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莫三比克共和國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
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
莫三比克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譯作莫三鼻給,是非洲南部國家,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而獨立。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系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
莫三比克的前身,就是葡屬東非洲,它是在1498年3月,被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所率領的船隊發現,當時就有阿拉伯的貿易站在沿海一帶設立。
(1)莫三比克地理位置優勢有哪些擴展閱讀:
莫三比克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0℃(南部)、26℃(北部)。10月至次年3月為暖濕季,4月至9月為涼乾季。
主要民族有馬庫阿-洛姆埃族(約占總人口的40%)、紹納-卡蘭加族、尚迦納族、佐加族、馬拉維-尼揚加族、馬孔德族和堯族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語言,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28.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7.9%信奉伊斯蘭教,其他多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
❷ 非洲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勢
南部非洲與非洲其它地理區域相比,其突出特點是:
(1)戰略地位重要。南部非洲位於非洲南端,聯接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繞經好望角的航線是溝通東西方的重要航道,被稱為西方的「生命線」。本區附近的海域,是這條「生命線」的必經之地,也是控制這條航線的關口。蘇伊士運河開挖前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通航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低估,每年繞過好望角的船隻為蘇伊士運河的兩倍多。另外,這里是最接近南極洲的地區之一,許多國家行駛南極的船隻需在此停歇休整、補充物資。
(2)自然條件復雜多樣。這里屬高原地區,南非高原為本區地形的主體;中部凹陷為卡拉哈里盆地,盆地四周為隆起的高原、山地;高原外側,為沿海平原,東部較寬,西、南部狹窄。區內氣候也很復雜,這里擁有非洲的各種氣候類型。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大陸東側沿海地區屬濕潤的亞熱帶森林氣候;大陸南端的東部為溫帶草原氣候,西側是地中海式氣候;盆地的中部有熱帶半荒漠氣候,西部為熱帶荒漠氣候;其它地區多屬熱帶草原氣候。植被、土壤也相當復雜。
(3)礦產資源豐富。這里是非洲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特別是南非高原,是世界著名的礦產帶。除石油缺乏外,其餘很多礦產的儲量和產量不僅在非洲,而且在世界上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僅南非一國,儲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礦產即有8種之多。
(4)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非洲五大地理區域中,本區與北部非洲一樣,都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加工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則大大超過北部地區。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采礦業也相當發達,許多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如黃金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三,釩佔三分之一,鉑佔五分之二,鉻佔三分之一,等等。這里的農業也較發達,蔗糖、煙草、羊毛等均佔全洲產量的70%以上。但區內生產力分布很不平衡,南非生產水平最高,國民生產總值佔全區的四分之三;其次是辛巴威,二國工礦業產值即佔全區的80%。其它國家和地區則為單一經濟。按照經濟結構,可將區內各國劃分為東西兩列,東列包括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葛摩、留尼汪、莫三比克和馬拉維等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全為農業國,采礦業薄弱,製造業也不發達;其餘國家和地區屬西列,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東列國家,除賴索托外,農業不佔重要地位,製造業規模較大,采礦業非常突出
❸ 莫三比克氣候
莫三比克共和國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臨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 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
莫三比克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兩季。年降雨量為800-1200毫米。自然地理:面積8016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位於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莫三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公里。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莫三比克海峽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熱帶草原氣候的氣候特點就是有干雨兩季的區別,由此將這里的季節又分為暖濕季和涼乾季兩種了,大約每年的四月份就進入了涼乾季,九月份才結束,而十月份到次年的三月份就是暖濕季了。暖濕季降水量比較的豐富,空氣比較的濕熱。
