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著名考古遺址有哪些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 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貳』 中國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中國考古新發現主要有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台大台基遺跡、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陝西漢中市疥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義烏市橋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化德縣四麻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山東滕州市大韓東周墓地、湖北荊州市胡家草場漢墓、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重慶市江津區石佛寺遺址。
成就分析
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則獲選為國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始創於2002年,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台,旨在促進考古學術交流,主要是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繁榮與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6項目入選
『叄』 中國哪裡最適合考古最好人少一些的地方。
你好!我是考古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田野考古的發掘地點遍布全國各地,不存在適不適合這一說。哪裡有遺跡、墓葬,哪裡就需要考古發掘。考古發掘的地點通常在比較偏僻的鄉村,但並不代表城市就沒有可供發掘的地方。不在城市搞發掘主要是因為很多開發商在搞基建的時候,即便發現有遺跡,也不願意上報給文物部門,通常會就地掩埋,繼續施工。所以在城市搞考古發掘比較少。
『肆』 中國的考古文化,年代、地域列表
呵呵,有些高深
『伍』 中國考古第一個在哪
中國考古第一個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該文化與華夏族(漢族前身)有關,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五千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陝西省為最多,達2040處,占總量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其它依次是甘肅1040處,山西1000處,河南1000處。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
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
『陸』 中國考古第一個以遺址是哪裡哪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柒』 中國的哪個地理位置考古工作最多
不光文物修復保護的人才缺乏,一線考古人員同樣緊缺。省內一位知名考古專家說,近些年,山東重大考古發現不斷,成果豐碩。目前已經連續4年獲得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兩次獲得「全國考古六大發現」,高青縣陳庄西周古城遺址、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獲得全國野外考古二等獎。但是,我省考古力量很弱,全省考古力量甚至趕不上河南鄭州一個市,趕不上洛陽一個工作隊。201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所勘探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實際考古發掘約5萬平方米,而全所有編制的在職工作人員僅30多人,均攤到每個人頭上工作強度非常大。
「目前文物保護最大的難題就是人才不足。」省文物局副局長孫世勤在會上提出,為彌補專業人才的不足,呼籲已經離退休的文博工作老專家、老技工,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發揮余熱,培養年輕的考古工作者盡快成長。省外有資質的機構可在我省進行考古發掘。
『捌』 中國考古文明聖地在什麼地方
城子崖遺址,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鎮龍山村東北,巨野河東岸、膠濟鐵路的北側。因1930年首先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龍山文化,發掘工作對中國史前考古與古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享有中國考古聖地之譽,聞名遐邇。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考古學正處於草創期。1921年秋,瑞典人安特生在豫西澠池縣仰韶村進行發掘,首先在中國發現了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標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在1928年以前,中國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是由外國人進行或者是由外國人倡導的。當時也沒有國家學術機構和國家考古機構。1928年6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長是蔡元培,中國有了最高學術機構。同年10月,歷史語言研究所經過大半年的籌備也宣告成立,傅斯年任所長。史語所初設歷史、語言、考古三個組,分別由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任主任。1934年又增設第四組——人類學組。史語所的成立,有了國家考古機構。並立即在河南安陽殷墟建立長期發掘的基地。從1928年10月開始,到1937年抗戰爆發止,史語所在殷墟共進行了315次發掘。就在史語所成立前夕,吳金鼎發現了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
吳金鼎,山東安丘人,1901年出生,齊魯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學習,師從李濟。1928年4月,吳金鼎作為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研究生,來山東調查平陵故城,住在濟南齊魯大學。他先抵龍山鎮,在自龍山鎮東去平陵城途中,發現了城子崖遺址。翌年7月至10月,吳金鼎對城子崖及周圍地區共進行了四次調查,先後在城子崖採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稱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沒有見過,他認為是處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殷墟的發掘無法進行,發掘工作就轉向了山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發掘。
