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與地理有關的現象(10個)越多越好哦
雨,雪,霜,霧凇等。
生活中最普遍的自然現象就是降水,降水分為兩種:一種是液態降水,這就是下雨;另一種是固態降水,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雪是大氣固態降水中的一種最廣泛、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大氣固態降水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美麗的雪花以外,還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還有我們不經常見到的雪霰和冰粒。
大氣固態降水分為十種:雪片、星形雪花、柱狀雪晶、針狀雪晶、多枝狀雪晶、軸狀雪晶、不規則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種統稱為雪。為什麼後面三種不能叫做雪呢?原來由氣態的水汽變成固態的水有兩個過程,一個是水汽先變成水,然後水再凝結成冰晶;還有一種是水汽不經過水,直接變成冰晶,這種過程叫做水的凝華。所以說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經凝華而來的固態降水。
霰:夏天,在高山地區,天空里經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團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許多地方口語稱它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徑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范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
冰粒和冰雹,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區,常常會遇到另外兩種大氣固態降水,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較大的能夠流淌的水滴圍繞著凝結核一層又一層地凍結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氣象學上把粒徑不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徑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雹。冰雹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危害。據記載,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頭還大,直徑超過十厘米,重量超過一公斤。
霜、雨淞和霧淞,除了大氣固態降水之外,地面上還經常出現另一種所渭「地表生長型」的固態降水,這就是霜、雨淞和霧淞。這些固態降水,雖不屬於大氣固態降水,僅僅是水汽在地表凝華結晶和凍結而形成的。但這些固態降水,對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影響較大。
霜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經常讓農業減產。為了避免霜害,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雨淞和霧淞對人類也並不是很友好的,它們一般在高山地帶出現。在過冷天氣里,微小的雨滴或霧滴碰到劇烈冷卻的物體表面時,便在上面形成雨淞和霧淞。
2.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1.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平時外出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遇到方向上的迷茫,這時地理知識就可以用上了,比如說白天利用太陽,晚上利用月相,還可以根據指南針等等.
2.外出旅遊時的應用
我們平時有空閑時間就會去到外面放鬆下心情,那麼就得關心一個問題:去哪裡,怎麼去,有什麼好玩的,這些都是地理方面要應用到的.
3.城市建設的應用
一個城市的建設首先就要有一個規劃,那麼這個規劃就要考慮到交通,河流,氣候,各種自然和人文資源,都是地理上要考慮的.
4.工業和農業的應用
工業的分布要看工業的類型,污染重的工業就要考慮到是否位於河流的上游,是否位於盛行風的上風向,還要考慮到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成本等.
農業上要考慮溫度,降水,土壤肥力狀況,市場等,這些都和地理有關.
5.交通上的應用
事實上交通設施的建設與地理密不可分,公路要考慮到是否通過主要居民地,當然,過境干線就不要通過城區,鐵路干線建設要考慮是否對沿線的經濟帶來發展,還有的是專門來運輸資源的,如煤,鐵等;機場的建設要求就更高了,要與城區保持一定距離,以免雜訊污染,場地一定要寬廣,平坦,同時要考慮到排水等.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在生產活動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平時多注意觀察,就會有不少發現
3. 生活中的地理實例有哪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4. 我們身邊的地理景物或現象
江西省贛州市的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路過小山,我們可以看見茂密的樹林,這里當然就是森林了。最近是陰天,是一個不寒冷的冬天。前段日子,雨雪天氣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以為這一年是尼爾尼偌年,即使是在寒冷乾燥的冬天,也會出現大量降水,氣候異常濕潤。霧霾現象在其它地方也還是存在的,這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關系。河流大多數是自東向西流動,以為這里的地勢是東高西低,所以會出現這一類自然現象
5.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運動
北半球夏半年白晝長於夜,冬半年白晝短於夜;從窗戶射入房間的陽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時影朝西南,日落時日影朝東南。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不同,極晝極夜現象出現的地區也不一樣,由此確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節氣,或南北半球的季節。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索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漁場夏季墨魚汛,冬季帶魚汛;長蘆鹽場曬制海鹽最好的季節是雨季來臨前的一段時間。
海南和台灣的鹽場曬鹽則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凍線范圍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時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較多;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聖誕節前後)。
3、季節氣候
亞歐大陸上的活動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壓,冬季是亞洲高壓;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氣壓帶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極地低氣壓帶;華北春季乾旱,長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後伏旱,北方秋高氣爽;昆明准靜止鋒在冬半年影響雲貴高原,貴陽等地冬半年陰雨連綿。
4、動物遷徙
非洲草原上動物的遷徙與植物的枯榮相關,植物的枯榮又受該地的熱帶草原氣候影響,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正處於夏季,氣候濕潤,形成濕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動物來此生活,非洲南部熱帶草原與此相反。
在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活動的動物夏季北遷到苔原帶,冬季遷至亞寒帶針葉林帶;北半球候鳥夏季北遷,冬季南遷;天山高山牧場,夏季牧場在林帶以上,冬季牧場在林帶以下。
5、農事活動
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和油菜等是秋天種,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種秋收, 如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後,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為羊毛品質好。
6、資源利用
