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普查的內容有哪些

地理普查的內容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6 14:01:47

Ⅰ 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步驟是哪些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成立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國辦發〔2013〕49號):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領導小組決策的建議方案,督促落實領導小組議定事項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步驟是哪些

Ⅱ 主要調查內容

CO2地質儲存綜合地質調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生態環境與地質礦產調查五個方面,繼承性與綜合性較強,詳述如下。

(一)野外踏勘

野外踏勘的目的是從整體上對目標區碳源概況、社會經濟概況、地質概況進行了解,並對已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必要的驗證。

野外踏勘在已有資料和遙感地質解譯基礎上,以專題踏勘和初步擬定的多個CO2灌注場地踏勘為主,觀察標准剖面、構造形跡及關鍵性地段,特別是對CO2地質儲存管道鋪設、灌注設計有典型意義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研究。詳細了解調查區有關人文、地理、氣候、交通等野外工作條件,為野外工作開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資供應、營地設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資料。另外,調查區內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城鄉發展規劃等社會經濟因素資料。

參照《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准》(GB18598—2001)選址規定,CO2地質儲存選址應符合國家及地方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要求;不應選在城市工農業發展規劃區、農業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考古)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供水遠景規劃區、礦產資源儲備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選址時還應考慮當地有無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植被覆蓋率大小,不能額外地清除植被,影響植物固碳。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3號)、《建設項目選址規劃管理辦法》(建設部、國家計委,1991年8月23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42號)對規定建設項目選址均有明確的要求。因此,野外踏勘必須從宏觀上掌握調查區的基本情況,既能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礎,又能淘汰上述不適合地區,遵循低碳原則。

(二)基礎地質調查

基礎地質調查以復核、校驗、修正前人成果為原則,調查路線以追索構造形跡和穿越地層界線為主,注重對已有岩心、樣品等實物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必要時採用地球物理技術開展深部地層特徵的調查。遵循由表及裡,由淺人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部署各項工作,研究深度應達到有CO2儲層或圈閉構造的底部,一般要求控制深度為800~3500m。在出露較好的地層開展實測工作時,做好各類岩石的取樣、送樣工作。原則上對地層逐層取樣,尤其對CO2地質儲存主力儲、蓋層進行重點取樣,樣品數量和質量必須滿足各項實驗測試工作的要求。

基礎地質調查過程中,宜利用3S技術等先進技術方法開展「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統一調查的方法,同時能夠初步達到查明「圈閉-儲蓋層」調查目的。

1.地形地貌

調查地面高程及地貌單元間的接觸關系,研究地形地貌對CO2地質儲存運移、泄漏的控制與影響。測繪中要以各種成因的微地貌調查為主,包括分水嶺、山脊、山峰、斜坡懸崖、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剝蝕面、沖溝、洪積扇、各種岩溶現象等,調查其形態特徵、規模、組成物質和分布規律。同時又要調查各種微地形的組合特徵,注意不同地貌單元(如山區、丘陵、平原等)的空間分布、過渡關系及其形成的相對時代。

地形地貌的調查要充分利用遙感地質解譯成果,開展必要的地質調查驗證,能夠提高調查工作效率與准確率。

2.地層特徵

以多重地層劃分為基礎,通過研究各岩石地層單位的基本層序;較准確地描述沉積地層的組成、結構、變化和識別特徵,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的填圖,查明並具體表示其時空存在狀況、縱橫變化,以及與地質年代的相互關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區域地層格架和區域地層模型;探討和闡明各岩石地層單位的形成環境、沉積作用、區域地質發展史與自然資源的分布規律。

對CO2地質儲存具有特殊意義的儲層、蓋層岩層應單獨劃分,開展樣品採集與測試工作,進而確定主力儲、蓋層。沉積岩應記錄層序時代、岩性,顏色、粒度、成分、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孔隙和裂隙性、風化特徵、地層厚度和地層接觸關系等。對有利構造區與區域性儲蓋層,應用地球物理技術開展深部調查,查明區域性儲蓋層特徵,為儲蓋層與圈閉評價奠定基礎。在工程選址勘探井施工階段,也應補充開展儲蓋層地質調查。

在各類調查技術基礎上,根據層序旋迴地層學原理,運用露頭、岩心、測井資料和地震反射資料對作業區目標儲層進行綜合分析和描述,建立高解析度的層序地層格架,查明儲蓋層空間幾何形態和規模、岩石物性及非均質性特點,為目標靶區與場地選址奠定基礎。

