等等特點再配合上這些地區的地形(多平原),這就聯繫到了農業類型——水稻種植業,等等等等,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推導,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地理知識網路,一層一層的,脈絡十分清晰,而且加強你的記憶。
二.從相對位置出發,主要就是考慮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了,比如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交通,工業等等,還是以中國為例,中國的沿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可以發展近海養殖業,遠洋捕撈業,鹽場等等,再特殊一點兒,珠三角地區,由於該地區臨近港澳,又有東南亞龐大的市場網,所以該地適合發展輕工業,因此珠三角的工業類型是輕工業綜合工業基地。
當然,學習區域地理,不僅僅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的,這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我們還得考慮其他因素,從自然方面,有地形,水資源等等,從社會經濟方面,有資金,技術,政府支持力度,交通,等等,然而這裡面又有很多因素是相互串聯的,在這里我要介紹一種串聯記憶法,就是把不同類型的地理因素串聯起來,你會發現,他像數學裡面的公式一樣好使。我舉一個例子,以重慶為例,重慶以山城著稱,其地形以山地為主,這就決定了重慶的農業是很落後的,因為耕地面積實在是太少了,而山地適合幹嘛,適合發展林果業種植啊,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林果業,因此重慶的柑橘在國內知名,然後,重慶的氣候,應該說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夏天又三伏,因此就給本來就不好的農業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從地形出發,山地地形就限制交通,因此重慶的交通不發達,山地地形以破碎為主,所以大體上重慶的城市類型都是分散型。時間緊迫 ,其他的就不多說了,這里重點介紹一種地理記憶分析方法——串聯記憶分析法,細細去品味吧,很有用,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曾經地理考過滿分。
到這里,區域地理就差不多了(其實還有很多,一時我想不起來了,諒解)我想學好區域地理,主要還是要多掌握知識點,然後把知識點融會貫通。
第二 從自然地理來說,這個我只想說,很大程度是跟你的數學思維有關,這個也是困擾許多人的難點,但是在很多地理高手看來 ,這是一個拿分點,為什麼?因為,他們深入的理解了。能夠完全運用知識。
那麼,怎樣學好自然地理呢,整個自然地理就是在地球,大氣循環,氣候,資源等等,這些裡面,我前面以前介紹了一些比如氣候啊什麼的,這些其實不是難點,難點是地球和地圖這一塊兒,我分別介紹一下學習重點。
關於地球,首先是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對地球的基本認識,然後是太陽,地球,月球的關系,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意義和光照圖,在這些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以圖的形式作為載體呈現出來的,所以首先是要學會看圖,怎樣能夠把圖和題目的意思看得更明白呢,這里所有學習自然地理的人都覺得,空間想像能力實在是很重要,所以要培養自己的空間想像能力,在這里我特別想說說光照圖和晨昏線,因為這個往往是考試重點,怎樣學習呢?第一,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很牢固不能混淆;第二,學會分析圖,最好的辦法就是置入場景法,把題目所傳達的意思迅速的通過你自己的理解化復雜為簡單,一層一層的剝。 第三,揣摩出題人的意思,就是要揣摩考點,這個看靈性和悟性了.......
