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情況包括哪些

地理情況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6 12:03:08

❶ 北京地理概況有哪些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之一,簡稱京,位於華北地區,面積1.680萬平方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北部為燕山、太行山山地。北溫帶亞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9℃~4℃,7月約25℃。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回、滿、蒙古等民族。工農業發達,傳統工藝品生產歷史悠久,技藝精湛。70萬年前北京猿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南京、金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庭、園囿、朝壇及宗教建築遍布,且大多保存完好。更兼長城麗,古運河以此為北端,故文物古跡薈萃是北京旅遊資源的最大優勢。40多年來新建築如雨後春筍,北京是了解新中國的窗口。北京亦不乏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溫泉、湖泊不一而足。因此,北京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按中央對北京的要求,北京將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建設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誠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35平方公里。下轄10個區、8個縣。城區: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近郊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遠郊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遠郊縣:昌平縣、順義縣、通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雲縣、延慶縣。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里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為藏龍卧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公元前三世紀後,此地歷為秦、漢、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鎮。公元十世紀初,我國東北的契丹族建立遼朝,將這里作為陪都,名南京。1125年,女真族興起,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並大興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華的宮殿。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但1215年毀於兵火。這一年,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舉兵南下,相繼滅了金朝和避於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為大都,此是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設於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為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各朝在此建都共達800多年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古老的北京城,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此留下了中華民族極其光輝燦爛的文化。全城的建築布局以紫禁城為中心,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全長8公里的中軸線。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與社稷壇);街道縱橫,殿宇輝煌;壇廟神奇,園陵壯美;河湖穿繞,風光如畫。全城既有平面布局,又有立體造型,這不僅是中國古都的典範,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❷ 亞洲地理概況有哪些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洲名釋義:古代閃米特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口: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族: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為除南極洲外最廣的洲,東西距離最長的洲,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名稱的由來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范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居民年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4%。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5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是世界上氣候差別最大的一個洲。亞洲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石油、錫、銻、鎢、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亞的石油和東南亞的錫。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稻穀和天然橡膠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木棉、柚木、黃麻、茶葉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和巴比倫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民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自然資源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富集區多。主要礦藏有煤、鐵、石油、錫、鎢、銻、銅、鉛、鋅、錳、菱鎂礦、金、石墨、鉻等。石油、錫、菱鎂礦、鐵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錫礦總儲量60%以上。亞洲的森林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可利用的水力資源也極豐富。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著名的漁場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沿海,有中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和西沙群島漁場,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漁場。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萬。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位置:位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佔4/5。

范圍: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地理區域: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也叫西南亞,包括阿富汗、伊朗、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中亞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的南部。北亞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

【自然環境】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

地形: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棗死海,水面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火山與地震: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向北經尼科巴群島、安達曼群島、德干高原北部、伊朗高原北部到小亞細亞半島一帶,為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亞洲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洲之一。

水系: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湖裡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窪地;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亞洲湖泊分布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五大湖群。氣候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自然資源】礦物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60%以上。森林和草原: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

水力: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海洋漁業: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台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❸ 什麼是地理條件

地理條件是一定地點或地區的山川土地形勢、位置、氣候等自然環境及資源、物產、交通等經濟性因素的總情況。

包括地形位置情況、如山川河流土地的形狀及特點,所在經緯網及自然地圖上的方位等;氣候情況,如季節、氣溫、日照、雨、雪、風、霜等;經濟情況,如地下資源、當地物產、所處交通位置等。地理條件是決定投資項目空間位置的基本依據,又是投資項目進行設計的依據。

(3)地理情況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1260萬平方千米,包括約960萬平方千米領土和約300萬平方千米領海。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❹ 甘肅地理概況有哪些

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這里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地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甘肅是全國葯材主要產區之一,現有葯材品種9500多種(包括野生)。目前經營的主要葯材有450種,如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紅花、貝母、天麻、杜仲、靈芝、羌活、冬蟲草等,特別是「岷當」、「紋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葯材。據調查,全省中作為葯用的動、植物及礦產物中葯材約1080種,其中葯用植物951種、動物87種、礦物34種、加工類葯8種;先後引入生地、人參、黃連、山芋肉、元胡、伊貝等外地葯材多種,有計劃的擴大了葯材栽培面積,並在甘肅的文縣建立了香獐自然保護區、在肅南縣辦起了養鹿場。

