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政治地理
政治定義的不同表述
由於政治是社會管理,它所涉及到的是社會科學的根本學問,如果我們不是抓住政治即社會管理這個本質,就政治的表現形式給政治下定義,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定義:
第一,在一個社會內部,有權力的取得方式、權力的存在形態、權力的運用、權力的目的;政府的構架;由於權力的取得方式和運用方式不同,而形成集權政治和民主政治,在集權政治下就有階級、統治、反抗、斗爭、起義、革命、……及各種專制形態;在民主政治下就有議會、選舉、集會、集社、黨派等;
第二,當社會的區域界定並與其它社會人口群接觸的時候,政治就有國家獨立、主權,及與之相適應的外交方針、政策、各種條約等;
第三,社會的存在形式是變化的,其管理方式也是變化的;
第四,人自身是發展變化的,人們的認識也是變化的,政治思想也會隨著人類自身的變化及認識的變化而變化。
社會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下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下對政治的表述就不同。但是,只要我們抓住政治即社會管理這個實質,對現存的政治的表述就會綱舉目張。
政治的不同表述:
A、在集權社會主義的建立過程中,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理論框架內,我們把政治概括為四個方面:政治的核心是誰掌握國家政權(權力斗爭);政治的實質是階級對階級的統治;政治的目的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是領導藝術。
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系。」(《列寧選集》P4-370)--這是(馬克思理論)特定條件下對統治與革命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廣……,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列寧選集》P4-441)--這是針對集權政治經濟目的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立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選集》俄文版P21-14)--這是就人民主權的一種形式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應該是人民的事,應該是無產階級的事。」(《列寧選集》P4-370)--這是特定條件(馬克思理論)下對政治的本質的一種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選集》P4-42)--這是政治作為一種手段的表述。
毛澤東說:「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毛澤東選集》P3-868)--這是就集權政治下統治與革命之間的表述。
《辭海》(1978年上海版):「在有階級的社會里,『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指階級斗爭,包括階級內部的關系、階級間的關系、民族關系和國際關系」。
[蘇]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
B、孔子說:「政者,正也」(《論語·顏淵》),也就是率領人民走他們所謂的正道。--這是就政治的內涵來說的。
孫中山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這是就政治的本質的表述。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說:政治是實現正義、為民謀利,以達到最高「善業」的行為。——這是就政治的目的來說的。
C、十六至十七世紀初英國專制君主詹姆土一世,認為政治是君王接受天命來統治愚民的。——這是專制政治下的代天牧民思想。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克倫威爾以及法國大革命後復辟帝制的拿破崙,則認為政治是歷代英雄耀武揚威,遠征近伐的豪舉。--這是就個人政治行為一種動機的表述。
D、[英]R·J·勞倫理斯:「政治是這樣一種活動,它說服人民組成可以作出集體決定的團體,誘使其成員接受或者反對那種以團體名義實行改革的建議。」——這是政治運用手段的一種表述。
韓非和義大利的馬基雅弗里等曾認為政治不過是宦海中縱橫捭闔所玩弄的權術。--這是對政治手段的一種表述。
E、還有人如英國的葛德文,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則詛咒政治是人間的罪惡、骯臟的勾當等等。我國也有人說政治是「厚黑」,政治學是「厚黑學」。——這是對專制政治結果的一種表述。
當代國內外學者中還有許多人認為政治作用在於政黨間的互相傾軋和爭權奪利:操縱選舉,贏得議席和奪取政權。——它是對現代政黨政治一種現象的表述。
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山先生等對政治的解釋最接近真實,是從政治的自然本源或一般形態出發研究政治的,而其他解釋則是從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或特殊形態出發研究政治的。我們不能說從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的特殊形態出發研究政治就不科學,但是,我們不能把特殊誇大,以偏概全。