莫三比克境內分為三個階梯型的地勢從西到東地勢越來越低,地形也有原來的高原山地變成了平原,這里的平原也是非洲最大的平原之一了。河流眾多,順著從高到低的地理位置,自西向東流去了 。
❹ 莫三比克海峽海岸線有什麼特點
莫三比克海峽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周圍海岸線平直。
海峽兩側陸架狹窄,陸坡陡峭。海底由戴維海嶺、莫三比克海盆、馬達加斯加邊緣台地和葛摩海盆組成。戴維海嶺縱貫海峽中部。
海嶺的西南面為莫三比克海盆,因有戴維海嶺的屏障,海盆北部沉積物較厚,南部則較淺。海峽底部的沉積物隨地形而不同。東西兩側陸架以沙為主,從陸架往外到2000米等深線處,以粉沙為主,中部2000米以上的深海主要為粉沙質粘土。
❺ 非洲商業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國家
南非,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部,其緯度自南緯22°至35°,經度從東經17°至33°。北鄰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中部環抱賴索托,使其成為最大的國中國。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
❻ 莫三比克在中非產能合作中的地理位置優勢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莫三比克一直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認為這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只有基礎設施發展了才能降低人民出行和生活的成本,只有修更多的道路、鐵路、橋梁、機場、港口等才能提高後勤運輸能力和物流能力。最近5年,中國企業在莫三比克參與了92個項目,總投資額達8.32億美元,創造了1.4萬個就業崗位。」紐西在該推介會上表示,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企業在莫投資可以重點考慮的領域,該國計劃修建更多的道路、鐵路、橋梁、機場、港口、水壩,以提高交通和運輸能力。
據了解,莫三比克政府制訂的《2015~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顯示,要優先推進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在今後5年把工業佔GDP比重由現在的11%提高到21%的目標。莫三比克國家計劃新鋪設2100公里道路、修復2800公里道路,完善全國道路網路,建設、維護和保養57座橋梁。據悉,目前在莫中資公司代表處或注冊的中資公司總數近80家,涉及綜合投資、工程承包等領域。
據介紹,中國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在莫三比克承攬了馬普托環城路、馬普托-卡滕貝大橋及連接線項目,兩個項目均採用BOT/PPP模式,總合同逾10億美元。前者已完工,後者計劃於2017年實現主橋通車。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際總裁李道松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我們正計劃投資1500萬美元在莫三比克馬普托朱麗斯大街建設總部大廈項目,工貿冷鏈物流基地、建材生產基地等項目也在積極籌備。」
另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我們也致力於建立更多的水壩和灌溉、水利設施。」紐西說:「我們致力於發展鐵路,並且建立更多的鐵路和港口連線引向內陸地區國家。」
莫三比克東臨印度洋,區位優勢突出,具有2600多公裏海岸線和15個港口,年吞吐量可達2000多萬噸。馬普托是該國最大的港口,年吞吐能力1200萬噸,港內鐵路通向南非、辛巴威和史瓦濟蘭;貝拉港是第二大港,年吞吐能力500萬噸,港內鐵路通往辛巴威和馬拉維。
中國駐莫三比克大使蘇健指出,莫三比克擁有豐富的陸地和海上資源、區位等諸多發展優勢,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特別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的自然延伸。莫三比克背靠非洲腹地,是東南部非洲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等幾個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和區域性交通走廊。
❼ 莫三比克是哪個國家
莫三比克是位於非洲東南部的一個國家。
莫三比克共和國,簡稱莫三比克,是非洲東南部國家,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而獨立。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系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
莫三比克的前身,就是葡屬東非洲,它是在1498年3月,被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所率領的船隊發現,當時就有阿拉伯的貿易站在沿海一帶設立。
莫三比克政府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大力發展旅遊業,改善投資環境,鼓勵開發礦產、能源、農林漁業等資源,保持了經濟平穩增長。
區域位置:
莫三比克國土面積7993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630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0℃(南部)、26℃(北部)。
❽ 莫三比克海峽長多少公里
莫三比克海峽是西印度洋的一條水道,馬達加斯加島在其東部,莫三比克在其西部,北部橫列著葛摩群島,南端為印度礁和歐羅巴島。
莫三比克海峽的走向為東北斜向西南,全長1670公里,整體形狀為兩邊寬中間窄,平均寬度450公里,最寬處960公里,最窄處386公里。峽內水深一般都不少於2000米,北端和南端甚至超過了3000米,中部深度2400米左右,整個海峽的最深度為3500米以上,僅次於德雷克海峽和巴士海峽。它的海水表面年溫度平均不低於20℃,總體來說氣候偏向炎熱多雨,夏季時會出現因氣流交匯而導致的颶風天氣。莫三比克海峽寬闊深厚,很適於巨型輪船的終年通航。從波斯灣駛往西歐、南歐和北美的超級油輪均得通過這條海峽,再經好望角駛往世界各地,所以它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海峽還盛產龍蝦、對蝦、海參等海鮮食品,並因其肉質鮮嫩肥美而享譽全球。有莫三比克暖流南下,氣候濕熱。多珊瑚礁。贊比西河從西岸注入。它是東非的重要航道,馬任加、圖萊亞爾、馬普托、莫三比克和貝拉是其主要港口。莫三比克北部海岸,為犬齒形侵蝕海岸。由此向南,海峽兩岸均為沙質沖積海岸,遍布著沙洲和河口三角洲,只有贊比西河口兩岸遍布著紅樹林。
