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應該是幾大中國地理區域劃分分別包括哪些省份的全稱和簡稱看清,是高考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Ⅱ 中國地理高考重點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慶(2008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海南(2009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安徽(2010年):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表現 差異性山東(2008年):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判斷�
寧夏(2008年):緯度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
上海地理(2008年):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櫻花開放時間的差異)�
北京(2009年):某地區山地降水量的垂直變化、山地自然帶的垂直變化規律�
上海地理(2009年):地理環境的地域性差異(南美洲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全國新課標卷(2010年):據雪線分析地形分布特點、雪期與降雪量的成因差異、丘陵區融雪侵蝕嚴重的原因�
福建(2010年):雪線高度變化趨勢、成因�
江蘇(2010年):山地垂直帶譜、山體位置判斷經過這樣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①該專題往往以自然帶為切入點,綜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帶性分布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山地垂直地帶性規律(不同山脈或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自然帶數量、基帶,同一自然帶在山體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線高度等)②相比較而言,差異性比整體性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更高。復習時可將差異性作為本專題的重點。③整體性會以熱點作為背景,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異常事件,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等都可成為命題切入點。2.考綱是高考復習的綱領和指南在復習過程中應該注意:①明確考綱對知識范圍的要求;②明確考綱對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確近幾年考綱的變化;④仔細研讀考綱中的試題範例。復習過程——科學1.夯實「雙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1)夯實「雙基」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於知識,雖然高考考查的知識點只是全部知識點的一部分,這有限的內容僅僅是對學科內容的抽取,但這種抽取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且每年高考試題都是變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確預測的。因此地理備考要夯實基礎。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將復習方式由結論性知識的獲取轉移到對知識形成的分析上來,以學習過程的探究性達到學習成果的前瞻性,培養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一是分析知識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種圖表等,同學們可通過分析各種情境材料推導出結論,從而自己發現知識,如觀察分析圖表,據「圖」明「理」,統計分析地理數據,以「數」說「理」,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鮮明、准確而深刻的知識。二是分析知識形成過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大氣環流形成變化等,同學們在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分析並綜合概括,推導出概念、原理和規律的過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關系明確的條理化知識。這樣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既夯實了「雙基」,體驗到了學習的過程,掌握了學習方法,又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也為後面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識骨架打下基礎。(2)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是對知識的加工和重組,需要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確聯系途徑和方向,這樣在遇到新問題時,才能提取應用。舊知識在新的指導思想下,經過重新組合、歸納、聯系、遷移,就成為「有組織的」新知識。例如:空間分布的接近聯系或對比聯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塊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年輕的褶皺山脈的分布—年輕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屬礦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與沖積平原有關的大河的分布。地理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聯系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帶的分布。地理事物間平行並列關系的聯系如:各種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或共同作用於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種因素(如影響氣候的因素)。地理事物間主次從屬關系的聯系如:外力作用與其包含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自然資源與其包含的土地資源、大氣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地理事物間大小包含關系的聯系如: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統;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陸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潛水、承壓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且有縱橫交錯的根。構建網路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識系統整合,既有利於同學們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又使同學們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該部分知識。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熟悉地理概念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是掌握地理規律的關鍵,也是正確解答地理問題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識結構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體系,既要了解它們的內涵,還要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自然資源與能源、水文特徵與水系特徵等。(2)重視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歸納如通過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根據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①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③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來的普遍規律。又如海水鹽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為:①若兩地的緯度位置不同,靠近回歸線的地區鹽度高,遠離回歸線的地區鹽�度低;�②若兩地的緯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經地區鹽度低,暖流流經地區鹽度高;有河流徑流匯入的地區鹽度低;③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3)突出基本原理、規律的實際運用理論聯系實際是地理學科復習的基本原則,復習中要把學到的基本原理、規律等應用於實踐中,以此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復習自然地理知識首先要理解運動規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循環、地殼物質循環、地殼變動規律等,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運動」「怎麼運動」;其次要掌握分布規律,並將其與自然現象緊密結合,如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布規律,晝夜長短的時空分布規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自然帶的分布規律,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要搞清楚「為什麼這樣分布」「怎樣分布」。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這些運動規律和分布規律,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有聯系,也和氣候的成因等有聯系。下面以「熱力環流」的復習為例來說明這一復習思路和方法。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繪制相關的熱力環流圖,並據圖正確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地理現象:繪制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圖,並進一步分析熱力環流對城市工業(有空氣污染的工業)布局的影響,或解釋「城市雨島」的成因;繪制山谷風的熱力環流示意圖,並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區多夜雨的原因等。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分析三圈環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分析氣旋、反氣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對天氣的影響等。3.正確處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關系地理試題多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主要切入點,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所以,在復習中要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與大氣單元結合的世界各大洲氣候要點:亞洲三種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特徵比較、分布地區;非洲氣候帶沿赤道呈對稱分布的原因、非地帶性因素對非洲氣候的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及其在歐洲分布廣,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圍小或無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氣候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地區,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安第斯山對南美洲氣候類型形成和分布的影響;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布的特徵及其原因;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其成因等。每個高三的學生都是一顆種子,蘊含著無限希望,在高考試卷發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關鍵看你現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將希望孕育成傳奇。祝同學們來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績!
