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區域要素有哪些
區域地理要素,指構成區域地理系統的主要成分或部門。例如,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與動物、人口與文化、經濟的各部門等等
㈡ 學好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初中
一、了解知識系統掌握內容結構
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一般都是從總論到分論。總論從宏觀上了解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生物、資源等;還有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論按分區論述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徵、發展狀況、人文景觀、人地協調發展等,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掌握知識的層次、脈絡及相互關系,繪出知識系統圖或列出系統聯系表,是復習的重要環節。
結構是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概括。復習時一般先要了解其組成要素,然後再考慮其相互關系,繪出結構式或關系式。如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地形包括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形特徵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徵、氣候類型、氣候分布、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徵、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湖泊包括類型、特徵、演變、利用等;工業包括部門、布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農業包括類型、分布、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類型、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因果關系、主次關系、並列關系、包含關系等。繪制圖表時可把組成要素列在方框內,然後根據它們的關系分別用箭頭、大括弧、破折號等聯系起來。
二、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於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系、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這一切要密切結合有關圖像,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為憑借,展開想像,拓寬思路,建立聯系線索,使知識多方聯系,形成網路,便於提取應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從名稱、位置、輪廓進行讀圖記憶,再了解界線及相互關系,最後還要從圖上掌握通過該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經緯線,或通過其中部的經緯線,以作為參照。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系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系線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分布——世界自然帶分布。並由此可聯系植被類型的分布——農作物的分布——農業類型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線、區域三者聯系起來,按點、線、面結合,點連線,線穿點,點線帶面,來思考點的分布規律、線的延伸方向、面的區域特徵。這都需要以圖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為基礎,才能分析聯系、總結規律、綜合特徵、類比差異、了解發展變化,使地理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於記憶、理解和應用。
三、掌握圖像要領熟悉判讀技能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間概念和發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圖像作為主要媒介。運用地理圖像是地理學習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復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學具。地理圖像類型很多,如各種地理事物分布圖可分綜合圖與專題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景觀圖單項或綜合、自然或人文、各種等值線圖、各種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模式圖成因、過程、分布、系統聯系框圖等。它們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說明了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變化過程,或展現了地理事物的具體情況,或以數據圖表的形式反映它們的數量特徵,或從多個側面顯示它們的內部狀況、成因剖析、階段特徵、分布規律、結構關系等,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分析、比較,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圖像的組成要素、繪圖要領,並進而熟悉判讀技能。
在眾多圖像的判讀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線圖的判讀。以等高線圖的判讀為例,先要閱讀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數據,然後看高度遞增或遞減的方向,最關鍵的是觀察線間點和線上點高度的差異,如線間點高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反之,如線間點低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集水線,地形為山谷。
由以上判讀要領可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上。如等高線圖中的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脊線,因而可判斷為高壓脊;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暖流經過。同理,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地形為山谷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槽線,因而可判斷為低壓槽;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寒流經過。
此外,兩條等值線之間如有一閉合曲線,其數值的判定要領是: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低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低;反之,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高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高。據此可以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或說明該項等值線所顯示的特徵。
對於各種統計圖表的判讀,要掌握繪圖的要領,知道縱橫坐標的含義,了解不同形式的圖表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如柱狀、折線、曲線、餅狀、扇狀、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經過判讀,可說明特徵、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測趨勢、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
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也是常用來分析氣候特徵或判斷氣候類型的圖表。要注意先根據氣溫曲線的走勢來判斷所在半球,波峰式為北半球7月氣溫高,波谷式為南半球1月氣溫高;再看月平均氣溫數值高低來判斷所在溫度帶,同時計算年較差來分析氣溫變化;根據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長短和遲早,還可大致計算一下年降水總量;最後把氣溫和降水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如終年高溫多雨、雨熱同季、夏干冬雨、溫涼濕潤、降水均勻、炎熱干早等,從而判斷氣候類型。
