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高三了。地理超級差。很多基礎都不懂。尤其是自然地理。選擇題不好。希望有人能幫幫我。幫我解決下平時
地理其實並不難,掌握技巧記憶起來就不會費勁了。首先對圖形要敏感,也就是說要記憶地圖。記憶時先分區記憶,各個區域之間的圖形是有差異的,你可以進行聯想,比如我國的黑龍江省在地圖上看就很像一隻張開翅膀的鵝。然後不同區域間進行對比,比如非洲和印度的圖很像,但你要仔細區別,一旦考試時只給了一張圖問你這個區域的水文,氣候等問題,你首先要判斷對是哪,判斷失誤的話可能這道題你就會全錯。分區記憶後還要系統記憶。比如拿到一張世界地圖,你要能夠知道那一塊是哪個地方,哪裡和哪裡是挨著的,世界地圖最好分七大洲記憶,然後在腦子里形成世界地圖輪廓。記憶時要記一些特殊的東西,比如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氣候,還有氣候特點是很重要的內容,你聯合圖就把這些東西記下來了,必要時可以在圖上標注。中國地圖知道的要多一些,各個省及省會都要知道。另外每個省的特點,還有一些區域知識要清楚,如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優勢等,不要死記硬背,聯系起來記憶,結合圖形記憶。可以將中國的地形圖,政治圖,氣候圖等圖拿到一起對比,一一對應,你會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知識。總之,不要灰心,抓住重點,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油!
② 地理怎麼都學不會怎麼辦做過的題目還是不會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中有的題目的確很難,需要超強的空間思維,所以要把宇宙放在心中,了解地球運動,記住課本上的那些圖(很重要),自然地理不會做的就不要一直往裡鑽,放一段時間再看,說不定就會了,實在不會就算了,因為地理考題千變萬化……人文地理記憶的東西就比較多,但不要死記,記住條理就好,其他的可以憑自己的話答題,這類題一定要把握住,這是最易得分的,錯了也得記好記牢……
滿意請採納
③ 自然地理難學,初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幾乎不懂,現在高中了該如何補呢怎樣才能更好理解自然地理的概念
先不要先入為主,初中地理自然地部分沒有學好,不代表高中地理也學不好,我初中的時候地理最少曾經考20多分,但是我高中地理照樣學的很好。
學習自然地理,有難度,這是大家都要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端正心態,提前預習多做練習,多思考你會學好的
④ 怎樣才能學好自然地理
一、重視地理定位
學好地理的前提是學好地理定位。雖然自然地理對於地理定位的要求不像區域地理那麼強烈,但忽視地理定位的後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二、總結知識聯系
自然地理中學生容易出問題的環節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氣候,洋流。而實際上這些環節是緊密相連的。
1、區時的的計算:用「立體記憶法」解決較好,不要記那麼多的公式。
2、太陽高度:用公式沒問題,關鍵要會如何變式。
3、氣候:不要單純表面記憶,要深層理解,最好用「交集」法幫助解決。
4、洋流:不要單純表層記憶,要深層理解,學會推論,要運用「風動水動」理解法解決。從風帶著手,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5、三圈環流:高考不會直接考三圈環流,但三圈環流太重要了,不深層理解三圈環流,自然地理的很多內容就只能模模糊糊。因此,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自己演示三圈環流的示意圖,這非常有必要。
⑤ 自然地理該怎樣學啊我一竅不通,怎麼辦,急死人了!!!
