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東,南,西,北,東南來分割亞洲,經濟實力最強的是那一片綜合實力呢東亞在亞洲的地位怎樣
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最強的都在東亞;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
東亞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以上。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均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其中日本、大韓民國、中國台灣省、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發展中國家。
地理鄰近的東亞各國希望通過長期的相互合作和一體化進程而形成一個緊密整體。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並非一個排他性的集團,也不針對任何區域外國家。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基石,通過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等形式,由低級到高級,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織、相互聯結而成一體的關系狀態,並由此進一步發展為安全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
(1)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擴展閱讀:
亞洲的相關情況:
1、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佔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日本和韓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3、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2. 如果讓你說出亞洲的地理位置你能從哪幾個方面回答呢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169°39′7″W,66°4′45″N),南至丹絨比亞(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莫洛托夫角,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13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3. 亞洲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位置大約在經度是:東經30度至西經170度之間;緯度是:0度至北緯80之間.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西臨大西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
4. 亞洲地理位置的敘述
亞洲地理位置的敘述: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爾拉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擴展閱讀:
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
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5. 請告訴我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以及人口和國家的概況
1、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2、地形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
3、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4、河流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
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5、人口和國家
截至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世界熱點地區。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
(5)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擴展閱讀:
亞洲經濟
亞洲各國中,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許多國家發揮其。佔世界年產量的27%~30%: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億噸,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
年發電量約一萬億度,約佔世界年發電量的13%;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的錫精礦產量佔世界各國中第一位。鎢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45%。
6. 亞洲三方面地理位置特徵和兩方面進行特徵
亞洲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大陸 相對位置:位於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經度位置: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
緯度位置: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
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由於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所以河流的流向特點是呈放射狀由中部流向周邊的海洋。
7. 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從海陸位置來看,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向望。歐洲位於亞歐大陸西部,是亞歐大陸向西伸出的一個大半島,北、西、南三面為海洋所包圍。
一、亞洲地理位置
亞洲,全世界最大的洲,全稱亞細亞洲,意味「日出之地」或「東方」。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東、南、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亞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和黑海,西南部隔紅海與非洲大陸毗鄰,亞洲南部以帝汶島與澳大利亞之間的海域同大洋洲分界,東北部以白令海峽同美洲大陸遙對。陸地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大陸最北點為切柳斯金角,再往北達北地群島的北端(北緯81°),大陸最南點是接近赤道的皮艾角,島嶼上的最南點是努沙登加拉群島的羅地島(南緯10°45『),大陸最東點是楚科奇半島上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最西點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巴巴角(東經26°03『)。
二、歐洲地理位置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北瀕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的格陵蘭島相對,東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與亞洲為界。陸地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歐洲大陸地處中高緯度,最南點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北緯36°00『),最北點是挪威北部的諾爾辰角(北緯71°08『),最西點為葡萄牙的羅卡角(西經9°31『),最東點在烏拉爾山脈北端(東經66°10『)。
8. 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
亞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地理經緯度位置
1、緯度位置
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且跨寒、溫、熱帶。
2、經度位置
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亞洲地理海陸位置
1、相鄰的大洋:亞洲東臨太平洋,北f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洋洲相望。
亞洲地理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亞洲地理范圍: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
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8)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擴展閱讀
亞洲的面積和地區劃分
亞洲地理面積
亞洲的面積4 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地理地區劃分
按地理方位,可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弧和中業6個地區。中困位於東亞,其他的東業國家還有蒙古、朝鮮、韓國和日本四圍。中國北鄰北業,西臨中業和西亞,西南有南業,南臨東南亞。
9. 亞洲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
亞洲:1。經緯度位置: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2。半球位置:
東半球、西半球、北半球。
3。海陸位置: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相對位置: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亞洲大陸中心地帶是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周圍還有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高大山脈眾多.平均海拔900多米高,僅次於南極洲. 一)地勢最高的大陸
亞洲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約950m。高原和山地分布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海撥200m以下的面積僅佔1/4。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喜馬拉雅山脈長約2500 km,寬約200-350 1xm,平均海拔超過6000m,8000m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經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量,以黃海平均海面為基準的高程為8848,13m(已扣除覆雪深度),為全球第一高峰。
(二)地勢起伏極端,地形類型復雜
亞洲地勢不但最高,而且起伏高差極大。一方面亞洲具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脈和高峰;另一方面也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窪地,如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1500km,南北2300 km,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m以下;死海地溝是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以地中海海面為基準,死海水面為-392米,死海湖底為-792米。亞洲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接觸的海底部分,也表現出起伏極端,一方面弧形列島多由較高的年輕褶皺山地構成,僅其外則伴生有極深的海溝。
(三)地形結構中南部高,山脈組合形式成群成帶
亞洲地形結構,中南部高聳,多崇山峻嶺和高原;四周低下,多屮、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脈結構多成群成帶,且與山間高原和盆地緊密結合。亞洲山脈結構,可分三條山帶。
第一條山帶位於連接青臧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西隆起帶,太致以帕米爾山結和亞美尼亞山結為樞紐,向東西兩側升延出一系列高大山脈。在隆起帶北側主要有高加索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脈等;在隆起帶南側主要有托羅斯山脈、扎格羅斯山脈、蘇來曼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等。
第二條山帶位於亞洲中東部,夾持於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與中西伯利亞高原之間,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和北東的山脈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群,也有呈近東西向展布的。主要山脈在西部有薩彥嶺、杭愛山、阿爾泰山、天山等;在東部有雅布洛諾夫山、外興安嶺和陰山等。
第三條山帶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於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構造上屬於新華夏系隆起帶,最東的一列包括西太平洋島弧上的若干山脈;第二列為錫霍特山脈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南沿海諸山脈;第三列包括朱格朱爾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等。
這種山脈結構,形成了亞洲地形的主要格架。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聳立於亞洲中南部,構成亞洲地形的"屋脊"。在高原、山地的外圍,分布著若乾麵積廣闊的平原,如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亞的印度河--恆河平原、東亞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北亞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中亞的土蘭平原等。在這些平原中,填充著不同類型、不同厚度的第四紀沉積。
(四)大陸東緣有島弧帶
亞洲大陸瀕太平洋邊緣,自北而南具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例如千島群島、田本群島、琉球群島、非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等,它們形成亞洲東部的雙重海岸,並圍成許多邊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