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名橋有哪些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或安濟橋)。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橋為"旅人橋"建於公元282年. 錢塘江大橋橋墩最高為306米,為世界之最. 中國杭州灣大橋是最長的跨海大橋為36千米,居世界之首。 最早的竹索橋早在我國秦孝王時(公元前250年),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多孔連續式竹索橋。 最早的浮橋公元前135年我國周文王迎親,在渭河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浮橋。 最早的鐵索橋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樊噲在漢中留坎建樊河鐵索(鏈)橋。 1.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2.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3.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4.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5.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6.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的趙縣城南洨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7.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的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8.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9.十字橋(山西晉祠魚沼飛梁):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10.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括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最高的橋 第一名:中國湖北巴東四渡河特大橋(高度:560米) 四渡河特大橋為單跨900米的鋼桁架加勁梁懸索橋,橋面寬24.5米,橋面採用單向坡,居世界第一。從塔頂至谷底高差650米,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橋,採用火箭拋繩系統進行先導索過深切峽谷,為創國內外首例,加勁梁吊裝採用跨徑為國內最大的900米纜索吊。 第二名:中國重慶黔江沿溪溝大橋(高度:280米) 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 第三名:法國米洛大橋(高度:270米) 目前號稱「世界第一高橋」的是米洛大橋,位於法國南部塔恩河谷上,橋面距谷底垂直高度為270米。由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在經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後,於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專程前往為其剪綵。 米洛高架橋創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 寬度達32米的大橋連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橋塔總高達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橋面高達270米。 整橋的最高橋墩高度達到破記錄的245米。 該橋有一個3.6噸重的鋼制橋面,相當於5個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創新科技:橋墩建造過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橋的抗震性極高,並且能夠抵禦各類嚴峻的氣候條件。 米洛大橋採用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橋梁以七支懸臂支柱支撐,橫跨塔恩河(Tarn River),橋面高270公尺,懸臂支柱最高處達343公尺,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大橋總長2.5公里,重3.6噸,自2001年12月動工,花費3年時間完成,其高度、完工時間均創下世界第一,開車其上宛如行走在雲端。 最壯觀的大橋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1937年開通的,全長約2.7km,高227m,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大橋之一,被視為舊金山的象徵。在淘金熱的時候,這座橋是如同是通往金礦的一扇大門,因此被命名為「金門大橋」。大橋從動土到完工,共花了四年半的時間,超過3500萬美元的龐大費用,工程相當浩大。
Ⅱ 福建有什麼著名的橋
福建橋梁,在古代有過文明,最著名的有洛陽江橋、
安平橋
和
虎渡橋
。
洛陽江橋建於北宋
皇佑
五年(1053年),橋長834m,寬6m。它的
筏形基礎
,種蠣固基,應潮架設的方法被
茅以升
稱贊為開辟了橋梁技術新紀元,譽為北有
趙州橋
,南有
洛陽橋
。
Ⅲ 泉州最有名的橋的資料
晉江上"一橋"到"多橋" 跨江飛虹見證城市發展
「閩中橋梁甲天下。」自唐宋以來,泉州一帶興建了大小橋梁數以百計,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橋」——洛陽橋,也有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一座座橋梁的誕生、繁榮,見證著泉州從荒蠻到繁華,從萬商雲集、千帆競發的古港到新興工貿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在泉州母親河晉江上,陸續架起了好幾座橋,一座比一座長,一座比座美,設計車速越來越快,通車能力也越來越強。這些橋的建設,飽含著泉州城市日新月異變化的元素,見證了泉州城市的壯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有更多的新橋橫跨晉江兩岸。
泉州大橋
市區第一座現代大橋
對於泉州城來說,泉州大橋是一座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橋。
在市公路局編纂的《泉州橋梁文化》一書中,時為香港大公報記者的黃必賢提供了一張拍攝於1984年的通車典禮彩色照片。照片中,慶典儀式盛大無比,參與的人們不計其數,靠近大橋西側(今市區一側)彩旗飄揚,鑼鼓喧天。
這張照片的時間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橋建成通車之日。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泉州大橋建設者之一的楊建國工程師依舊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橋在順濟橋下游400多米處破土動工。而此前,大橋選址前後變更了三次。新華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碼頭都曾經是大橋選址的考慮對象,但由於造價等原因,最終才確定現在的地址。
