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什麼是自然地理概況

什麼是自然地理概況

發布時間:2022-05-04 02:40:52

Ⅰ 如何描述一個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從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地質地貌、主要的生物種類、主產什麼農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或者其他獨有的資源,這些方面進行描述。

比如:四川,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佔地面積達到48萬平方公里,盆地地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川最低海拔300-700米,最高海拔4000-4500米,是最典型的盆地地形。

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產作物油菜籽、甘蔗、茶葉、毛竹等作物。同時,四川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等均有分布。

四川還是國寶熊貓的棲息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豐富的植被種類,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著名的卧龍熊貓基地就位於四川。

同時四川的是我國的氣象災害多發地之一,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同時地殼活動比較頻繁,是近現代地震多發區之一。

不是很嚴謹,也不是特別全面,僅供參考。其實描述的語句盡量簡單,易於閱讀。

Ⅱ 中國東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況和人文地理概況 總結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東北地區,有東北大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四面環山,有大小興安嶺。是典型的溫帶氣候。植被主要以落葉林為主。算上華北也屬於北部,有華北平原,山脈較少,氣候是溫帶氣候。東北作物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南方是水鄉,有亞熱帶氣候和熱帶氣候,植被以闊葉林為主,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脈眾多。
南部跟東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麼劃分了。
西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沙漠戈壁眾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為主,河流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包括東北華北。東北地區是我國鐵路網最為密集的地方。
東部,南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較多
西部經濟落後,發展緩慢,工業農業都不發達。 近幾年來很多傳統行業開始慢慢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Ⅲ 中國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三水")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 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 ,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Ⅳ 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山東省東臨大海,西接華北平原,地處黃河下游,介於北緯 34°22. 9' ~ 38°24. 01',東經 114°47. 5' ~122°42. 3'之間。泰沂山脈橫卧境內中部,地形地貌復雜。根據地形特徵,分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丘陵和魯西北平原 3 個地貌分區 ( 圖 1 -1) 。

圖 1 -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貌分區

1. 地形地貌分區

魯中南山地丘陵區: 中部凸起,四周低窪,中部泰山、魯山、沂山、蒙山海拔均在800m 以上,其中頂峰海拔 1524m 的泰山為群峰之首,向外過渡為標高 400 ~ 800m 的低山及 400m 以下的丘陵。一系列斷塊山和斷陷盆地呈 NW - SE 方向弧形相間展布。由古老基底片麻岩組成的高山峻嶺,地勢陡峻,切割強烈; 由早古生代碳酸鹽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形成單面山、桌狀山或帽頂狀山頂。

魯東丘陵區: 由膠萊盆地、膠北和膠南低山丘陵 3 部分組成。中部膠萊盆地為中新生代沉積,地面開闊,分布有沖積平原、準平原和低緩丘陵,地面標高 10 ~300m。膠北和膠南低山丘陵主要由膠東群、粉子山群變質岩及侵入岩組成,以膠北大澤山—艾山—偉德山形成的東西向分水嶺和膠南五蓮山—嶗山北東向分水嶺地勢最高,山勢挺拔,坡陡谷深,為海拔 600m 的低山區,周圍環繞 4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和準平原,近海分布狹窄濱海平原。

魯西北平原區: 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沖積及山前洪積物堆積而成,略成弧形環抱魯中南丘陵山區北、西兩面。地勢平坦,標高大多在 50m 以下,僅西部地區地勢稍高,達 60 ~70m。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窪地、坡地、崗地等微地貌景觀。

2. 遙感地貌解譯

山東半島衛星遙感影像圖 ( 圖 1 -2) 是陸地衛星從 705km 的外層空間掃描成像的山東半島鳥瞰數字影像,是山東半島之真實縮影。它用遙感這一先進的對地觀測技術,完美地再現山東半島錦綉河山,宏觀概略性強,現勢性好,信息豐富,可靈活處理。

圖 1 -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衛星遙感影像

(1)ETM圖像地形地貌特徵

影像圖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為地貌類型劃分及其成因類型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

1)黃河入海口沖淤變化:黃河年平均徑流量為419×108m3,水中年均含沙量為25kg/m3,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水系,每年平均有10.5×108t的泥沙被搬運、沉積至河口。如此大量的泥沙沉積,使黃河三角洲成為世界上沿海造陸最快、土地面積增加最多的地區。