關於政治的表現還有很多很多,如:居民、民族、公民、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民族矛盾和斗爭、階級矛盾和斗爭、各社會集團間的矛盾和斗爭、國家機器、國體、政體、君主制、共和制、虛君共和制、中央集權制、民主集中制、聯邦制、邦聯制、資產階級專政、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資產階級法西斯專政、無產階級專政、工農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自治、民族自決、地方自治、民主、資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民主、專政、鎮壓、獨裁、專制、平等、壓迫、自由、紀律、權利、義務,人權、統治、憲法、法律、法治、法制、立法、司法、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社會治安、警察(公安)、議會、議員(人民代表)、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層政權組織、官員(政府幹部)、官僚、政客、政治家、政府首腦、國家元首、閣僚、革命領袖、國家領導人、政黨、政治團體、社會團體、人民團體、選舉、任命、任期制、終身制、制衡、集權、分權、政治戰略和策略、政策、政治方針、路線、法令、政令、行政管理、革命、反革命、復辟、改良、改革、保守、政變、暴亂、內亂、……,等等。從政治的詞性看,既是名詞,也是動詞,還可以與許多許多的詞性搭配,如:政治理論、政治問題、政治觀點、政治領域、政治原則、政治理性、政治家、政治性、政治科學、政治出版物、政治精神、政治方面、政治會議、政治意義、政治周刊、政治理性、政治傾向、政治力量、政治迷信、政治上的不信、寡頭政治、本國政治、政治智慧、政治產業、政治語言、政治地理、政治真理、政治文章、政治因素、政治對象、政治德行、政治自由、政治人、政治歷史、政治基礎、政治辯論、政治過錯、政治小說、政治活動、……、等等。真是舉不勝舉。政治一詞是用得很廣泛的一個詞彙,但是,過去要給政治下一個准確的定義卻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政治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特有產物,人類社會從誕生開始,發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運動變化的,認識是變化的,社會管理方式是變化的,政治思想是變化的。當我們總是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長河的特定的時間去觀察考察政治,我們對政治自然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定義。尤其是在集權社會,政治是政治家的事,百姓休談政治,政治就成了領導的掌上玩物,領導需要什麼,政治就是什麼,自然不能從一般形態上考察政治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
這門學科具有多項分支,例如自然地理學,經濟(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遙感學等等,
學術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精通。
⑵ 政治地理學的性質
政治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性質是由其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概括起來,政治地理學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和其他許多學科相同,政治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它的歷史性或時代性。這種時代性或歷史性是由其研究對象本身的特徵決定的。
政治區域本身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其組成要素是隨著歷史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其內容的,並改變其形式。如政治系統,作為政治區域的組成要素,它的內容和形式在不斷地變化。在二戰之前,國家是主要的政治組織形式,而戰後出現的國際組織和地區群體改變了政治系統舊的存在形式,豐富了政治系統的內容。
人口作為政治區域的一個要素,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諸如大量移民、難民以及城市化都豐富了人口的內容。僅就數量而言,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其人口增長的幅度也不同。當前世界出現了3種人口增長類型:西歐的零增長型、發展中國家的高速增長型以及發達國家的低速增長型。而地理區域的形式則更是變化不斷,如有形區、無形區等。這就告訴我們,任何政治區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政治區域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就世界政區而言,19世紀的世界政區圖和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政區圖相比,以國家為尺度的政治區域的數量明顯地增加了。就某一國家內部而言,其行政區劃也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建設需要不斷變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適應當時建設的需要,曾對舊中國行政區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在省和中央之間設立了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大行政區,1954年又撤銷了6大行政區,恢復省作為一級地方政權,同時增設了民族自治區域等。