水資源一般豐歉與降水季節變化、河流補給類型相關,蓄清排渾,一般10月份水庫開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發揮發電與航運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風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於其他季節;沼氣利用夏季優於冬季(氣溫高); 太陽能利用一般是夏季優於冬季, 沼氣也是夏季好於冬季;伏季休漁。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區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災害
寒潮在冬半年發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為大。台風、暴雨一般在夏半年發生,旱災則要注意發生的地區,如華北春旱,長江中下游伏旱;中國台風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地質災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誘發因素暴雨發生的季節。
6.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
二、台風
台風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台風。
三、龍卷風
龍卷風是發生於直展雲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 。龍卷風可見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洲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常見的發生時間是春季和夏季。
龍卷風的產生條件包括近地面的風切變和顯著的垂直運動/不穩定能量,雷暴是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理想環境,也是引發龍卷風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級單體引發的龍卷被稱為超級單體龍卷,其它情形被稱為非超級單體龍卷 。超級單體龍卷強度的強度和規模通常大於非超級單體龍卷。四、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 的總稱,是荒漠化的標志。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沙塵,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具有突發性和持續時間較短特點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災害性天氣現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五、霜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種天氣現象, 屬於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內容。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
7.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有:
1、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時刻都在進行著自轉運動,因為地球的自轉才有了晝夜之分。
2、重慶一帶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區氣候潮濕,辣椒可以去潮。
3、大樹底下好乘涼。因為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更主要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吸收環境中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
5、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准確性都比較高。
8. 生活中的地理有哪些
生活中時時有地理,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學習和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開拓視野,而且能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現僅以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例加以說明。
1.服飾與地理的關系
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第二,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又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鍾情於身著白色寬大松馳的長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們的連衣裙,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2.膳食結構與地理的關系
由於我國南方水熱組合優於北方,南方以水田作業為主,生產水稻,北方以旱地作業為主,主產小麥,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們的膳食的結構迥然有異。在我國享有盛譽的「八大菜譜」烹調技藝各顯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我國地處曖溫帶,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大,在過去少量的蔬菜難以遇越冬季,供不應求,人們為了避免蔬菜的浪費,便用食鹽進行腌制,日後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熱同季,冬季低溫少雨,蔬菜一年幾發,甚是豐厚,加之盛產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為主。當然,話又說來,並不是北方人不好甜食,只是過去甜食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了吧。
3.民居與地理的關系
縱觀我國傳統民居住房的樣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選購,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影響深刻。寒冷地區的民居牆體厚實,屋內建成有壁爐或火坑,窗戶比較小,在冬天積雪多的地方,屋頂大多高聳;濕熱地區性的民居牆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較小,並有完備的排水系統;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們,為了適應游牧這種特殊生活方式的需要,往往建造一種搭卸十分方便的民居—蒙古包;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也在時時考慮很多地理因素,諸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是否在黃金地段,人流車流是多是少,商機如何,周邊配套設施:學校、醫院、商場、交通便捷與否等的空間組合是否優越,周圍空氣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如何,居住小區內部的綠化環境和休閑娛樂的設計,房屋的朝向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傳統意願,採光度是高是低,通風是否優良,樓高是否合理,樓間距是否符合建築標准等等地理因素都有是開發商首要考慮的問題。
4.出行與地理的關系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密切有關。俗話說:出門看天氣,出差或旅遊之前,都要了解中央電視台發布的天氣預報,這就要於人們能識別天氣符號,熟悉冷鋒、暖鋒、高氣壓、低氣壓、氣旋、反氣旋和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合理選擇出行的時間、交通方式和旅遊線路以及隨身攜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經濟,又最少的時間,順利辦完事,達到途中觀賞的景觀最多的理想效果。比如在旅遊時,根據地域特點,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在高山峽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無邊,一望無際的沙海里,要選取「沙漠之舟」—駱駝;在風吹草低風見牛養的草原上,選擇弛騁如飛的駿馬;在我國南方的江南水鄉,選擇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
9.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有哪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