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過秦論的第一段中秦國崛起的優勢有哪些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上是第一段的內容,主要是說秦國具有的地理優勢、為了讓秦國變強而用商君進行變法,對內增強國力,增加國家積累,加強軍事實力,對外合縱連橫,慢慢壯大自己,獲得地盤。
B. 過秦論中突出強大的秦國不可戰勝的句子是哪一句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C. 過秦論中為秦統一打下了哪些基礎用課文原句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D. 過秦論中的秦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原因,原文回答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翻譯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
E. 《過秦論》作者寫秦始皇的強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
F. 過秦論第一段秦國崛起有哪些優勢
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
G. 過秦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論述的
《過秦論》的主要觀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
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
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7)過秦論中哪些句子寫了秦國的地理優勢擴展閱讀:
《過秦論》
漢代 賈誼
原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
秦孝公占據崤山、函谷關的堅固,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窺視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有並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並使諸侯相互爭斗。
於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孝公已經死了,惠文、武、昭襄蒙故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向西攻佔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了重大的城邑。
六國諸侯都很害怕,於是聯合結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的人,採用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援助,結為一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君王都明智而忠誠的,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民眾。
於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他們留以十倍於秦國的土地,以百萬甲士的軍隊,攻打函谷關而進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桿失去一支箭的耗費,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疲憊不堪了。
於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富餘的力量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將會有百萬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乘著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佔有諸侯的山河。
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他們統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生什麼戰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吞兩周而失去諸侯,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
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低頭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
在是廢棄先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此後,依仗華山作為城牆,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點。良將勁弩把守險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著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他餘威還震懾著遠方。陳涉,瓮窗繩樞的兒子,甿隸屬的人,而遷徒的,他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賢,又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富有;投身在軍隊之中,突然奮起在田野之間,率領疲弊的士卒,指揮著數百名部眾,轉過身來就進攻秦王朝。
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雲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
此後,觳山以東的六國豪傑於是一齊起來,終於推翻了秦朝。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廣,崤山、函谷關的堅固,自然與以前相同。
陳涉的社會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兵器銳利的;貶謫戍守的軍隊,並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術,更不及先前九國的謀士高明。
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呈現出相反的情況。試著使山東的國與陳涉大,較量一下權勢,衡量一下軍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對了。但是,秦國卻憑靠當初小小的一塊地盤,獲得到了天子的權勢,統轄了天下其他八個州,迫使原來同列的六國諸侯前來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
然後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個普通百姓帶頭起義,卻使秦朝宗廟被毀壞,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裡,為天下人恥笑,為什麼呢?由於不施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H. 《過秦論》常考的重點默寫是什麼
《過秦論》常考的重點默寫: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4、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5、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秦論》: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I. 過秦論中哪裡體現了秦國的優勢
優勢:謀臣良將,地廣兵多。」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十倍之地,百萬之眾。「
結果:諸侯不敢與秦戰,反而割地事秦。秦戰勝、臣服各國。」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奉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J.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秦國的優勢有哪些
第一個優點,當時的秦國占據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優越,那裡易守難攻,可以說算是軍事上的寶地,誰佔有誰就可以雄霸天下。第二個優點是,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更加的富有,有了更富有的國體,軍事實力也自然不會很弱。當時的周王朝的周天子對秦朝也是有所忌憚,而秦朝所擁有的地形恰好可以窺視周王朝的一舉一動,可以說天下盡在他的眼中。而且在秦朝有許許多多的內探廣布天涯海角,所以說秦朝的情報網路,也是非常的發達,所以說過秦論中才可以對秦朝有如此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