2)魯中南構造侵蝕中低山丘陵區:從宏觀上看,山區均反映為藍色-綠色調的色異常特徵,灰岩區多反映為藍色的色異常,變質岩及岩漿岩區多反映為綠-淡藍色的色異常。中強度切割構造侵蝕中低山區,影像上反映為細密集狀紋理、綠色調的色異常特徵;弱切割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區,相對中低山區紋理粗疏,影像上反映淺藍色調的色異常特徵;剝蝕堆積平原,沿河谷盆地邊緣地帶分布,影像為麻斑狀藍綠色調;堆積山間平原,為橙紅-紅色調。

3)魯東剝蝕構造低山丘陵:宏觀影像為黃綠-橙共同色調不規則紋理,植被發育表現為紅色。中切割剝蝕構造低山,分布局限,為暗綠—棕紅色調不規則團塊狀;弱切割剝蝕構造丘陵,分布廣泛,由於岩性、植被等因素影響,膠南、膠北影像有所不同。

(2)ETM圖像水系特徵

山東半島水系較發育,影像圖可清晰地顯示地表水系分布現狀。

1)山溪性河流圖像特徵: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於膠東半島和魯中南山區。膠東半島地區,以大澤山、艾山、昆嵛山、偉德山等山系構成大體近東西向的分水嶺,形成南北分流不對稱水系,河床內多乾枯無水,水系在影像上反映為相對較淺的色異常特徵。

2)坡水性河流圖像特徵: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地區,由於河內多水,影像反映為淺色調特徵。

(3)ETM圖像地質構造特徵

本區基岩廣泛出露,斷裂構造也較發育。影像圖宏觀地層顯示出山東古老變質岩、岩漿岩及沉積岩區的地質特徵。魯東地區變質岩為深藍綠色,植被(林草)較茂密,稀樹枝狀水系。岩漿岩主要發育在膠東地區,區內水系發育,多呈豐字形、平行羽狀、格狀、放射狀、向心狀、樹枝狀等特徵,影像上均反映為相對較淺的黃綠色。

從影像圖上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出,縱貫山東中部、規模宏大的沂沭斷裂帶把山東分為魯東、魯西兩大部分,而且明顯地可看出魯東、魯西地區地質構造格架的差異性。魯東地區主要發育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魯西地區則以北西向斷裂構造為主。同時在第四系覆蓋區又顯示了隱伏構造和環形構造信息。這不僅為區域地質構造增加了新的認識,而且為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遙感信息。

二、氣候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位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全區年平均氣溫11~14℃,由半島至內陸遞增。半島地區屬海洋性氣候,潮濕涼爽;內陸接近大陸性氣候,比較乾燥。據1956~1999年降水資料分析,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mm。時間分布規律為:年內降水多集中於7~9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年際變化較大,豐、枯之比高達2.62倍(1964年為全省的豐水年,年降水量高達1169.3mm,而1981年是枯水年,年降水量僅445.5mm);空間分布不均衡,魯中南山區最高為600~1100mm,半島地區為500~800mm,魯西北平原最少,為500~700mm。

三、河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水系發育,主要河流除黃河外,還有十餘條較大河流和數百條中小河流,構成黃河、淮河、海河和魯東沿海諸河4大水系(圖1-3)。黃河水系主要有黃河、大汶河等;淮河水系有東加河、西加河、沂河、沭河等;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馬頰河、徒駭河等向東北流入渤海;魯東沿海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濰河、白浪河、彌河、淄河、孝婦河、膠萊河、大沽河、五龍河、黃水河、夾河和付疃河等。上述多屬雨源型河流,水文特徵表現為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極不平衡,6~9月份最大,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最小,出現較短的夏汛期和較長的枯水期,甚至斷流。

圖 1 -3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水系流域圖

Ⅳ 中國自然地理特徵概況,考研用,急求!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黃河,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黃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Ⅵ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我國西北地區東部,處於全國三大地形階梯的第二階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環繞,南為秦嶺,北是陰山,東為呂梁山,西是賀蘭山—六盤山。盆地主體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黃土高原構成,地勢總體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局部地區起伏較大;盆地北部的東勝—鹽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於山和東南部的子午嶺,海拔1500~1800m,構成盆地內部的地表分水嶺。沙漠高原上分布著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以及剝蝕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對較小。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切割強烈、地形支離破碎,海拔1000~1700m。覆蓋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圍山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之間分布著3個較大的新生代斷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銀川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地貌可劃分為山地、斷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黃土高原4大地貌類型。大致以中部的白於山地表分水嶺(長城沿線)為界,鄂爾多斯盆地可分為南北兩個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內最主要的地貌單元之一,面積9.82×104km2,包括摩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烏蘭布和沙漠及西部邊緣地帶,同時還包括展布於上述地貌單元之間的剝蝕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動沙丘為主,東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南部黃土高原是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地貌單元,達14.45×104km2。斷陷盆地包括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區和關中平原等,面積為5.08×104km2。鄂爾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積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寬谷山地為主,如陰山、賀蘭山、六盤山、呂梁山,盆地內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黃龍山。