四、綜合區域特徵類比區域差異
區域地理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復習區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區域特徵,了解區域差異,並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對中國區域地理不要局限於教材中的四大分區,還要外延至: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秦嶺一淮河以北與秦嶺一淮河以南、外流區與內流區、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經濟發展的三個地帶,以及工業區、農業區、旅遊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特區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於教材中出現的13個分區和8個國家,也應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氣候區、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等。
區域特徵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區域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體現。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由於所處的位置、所具備的條件、影響的因素有別於其他地區,因此形成該地區所獨有的特徵。區域差異是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景觀、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異。了解認識並綜合區域特徵。分析比較區域差異,以便「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方向,制定國土開發整治或改造措施,並進而認識和理解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及有關政策法規。這是復習中國地理應該注意的。世界地理則應注意各大洲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並了解資源分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對當前世界中的地緣政治敏感區、民族矛盾尖銳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經濟持續增長區、高科技產業集中區、戰略資源豐富區、海陸交通樞紐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等,應掌握一二案例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學會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謂熱點焦點,進行猜題押寶,那是與「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背道而馳的。
㈢ 區域地理的內容有哪些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㈣ 地理環境里的點要素,線要素和面要素分別有什麼
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氣候、水文、植物、動物、土壤。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其它自然要素作用的結果,同時又影響其它要素的發展
㈤ 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是什麼
地理核心素養應由地圖技、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構成。
詳細介紹:
(—)人地協調觀
1、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包括: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
2、人地協調觀要貫穿於教學情境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線索;教學情境和教學設計要實現人地協調觀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學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為線索,同時要使學生明確人地相互影響的方式、強度、後果、原因。
(二)綜合思維
1、綜合思維是認識地理事象時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地理問題時的思維能力。
2、認識地理演化(運動、過程)時,主要應用「動態」的思維(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維方式),即用動態的眼光認識地理要素、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
3、認識地理成因(區位)時,主要應用「全面」的思維(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維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三)區域認知
1、區域認知是把地理環境組織為區域加以認識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2、把握區域認知需做到:將地理要素組織在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中認識(學習),並能察覺和分析區域中地理活動的特徵、區位條件及二者關系;能從整體性、差異性、開放性的角度入手認識區域地理問題(區域發展)。
3、區域認知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能在(生活化的)區域情境中,認識(學習)地理要素、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謀求區域發展。
(四)地理實踐力
1、地理實踐力是在信息技術和地理工具支撐的環境下的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動能力。
2、常見的地理實踐活動有:觀察景觀圖片、視頻,實物標本;實地觀察;製作實體模型、虛擬模型;進行地理實驗;野外觀察地貌、岩石、星空實踐;人口、城市等社會調研。在此過程中要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要對人地關系有感悟和體驗。
3、地理實踐活動中的行動能力是指:掌握行動的信息和策略(知識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行動的動機和興趣、採取相關行動的意願和反思行動的能力。同時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獨立(自覺)、果斷、自製、堅持的意志品質。
㈥ 怎樣學習區域地理
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總結 一、區域地理識記方法 1、 區域地理識記內容: 《考試大綱》中關於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項是地理識記能力。地理識記能力是指:(1)識記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空間位置;(2)識記重要地理數據;(3)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時事。例如:區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脈、河流、地形區等自然地理事物,國際組織、國家、政區、城市交通線、人口等人文地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的礦產等的名稱、空間位置和相對位置。地理數據分絕對數據(面積、長度、人口數量等)、比例數據即兩種或多種地理事物間的對比關系的數據(人口自然增長率、礦產的品位、能源消費構成等)、順序數據即同類地理事物的排序數據(我國面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亞羊毛產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等)。主要見諸重要報紙,具有全國或世界意義,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現象等。 