政治區域的這種歷史性並不意味著政治地理學不是一門科學,因為,無論組成政治區域的3個要素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如何隨歷史的變化而變化,這3個要素作為政治區域的組成部分本身是不改變的,這就決定了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的理論的穩定性。所以我們可以說,政治區域的歷史性或時代性並沒有改變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作為一門科學。相反,正是這種歷史性或時代性不斷地豐富了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的內容。 政治區域另一個特徵就是綜合性。沒有純粹的政治,政治總是和某些集團的利益,特別是和經濟利益相聯系的,除此之外,政治也和軍事、思想意識形態相聯系,政治正是這些因素的集中體現。區域也不是純粹的空間,而是自然資源、人口等分布的空間。所謂政治區域的綜合性就是指任何一個政治區域都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意識形態、資源、人口等的綜合體。政治區域的綜合性要求我們在研究政治區域時,必須從多方面加以考慮,如當我們把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區域加以研究時,不但要研究政黨、政府的空間結構,而且要研究國家的經濟、軍事、思想意識形態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同時還要研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及人口分布的政治意義。
⑶ 什麼是政治地理學
比如說為什麼會爆發海灣戰爭? 中東地區的復雜關系...====
⑷ 有關政治與軍事的問題
軍事斗爭永遠是政治斗爭的延續
想要了解軍事斗爭,就要先了解政治斗爭及其出現的原因
通常國家政治涉及政治學許多科目,比如:
一、政治地理學
(一)概念和研究范圍
拉采爾認為,政治地理學是「闡明國家和土地之間存在關系的科學」。
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卷:「研究國家與地區等各種類型的領土內與領土間的政治活動現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間布局」
美國《地理學的科學》:「政治地理學研究地理區與政治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曰研究政治過程的空間分布和空間關系」。
政治地理學的研究范圍:
一國際政治地理:世界性政治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地緣政治因素分析,世界政治地圖的形成與演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發展變化與各國在地球上所處的政治經濟態勢,國際政治關系與政治現象(如地區沖突)的地理背景,國家集團與國際組織的組合與作用等。
二國家政治地理:國家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國家政治空間的形成與發展,領土的結構與特徵,疆界的職能劃分與變動,地理因素對國家體制、內外政策和國防戰略的影響,國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核心地區與國家首都的位置與功能,人口和民族的構成與分布及其對國家穩定性的影響,推動國家統一與團結的向心力與導致國家分裂的離心力的研究,等。
三國內政治地理:國家內部的地方性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政治地理學對內的任務:為國家改革和調整行政區劃,提高施政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制訂和實施正確的社會發展戰略、民族政策與邊疆政策,以及合理開發利用和整治國土等提供決策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案。
(二)政治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西方人很早就重視政治與地理之間的關系。
1750年法國學者托哥特首次使用「政治地理學」一詞。(一說19C康德)。
1857年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英國文明的歷史》一書也討論過地理因素對政治組織和個人氣質的影響。
1897的拉采爾《政治地理學》首次將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把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空間現象來描述,提出「國家有機論」,因而被稱為是近代政治地理學的奠基人。後來又發表了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認為:國家像生物有機體一樣,有生、盛、衰的過程;國家必然要為生存空間和資源而斗爭;國家向外擴張是國家強盛有活力的表現,是自然而合理的;優勝的國家將是歐洲的日耳曼人國家。此說經瑞典的契倫發揮,成為地緣政治學的理論基礎。
這一時期的西方政治地理學理論主要有三個:
一地理環境決定論
二國家有機體論
三生存空間論
他們從基本正確的前提出發,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忽視了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2.迅速發展時期(20C初-30S)