「大橋的建設充滿艱辛,但許多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持了下來。」許多參與者對當年的建設情形仍記憶猶新。由於建築設施和施工條件的限制,當時運載水泥全靠人力板車,鋪水泥也是靠人力一點一點慢慢抹平。一天下來,施工人員個個灰頭土臉,「加班加點是常事,根本沒有夜晚和周末」。
建橋之前,晉江上的舊浮橋和舊順濟橋起著連接兩岸的作用。由於舊順濟橋就在南門邊,所以走舊順濟橋的車要比走舊浮橋的車多。交通繁忙時,舊順濟橋兩頭就會有人拿著紅、綠兩面小旗負責指揮交通。每當有車開到橋頭,都得仔細看看「旗語」:綠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趕緊開過去;舉起紅旗的時候,就得等橋對面的車先開過來。
「看旗過橋」的現象隨著泉州大橋的建成而改變。1984年9月,歷時3年10個月建設的泉州大橋竣工通車。在當時,泉州大橋可是很現代化的一座大橋: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組成,長848米,橋面寬16米,大橋兩側欄桿上有花崗岩雕獅子326隻和石雕白蓮花328朵,大橋兩端各有2座六角涼亭。建成後的泉州大橋為當時全省最長的城市公路橋。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橋開始徵收通行費,這也是福建省第一個交通收費站。
筍江大橋、順濟新橋
幫「老大」減負的「兄弟橋」
「順濟新橋、筍江大橋哪座先建好?」這個問題也許對於大部分市民來說容易混淆。事實上,筍江大橋、順濟新橋誕生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為了緩解當時橋梁「老大」泉州大橋擁堵而建設的,而它們通車時間相隔半年。
筍江大橋建設之前,泉州大橋因為過境車輛多,經常造成堵塞,有時候一堵就是好幾個小時。而下游的舊順濟橋雖然修修補補後還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漸式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新橋建設迫在眉睫,筍江大橋於1997年建設,1998年通車。在2004年撤消收費站之前,筍江大橋日通行量2萬多輛次。2004年,為滿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車輛需求,筍江大橋由15米拓寬至32米。目前,筍江大橋已成為跨江重要通道。
順濟新橋位於泉州大橋上游530米、舊順濟橋上游80米處。順濟新橋建設之前,隨著時間流逝,有著800年歷史的順濟舊橋開始走向落敗,喪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橋的擁堵讓新橋建設的想法浮出水面。「當時的橋位選在新門街尾,要建的橋也不叫順濟新橋,而是叫『新門大橋』。」市交通局總工程師鄭宗仁說,由於規劃的建設資金2億元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加上建設周期長,這個方案最終未能實施。而較為經濟、簡便、實用的順濟新橋於1998年9月開始動工,並在10個月的短時間內建成通車。
泉州晉江大橋
泉州城崛起新地標
大橋施工高峰工人最多達800多人;僅腳手架就用掉8000多噸;主橋、北引橋工程標段用掉的鋼筋有5萬噸……這樣一組數據,來自於泉州的新地標——泉州晉江大橋。
「再過兩個月,車子就可以在晉江大橋上馳騁了!」大橋建設者之一的黃太成興奮地告訴記者。黃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從蕪湖長江大橋工地上調任中國中鐵大橋局集團泉州晉江大橋項目部黨總支書記。作為晉江大橋的建設者之一,愛好攝影的黃太成同時也是大橋建設的紀錄者,泉州晉江大橋建設的每一步,都被他收錄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晉江大橋開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晉江大橋第一樁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晉江大橋主塔墩第18號鑽孔樁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晉江大橋主橋梁澆築成功,大橋從地下隱蔽工程轉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晉江大橋主塔澆築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晉江大橋主塔成功封頂;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晉江大橋東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橋主體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國第一座「開」字形斜拉橋泉州晉江大橋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時,泉州晉江大橋全線成功實現大合龍,宣告大橋主體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晉江大橋工地正在進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懸掛調整、主橋引橋欄桿、東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線路基、亮化綠化等工程。
「泉州晉江大橋是泉州的驕傲,建成後將成為泉州又一座地標。」黃太成說,能參與它的建設,值得驕傲。相信兩個月後,相機紀錄下的將是繁忙有序的車流和人們滿意的笑臉。
刺桐大橋
開啟全省BOT項目先河
作為全省首個BOT項目,刺桐大橋從誕生之初便備受矚目。BOT項目是指政府將一個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權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許期內負責項目設計、融資、建設和運營,並回收成本、賺取利潤,特許期結束後將項目所有權移交政府。目前,刺桐大橋已成為泉州市過境車輛和市區、晉江往來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榮華,刺桐大橋收費站站長。1996年2月起,開始參與刺桐大橋建設。「由於是第一座BOT項目,大橋建設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個月的時間,就蓋完了建設工程所需要的200多個公章。」朱榮華說,這離不開當時政府部門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駐員工的通力配合。從1995年5月18日大橋動工建設,到1996年12月28日大橋竣工通車,僅用1年半就完成了預定3年的建設任務。
刺桐大橋通車後的1998年,跨越晉江的另外兩座橋梁順濟新橋、筍江大橋相繼通車。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橋與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大橋、高速路沉洲橋段五站進行收費「博弈」時代時,刺桐大橋的車流量一度與泉州大橋相當,名列前茅,成為連接晉江兩岸的主要橋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大橋全面取消收費。當時規定,市區東邊過境貨車、2噸以上車輛從筍江大橋通行,西邊的則從刺桐大橋通過,此舉避免了所有車輛從免通行費的3橋通過,刺桐大橋得以繼續生存。
2006年下半年,橋南片區改造,泉州大橋實行只進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橋迎來長達一年的車輛過境高峰階段,最高時一天通過的車輛達3.8萬輛,是設計通行能力2.5萬輛左右的1倍多!