二、水文、氣象

鄂爾多斯盆地屬歐亞大陸東部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降水少、蒸發強烈,氣溫和降水量季節 性變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0~700mm。自東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遞減。南部秦嶺北坡降水量大於700mm,渭河盆地約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東勝—靖邊—環縣海原一線減至約400mm,烏拉特前旗、靈武、銀川、中寧一帶降至約200mm,河套西部的烏海、磴口地區約150mm。降水量年內變化大,分配極不均勻,6~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該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為暴雨。

蒸發量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反,白東南向西北遞增。多年平均蒸發量一般1000~3500mm。在晉西、陝北和隴東地區蒸發量在1500~2000mm;寧南同心、陝北靖邊和內蒙古地區蒸發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帶多大於3000mm。

鄂爾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內流區外,均屬黃河水系。黃河呈「幾」字形在青銅峽附近流入本區,先向北納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東,形成寬廣的河套平原,並納入季節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東勝梁的毛丕拉孔溝、卜烏色太溝、思刺河、西柳溝、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溝;然後由托克托至龍門,黃河流經晉陝峽谷段,納入眾多的一級支流。龍門以下,黃河進入汾渭斷陷盆地,河床平緩開闊,先後匯合汾河、渭河等黃河的大支流後由潼關向東流出區外。區內黃河全長1722km,匯水面積374725km2

黃河及其主要支流總體上是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終排泄基準面。在不同河段,河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比較復雜。在銀北和後套平原,黃河都是一岸補給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爾多斯高原地下水的匯入。在銀南和前套平原,兩岸地下水均向黃河排泄,豐水期河水也可補給地下水;晉陝峽谷段,黃河主要接受兩岸地下水(主要為岩溶地下水)補給,局部地段黃河水也可補給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門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庫水)對岩溶地下水有明顯的補給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資源量中河水補給占較大比例。

黃河支流。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橫貫關中盆地中部,長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涇河和洛河最大。在黃河晉陝峽谷段還發育有眾多的黃河一級支流,西側有黃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和雲岩河等。東側有渾河、偏關河、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聽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還分布著內流水系。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區分布有眾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地,區內存在各類水體1299個,水域總面積為1872km2。鄂爾多斯盆地還分布自許多著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東緣呂梁山西麓的天橋泉、柳林泉、盆地南緣的糞泉、處女泉、袁家坡泉、溫湯泉、篩珠洞泉、東王泉;盆地西緣水溝泉、千里溝泉、拉僧廟泉、太陽泉、蒙城泉和鄭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羅系延安組煤系燒變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陽泉。

三、地質、構造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為一走向南北東緩西陡的中生代不對稱向斜盆地,四周分別被陰山、秦嶺、賀蘭山、盤山、呂梁山等山系圍限。盆地邊界為斷裂構成,北界為黃河斷裂(磴口托克托斷裂帶),西部為桌子山平涼斷裂帶,南部為渭河盆地北緣斷裂,東部為離石斷裂,鄂爾多斯盆地與山系之間發育有河套盆地(北緣)、銀川地塹(西緣)、渭河地塹(南緣)、山西地塹(東緣)。

鄂爾多斯盆地自下向上總體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羅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堊系碎屑岩及新生界鬆散堆積組成,其中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白堊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黃土砂層為鄂爾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淺變質沉積火山岩組成,主要出露於盆地周邊造山帶和構造隆起區,盆地內部深埋於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陝斜坡、天環坳陷三部分組成,具有整體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緩、構造簡單微弱、地層水平、接觸關系平和的構造特點。伊盟隆起,北以黃河斷裂與河套斷陷相隔,南與伊陝斜坡、天環坳陷相接,西與西緣逆沖帶為鄰,東連晉西撓褶帶。伊盟隆起從古生代開始就常以陸地面貌出現,並與中央古陸時分時合,共同影響著鄂爾多斯盆地的演化與發展,控制著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積。其基底起伏較大、埋深小。蓋層主要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於千米,頂部僅數百米,甚至局部裸露變質岩。蓋層由南向北超覆、減薄甚至尖滅,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為三疊系和侏羅系。天環向斜位於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帶狀展布。西以磴口-平涼斷裂與四緣逆沖帶相鄰,東與伊陝斜坡過渡,北抵伊盟隆起,南達渭北斷褶帶.天環向斜在古生代表現為西傾斜坡,晚三疊世開始坳陷,侏羅紀—早白堊世坳陷繼續發展,並向東偏移。晚白堊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擠壓使下白堊統形成現今西翼陡、東翼緩,軸部相對平坦,北部未封閉,地層保存較全的不對稱向斜構造。伊陝斜坡又稱陝北斜坡,位於盆地中東部早南北向矩形,介於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斷褶帶以北、晉西撓褶帶以西,向西過渡為天環坳陷。北部與伊盟隆起呈北北東向交接,交接處形成紅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該區一度為隆起區,晚寒武世、早中奧陶世接受海相碳酸鹽岩沉積。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該區沉降,接受陸相沉積。中生代早白堊世,燕山運動導致山西地塊上隆將盆地東部掀起,轉變成一個向西傾的平緩單斜,區域構造也從北高南低轉為東高西低,陝北斜坡開始形成,早白堊世之後到第四紀逐漸定型成現今的構造形態。

