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蕪湖歸哪個地區
摘要 您好,蕪湖屬於浙江,它是浙江管轄的地級市。
❷ 蕪湖是個什麼地方啊是因為湖而出名嗎誰可以提供張地圖看看
湖市,為安徽省省轄市,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弋江、鳩江、三山)。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20平方公里。
2005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26.88萬人,比上年增加2.32萬人,增長1.0%。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117.48萬人,女性人口109.40萬人。據抽樣調查,全年人口出生率為9.2‰,死亡率為4.5‰,自然增長率為4.7‰。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幾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蕪湖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春秋時,名鳩茲,屬吳國。
戰國時,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時,分全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仍名鳩茲。
西漢時,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
東漢沿襲之。
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
西晉時,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郡(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時,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郡為縣,省陽轂(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時,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縣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
唐時,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又改分為十五道,蕪湖一直為當塗縣的一個鎮,只是屬道州有變動。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屬江南道宣州;玄宗開元廿一年(733)屬江南西道宣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屬江南東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屬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屬江南東道宣州。
五代時,南唐李弁升元年間(937-943)復置蕪湖縣屬江寧府,自此以後到民國,蕪湖縣置未斷。
宋時,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江南,蕪湖屬宣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南平軍為太平州,蕪湖屬江南路(後為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時,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為太平路,蕪湖屬江浙行中書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為府,蕪湖屬太平府。
明時,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蕪湖屬中書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蕪湖直屬六部太平府;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蕪湖屬南直隸太平府。
清時,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蕪湖屬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順治十八年(1661),蕪湖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從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蕪湖屬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國年間(1857-1864)府、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民國時,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而存縣、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設蕪湖道(駐蕪湖),轄皖南地區二十三縣,蕪湖為首縣甲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蕪湖縣屬安徽省第二專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侵佔蕪湖,撤銷第二專區,改屬第五專區,同年10月25日又改屬第九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8月,屬第六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戰勝利後屬安徽省皖南行署,並為第六專區駐地。
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軍八十八師解放蕪湖。4月27日成立蕪湖軍事管制委員會,直屬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
1949年5月10日,成立蕪湖市人民政府。從此蕪湖市、縣分置。5月13日設皖南行署駐蕪湖市,轄蕪當、池州、宣城三專區,蕪湖市直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2年2月4日,蕪湖縣改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
1952年8月27日,撤銷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市直屬安徽省。蕪湖縣乃屬蕪湖專區,蕪湖專區及蕪湖縣均駐蕪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縣裕溪口鎮劃入蕪湖市。6月21日蕪湖市改屬蕪湖專區領導,同年11月27日專區和市合並,以蕪湖專區名義出現,直屬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並蕪湖縣入蕪湖市。
1960年1月14日專區和市分開設置,市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
1961年4月26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復置蕪湖縣,屬蕪湖專區,專區與縣仍駐蕪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劃蕪湖市歸屬蕪湖專區。
1971年3月蕪湖縣遷駐灣址鎮。同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名為蕪湖地區,蕪湖市、蕪湖縣同屬蕪湖地區。
1973年2月25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
1980年1月29日,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蕪湖縣屬蕪湖市。
1983年7月1日,當塗縣的大橋公社劃入蕪湖市。同時將原屬宣城地區的繁昌、南陵、青陽三縣及九華山管理處劃歸蕪湖市管轄。
2006年2年10日,蕪湖經國務院批准進行了區劃調整。撤銷新蕪區、鏡湖區,設立新的鏡湖區。將原新蕪區、鏡湖區的行政區域、蕪湖縣原荊山鎮區域、鳩江區廣福、蓮塘2個居委會劃歸鏡湖區管轄,設立三山區,將繁昌縣的原三山鎮、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馬塘區更名為弋江區,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將蕪湖縣清水鎮(不含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鳩江區管轄。現在設鏡湖、弋江、鳩江和三山四個區。
❸ 蕪湖的地理位置
蕪湖屬於長江中下游,南京的西南邊。
❹ 安徽省蕪湖市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其中市區人口63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由於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
