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空中的水循環叫什麼

地理空中的水循環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2 03:35:44

① 什麼是海陸間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稱為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刻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海陸間水循環,也稱大循環,是指海洋水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換運動。它的具體過程是海洋表面水經過蒸發變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隨著氣流運行,被輸送到大陸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凝結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形成地下徑流,兩種徑流經過江河匯集,流入海洋,就形成了海陸間的水循環。陸地上的水,通過海陸間水循環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

②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哪四個圈中

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

③ 地理:水循環環節名稱

一:海上內循環
蒸發——降水
二:陸上內循環
蒸發、植物的蒸騰——降水
三:海陸間循環
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返回海洋)

④ 什麼是水循環

水循環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陽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水在地球的狀態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而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於大氣層、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會通過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發、降水、滲透、表面的流動和地底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地球表面各種形式的水體是不斷地相互轉化的,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不斷循環的過程就是水循環。[1] 地球表面的水通過形態轉化和在地表及其鄰近空間(對流層和地下淺層)遷移。
水循環的成因
形成水循環的外因是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其為水循環提供了水的物理狀態變化和運動能量:形成水循環的內因是水在通常環境條件下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態容易相互轉化的特性。
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三個最重要環節,這三個環節構成的水循環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1]
水循環的分類
水循環還可以分為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形式[1]
環節
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三個最主要環節,這三者構成的水循環途徑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

蒸發是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蒸發產生的水汽進入大氣並隨大氣活動而運動。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一部分還來自大陸表面的蒸散發。大氣層中水汽的循環是蒸發-凝結—降水—蒸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水,稱為外來水汽降水;大陸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結降水,稱內部水汽降水。一地總降水量與外來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稱該地的水分循環系數。全球的大氣水分交換的周期為10天。在水循環中水汽輸送是最活躍的環節之一。
徑流是一個地區(流域)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為: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多年平均的陸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但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勻的,這種差異最明顯的就是不同緯度的差異。
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 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西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西北內陸地區還有盛行西風和氣旋東移而來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陸地上(或一個流域內)發生的水循環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蒸發的復雜過程。陸地上的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及地下徑流之間的交換又稱三水轉化。流域徑流是陸地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地下水的運動主要與分子力、熱力、重力及空隙性質有關,其運動是多維的。通過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向上運動成為大氣水分;通過入滲向下運動可補給地下水;通過水平方向運動又可成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儲量雖然很大,但卻是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換周期很長,循環極其緩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轉換是研究水量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水資源計算的重要問題。

⑤ 水循環的含義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地球上的水不僅存在於水圈中.也存在於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在自然界中.水通過蒸發和植物蒸騰.輸送.凝結降水.下滲和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環節.在各種水體之間進行著連續不斷的運動.這種運動過程稱為水循環.水循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時時刻刻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具體包括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內循環.在水循環中.蒸發是初始的環節.海陸表面.包括海洋.陸地.植物.礦石甚至人的皮膚中的水分.都會因太陽輻射而蒸發進入大氣.其中海洋水體的蒸發佔主體.海洋水體被蒸發後進入大氣形成水汽.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輸送到陸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陸地上的水.一部分沿地表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二者經過江河匯集.最後又回到海洋.這種海陸之間的水分交換稱為海陸間循環.海水蒸發後形成的水汽.大部分在適宜的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降落在海洋中.形成海洋與海洋上空大氣之間的水分交換.這種水分交換被稱為海上內循環.陸地上的水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指內流區域)通過路面.水面蒸發和植物蒸騰形成水汽.被氣流帶到上空.冷卻凝結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陸地上.這種陸地與陸地上空大氣之間的水分交換稱為陸地內循環或內陸循環.由此可見.水在常溫和常壓條件下的三態變化是水循環的內因,太陽輻射和水的重力構成水循環的能量和動力條件.為水循環的外因.水循環的結果不僅建立起各圈層中水分的密切聯系.而且使水分在各圈層間進行著巨大的能量交換.這樣就使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得以延續.也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不斷得到更新並能持續利用.因此.無論是對自然界還是對人類社會來說.水循環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⑥ 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名稱 分內陸循環、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

內陸循環是指降落到大陸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指外流區域)或全部(指內流區域)通過陸面、水面蒸發和植物蒸騰形成水汽,被氣流帶到上空,冷卻凝結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陸上,它既包括陸地外流區域的水循環,也包括陸地內流區的水循環。