盆地周邊構造帶。西緣沖斷帶位於賀蘭山-六盤山褶皺帶以東,天環坳陷以西,北起內蒙古磴口,南抵陝西寶雞一帶,長約600km,東西寬30~80km。構造帶處於我國北方東部構造域和西部構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對於盆地內部是一個構造活躍區域。西緣沖斷帶具沿走向分段、沿傾斜方向分帶的特徵。渭北斷褶帶,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兩起千陽與天環坳陷相連,東經永壽、銅川、黃龍至宜川,北與陝北斜坡毗鄰,東與晉西撓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萬斛山山前斷裂與渭河斷陷緊鄰,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東向帶狀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為一南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斷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東傾斜的階梯狀斜坡,斷裂活動將該區切割成斷階及小型地塹和地壘。晉西撓褶帶東以離石大斷裂與呂梁隆起相隔,向西過渡為陝北斜坡,北起准格爾南至寧鄉。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處於相對隆起狀態,僅在中晚寒武世、早奧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疊世有較薄的沉積。晚侏羅世升起與華北地台分離,燕山運動使呂梁山上升並向西推擠,加之基底斷裂的影響,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軸背斜為特徵的褶皺帶,成為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邊緣。

Ⅶ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豐富的金礦資源而得名。阿勒泰72條溝,溝溝有黃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北部有宏偉的阿爾泰山,西南部為薩吾爾山,南部是准噶爾盆地,西部比較開闊,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區總的地貌特徵是: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北部阿爾泰山脊線到南部丘陵平原層層下降,具有明顯的階梯狀地形特點。

全地區山區占總面積的32%,丘陵河谷平原佔22%,戈壁荒漠佔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誼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窪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構成了本區復雜而獨特的地貌景觀。

阿勒泰地區山地主要包括阿爾泰山地和薩吾爾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爾盆地北部及東部、木乎爾台山間盆地和薩吾爾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爾泰山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中游沖積平原、烏倫古河以南剝蝕平原。阿勒泰地區發育有古爾班通古特和額爾齊斯河谷兩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爾盆地及西部的阿爾泰與薩吾爾山之間的額爾齊斯河谷一帶,總面積8371平方千米,約佔地區總面積的7.11%。

二、氣候特點

阿勒泰地區所處位置緯度較高,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除薩吾爾山區和阿爾泰山區屬溫帶山地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典型的溫帶荒漠草原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短酷熱,冬長嚴寒,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年均氣溫0.7℃~4.9℃,極端最低溫度 47.7℃,極端最高溫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發量1397.3~2140.4mm,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870~3180小時,無霜期123~152天。

從全球風帶和大氣環流形勢看,阿勒泰地區處於西風帶。冬季,北冰洋氣團控制時間長;夏季,溫暖氣團活躍期短。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水氣來源少。

阿勒泰地區的夏季高空處於西伯利亞低壓槽。在低壓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響,並在南支鋒區低壓槽南來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陸熱低壓相應相北發展的影響,促使該地區夏季多雷暴、冰雹、驟雨等陣型大氣出現。阿勒泰地區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淺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積雪以下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兩季之別。

阿勒泰地區,春季升溫快,乾旱多風,溫度不穩定,晝暖夜涼,晝夜正常與異常氣溫變化懸殊。夏季,山區涼爽,無穩定明顯大於20℃的氣溫。春夏之交,平原溫暖乾燥、多陣雨,除烏倫古河以南沙漠地區外,其他地區很少有炎熱酷暑天氣。

秋季,多晴朗天氣,降溫急劇,山區7月底即有初霜出現,平原地區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現;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現,9月下旬至11月由阿爾泰山區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後土地結凍。冬季,漫長嚴寒,多大風和寒潮天氣。阿爾泰山區南麓,向南至薩吾爾山區和福海縣一帶,從10~12月上旬,先後形成積雪,河流、湖沼結冰封凍。