關於地圖,這就是所有地理上的圖像,其中有 區域地圖,地球的地圖,比例尺,等值線等等,這裡面最難的是等值線,等值線分很多種類型,我隨便說幾種,等高線,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等溫線,等密度線等等,這個裡面錯綜復雜,就需要思維清晰的分析,這里出題時千變萬化,我就不好舉例了,但是我可以提出一些常見的技巧,比如,對於風力,等壓線越密,說明風力越大,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一月份,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南半球也一樣,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這個經常是考點)說了這么多,總之一句話,這一部分得多做題,多積累經驗,另外就是奪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
過了地球和地圖這兩關,你的自然地理就基本解決了,所以一定要多花工夫在這兩點上(我是過來人哦)這里也一般是高考的難點。
第三 人文地理 方面,這個就沒什麼可以講的了,我系統的介紹一下吧,它主要包括人口,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環境,文化,等等。我想這一部分,你得多多關心時事了 ,因為出題的都是依託時事出的,這部分不難,但是就是難記憶,這時候,就把上面我介紹的串聯記憶分析法用起來,但是考試的時候,很多時候不是單純孤立的考某一個問題,她是綜合性的, 有時甚至是夾雜了自然地理。所以,掌握基本知識仍然是重點啊、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說的這些,學習地理,不能僵化的學,要學會真正的活學活用,以我的經驗,現在大多數地理題目的出題模式是 :背景材料是時事,然後以區域地理為依託,考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以,首先是解決圖這一關,把圖中所指示的區域要看清楚,然後是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條理清晰,思路順暢,最後一定要全面。注意,在地理學上的簡答題中要做到全面是真的不容易,我暴露一下我當初考滿分是的情形,一道10分的題目,按照常理是答5點內容就行了,但是為了達到這個全面,我足足寫了10點。因此 全面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多浪費點兒墨水。
好了 同學 夜已經深了 打字辛苦 累了 說得不是很清晰 。。。。。但是完全是個人觀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有關地理知識的論文如何寫,需要注意什麼,請詳細一點,謝謝
地理小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 一、確定小論文的論題 一篇小論文能否寫得成功,確定論題是很重要的。確定論題時,要充分考慮探索性與量力性結合的原則。所選論題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性,這種科學探索又是在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與能力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如清華附中高中學生選的「北京市風能利用前景」的論題、「古北口地區長城考察及其開發建議」的論題,均是如此。由於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性,學生在小論文活動中便會興致勃勃,勁頭十足。 確定論題時,也要考慮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的原則。小論文應有嚴格的科學性,同時,中學生搞小論文活動應有教育意義,要達到一定的地理思想教育目的。 因之,地理小論文的選題是和地理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容密切聯系的,所選論題,實質上就是一項地理課外教學實踐活動項目的主要內容。 二、搜集資料,熟悉前人工作經驗 論題確定之後,也就是圍繞這論題的課外活動項目的內容確定之後,應在教師指導下收集前人的資料,熟悉前人是怎樣工作的,已經有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待解決的問題;這都可作為自己進行小論文寫作活動時的重要參考資料,常常能夠對自己的小論文寫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實地調查,獲取真知 沒有實際調查研究和測試的詳實材料,小論文是寫不出來的。小論文的論題一經選定,就應考慮這篇文章的粗略提綱,根據提綱,去做有計劃、有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和測試工作,以獲取第一手材料。這樣小論文寫作便有了堅實的基礎。否則,便只是前人地理資料的綜合整理,而不是地理小論文,兩者是有嚴格的區別的。 四、理論探討,提出論點 在實地調查、測試,取得足夠的第一手材料之後、中學生應圍繞論題進行理論上的探討,通過探討,形成小論文的基本觀點論點。中學生的選題,題目一般是不大的,其地理調查研究活動的地域范圍也比較狹小,所用方法也是與中學教育相適應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可能涉及高深的理論問題。縱然如此,在中學生所進行的理論探討中,一定要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要做到「小中見大」,要能反映出地理科學的理論和規律來,要寫出自己的新穎見解,有一定的理論色彩。 五、謀篇布局,安排好小論文的結構 小論文與一般的科學論文在文章結構上相似,一般也分:序言、本論和結論三個部分。 序言,主要介紹寫作目的和意義或介紹一下全文,要簡明扼要。 本論,是小論文的主體,是揭示調查研究和測試成果的重要部分,要詳細寫。介紹材料要充分,闡明觀點要透徹,如有創見要勇敢地提出。文章要有理有據,有說服力。 結論,是小論文最後一個部分,是在本論的基礎上,對全文作出概括性結論,明確地提出問題的性質、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尚待解決的問題。 顯然,地理小論文的寫作是中學地理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活動形式,具有一定難度。要求輔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只有善於進行地理調研和論文寫作的老師,才能輔導學生寫成較成功的地理小論文。 除了地理小論文之外,也可以在中學生中開展其它地理寫作活動,如寫地理小品、地理課外閱讀報告、地理游記等等。這些地理寫作,既然不叫地理小論文,要求當然也不同,但都可以達到擴大地理知識面,給人以某種啟迪的作用。