莫三比克海峽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總是被殖民者垂涎三尺。16世紀起,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就先後染指該地區,後來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淪為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地,葡法兩國還在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修建大量港口,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擴大其殖民利益。東岸馬任加、圖萊亞爾,西岸莫三比克的馬普托、莫三比克城、貝拉、克利馬內等都是那時修建的港口。其中,莫三比克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為海上交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的作用不容忽視,從該港口出發,鐵路與非洲內陸的鐵路網相連接,橫貫非洲大陸南部,直抵安哥拉位於大西洋岸邊的港口。這種地理優勢使莫三比克海峽成為溝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海上航道,並且便利了殖民者向東非和亞洲的侵略擴張。
但是莫三比克海峽地區的人民是渴望獨立的,為此他們進行了幾個世紀的頑強斗爭,終於在1960年6月26日馬達加斯加宣告獨立,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北端葛摩群島也於1975年7月6日正式獨立,至此海峽地區終於擺脫了殖民的統治,做回了自己的主人。
如今,莫三比克海峽地區的各國經濟發展迅速,其優美秀麗的風景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人前來觀賞旅遊,也增加了莫三比克海峽的經濟效益。
地質地貌
地質學家認為大約在1億多年前,馬達加斯加島和非洲大陸連接,由於地殼的變動,島西部下沉,形成了莫三比克海峽。海峽兩側陸架狹窄,陸坡陡峭。海底由戴維海嶺、莫三比克海盆、馬達加斯加邊緣台地和葛摩海盆組成。戴維海嶺縱貫海峽中部。海嶺的西南面為莫三比克海盆,因有戴維海嶺的屏障,海盆北部沉積物較厚,南部則較淺。東西兩側以沙為主,從陸架往外到2000米等深線處主要是粉沙,中部超過2000米深海主要是粉沙質粘土。海峽底部的沉積物根據地形的不同而不同。
氣候狀況
莫三比克海峽氣候屬熱帶,因東南信風控制,被北印度洋季風影響。其南部全年為穩定的東南信風,平均風速為6米/秒。北部,因北印度洋冬季季風的影響,12~2月盛行東北風,平均風速是5~6米/秒;3月、11月,風向多變;7~8月達7~8米/秒。海峽終年大風較少,超過6級的大風頻率不到10%,8級大風頻率1%。12~3月會有熱帶氣旋襲來,數量不多。氣溫北高南低,2月為28℃和27℃,8月為25℃和22℃。氣溫年較差南大(5℃以上)北小(不到4℃)。年降水量,北多南少。東北岸的馬任加為1553毫米,海峽南部的尤羅帕島為553毫米。位於西岸的克利馬內降水量為3000毫米,馬普托750毫米。相對來說,降水量1~2月是最多的,大概是全年總降水量的30%,而降水量最少的是8~11月。
自然資源
硅藻是其主要的浮游植物,甲藻和顆石藻也不少,分布於海峽的南北兩端。浮游動物的生物量在7~9月間一般少於10毫升/米,10~11月間中部和西北部10~20毫升/米。其主要物種有撓足類和端足類甲殼動物,還有磷蝦、有殼翼足類和腹足類等。底棲生物的生物量為15~20和3~5克/米,北部多於南部。莫三比克海峽屬遠洋性魚類漁場,高產金槍魚。
交通要道
10世紀前,阿拉伯人首先到莫三比克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作為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來自於波斯灣的石油大部分都要通過該海峽運到歐洲、北美,它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它更是歐洲大陸經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東方去的必經之路。開鑿蘇伊士運河後,一些巨型油輪不能通過蘇伊士運河時,就會從此通過,因為莫三比克海峽又寬又深,足以通過巨型輪船。
❾ 莫三比克本土境內有火山嗎
歷史上,持續的火山噴發不斷重塑薩爾瓦多的地貌,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湖泊與蜿蜒曲折的河流。同時,肥沃的火山土壤加上適宜的氣候,也令薩爾瓦多憑借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成為優質咖啡豆的原產地。每年5月來到薩爾瓦多小鎮阿塔科,遠眺那裡漫山遍野的咖啡豆種植園,咖啡花開遍火山,留下版畫似的條紋印記;待到10月豐收採摘,品一品薩爾瓦多咖啡,濃郁飄香令人流連忘返。
❿ 介紹一下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亞
首先,沒有莫桑比亞這個國家,應該是莫三比克。 莫三比克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譯作莫三鼻給,非洲南部國家,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人口約有1920多萬人,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系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 自然地理 :面積8016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位於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莫三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公里。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 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 莫三比克海峽 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