Ⅲ 高考地理哪些地圖和圖表是必記的
地理分:世界地理和區域地理
世界地理:又分為陸地和海洋。
陸地:板塊分布圖、地形圖、氣候圖、河流圖(高考考了兩年:08全國卷一剛果河,09全國卷一尼羅河)
海洋:鹽度分布圖、溫度分布圖、洋流走勢圖、太陽輻射分布圖。注意下南北極。
區域地理:國家: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
掌握好它們的:經緯度、工農業地域類型、地形特點、周邊海洋(海、灣、海峽、運河)。
中國地理:熟記地形圖(階梯分布、外流內流河分布、濕潤半濕潤分布、乾旱半乾旱分布)、等降水量圖、1月7月氣溫分布圖、河流分布圖(長江、黃河、珠江、東北三江流域、雅魯藏布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海洋分布圖(洋流、鹽場、漁場)、工農業類型分布圖、地質災害分布圖……
*答題口訣:水、氣、土、地、勞、科、市、政、交、能、資、個、慣
所有的一切都要付出汗水,不停地看,不停地背。沒有捷徑……
文科即「背多分」。
預祝你高考成功……
Ⅳ 高考地理考什麼
初中地理和高中必修外加少數選修。更多的是高中必修。新課標1 主教區域地理,考試主考世界地理。
Ⅳ 地理高考中大洲大洋基本知識您了解了嗎
一、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如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學說等。二、七大洲又根據不同的地理因素分為不同的地理區域,如東亞、北美、北非等。學習其中典型例子。三、各個國家的自然、人文情況,如美國、日本等。學習其中典型例子。
Ⅵ 全國卷高考地理考哪幾個選修模塊
旅遊地理模塊,環境保護模塊,自然災害模塊。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您!
Ⅶ 高考地理主要考什麼
高中的地理高一最重要,因為高考地理主要為自然地理。如經緯線、日界線、太陽正午高度角、晨昏線、地方時區時、降水氣候、高壓低壓等。這些都是高考必考的典型知識點。注意多練練這方面的典型題。
Ⅷ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內容重點把握哪些內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兩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區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佔得分值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復習自然地理的時候,要重點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及其影響,晨昏線的判讀,太陽直射點和太陽高度角,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注意熟悉時區的劃分,時區的意義(比如北京時間是指東八區的區時,也指東經120°的地方時),四季和五帶的劃分。2大氣的分層及其每一層的特點,大氣的熱運動,風的形成,重點把握三圈環流,全球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這些和洋流密切相關,接下來就是洋流,注意他們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匯及大魚場的分布。3天氣系統,氣旋和反氣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個容易形成降雨,冷鋒和暖鋒,過境前和過境後的情況,以及降水發生的位置。4三大礦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轉換,注意看圖,能夠用專業的語言描述它們的轉換和形成過程,比如風化,搬運,堆積,沉積,岩漿,變質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點掌握降雨過程以及徑流,地表,地下,會看圖和理解圖面意思。6關於污染的問題,對環境的破壞問題。比如什麼是溫室效應,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的破換等。如果你覺得還需要的話,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問後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