H. 寫地理論文應該寫些什麽
地理論文最好要抓至一個方面來寫,因為地理涉及面極廣。如果天馬行空,極可能會收不住尾,且會造成泛泛而談的情況。 範文: 論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如人類在沙漠地區引水灌溉,改變水這個要素,就會使其它因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 又如,在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地區,但在赤道兩側的安第斯山脈和東非高原,由於地形這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也發生變化。安第斯山脈地理環境呈垂直分布,而東非高原則屬熱帶草原景觀。另外,地理環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如赤道兩側低平地區,由於全年高溫多雨,因而生長茂密的熱帶雨林,地面發育著磚紅壤,森林內生活著多種動物,在這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是原因,茂密的熱帶雨林等是結果。但在某些熱帶雨林地區,由於人為的濫伐,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反過來也會影響氣候、土壤、動物等,使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顯然,在這里植被的變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變化卻成了結果。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如北美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的西風帶,歐洲位於亞歐大陸的西側,北美洲位於兩大洋之間,但歐洲氣候海洋性顯著,而北美洲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內地,使太平洋的影響僅局限於太平洋沿岸一帶,而對東部廣大地區的影響則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相比。由於氣候不同,導致兩洲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這說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區對整個北美地理環境特徵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不同:東部蓋亞那高原及奧里諾科平原為熱帶草原地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雨林區;東部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草原及熱帶荒漠區;南緯40°以南,西側為溫帶森林區,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則為溫帶半荒漠及荒漠區。顯然,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異起著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脈這部分影響了它東西兩側的部分。再如,在地質史上存在冰期和間冰期,冰期時,大量地表水以冰層的形式被固結在陸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結果使陸地面積擴大,輪廓發生變化,陸上動植物分布也發生變化。同時,海平面下降還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下蝕作用加強,河谷下切更深,陸地地形分割劇烈;間冰期,固結在大陸上的冰層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並淹沒了大陸架,陸地面積縮校同時,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陸地河流的侵蝕基準面,河流下切力減弱,陸地地形分割也不厲害。 以上表明大陸部分冰川的伸展與退縮,影響范圍擴及全球。在這里,顯然冰川的擴大與收縮是原因,其影響是結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縮又是許多原因造成的。這里,同樣也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原因和結果是可以互換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以上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內部聯系密切、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其中部分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體,反之,整體也制約著部分要素的發展變化。 以這篇論文為例,它明確了主題。所就好寫多了,你完全可以利用它的格式,自己再選一個主要研究方面來寫。
I. 有關地震的地理論文如何寫
1、寫論文最忌諱開篇很大范圍去寫,應該「以小見大」去寫。所以你可以從最近幾年發生的幾次影響巨大的地震去寫,關於中國的地震災害,影響嚴重的當屬「汶川大地震」。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寫「唐山大地震」。
2、以此為切入口,切入到中國地震多發的原因。就不難寫到「地質(災害)」這一塊。地震只是屬於地質災害的一個方面。地震形成的原因很多:(1)大的來說就是板塊的運動,汶川大地震屬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唐山大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二者屬於不同的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的地方多發地震)。(2)小的來說,我國屬於山地面積廣泛的國家,地質構造不穩定,地震發生的災害比較嚴重。並且會伴隨其他的地質災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
3、你可以去查「中國地質」、「國家地理」、「地震(成因)」等資料書。可以上CNKI等網站搜集論文。
4、數據、圖片方面,你可以收集近百年來,我國地震頻繁的地區的數據(圖片)、地質構造或者板塊交界地帶的分布(數據)圖,最好能找到合二為一的數據,這樣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