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是什麼
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http://..com/question/50925815.html?si=4
『貳』 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是什麼
早在2000多年的戰國時代,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禹貢》中就有「岷山導江」之說。其後西漢、三國、北魏的古人也一直把嘉陵江或岷江當成長江的正源,漢代還有把金沙江當成長江之源的說法。到了唐代,人們了解到金沙江的上游還有一條通天河,文成公主進藏時就途經了通天河。後來的明清兩代政府,雖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區考察、測量,但終因條件所限,都沒能考察出長江准確的源頭。
『叄』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還是《禹貢》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以《禹貢》命名。《禹貢》撰著者根據理想中的政治區劃,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在全書1193字中,該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對每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其不但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
『肆』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是哪一部
《海國圖志》是清朝魏源寫的,《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寫的,《徐霞客游記》是名明朝徐霞客寫的。唯有《山海經》是戰國時人寫的,《山海經》應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
『伍』 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是什麼,作者是誰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佔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
『陸』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了我國古代地理
最早記錄了我國古代地理、歷史、民族、水利等諸多方面內容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地理學著作,全書不到三萬二千字,卻包羅萬匯,記載了包括中國古代神話、地理、動植物等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6)我國最早的地理典籍是什麼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影響很大,也頗受國際漢學界重視,對於它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余不敢言也」,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柒』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捌』 肥沃的八百里秦川中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意義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玖』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還是《水經注》
山海經 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而《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篇遲於《山經》,早於《漢書·地理志》,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有人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無道理。它和《山經》有些地方相像,諸如題材也是托古於夏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其分區標准,打破當時邦國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統思想著眼(這自與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貢》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揚棄了神話成分而專就人類力所可及的賓士水土方面來講;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已知惟東方是海,超過了《山經》東西南北中「五方」的極原始樸素的區劃,代之以實際得多的「九州」的區劃。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產生於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征實為目的,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可以說,《山經》作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一派,《禹貢》作者則「青出於蘭」開了征實的一派。《禹貢》對後世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數百家, 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
『拾』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還是《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禹貢》。
《禹貢》是假託大禹之名,寫作於春秋戰國之際(約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一部古老地理作品,它系統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區域地理的認識。《禹貢》文字精練,敘事概括,全文僅1000多字,記述了全國的山川、物產、田賦等方面的重要內容。全部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區域對比的方法記述九州的情況。《禹貢》以荊、衡、岱、太華四山,河、濟、淮、黑四條河流和海為分界標志,劃分全國為九州,即:冀(今山西、河北,遼寧遼河以西)、青(山東東部)、兗〔yan演〕(今山東西部)、徐(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揚(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豫(今河南)、雍(今陝西、甘肅)、荊(今湖南、湖北)、梁(今陝西西南、四川)。分州敘述各州內山川、湖泊、土壤、物產以及田賦等級、貢品名目和水陸運輸線,在一些州里還提到少數民族。
《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古老著作,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記述奇異古怪的神話作品來讀。其實這部書中包含了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經》(又稱《五藏山經》)。
《山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不僅是《山海經》各部分中時代最早的作品,而且地理意義也最大。它共分五卷26篇,實際上是以晉西南和豫西為中心,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配合區劃,記述中國境內的五大區26列山嶽。五大區以方位分別稱「中山經」、「西山經」、「東山經」、「南山經」、「北山經」。每區內又按順序分若干列,每列從頭到尾有山的方位、相互間距離,以及每列末的山嶽數、總長度的總結記述。計「中山經」有十二列193山,「西山經」四列77山,「東山經」四列46山,「北山經」三列88山,「南山經」三列29山。《山經》的記述內容是以這些山列為綱,然後在每一山嶽下附記河流、地形、動物、植物、神話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