2、典型高考試題的分析 例1 下列各組港口,位於太平洋沿岸的一組是 A、聖弗朗西斯科、 孟買、橫濱 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 C、新加坡、落杉磯、巴拿馬城 D、開普敦、里約熱內盧、波士頓 例2 在我國既不臨海、又不與陸上鄰國接壤的省中,相鄰省級單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別是 A、隴和寧 B、 秦和京 C、桂和渝 D、 鄂和津 例3 人口超億的亞洲國家共有 A、6個 B、5個 C、7個 D、4個 例4 摩洛哥、幾內亞、波札那、尚比亞、南非五國的最主要出口礦產依次是 A、 磷酸鹽、鋁土礦、黃金、銅、金剛石 B、 磷酸鹽、鋁土礦、金剛石、銅、黃金 C、、鋁土礦磷酸鹽、黃金、銅、金剛石 D、 磷酸鹽、鋁土礦、銅、金剛石、黃金 例5、1996年,美國、俄羅斯、巴西的人口分別為2。7億、1。5億和1。6億,平均人口密度值D排列為 A、D美>D俄>D巴 B、D俄>D巴> D美 C、D美>D巴>D俄 D、D巴>D美>D俄 3、識記方法 考查區域記憶能力的試題多為選擇題,難度不大,記憶的內容多是感性知識,如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地理事物的演變等,故必須熟記,但不能只採取「背」的簡單方法,對感性知識記憶可參考下面幾種方法:分類記憶;排序記憶;類比記憶;形象記憶;聯想記憶等。 二、區域地理特徵的掌握方法 1、區域地理考查內容: 《考試大綱》中關於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項是掌握區域地理特徵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國區域地理特徵及差異;(2)掌握考試內容範圍內規定的世界區域和國家的地理特徵。 區域地理特徵就是指某特定區域內各種自然(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資源等)和人文(經濟、人口、城市等)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區綜合地理特徵。既有區域內地理事象的描述,還有對其的解釋。區域地理的中心課題是人地關系。 2、典型高考試題的分析 例6、我國西部地區的地理差異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陝甘寧地勢低平,雲貴川地形崎嶇 C、新疆的河流皆為內流河,西藏的河流皆為外流河 D、青海高寒乾旱,甘肅溫暖濕潤 例7、歐洲西部區域的地理特徵是 A、冰川地貌分布較為廣泛 B、氣候南北差異大,東西差異不明顯 C、河網密布,水量充沛且穩定 D、人口分布密度自西向東銳減 例8、讀圖,填下表 北美、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共 同 特 點主 要 原 因 不 同 特 點主 要 原 因 3、掌握區域地理特徵的方法 主要採取綜合的方法與比較的方法。 綜合的方法,即從整體認識和分析該區域地理突出特徵。區域特徵是通過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形成,故需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從整體方面來認識。分析過程中要善於抓主導因素。例如氣候酷寒是南極洲區域特徵的主導因素,它直接影響到該區的其他自然(地勢高,烈風,淡水資源和風能等)和人文(無常住居民)。 比較的方法,就是通過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對照、比較和分析,找出他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特徵。多採取列表法。例如: 我國秦嶺—淮河南北的比較 主要地形區 冬季氣溫 年降水 溫度帶 干濕區 植被 耕地性質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掌握區域地理特徵,應是綜合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結合、配合使用。 4、掌握區域地理特徵應注意: (1) 首先弄清區域范圍和位置,這是分析區域特徵的前提,也是區域特徵重要成因。 (2) 充分利用地圖,樹立明確的空間觀念,利於區域特徵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 學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前景。
㈦ 自然地理六大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有植被、生物、資源、災害、土壤、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等。
自然地理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是物質與能量輸送者,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與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水系不僅對反映區域地理特徵具有標志性作用,而且對居民點、交通網的分布和工農業生產布局等均有顯著的影響。從制圖角度考慮,水系是僅次於地圖坐標和控制點的地圖控制骨架。
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天然地理常識,地形要素、氣候要素、生物、土壤、水等。 也可這樣,自然地理要素=光十氣十生十土十水
普通地圖上的自然地理要素:指水系、地勢、土質與植被。
地圖上表示的海洋、江河、湖泊、水庫、渠道、井泉等自然與人工水體,統稱為水系。地勢能直務內和京車一定程度上影響管城教術熱條件作的再分配,使自經地理界象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產生局都差彈。普通地圖上表示土質和植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向用圖者提供製圖區域的地表覆蓋總體情況,它和專題地圖上表示的土壤、植被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1]
水系是自然地理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是物質與能量輸送者,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與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水系不僅對反映區域地理特徵具有標志性作用,而且對居民點、交通網的分布和工農業生產布局等均有顯著的影響。從制圖角度考慮,水系是僅次於地圖坐標和控制點的地圖控制骨架。
地形對社會人文要素的空間分布與華行的影明也非常明品。何如,居民點,交通間,工農業生產帶局,陽防建設和軍事行動等無一:不受地形的影響。地勢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等高線法、分層設色法、暈誼法。用等高線法表示地勢的詳細程度,主要取決於比例尺和等高距的大小。隨著地圖比例尺的縮小,等高距的擴大,等高線圖形更加概括。在中比例尺地形圖上,由於等高距較大,等高線已變成地貌形態的造型線;,而在1: 400 萬的小比例尺地圖上,0.2 mm 的等高線對應地面寬度已達800 m,顯然等高線表示的已不是具體的地貌形態,而是大型地貌單元的輪廓或結構。
㈧ 描述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
答地理題目是有技巧的。
首先注意到問題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那麼社會經濟因素就不要答了。
描述區域自然環境要素
1.答氣候(最根本)
2.再根據當地氣候分析降水、氣溫,常見的有: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乾燥,降水充沛,熱量充足)。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平均,溫暖濕潤)。地中海氣候(冬季低溫多雨,夏季高溫少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乾旱少雨,年溫差大)。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旱)。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雨季降水充沛,降水集中)
3.答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同的地形適宜發展的農業不同,例如平原適宜商品穀物農業,山地適宜林業
4.答自然資源,如河流湖泊、礦藏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森林資源
5.地理位置,如深居內陸還是瀕臨海洋,主要從交通是否便利回答。如果瀕臨海洋的話還要注意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然後就是小角度了,不是特別常見,如土壤類型(如紅壤貧瘠,黑土肥沃)、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生物(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程度),一般不用答
區域地理,就是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再綜合各地區相類似的情況,分析當地地理環境,說白了就是要回舉一反三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與你交流地理問題
純手打,原創非粘貼,望採納
㈨ 區域活動要素有哪些
要素,指構成事物的主要成分。英語多用elemen或compo-nent表示。例如,地理要素(geographic component)、氣候要素(climatic element)、環境要素(environmental element)、土地要素(land element)等。