這一時期,地緣政治學得以迅速發展,政治地理學的學科結構體系與內容確定了。許多學者研究民族國家的歷史演變、人口和種族構成與分布,以及這些地區在戰略上的的意義,並關注政治事件與區域地理特徵的關系、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的資源供給能力、領土的封閉性和海陸效應等。另一方面,一些地緣政治學卻為法西斯侵略服務。
地緣政治學的迅速發展,使它成為政治地理學的核心理論。由於地緣政治學被法西斯用作侵略別國的理論,二戰後地緣政治學乃至整個政治地理學都掉入低谷。
3.進展甚微時期(40-60S)
提出職能論與統一場理論,有利於動態分析。
4.重趨活躍時期(70S以來)
一更注重國際關系中的地緣政治因素。
二研究領域擴大到許多社會領域,分出一批新學科:選舉地理、城市地理等。
三研究方法論有突破,與行為論、系統論相結合。
二.地緣政治學
(一)概念
地緣政治學又稱地理政治學,它依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及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地緣政治學把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民族、資源、經濟實力、戰略軍備等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對外政治決策的一個基本因素。此種觀點也被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吸收。
斯皮克曼認為:地緣政治學是「一個國家依據地理因素對於安全政策的統籌規劃」。
美國學者佩爾蒂爾和潘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運用地理學為政治目的尋求指導方針的藝術或科學」。因此,它也是一種戰略地理學,是研究國家的對外政治戰略(包括國防和外交)決策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1917年契倫(1864-1922)在《論國家》一書中首先提出「地緣政治學」一詞,稱它是「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 他認為,一個強國的主要條件是其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交通的流暢。
豪斯霍弗…
70年代以來,地緣政治學的科學地位得到恢復,並更受重視。這與一系列的國際政治事件與地緣政治理論家的判斷相關:蘇聯的擴張,美國的遏制戰略,以色列的「安全邊界」論調,美蘇對中東的爭奪,美蘇中與越南戰爭,等等。地緣政治學已成為西方國際關系學的一個理論分支。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地緣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並無區別。
(二)主要流派
1、海權論
馬漢(1840-1914)兩度出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1890《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創立其海權論。其思想也受到德國等許多國家的重視。
1986年美國公然宣稱要控制16個全球性海上航道咽喉。馬漢忽略了大陸的作用,早在馬漢之前,英國人早就意識到只有控制海權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英國通過三次荷蘭戰爭,擊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取得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使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進入20世紀以後,連續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英國實力的削弱,英國海上霸主地位正式讓位於美國。
海洋經濟發展的三個時代:地中海時代→北大西洋時代→環太平洋時代(正在形成)。其實對於美國來說,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英國實力的衰退,使得美國成為當今世界海洋的霸主。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又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有了一條便捷的通道。目前美國的地位更是得益於美國十二艘航空母艦,正因為美國強大的海上實力,使得大西洋和太平洋成為他的兩個內湖。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逐步把重點的方向放到太平洋,美國的戰略逐步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通過一系列島鏈遏制我國。
2、陸權論
麥金德(1861-1947)是英國政治地理學家,曾任牛津大學地理系主任、倫敦經濟政治學院院長、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
1904年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首提,1919年的《民主的理想和現實》一書補充修正「大陸腹地說」。…此學說本為英國服務,但德國很高興研究它。
1943年麥《世界地理與和平實現》一文提出以北大西洋及其屬海和與之連接的江河流域為區域范圍,以英國為海島航空港、法國為橋頭堡、美國和加拿大為強大基地的「地中洋」概念,認為這一地區不久就可以同心臟地帶分庭抗禮。1949年北約的建立被認為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的。