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東國民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跡研究會,由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主任委員,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員王獻唐任秘書。同年11月進行了發掘,翌年10月再次發掘,歷時共51天,共開探溝約90條,合計發掘面積1900餘平方米。中間梁思永由美國回國,參加了1931年的發掘,在發掘中初步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在中國考古學上最早繪制了地層圖。
求仁得仁,城子崖發掘果然發現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龍山鎮命名為龍山文化。一些跡象表明,它代表著一種文化體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築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較。這使他們感到,在東方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地區,發展著構成中國最早期歷史文化的「最要緊的成分」。他們認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范圍,「中國黎明期的歷史就可解決一半了」。至今來看這些說法,竟也未離大譜。
城子崖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中國考古學者首次對史前遺址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最早的比較科學的發掘,發掘後期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區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質,繪制了地層圖;把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區分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兩期;發現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兩座城址;發現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國考古學的第一部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新石器時代遺址》。總之,城子崖發掘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展鋪墊了重要的基石,動搖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城子崖遺址因此獲得「中國考古聖地」的殊榮。
城子崖考古的新突破
但是,城子崖發掘畢竟是在中國考古學幼年時期的一次發掘,這次發掘距考古學的誕生只有10年,當時的考古學水平尤其是田野考古學水平還很低,認「土」、識別遺跡、分析釋讀地層現象的技能還很薄弱。而作為考古發掘基礎的方法論考古地層學,僅僅在這次發掘的後段開始對其原理有所運用,遠未成熟,城子崖發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問題。所以人們懷疑城子崖黑陶文化城未必是龍山文化城,謹慎的考古學者都避而不談,成為考古學的一大懸案。
1980年春,我主持山東省博物館考古部工作,館長任迪善提出舉辦城子崖發掘50周年紀念活動,但當時沒有籌備。1989年,城子崖發掘即將迎來60周年,將滿一甲子,這時我已擔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多年,深感有責任在我們民族傳統上的吉祥日期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以紀念城子崖發掘和龍山文化發現60周年。也正是我們對城子崖進行的再次發掘,解釋了考古學界一直避而不談的疑問。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1994年,城子崖探掘獲國家文物局首屆優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1991年金秋,我們在泉城濟南召開了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宿白、石興邦、徐萃芳、嚴文明、黃景略、黃盛璋、管東貴、秋山進午等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日本、美國的著名考古學家和專家學者70餘人歡聚一堂,緬懷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的艱苦創業和功績,回顧總結龍山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與成就,考察了城子崖遺址、考古現場、考古標本及臨淄考古中心與齊故城遺址,圍繞城子崖考古新成果、山東史前考古、全國龍山時代與中國文明起源等課題,各抒己見,熱烈爭鳴,收到了交流學術、促進學術研究的良好效果。這是山東文物考古界的首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也是全國考古界的一次盛會。紀念會後出版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龍山文化發現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工作進展的廣度、深度,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和達到的研究水平。
東夷古國的中心與古濟南
以章丘市中西部為中心的地區,是目前所知山東最早的穩定的古文化中心,自距今8500年以來,西河類型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時代文化連綿不絕,有一部漫長的古文化、古城、古國發展史,是山東新石器時代中期(約開始於距今9000年)以來歷史的縮影。這里在經歷了母系、父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後,在跨入距今6200年開始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進入部落社會,生息著一個大汶口文化部落。目前已發現這個部落的十四五處遺址(聚落),部落的中心是焦家聚落,面積達四五十萬平方米,位於城子崖以北5公里。
目前還不知道焦家遺址是否是座大汶口文化城,有點線索,但沒有證實。中國城的產生是相當早的,有些大汶口文化的中心聚落應當存在城。目前也不知道焦家部落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是否已發展成國家。
但是,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這里肯定已是個國家。這時期,這里的龍山文化遺址(聚落)猛增至40餘處,分布范圍約達1000平方公里,是個中等偏大的龍山文化聚落群,群內聚落規模已經分化成不同層級。龍山文化是東夷族團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國自然是個東夷古國。因為城子崖龍山城可能直接發展為岳石文化城,岳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階段的東夷文化,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國很可能延續到岳石文化時期。這地區的岳石文化大約從夏代早期延到商代中期。