高中地理其實要學好是蠻容易的……
首先,你必須要很熟悉的掌握地理的相關原理,一些重要的知識;其次,要看圖,要對見過的每幅圖都要有一定的熟識,確保下次遇見時可以聯繫到相關的知識;再者,要學會融會貫通,能夠把一幅圖所反應的地理位置的人文、自然條件聯系起來;……還有要勤記勤寫,善於記筆記和總結要點!!.多看地圖冊。千萬不要以為光看書就可以了,地理是文科中最偏向理科的學科,需要理性思考,理解性的記憶,不能死記硬背,否則過了幾天沒有及時復習一定會混亂甚至忘記的。
而看地圖冊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能掃視了幾眼就放過,它裡面有很多重點是你容易忽略的,你可以結合書本和地圖冊一起復習,效果會事半功倍的;你甚至可以拿著地圖冊給自己出題目,這樣印象會更加深刻。
我們老師平時就強調我們看地圖冊,高考前最後一段時間甚至會給我們規定看6頁地圖冊,然後第二天她出幾道題目讓我們默寫。。。比如,長江黃河流過的省,地形區這種,自己沿著圖冊它們流過的線路默寫一遍,會很有幫助,還有秦嶺—淮河的地區分界線的5個省一定要滾瓜爛熟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地理界線!
2.看書是最基礎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地基,那麼即使有再好的材質也不能建立不會倒塌的大樓。縱然你地圖冊熟記於心,但是不能對號入座,一切還是紙上談兵。但是第一次看書可以圈圈畫畫,劃下重點,那麼第二次看的時候就會省下很多時間,至於要不要多看,還要看你自己的毅力了。反正我覺得要想不選修地理,1、2遍就夠了,以後如果高三選修地理的話,最起碼要3遍及以上了,最好後面是還么看到這一行,腦子就知道這些內容了。
3.老師的資料。如果你不喜歡看書,看老師的資料也可以,不過第一次仍然需要看書,因為資料肯定短而簡潔,有些你甚至不明白什麼意思。
4.最好有一本默寫本,我們地理選修老師從高三還沒開始之前,會讓我們買一本近250頁厚厚的摘抄本,每一天都會出10道左右的題目,是上節課的內容,讓我們來默寫,然後批改分析,考試前不用看太多,我們有時時間來不及救看默寫本,都是重點!
5題目不要多做,有些題目很雜,甚至偏難偏怪,不會考,如果你一定要做地理題目,你可以去做高考題目,一來新穎,二來高考題目會比較偏向題目中的思考,有些選擇甚至題目中便包含答案,這要看你的審題程度了。
6做卷子時一定要圈圈畫畫,特別是一套套模擬卷,特別特別是選擇題,這點很重要,不要怕圈圈畫畫浪費時間,事實上不僅幫助你更加清晰記住題目重點,還會給你帶來思路,不過幾秒的時間,但正確率肯定是提高的,相信你也不會在乎吧!記住,做卷子一定要圈圈畫畫,即使那道題你已經百分之百有把握,最好還是要圈畫重點!
7錯的題目即使訂正了,以後再復習的還一知半解的話,一定要去問老師!不要怕難為情,這很正常的。至於 糾錯本嘛,我不置可否,如果你有時間,這個是絕對有好處的,但我覺得會比較費時!當然,如果你想做,簡約抄題目和答案就可以了,畢竟是給自己看的嘛,不用很精緻滴~
⑥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好難哦 怎樣才能學好啊上課聽老師講能聽懂,但自己一寫作業就不會,怎麼辦
1,高中地理確實是一個難題,尤其是計算的部分,就是地球運動的那個地方,我就是學文科的,不過不用擔心,這個自然地理在高考時是每年交替出現的,出現的題量也就是一道或者兩道,本人參加的2012年的高考地理就沒有出現自然地理的計算題。
2,當然,自然地理那部分還是得研究研究,至於你能否理解,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就放棄。
3,上課時隨著老師的講解當然誰也能聽個大概,但課後不理解的原因就是你沒有記住老師的突破點,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上課記老師的突破點,事實上我就是這么做的。
4,good luck
⑦ 地理總是學不好怎麼辦
怎樣才能把地理學好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岩溶、熔岩;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後,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後,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如:為什麼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麼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麼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麼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後,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徵.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像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閱、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4)對於老師來說,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