甘肅養殖的牲畜主要有馬、驢、騾、牛、羊、駱駝等。甘肅養馬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漢武帝時期,西北邊境設有官馬場36處。民間養馬亦較繁盛。自漢至今,一直是我國養馬業的重地。建國後,還先後引進和改良了阿爾登、整頓河、卡拉巴依馬等品種,養馬、驢、牛等得到了發展。禽種,除對靜寧雞、太平雞、臨洮雞等雜交改良外,現主要有來航雞、澳洲黑、蘆花洛克、洛島紅、科尼什、新漢、狼山雞等優良品種。水禽有北京鴨、麻鴨、中國白鵝、灰鵝和獅頭鵝等品種。

甘肅境內共有野生動物822種。其中:兩棲動物32種;爬行動物63種;鳥類572種,哺乳動物163種。這些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文縣、武都、康縣、成縣、天水、兩當等地。文縣讓水河、丹堡一帶,已列為全國第十三號自然保護區,出產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掃雪等世界珍貴動物,並對梅花鹿、馬鹿、麝進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保護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0種;二級保護動物75種。屬於省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18種。

甘肅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礦業開發已成為甘肅的重要經濟支柱。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不但種類繁多、類型多樣,而且組分復雜、規模各異,遠景可觀。截止2002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56種,佔全國發現礦種數的91%。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1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38種、水氣礦產2種。編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地636處,大型礦床59個、中型礦床133個、小型礦床444個。據國土資源部截止2002年底《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甘肅省在全國排序居第一位的礦產有10種,前五位的有34種,前十位的有61種。已開采利用的礦產有67種。

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3個流域、9個水系。黃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黃河幹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厲河及其它直接入黃河幹流的小支流)、渭河、涇河等5個水系;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蘇干湖水系)3個水系。全省自產地表水資源量286.2億立方米,純地下水8.7億立方米,自產水資源總量約294.9億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其中,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黃河流域除黃河幹流縱貫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條。該流域面積大、水利條件優越。但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為黃土覆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長江水系包括省境東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龍江和西漢水,水源充足,年內變化穩定,冬季不封凍,河道坡降大,且多峽谷,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內陸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個水系,有15條,年總地表徑流量174.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河流大部源頭出於祁連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遊河谷淺,水量小,河床多變等特點,但水量較穩定,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❺ 陝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陝西省地理位置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以秦嶺為界南北河流分屬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涇河、洛河、無定河和漢江、丹江、嘉陵江等。全省土地面積為20.5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中耕地面積415.4萬公頃,園地面積68.1萬公頃,林地面積1020.3萬公頃,草地面積313.4萬公頃,其它農用地30.3萬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130.8萬公頃。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積741.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6.0%;高原面積926.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5.0%;平原面積391.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0%。陝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16攝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地形地貌【陝西地型地貌】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陝北高原】陝北黃土高原位於「北山」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梁、峁,是黃土塬經溝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黃土丘陵,或是與黃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繼承關系。溝大都是流水集中進行線狀侵蝕並伴以滑塌、瀉溜的結果。從區域組成特徵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嚴重,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綏德、米脂一帶最為典型;延安、延長、延川是以梁為主的梁峁溝壑丘陵區;西部為較大河流的分水嶺,多梁狀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為主的塬梁溝壑區。洛川原是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黃土塬。宜川、彬縣、長武一帶,因溝谷蠶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區的定邊、靖邊、橫山、神木等縣的北部,長城沿線一帶是風沙灘地。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從定邊至窟野河,東西長約420公里,南北寬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壞後就地起沙的結果,也和強風從內蒙古伊克昭盟搬運沙粒有關。冬、春季多強勁的西北風,使沙丘向東南移動。沙丘之間或低窪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灘地。灘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為重點農牧業基地。黃土高原上分布著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於山、子午嶺、嶗山、黃龍山等。六盤山余脈,向南延伸到隴縣和寶雞西部,稱為隴山,向東的一支延伸到千陽、鳳翔、岐山、永壽,與北山相連。「北山」泛指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的一系列以灰岩為主的石質山丘。陝北黃土高原較大的河流分別注入黃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較寬的川地,是黃土高原的「米糧川」。