麥的理論有很大局限性,但現在多數西方戰略家仍繼續按照他的理論來觀察世界。如對東歐的爭奪一直激烈。
斯皮克曼(1893-1943)是美國地緣政治學家,耶魯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耶魯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他批判、繼承和發展了麥金德的陸心說,於1944年《和平地理學》一書提出了邊緣地帶說。
3、空權論
義大利人J杜黑(1869-1930)是空軍戰略理論家,制空權理論的創始人。1921年《制空權》一書,認為:天空比海洋更重要,戰爭取勝的關鍵是掌握制空權;制空權包括空中交通控制權和空中作戰成功兩部分。他的理論影響很大,對一些沒有陸上腹地或海上良港的國家的意義尤其大。
美國人塞維爾斯基於1950年《空軍:生存的關鍵》一書提出了航天理論和北極中心思想,發展了杜黑的空權論。塞氏強調制空權在航空時代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認為北極可能是控制心臟地帶乃至控制世界的關鍵。80年代美國的高邊疆戰略及星球大戰計劃是空權思想在航天時代的體現。
事實上,空權論是海權論的延伸,沒有制空權,也就談不上制海權。太平洋戰爭的例子,就是一個極好的教訓:龐大的戰列艦逐步退出海上霸主的地位,讓位於新興的航空母艦。
其實,在人類走向海洋之前,主要還是以控制陸地為主。在航海業高度發展之前,大唐和蒙古曾經叱吒風雲,依靠的就是他們強大的陸軍。到後來的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無一不是憑借強大的陸軍稱霸歐亞大陸。隨著十五世紀航海業高度的發達,陸權論才逐步讓位於海權論。
縱觀陸權、海權和空權論,事實上三者是有機的相結合的:首先,現在的世界已經進入海洋時代,由於航海運輸能力極大高於陸地運輸能力,所以誰控制了大洋就是控制了貿易,就是控制了別國的咽喉。而海權又離不開空權,沒有制空權就不存在制海權是總所周知的。同時,作為海權國家,要面對挑戰自己海權地位的新型大國,又離不開自己陸地的盟友從陸權來削弱潛在對手。譬如說:當年英國獲得海上霸主地位之後,就一直在利用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矛盾,英國牢牢的把法國控制在自己手上,使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對抗挑戰德、俄等國的一個重要盟友。
而沙俄時代,為了能使得自己獲得一個出海口,一方面通過和瑞典的陸戰,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同時又通過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獲得黑海的出海口;最後,又從腐朽的滿清政府手裡獲得海參崴,使得沙俄又打通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沒有那一系列的陸上爭奪,沙俄只能永遠是一個「內陸」國家。
二戰後發生在邊緣地帶的局部戰爭多:朝鮮、印支、三次印巴、五次中東、兩伊、阿富汗、海灣、科索沃等;邊緣地帶國家集中了2/3人口和最豐富的自然資源。
再說當今美國,為了維護他們海上霸主的地位,他們一樣離不開在太平洋的日本和在大西洋的英國。同時,他們通過北約東擴來壓縮俄羅斯生存空間,這就是從陸地上遏制潛在對手,使得對手必須疲於應付陸上敵人而無法放手發展能對抗自己的海軍。而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鏈,更是美國的以空制海的基地。
4、德國地緣政治學
豪斯霍弗是一戰時的陸軍少將,1923年希坐牢時,他曾多次到獄中看望他。後豪當德國科學院院長,協助建立了慕尼黑地緣政治研究所,從1924年起任《地緣政治學刊》主編。他成為德國地緣政治學的主要代言人。豪的生存空間說是建立在歪曲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和生存空間概念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生存空間需要是國家最基本的需要;傳播民族文化是征服空間的最有效的方法;生機盎然的國家不可避免地會吸收周圍的政治結構不成熟的小國;佔領海洋是進一步擴張的跳板。
1931年豪提出泛區說,1941將世界劃分為四個各由一強國控制的泛區:泛美利堅區、泛亞細亞區、泛歐非大陸區和正在形成中的泛俄羅斯區,主張德、日、俄聯合起來向大英帝國進行全球挑戰。
「地理條件決定歷史發生的地點,但創造歷史的永遠是人」――《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81頁。
而德國之所以無法登上霸主地位,因為德國的地理位置極其不利:在他的東面有強大的蘇聯,而西面又是在英國操縱下的法國。隨著二戰的失敗,德國不但沒有登上霸主地位,自己的實力卻遭到極大的打擊。但是一戰和二戰削弱了英國的實力,從而把美國送上海上霸主的寶座。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說當年德國如果不急於撕毀條約發動蘇德戰爭,專心消滅英國也許歷史就將改寫。其實不然,作為蘇聯領導人的斯大林是不可能坐視德國滅亡整個歐洲之後再從容的來對付自己的,即使德國不發動蘇德戰爭,蘇聯也遲早將對德國動手。
5、新型地緣政治學
隨著冷戰的結束,出現了新型的地緣政治學理論,這一理論側重於研究統治興衰的地緣政治條件和國際新秩序的地緣政治基礎,它以人道主義為基礎,認為意識形態、組織和制度決不可具有些許脫離人類本身而獨立的成分。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傑弗里 帕克、P奧沙利文等,結合眾人觀點,筆者得出具體結論:
一任何統治權力者不是永恆的。過度擴張不行。