海陸間循環
地球上的水連續不斷地變換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態(相變)的運動過程。又稱水分循環或水文循環。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中的水、大陸上的水、大氣中的水及地下水等,以氣態、液態和固態形式存在。水循環可以描述為如下的圖式:在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從海陸表面蒸發的水分,上升到大氣中;隨著大氣的運動和在一定的熱力條件下,水汽凝結為液態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攔截或被植物散發,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徑流;滲入地下的水一部分從表層壤中流和地下徑流形式進入河道,成為河川徑流的一部分;貯於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發,一部分向深層滲透,在一定的條件下溢出成為不同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終都流入海洋或蒸發到大氣中。
環節
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
蒸發是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蒸發產生的水汽進入大氣並隨大氣活動而運動。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一部分還來自大陸表面的蒸散發。大氣層中水汽的循環是蒸發-凝結-降水-蒸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水,稱為外來水汽降水;大陸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結降水,稱內部水汽降水。一地總降水量與外來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稱該地的水分循環系數。全球的大氣水分交換的周期為10天。在水循環中水汽輸送是最活躍的環節之一。
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 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誤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西北內陸地區還有盛行西風和氣旋東移而來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陸地上(或一個流域內)發生的水循環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蒸發的復雜過程。陸地上的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及地下徑流之間的交換又稱三水轉化。流域徑流是陸地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地下水的運動主要與分子力、熱力、重力及空隙性質有關,其運動是多維的。通過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向上運動成為大氣水分;通過入滲向下運動可補給地下水;通過水平方向運動又可成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儲量雖然很大,但卻是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換周期很長,循環極其緩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轉換是研究水量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水資源計算的重要問題。

海上內循環
指海洋面上的水蒸發成水汽,進入大氣後在海洋上空凝結,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換過程。

⑦ 水循環的各環節名稱分別是什麼

水循環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過吸收太陽以來的能量轉變存在的模式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陽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汽。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態、液態和氣態。而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於大氣層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會透過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發、降水、滲透、表面的流動和表底下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至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水循環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①水是所有營養物質的介質,營養物質的循環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②水對物質是很好的溶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能量傳遞和利用的作用;③水是地質變化的動因之一,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流失,而另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沉積往往要通過水循環來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動態系統。在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動下,水在水圈內各組成部分之間不停的運動著,構成全球范圍的大循環,並把各種水體連接起來,使得各種水體能夠長期存在。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交換是這個循環的主線,意義最重大。在太陽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水汽,水汽隨大氣環流運動,一部分進入陸地上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後轉化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最終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動態循環。這部分水容易被人類社會所利用,具有經濟價值,正是我們所說的水資源。

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三個最主要環節,這三者構成的水循環途徑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水量平衡是說,在一個足夠長的時期里,全球范圍的總蒸發量等於總降水量。

徑流是一個地區(流域)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為: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多年平均的陸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但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勻的,這種差異最明顯的就是不同緯度的差異。

據估計,全球總的循環水量約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總儲水量的萬分之四。在這些循環水中,約有22.4%成為陸地降水,這其中的約三分之二又從陸地蒸發掉了。但總算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這才形成了地面徑流。

定義 在太陽能和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斷被蒸發成為水蒸氣,進入大氣。水蒸氣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稱為水循環。

概述 水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又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氣、生物體、土壤和地層。水的總量約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約覆蓋地球總面積的70%。陸地上、大氣和生物體中的水只佔很少一部分。

水的大循環和小循環
水循環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水蒸氣,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凝結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其餘部分成為地面徑流或地下徑流等,最終回歸海洋。這種海洋和陸地之間水的往復運動過程,稱為水的大循環。僅在局部地區(陸地或海洋)進行的水循環稱為水的小循環。環境中水的循環是大、小循環交織在一起的,並在全球范圍內和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內不停地進行著。

水循環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形成水循環的內因是水在通常環境條件下氣態、液態、固態易於轉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為水循環提供了水的物理狀態變化和運動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布廣泛,貯量巨大,是水循環的物質基礎。由於地球上太陽輻射的強度不均勻,不同地區的水循環的情況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緯地區多,尤其比高緯地區多。

影響水循環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氣象條件(大氣環流、風向、風速、溫度、濕度等)和地理條件(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人為因素對水循環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參考資料:網路

⑧ 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指

地理書都給你搬來了``沒圖```用文字了
海上內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內地循環:蒸發--降水
海陸間大循環:
海洋蒸發--水汽輸送--1
植物蒸騰/地面蒸發--2
1、2--降水--地表徑流--海洋
降水--下滲--地下徑流--海洋

閱讀全文

與地理空中的水循環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