【關中盆地】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陝南山地】關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結構十分突出。秦嶺、巴山的西部有漢中盆地,東部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岩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陝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岩組成的山地,岩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地形面積】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漢江61959平方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四個一級生態區】按照生態地域特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態問題的敏感性,全省被劃分為長城沿線風沙草原生態區、黃土高原農牧生態區、渭河谷地農業生態區、秦巴山地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生態區等4個一級生態區。

❻ 全世界國家的主要地理情況是什麼

你說的這么模糊,三兩句也說不清啊!
全世界分為7大洲,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又稱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南極洲沒有常住人口和國家!
歐洲在北半球,大西洋的東邊,國家多,國家面積小,分為西歐、東歐、北歐和地中海國家4部分。歐洲經濟發達,文化也很繁榮,社會福利完善。整個歐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亞洲;我們偉大的祖國就在亞洲,屬於東亞。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西方習慣分為遠東、中東、近東;以距離歐洲的距離來劃分。中國和印度是亞洲的兩個人口和面積大國,西亞是世界石油主要出產區,對全球經濟十分重要。日本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非洲由許多的小國組成,分為北非、西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三部分。北非出產石油,非洲最南端的國家南非是發達國家,除此之外非洲國家都比較貧困。
北美洲由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三個國家組成,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和加拿大的國土面積都和中國相當。
拉丁美洲又叫南美洲,由加勒比地區和南美地區組成。加勒比地區由許多的彈丸之國組成,比較有名的就是牙買加和巴拿馬。南美地區主要由巴西和阿根廷以及許多小國組成。
大洋洲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及眾多島國組成。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也接近中國。
世界人口分布,亞洲和非洲人口最多。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日本、美國、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巴西、奈及利亞。

❼ 中國的地理概況包括自然人文經濟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❽ 寧夏地理概況有哪些

一、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北緯35ཊ,-39ན,、東經104ཌྷ,~107ལ,之間,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5.18萬平方公里。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二、地理概貌寧夏地處我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台塊、阿拉善台塊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南部的六盤山自南端往北延,與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等斷續相連,把黃土高原分隔為二。東側和南面為陝北黃土高原與丘陵,西側和南側為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間與平原交錯。衛寧北山、牛首山、羅山、青龍山等扶持山間平原,錯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顯的東西分異。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銀川平原。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東側鄂爾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餘米,前緣為一陡坎,是寧夏向東突出的靈鹽台地。

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帶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表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根據自然特點和傳統習慣,一般把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市和吳忠市的利通區、青銅峽等市縣的引黃灌溉區稱為寧夏北部;把吳忠市的鹽池、同心兩縣和靈武、中衛的山區以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北部稱為寧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固原、西吉、隆德、涇源、彭陽5縣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南部山區稱為寧夏南部。

三、地理特點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

(-)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

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勢巍峨雄偉,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移,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為荒漠草原帶;1500米以上出現覆蓋度較大,草本植物生長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大約2000米以上,有以雲杉、油松等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帶以上,有一定面積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是較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其中三關口是銀川通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主峰位於和尚輔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勢高峻。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的一個「綠島」,也是寧夏重要的林區之一。

(二)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漢以來,勞動人民就有這里修渠灌田,發展了灌溉農業。2000多年來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里早已是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現為寧夏的商品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青銅峽口以南叫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寬僅2一10公里。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這里坡度較小,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積水匯集於注地。人為地增加了許多湖泊。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三)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區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一般為起伏個大的低丘淺谷,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過的地方,經河流的沖積,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山地,宜於發展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糧油產地。許多低丘緩坡也多開墾成農田。丘陵坡下,開挖一排排窯洞,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們對黃土丘陵地區長期墾殖過程中,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於大力植樹種草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廣辟水源。

(四)風沙侵襲的靈鹽台地在黃土丘陵區以北、銀川平原以東,即靈武市東部和鹽池縣北部的廣大地區,為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檯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與寬闊谷地相交錯,起伏微緩。谷地里散布有面積不大的鹽池、海子,生產食鹽、芒硝等鹽類礦點。

台地區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質差,水分條件不好。風沙侵襲嚴重,沙荒多,農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類和低矮的灌木叢,這里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天然牧場。

❾ 內蒙古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環境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21公里。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167種(種子植物2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❿ 地理包括什麼

地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⑥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閱讀全文

與地理情況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