二主宰和霸權時期的結束通常會帶來一個領土調整的變動時期,直到新的秩序的確立。
三確保世界和平秩序要通過協商與共識而不是武力與主宰。
(三)其他思想流派
1、環帶論
1938年首先由英國的費爾格里夫提出,認為氣候是地緣政治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世界權力中心肯定在北半球的溫帶和亞熱帶,最重要的是北美、歐洲各國,以及前蘇聯及日本。
2、中心論
1979年英國的沃勒斯坦代表。認為歐美富國為中心,與外圍地帶的欠發達國家形成了對抗。
3、多元論
代表人物為美國學者科恩(初見於1964年的《分裂世界的地理和政治》一書),他認為世界權力中心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轉移,「動態平衡」有利於維持穩定的世界秩序,全球均勢的保證在於世界權力中心的多極化。
概而言之,「政治地理學」與「地緣政治學」是兩個極相似的概念,它們有許多相同點。政治地理學的范疇更廣,而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的核心部分。
⑸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
政治地理學為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系之一學科,其著重分析政治區域之結構及功能與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人文地理學及政治學之一學科分支。
政治地理學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早期主要研究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對政治制度和人的政治行為的影響。19世紀以後轉為研究地緣政治、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海外屬地等政治現象及國際政治關系格局與發展變化趨勢等。
政治地理也探討選舉在不同區域中的政黨傾向、支持候選人傾向的差異及其原因。
中文名
政治地理學
外文名
political geography
釋義
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
地位
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快速
導航
研究領域 發展歷程 研究對象 性質 分支學科
簡介
政治地理學,研究世界政治現象的分布、聯系和差異,以及政治地區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並預測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疆界、政治區域的形成與演變;劃分政治地區類型、論述其相似性與差異性;探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以及其對當代世界政治趨勢的影響等。
研究領域
政治地理學主要研究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等政治現象,國際政治關系的格局及其發展變化,為國家的政治決策、國際事務等工作提供依據。
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國家和政治區域的面積、形狀、功能、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領土特徵,疆界的進退變動,以及社會性質、政治體制、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構成、資源的開發、產業結構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況;首都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國際政治關系的地理背景,根據對於領土(包括領海、領空)主權和國界劃分的理論研究以及有關國界變動的史實考證,確定在本國與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之間關於邊界問題的爭端中的立場和依據,探討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協作,包括軍事沖突、外交斗爭、國際移民、貿易關系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分析比較世界各個國家集團的組合和演變,以及公海問題等。
⑹ geopolitical意為『地理政治學的』,那麼什麼是地理政治學呢
地理政治學【Geopolitics】(英文)注重研究國際和國內政治活動、政治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這既包含對政治活動進行定向分析,又研究政治決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它還深刻觸及到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
西方學者則認為地緣政治學【Geopolitik】是研究國家的對外政治戰略(國防、軍事、外交戰略)、決策與地理環境的相關關系。故有人稱它是一種戰略地理學。當今世界的許多國際活動都有其特定的地緣政治背景。
⑺ 系統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對嗎
不能這么分,它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單獨分支