相關新聞:
一橋到多橋「橋上」看變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編纂《泉州橋梁文化》。據介紹,泉州自唐宋以來,在鄉間、沿海、繁華街區,偏僻角落,建設的大大小小橋梁數以百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晉江上陸續建成的泉州大橋、刺桐大橋、筍江大橋、順濟新橋、晉江大橋,更是見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的壯大。
橋梁之變:
數量增多功能先進
橫跨長江的大橋有30多座,閩江上的橋梁也有近10座。橋梁之於城市,猶如手腳之於人,手腳長可以取到更遠的東西。
改革開放以來,每隔幾年晉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橋。這時,在建設橋樑上考慮的不再是戰勝天險,而是為了便捷過江、美輪美奐。於是,橋越建越大,越建越長,越建越寬,越建越美。「新橋變得長、寬,也更加先進,設計時速更快,通車量更大。」市交通局總工程師鄭宗仕如此概括現代化橋梁建設趨勢。在技術上,舊橋與新橋也不可同日而語。如,新建成的晉江大橋雙向六車道,道路紅線寬60米,是泉州大橋的2倍,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通車能力在高峰時達到日通行量8萬輛,而功能相較於以前的橋梁更是先進,基座可抗8級地震。
交通之變:
橋梁成為重要樞紐
橋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橋梁的建成影響著城市的路網結構、交通格局。
國道324線上的泉州大橋,在高速公路沒有建成之前,是過境車輛必經通道,最高峰時日通車在5萬輛次,無疑對泉州交通環境起著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橋,相當於打通了一個樞紐,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財政收入有限,公路設施建設要靠收費。泉州大橋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橋上設立收費站的大橋,運營近20年來,為泉州路網鋪就做出巨大貢獻,如後來的順濟新橋、筍江大橋、江濱路、後渚大橋和許多高速路、橋梁、普通公路,建設的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於此。筍江大橋、順濟新橋、刺桐大橋,不僅大大緩解了泉州大橋的擁堵現象,也成為連接市區與晉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樞紐。
在城市路網的規劃中,筍江大橋、順濟新橋、泉州大橋等幾座大橋成為重點節點,而晉江大橋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節點工程,將晉江、石獅、鯉城、豐澤的距離拉得更近。
城市之變:
在新橋誕生中不斷壯大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每一座橋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這樣說,每一座新橋的誕生,在讓兩岸聯系得更緊密的同時,也帶來了商貿繁華、貿易興盛,一座大橋見證了城市發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橋的建成,讓華洲、浮橋一帶連接溫陵路,通往市區。大橋建成前,橋南一帶人煙稀少,當時熱鬧的只有華洲一帶,許多小商品在這里流通買賣。溫陵路拓寬了,橋南也發展起來了,來往泉州大橋的車輛越來越多;2002年,鯉城區政府遷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大橋三橋收費正式取消;而為改善泉州大橋擁堵狀況而建的筍江大橋、順濟新橋更是泉州實施「跨江發展」戰略、加快晉江南岸新區開發建設的基礎保障。而現在,得益於泉州大橋一側橋南立交橋的啟用,橋南片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
刺桐大橋建設以少量的國有資金引導大量的民營企業資金投資基礎設施,這種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投資模式,開創了福建省民營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河。10多年來,BOT被廣泛運用於泉州一大批公共設施建設,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營經濟的無限活力。
泉州晉江大橋的建設也具備了里程碑的意義。大橋將連接泉州、晉江南北兩岸,並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連接,實現泉州市過境交通「東進東出」,中心市區與晉江、石獅、惠安、泉港之間的聯系將更加緊密、便利。「泉州晉江大橋作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串起泉州灣大城市框架。」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調研室、助理研究員游孫權認為,晉江大橋的建設勢必縮小泉州各區域空間距離,促進資源要素的流動,加快環泉州灣一體化發展
Ⅳ 晉江安海的五里橋有什麼歷史背景
五里橋,中國十大古橋,位於泉州晉江市安海鎮,因安海鎮曾名安平道,得名安平橋;又因橋長約5華里,鄉里俗稱五里橋。
五里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經10多年告成,屬連梁式石板平橋,它橫跨在晉江、南安兩縣之間的海灣上,兩頭分別是安海鎮、水頭鎮。
五里橋建成以後,歷史上明清兩代曾數次修繕,最後一次是1985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撥款重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五里橋是我國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1961年安平橋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4)晉江有哪些橋梁名稱及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五里橋建鎮8年就開始建,從安海到水頭的這座橋用魯班尺算起來正好是5里,是世界上現在最長的海上大石橋,是由兩個人出錢,一個名叫黃虎,另一個是龍山寺的和尚,這兩個人每人出萬緡,緡字是古字,可能是一種繩子,用繩子穿錢,萬緡。
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
"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
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
Ⅳ 泉州著名的橋梁有哪些
泉州著名的橋梁萬安古渡洛陽橋 /安平橋(五里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http://ke..com/view/188088.html
Ⅵ 我國還有哪些有名的橋至少寫三個
1、盧溝橋。亦稱蘆溝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2、安平橋。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又稱「五里橋」,全長2255米,有361個橋墩,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
3、五亭橋。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內,是揚州的標志性建築。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又叫蓮花橋。