日照。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日照數為2743~3158小時,5~8月,農作物生長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均超過300小時。4~9月,農作物生長季節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和達1630~1920小時。

光能。阿勒泰地區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域雖然緯度偏高,太陽高度角低,單位時間獲得的輻射量少,但由於陰雨天氣少,大氣透明度好,太陽輻射能量較高。丘陵、平原地區全面總輻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氣溫。阿勒泰地區地形復雜,氣溫隨地勢呈帶狀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氣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無霜期。阿勒泰地區的無霜期短,頂山年平均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為153.5天,薩吾爾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區的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山區多,平原、丘陵少,准噶爾盆地更少,地區性差異性大。阿爾泰山區是境內最大的降水帶,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約700毫米,最少年份為620毫米。布爾津縣北部山區年均降水量達1065.4毫米。薩吾爾山區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為60毫米。

降雪量。阿爾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數為92天,吉木乃縣為48天,福海縣為29天,其他各地約35天。阿爾泰山區,年均降雪量為26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40%。吉木乃縣和近山丘陵區年平均降雪量為50~7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24%~31%。

蒸發量。阿勒泰地區除阿爾泰山和薩吾爾山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半乾旱、乾旱區,自然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平原地區、薩吾爾山山前地帶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475.5毫米。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和布爾津河相鄰地區,其年均蒸發量相對較小。

三、自然資源概況

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資源等(表5-1)。

土地資源。2010年農用地面積14519.36萬畝,建設用地面積497.92萬畝,未利用地面積2639.15萬畝。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區共有耕地375.16萬畝,其中地方304.49萬畝,佔比81.16%;兵團農十師70.67萬畝。

林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有林地面積2341萬畝,其中山區林地980萬畝,佔比近42%。森林覆蓋率13.2%。

牧草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牧草地面積12661.69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0859萬畝,佔比86%。

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在第六章中詳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區主要自然資源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統計局,阿勒泰地區統計年鑒(2011)。

Ⅷ 自然地理概述

一、地勢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距省會鄭州西北70km的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總面積190km2,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青龍峽、峰林峽共11個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地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於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雲台山是河南惟一一家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稱號於一身的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位於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縱觀全區的地形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往南可分3個部分,即山西高原、太行山東南側斜坡山地、山前平原(圖1)。

晉城、陵川等地屬山西高原,地形顯示出高原特徵,地面高程為800~1000m,東部和南部太行山脈為1000~1400m;往南東從地形分水嶺到山前平原分界線,為峽谷及中低山丘陵,地面高程為200~700m;山前傾斜平原,高程為80~200m。

二、氣候

研究區內,山西高原屬暖溫帶、半乾旱-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乾燥度在1.5以上。而太行山南東側屬暖溫帶、亞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乾燥度在1~1.5之間,其共同特徵是季節性顯著、降水量少而集中。

區內降水量時空變化較大,高原地區多年平均為606.7mm(1952~1987年),最大為1010.1mm(1956年),最小為295.6mm(1965年),多集中在6~8月,計3個月,約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中低山丘陵地區降水量多年平均為700mm(1952~1988年),最大為1190mm(1963年),最小為411.1mm(1965年),多集中在7,8兩個月,占年降水量50%左右。山前平原地區,多年平均為595.4mm(1952~1988年),最大為921.6mm(1965年),最小為289.4mm(1981年),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綜觀全區,暴雨中心集中在廟嶺(玄壇廟)—金嶺坡—西寨山一線。山西及平原區歷年降水量變化見圖2。

高原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0.7℃,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4.9℃。高原地區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800mm,平原地區為2023.5mm。

圖1 研究區地勢水系分布圖

1—山西高原;2—斜坡山地;3—山前平原;4—地勢界線;5—研究區界線;6—重點研究區界線

三、水文

本區河流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流域。黃河水系的丹河、海河水系的峪河為常年性河流,其他均為季節性河流。流量變化大,漲落極為迅速。河床漏失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1982年、1988年洪水流出山口外,一般情況下,河水主要在山口以上5~10km內全部漏失。本區河流基本情況見表1。

雲台山主要景區位於子房溝,發源於雙頭泉,沿河有多處泉水補給。流域面積255km2,最大流量69.7m3/s(1957年),平均流量0.20m3/s,在岸上村潛入河床以下。雲台山景區處於子房溝中上游,流域面積90km2

圖2 焦作地區歷年降水量直方圖

表1 雲台地區河流基本情況一覽表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自然地理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