濟南地區有一部近5000年的文明史
周代這里有個譚國。譚國不是周王新封的國家,可能由商代延續下來。《詩經》的名篇《大東》就是譚國大夫所作,發泄對中央王朝橫征暴取、不勞而獲的不滿,春秋中期為齊桓公所滅。城子崖上層的春秋城是否曾是譚國都城,目前還不能確切回答。周代的譚國和城子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時期的東夷古國有無直接或者間接聯系,同樣還不能明確回答。但提出了山東古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很值得深思。目前大體上可以說自龍山文化以來,濟南東部地區的國家連綿不斷,濟南地區有一部近5000年的文明史。
通過前面的介紹,也說明了先秦時期的濟南地區,歷史發展的重心始終穩定在東部章丘市的中西部地區。朝代更替,秦漢繼興,濟南地區的歷史重心卻在原地延續,沒有變遷,平陵城仍是濟南地區最突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濟南一名也由此開始。東漢末年,曹操曾任濟南國相,因以青州兵而發家。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濟南郡冶西遷歷城縣,據認為就在今濟南老城,直至明清。濟南地區的主要中心,歷經滄桑,演變軌跡清晰,所以不僅城子崖龍山、岳石文化城是4500年到3000多年前的古濟南,就是焦家中心聚落也可以說是5000年前後的古濟南。這都是從一個地區主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變遷過程的角度來說的,自然不應當說是危言聳聽,欺世之談。
『玖』 著名的考古地殷虛位於哪裡
河南省安陽市。
安陽,古稱殷、鄴、相州、彰德府,是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西倚太行山,東連濮陽,北扼邯鄲,南依鶴壁、新鄉。
安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十大最古老城市, 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稱, 安陽殷墟是中國目前為止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是甲骨文發現地,周易發源地,有殷墟和中國大運河(永濟渠)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拾』 你知道哪些轟動世界的中國考古發現呢
世界上十大考古發現:
叢林深處的神話——瑪雅文明
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
「迷宮」驚世再現——克諾索斯王宮
穿越時空的詛咒——圖坦卡蒙陵墓
追尋遙遠的荷馬時代——特洛伊古城
被吞噬的繁華——龐貝古城
石像守護的驚天秘密——復活節島
千年的微笑——吳哥古跡
太陽聖女的空中城市——馬丘比丘
海底永恆沉睡宮殿——亞特蘭蒂斯
分別簡介如下:
1、瑪雅文明——叢林深處的神話;
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2、摩亨佐·達羅——死亡之丘;
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位於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拉爾卡納縣,靠近印度河右岸。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區最早的文明,是在肥沃的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到約公元前2500年時,這里已出現規模較大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摩亨佐·達羅。
3、克諾索斯王宮——「迷宮」驚世再現;
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新王宮時期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
4、圖坦卡蒙陵墓——穿越時空的詛咒;
撩開圖坦卡蒙陵墓的面紗,使人們大開眼界。它不僅使人們看到了3200 年前新王國時期法老的葬制、禮儀以及法老本人的形貌、服飾、日常生活用品、珍貴的藝術品、車馬武器等,還真實地反映了3200 年前新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情況。一些考古學家激動地把圖坦卡蒙的陵墓稱譽為「埃及新王國社會的縮影」,應該是毫無誇張之嫌的。
5、特洛伊古城——追尋到遙遠的羅馬時代;
特洛伊也稱「伊利昂」。古希臘殖民城市。公元前十六世紀前後由古希臘人所建。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紀,頗為繁榮。公元前十二世紀初,邁錫尼聯合希臘各城邦組成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戰爭延續十年之久,史稱「特洛伊戰爭」特洛伊也因此聞名。城市在戰爭中成為廢墟。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即敘述此次戰爭事跡。據傳說,特洛伊城最後由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十九世紀考古發掘,獲得大批古物珍品。
6、龐貝古城——被吞噬的繁華;
龐貝(Pompeii)古羅馬城市。龐貝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龐貝在當時屬於中小城鎮,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7、復活節島——石像守護的驚天秘密;
現島上居民約2000人,都屬波利尼西亞人種,在西方人未到這個島上之前,這里還處於人類的石器時代,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島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亞人,稱這個小島是「世界的中心」。這個島的首先發現者,是英國航海家愛德華·戴維斯,當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這個小島時,發現這里一片荒涼,但有許多巨大的石像豎在那裡,戴維斯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把這個島稱為「悲慘與奇怪的土地」。
8、吳哥古跡——千年的微笑
吳哥古跡,又名吳哥考古園,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古跡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包括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歷代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9、馬丘比丘——太陽聖女的空中城市;
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10、亞特蘭蒂斯——海底永恆沉睡宮殿。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