系統地理學是運用系統觀念、系統理論和系統方法,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屬性、地理過程乃至地理區域的一個地理學現代分支學科。地理學家哈特向在1959年指出:系統地理學強調了它與「系統科學的顯然相似性。系統地理學如果作為一系列對個別因子在世界上的特性、過程和分布的研究,就在邏輯上與相應的系統科學類似。」
⑻ 政治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⑼ 地緣政治學是如何學地緣政治學
一: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項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
二:美國和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制定了5025、5026、5027、5028、5029、5030等一系列的作戰方案。這一系列的作戰方案很多了,有的是在朝鮮半島登陸,有的是空襲,但是這些作戰方案聯合起來想,確實是有美韓聯合日本一塊摧毀朝鮮、實現南北朝鮮統一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能不能實現,美國敢不敢實現,想不想陷入這樣一個戰爭泥潭裡面,這個我感覺美國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膽量。
一個是美國的政治上,要看國內的民意調查,國內是不是多數人都贊成打第二場朝鮮戰爭,因為第一場朝鮮戰爭失敗了,美國人想起來到現在都肝兒顫。
第二個要看這場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現在主要法律判據就是說聯合國安理會是不是授權,中俄兩個常任理事國是否支持,這兩個硬條件估計很難達成,安理會會授權美國帶著日本、韓國去打一場第二次朝鮮戰爭嗎?中俄會同意這幫傢伙在自己家門口打一場現代化戰爭嗎?萬一戰火擴大,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怎麼辦?想想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就讓人擔心。
即便是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根據1973年戰爭審查法案,美國國會還要給總統授權才行,所以這一套法律程序走下來不太容易。
另外一個更為可行的辦法是,在東北亞建立一個由六方會談中除美國之外的五方組成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直接拉動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在日本海找一個出海口,實現五國海上通商;二是可以實現地區優勢互補,日本和韓國的共同特點是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工業製造能力很強,但資源匱乏,市場狹小,而中俄朝恰好可以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最重要的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依存(俄除外),例如朝韓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讓經濟貿易佔主導,區域內採取零關稅,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仿照歐元那樣推行亞元,建立經濟貿易金融共同體,大家經濟依存度大了以後安全上就有了保障。改打經濟牌,別老整天拿著航空母艦、拿著大炮、坦克去嚇唬別人,用經濟和貿易的方式去影響朝鮮。這些做法能夠大大拉動朝鮮經濟的發展,也順應朝鮮提出的「2012年打開強盛大國之門、2020年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
如果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東北亞就會出現和平繁榮的大好局面,但朝鮮明顯不希望向這個方向發展,如果老百姓日子過好了,可能就不太好管控了,現在這種貧窮落後的狀況更有利於內部管控維系政權。所以,朝鮮不顧民生,不管國際社會反對,公然違反安理會一系列制裁決議,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核試驗和導彈試驗,這必然遭到安理會的進一步強硬制裁。但是制裁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逼迫朝鮮硬碰硬,繼續較勁,開展新一輪核試驗和導彈試驗。如果陷入這種怪圈兒,誰說都不聽,一意孤行,公然與國際社會叫板,戰爭將在所難免。
朝鮮胡作非為引發東北亞亂局雖然對東北亞地區各國是一件壞事兒,但朝鮮卻幫了美國日本很大的忙,憑借「朝鮮威脅論」日本已經快速崛起,美國也能夠在韓國長期駐軍,並通過部署各種武器、開展各種軍事演習把兵力直接擺在中國的正面,敲山震虎,對中國進行威懾。這轉了一圈兒仔細想想,實際上朝鮮幫了日本和美國的大忙,但對中國的危害卻是最大的。
⑽ 地緣政治、地理政治、政治地理、地政學、地略學,這些概念的由來和確切解釋。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政治地理是來分析國家的產生、發展和其特徵,並探討地理環境對國家制度與政治決策的影響,同時也研究國際關系,探討大國和小國、富國和貧國之間的矛盾和協調。這對世界人類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衡量國家的政治地理,我們先要評估國家的面積、形狀、疆界、位置和國都。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位於濱海之城,可稱為海都;一為處於內陸,可稱為陸都。
其他沒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