4、瀘定橋。又稱為鐵索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其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環城東路,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它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7、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Ⅶ 10座橋的橋名,橋在我國什麼位置
1、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2、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3、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4、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5、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6、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7、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8、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9、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10、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Ⅷ 泉州的所有橋有哪些
你是說泉州市區跨晉江的橋嗎?有晉江大橋、刺桐大橋、泉州大橋、田安大橋、順濟新橋、筍江橋、黃龍大橋。高速路上的沉洲特大橋。還有豐州那邊的金雞橋、杏浦大橋
Ⅸ 關於橋的介紹,介紹各種橋
關於橋的介紹:
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 (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 (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 (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 (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
關於各種橋的介紹:
1.盧溝橋(Lugou Bridge)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2.趙州橋(Zhaozhou Bridge),又稱安濟橋,俗稱大石橋,是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境內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橋,由隋朝匠師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始建於隋開皇十五年至隋大業元年(公元595年—605年)。
3.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區著名文物旅遊勝地,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4.洛陽橋(Luoyang Bridge),曾用名「萬安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台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梁,位於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9)晉江有哪些橋梁名稱及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盧溝橋在北京市中心西南方約15公里處的豐台區永定河上,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盧溝橋下的永定河長年無水,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曾重新給水。橋東為宛平縣城,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
盧溝橋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9.3米。盧溝橋有十座橋墩,共11個橋孔,橋身全部為石體結構,關鍵部位由銀錠鐵榫連接。橋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為分水尖。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及橋東頭的宛平縣城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在事變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橋面上加鋪柏油。此外還修繕了石欄、望柱(包括柱頭石獅)及碑亭。1961年盧溝橋及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Ⅹ 中國名橋資料
南京長江大橋
60年代,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曾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還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一,概況
南京長江大橋是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的。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
二,地理位置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長江下游,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潔白雅緻。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台。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三,大橋結構
南京長江大橋江中正橋共有9墩10孔,每個橋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積400多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墩與墩之間的距離除北岸第一孔是128米外,其餘9孔均為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正橋兩端有4座70多米高的橋頭堡。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岩床埋在正橋河床33~47米以下,9個橋墩基礎分別採用重型混凝土沉井、鋼沉井加管柱、浮式鋼筋混凝土沉井、鋼板樁圍堰管柱等基礎。正橋10孔鋼筋梁中9孔為160米跨度,採用優質合金鋼桿件在現場鉚接拼裝架設。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餘里,「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橋南北兩邊,有面積約20公頃的大橋公園,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使南京長江大銹更顯雄偉壯麗。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而且成為古城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