蕪湖素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譽,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今日的馬塘區。馬塘區因為地處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俗稱河南。沿岸人煙密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管轄皖南地區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里。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謚號文忠)請准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鴻章扶植米市是事實,但具體操作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系,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源德裕礱坊;在河南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恆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開有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庄,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在八百里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氏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租稻轉化為商品糧,水到渠成。總之,米市給李氏家族帶來商機和巨額利潤,也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勃興。場面盛大的米市是沿著長河兩岸鋪展開的,城南米市尤其繁榮,縣志雲:"自南關至浮橋皆米行,謂之南市"。從富民橋南口東至蕪關監督署,糧食倉庫林立,還有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街,庫子街之名由此而來。 "地址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地。"在江口北岸橫街也有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張蔭桓坐鎮河南關道署,採取有效的公關措施,制訂並落實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啟動了蕪湖米市,有益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於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佔地2.1公頃,建築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
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 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雲集於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
❺ 蕪湖屬於哪個省
蕪湖隸屬安徽省,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市區坐落在長江以南,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春秋時設邑,因鳩鳥繁多而得名「鳩茲」,距今已有2500餘年;繁昌「人字洞」的發現,把人類的活動上朔到了200-250萬年前。蕪湖是安徽省的經濟、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江重點開放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蕪湖是一個濱江山水園林城市,古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之稱。相繼獲得國家級衛生城市和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等殊榮。
中文名稱: 蕪湖
外文名稱: Wuhu
別名: 江城,鳩茲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4市轄區,4縣
政府駐地: 蕪湖市政務文化中心
電話區號: 0553
郵政區碼: 2410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
面積: 5988平方公里
人口: 384.21萬人(2010年六普)
方言: 蕪湖話(江淮官話、吳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鳩茲廣場,步行街,方特,鳳凰美食街,濱江公園等
機場: 蕪湖灣里機場
火車站: 蕪湖站等
車牌代碼: 皖B
市樹: 香樟、垂柳
市花: 月季、菊花
中心坐標: 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
❻ 蕪湖屬於安慶的哪個方向,急!!!
從地理位置來看,兩個城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安徽省境內!蕪湖位於皖東南,安慶皖西南,所以蕪湖市在安慶市的東南
❼ 安徽蕪湖在哪裡
蕪湖市政府
地址:蕪湖市政通路66號(政務中心)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❽ 蕪湖是個怎樣的地方
蕪湖位於安徽東部、瀕臨長江,脈連黃山、九華山,素為「皖南的門戶」。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0萬人。
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有240萬年前亞歐人類活動遺址「人字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青銅文化發祥地「大工山古銅冶遺址」、全國重點寺廟「廣濟寺」、中國第一座城隍廟遺址等名勝古跡。現為國家級開放城市、國家對外籍輪開放港口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
蕪湖商業鼎盛,經濟發達。宋代即被譽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明清又以「市聲如潮、百物翔集」著稱。近代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晚清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是長江下游地區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蕪湖交通便捷,是華東水陸交通樞紐。航空運輸、鐵路干線、長江水運、高速公路構成了以蕪湖為樞紐的立體交通網路。蕪湖長江大橋的建成,更提升了蕪湖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
蕪湖襟江帶河,風光宜人。市區中山路商業步行街環境優美,鳩茲廣場現代時尚,廣濟寺恢弘典雅,赭山翠黛環抱,鏡湖水波粼粼。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江城入畫,美不勝收。
蕪湖旅遊商品品種繁多,獲得國優、部優和省優著名產品及名特產品40多種。其中,蕪湖鐵畫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為「中華一絕」;張恆春國葯店是百年老店,葯品聞名全國和東南亞;「傻子瓜子」,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奇瑞轎車,被譽為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匹黑馬。
❾ 蕪湖古城在什麼地方
蕪湖古城在安徽省蕪湖市東南部,「蕪湖古城」在今安徽省蕪湖市南部,位於長江和青弋江的交匯處,公元前109年,始設蕪湖縣,「蕪湖古城」的雛形初顯,直至明清時期,「蕪湖古城」因戰火又屢遭焚毀,多次原址重建。
蕪湖古城內保留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有行政、軍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書院、商業等,建制十分完整,又體現了蕪湖水陸交通和商貿的特色,雖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國時期多次經歷兵燹戰火,但是始終保留著的完整的布局,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等一應俱全。
(9)蕪湖屬於哪個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蕪湖古城的特點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徽商文化為主、多種文化匯交,以及悠久的歷史積淀,蕪湖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燦爛文化--青弋江文化,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在這里,全國最古老的城隍廟現仍香火興旺,建於宋朝的「縣學學宮」—大成殿至今仍保存完好。通過調查摸底,「蕪湖古城」內有53處歷史建築保存相對完好,近期又在上述基礎上發掘了8處有著濃郁文化底蘊的名人故居(如張恨水故居遺址、鍾家慶故居、汪道涵故居等)。
歷史遺留下來的 「蕪湖古城」部分巷道仍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整體格局,保留著傳統的商業風貌。
❿ 蕪湖市在哪裡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北與合肥市、馬鞍山市毗鄰,南與宣城市、池州市接壤,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西與銅陵市、安慶市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