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與什麼有關
實話說,地理和一切都有關,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腳底是地,頭上是天。你所觀察到的,碰觸到的,都是地理的組成。
與自然環境有關,這個不多說了,大自然。
與農業有關,農業是國之根本,民之根本。
與氣候有關,氣候不僅與緯度有關,和地形地貌有關,造就了一些地方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與工業有關,一些需要水的工廠必須在江河湖旁建造,一些大型巨型機器不能用鐵路運輸的也要起在江邊用水路運輸等等。
與人文有關,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
與交通運輸有關,不說了。
與信息傳遞有關,絲綢之路,大航海時代,不說了。
與國防有關,與戰爭有關,沒個地圖你打什麼戰,不說了。
B. 地理是什麼
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2)什麼於地理擴展閱讀:
核心分支學科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與自然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生物,化學,物理,天文,數學,技術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等。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
C. 地理是什麼
學科概念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與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前者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與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後者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氣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學及觀察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科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層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土地利用與覆蓋以及生態環境與地理之間的關系。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則是計算機技術與現代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採用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實現地理環境與過程的虛擬,以便於對地理現象直觀科學的分析,並提供決策依據。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D. 什麼是天文與地理
天文學是研究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科學,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E.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 出自什麼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出自什麼?
該句典出自《周易•系辭上》中。
幽明:黑暗和光明。
【意思是】:〔仰望可以觀察天文的規律,俯瞰可以觀察地理的風貌,所以可以知道黑暗和光明的道理〕
附:「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
F.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6)什麼於地理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G. "夏禹長於地理,脈泉知陰,隨時設防,退為肉刑."什麼意思
「夏禹長於地理,脈泉知陰,隨時設防,退為肉刑。」
夏禹是個懂得地理的人、觀測泉水可以知道地下水走向,一直都注意防災工程建設,防止族人受到損失。
H.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什麼意思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仰觀、俯察、知幽明,其實省略了主語。
天文指的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這些天象紋理。古人通過仰觀天文,以易學的根本思想和根本規律性來研究天象與四時的變化,就形成了天文歷法之學。中國過去的星象之學中,往往都是把天上的星象變化和地上的人事變化結合起來的。在漢代的易學系統裡面,尤其是孟喜、焦延壽、京房這一系列易學代表人物的學術裡面,這些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在漢代提出來的。這可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籠統的、表示人與自然和諧的 「天人合一」概念。在漢代,這個概念是很明確、很實在的,比如把天上的「五星」與人倫「五常」進行直接聯系,哪顆星代表仁,哪顆星代表義,哪顆星代表禮,諸如此類,都是一一對應的。雖然這個理念看起來有點僵化,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星象學裡面,實際運用起來又是非常普遍的,有時候還會意外地促成了一些自然科學上的探索和發現。
地理指的是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俯察地理,就產生了中國的堪輿風水之學。對傳統文化不是很了解的人,往往會認為堪輿風水是迷信,實際上,堪輿風水學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地理學,是真正的自然科學。只不過,中國古代的科學,尤其在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學,往往和命理、預測、鬼神這些觀念聯系在一起,大家就感覺是披了一層迷信的外衣。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主體意思是人物達到了通靈萬物的境界。
希望對朋友有所幫助。
I.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什麼意思
意思: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則觀察大地山河動植的理則。
出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四章》
節選:《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翻譯:易理准則於天地,所以能包括統貫天地間一切的道理。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則觀察大地山河動植的理則,所以知道晝夜光明幽晦的道理。追原萬事萬物的始終,故知死生終始循環的道理。精神氣質合則構成萬物,靈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隨著生老病死而變化的,由是我們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態。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屬於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眾多學者考證今本受道家陰陽家思想影響相當多,儒家倫理色彩較濃,而帛書本陰陽家自然色彩濃厚。
《易傳·系辭》總論了《易經》大義,是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文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可以說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賞析:
文章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
J.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
上述3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
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
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
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
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
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
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
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
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
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
用,在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臭氧層,保護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
度。
編輯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