區域地理要素,指構成區域地理系統的主要成分或部門。例如,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與動物、人口與文化、經濟的各部門等等。
區域地理要素的概念,是從區域地理系統的組成成份角度來提出。早在19世紀中葉,現代地理學奠基人德國的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Von.Humbolt)就確認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地球空間上作為區域或綜合體存在的許多性質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的現象或事物」,而這些現象或事物正是我們所指的區域地理要素。現代所指的地球表層,是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類社會所構成的綜合體,而這些相互聯系的各種圈層(包括人類文化圈)就相應成為地球表層的組成要素。
一般地,區域地理基本要素是相應於地球表層圈層結構的氣候、地貌、地表水與地下水、生物、人類社會以及各圈層界面上的土壤。其中,氣候、地貌、地表水與地下水、生物、土壤的自然性質較強,習慣稱為區域自然地理5大要素。
人類社會(或文化圈層)內部的構成較復雜,通常包括人口、文化、政治、經濟等大類。其中,經濟類又分為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可再分為農業、工業、交通與郵電等等。目前,經濟部門又可按產業分為三類:第一產業部門指對自然界存在的勞動對象進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門,如農業、林業、牧林、漁業、采礦業(有些國家將采礦業歸入第二產業部門),第二產業部門也稱製造業,指對第一產業部門的產品進行加工的部門,如工業;第三產業部門也稱服務業,指為第一產業部門和第二產業部門提供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性服務的部門,如交通與郵電事業、商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文化教育事業、旅遊與飲食服務業等等。
㈩ 中國區域地理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要求 區域地理的復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高三復習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從區域出發是指,在高中地理復習之前先安排復習區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這時的復習突出基礎性和常識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線及重要的區域特徵,為系統地理復習打下基礎。如高考說明中所要求的我國和世界八個國家的位置、范圍和輪廓以及重要的經線和緯線及其穿越的地區和國家等。回到區域主要是因為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尤其是地理選修下冊,就是以中國區域為背景進行國土整治。因此區域地理自然成為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復習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
在剛剛開始復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後的學習事半功倍。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
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
3.突出區域特徵及差異的復習
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並突出「主幹」內容的掌握。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區域地理特徵以及各個區域之間明顯存在的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中必須突出的重點。
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考對「熱點」問題較為關注,高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國家出台的許多重要方針、政策、區域開發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沒有編人教材,但這些重大的「地理時事」均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出現。比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在國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
建議考生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
5、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於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
我們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部分因學生能力所限歸納起來有困難或太費時間的專題,教師可以將知識以陳述性的句子寫下來,印發給學生。而大部分的專題,應以練習的形式給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並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練習題要精選
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考生要對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建議任課教師幫助選擇)。
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准確;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題目的答案准確,表述規范。
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有針對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不易過深,過難。及時講評練習,查缺補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調整心理素質,提高應考能力。
考生做練習要強調實效,要通過做練習題檢查自己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的內容分析 (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和民族
命題趨勢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⑵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
⑶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⑷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命題時,往往將這部分知識與地形、氣候、交通線、工農業生產、商業和旅遊業等結合起來考查;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與今後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二)中國的地形和氣候
命題趨勢走向
⑴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
⑵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地勢階梯界線、河流流域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界線、溫度帶界線、一月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山脈等等
⑶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各類地形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⑷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季節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
⑺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⑻主要災害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⑼天氣預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