(1)儲層

CO2儲層與油氣儲層的基本地質問題相同(孫樞,2006),需要對潛在儲層的深度、岩性特徵、厚度、物性參數、非均質性和沉積相等特徵開展重點調查(刁玉傑,2012)。

(2)蓋層

蓋層封閉機理研究表明,只要某套岩層中流體的排替壓力大於注入下伏儲層中超臨界狀態CO2的壓力均可作為蓋層。常見的蓋層主要為頁岩、泥岩、鹽岩、石膏和硬石膏等。良好的蓋層是實現CO2長期、有效封存於地下的基本前提。

蓋層安全性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岩性特徵、厚度和分布連續性、塑性及沉積成岩階段、斷裂發育特徵和蓋層封閉指數等,詳見本章第四節地質安全性專項調查。

3.地質構造

1)應用構造解析方法,對各種規模大小不等的構造變形形跡(包括褶皺、斷裂、韌性剪切帶以及各種面理、線理等)的產狀、性質、規模、位態及有關運動學特徵等資料進行詳細收集,查明其區域分布特點和組合規律;研究其構造層次及構造變形相,建立區域構造變形序列,為探討認識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奠定基礎。

2)應用現代造山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對不同類型造山帶的地質調查。著重查清造山帶三維空間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特徵,研究造山帶旁側盆地形成與發展演化的地層層序構築特徵和物源成分特點,為盆地、山脈轉變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礎。同時注意對卷人造山帶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構造變形特徵進行系統調查,查明各類構造變形的運動學特徵,為建立造山帶形成演化過程中構造運動體制的演化轉變,探討造山作用產生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提供依據。對造山帶基底形成階段、洋陸轉化階段、陸內造山階段和後造山隆升-剝蝕階段的物質建造、變形、變質特點進行系統調查,重塑其地質構造演化歷史。

3)對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特點進行調查,廣泛收集資料,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時期和類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應查明引起災害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具體構造部位。地震發育地區,應收集有關地震方面的資料,對活動性斷裂應盡量查明其延伸、規模、性質、產狀及運動學特徵,為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災害規律和環境工程評價提供依據。

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CO2地質儲存地質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詳見本章第四節地質安全性專項地質調查。

(三)水文地質調查

水文地質調查目的是查明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賦存及運移特徵以及地下水水量、水質的變化規律,以路線調查、測繪為手段,為CO2地質儲存工程場地選址、運輸管線鋪設及運行期間提供地下水資源保護以及防治環境問題所需資料。水文地質調查以調查區所在的水文地質單元為對象,以控制地下水出露點及地表水體為原則。同時,應在資料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對深部鹹水層的CO2地質儲存條件展開調查。

水文地質觀測點應布置在地下水天然露頭、人工露頭、地表水體分布的地點以及對水文地質單元界線有控制意義的地點,不應平均布置。

1)調查地下水系統邊界條件,包括對區域性地下水系統的空間分布,外部邊界和內部邊界的類型、性質與位置,人類活動對邊界條件的影響。重點調查深、淺部地下水埋藏條件、含水層岩性、導水性及水力性質、地下水水質,各含水岩(組)物理性質、水力聯系及水化學變化規律,區域性隔水層的分布、埋深和厚度變化規律,深部鹹水體空間分布范圍、鹹水層與上部淡承壓水、潛水接觸關系與水力聯系,包氣帶的厚度、岩性、孔隙特徵、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狀況等。

2)調查深、淺部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包括補給來源、補給方式或途徑、補給區分布和補給量,地下水的徑流條件、徑流分帶規律和流向,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徑和排泄區(帶)分布,以及不同含水層之間、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水力聯系。

3)對於區域儲水構造,調查充水斷裂帶和裂隙密集帶的導水性、深循環上升泉的分布、斷層脈狀水的富水地段,以及岩溶層的空間分布與富水性,鹽鹵水、地熱水資源分布等。調查管井、民井的位置、地面高程,井的深度、結構、地層剖面、開采層位,水位、水量、水溫、水質及其動態變化等。場地域內天然泉的類型、位置、出露條件、含水層、補給來源,以及泉的流量、水溫,水質,對於大泉(岩溶泉、溢出帶泉群等)應調查泉域范圍或主要補給區(或補給源)。

(四)工程地質調查

1.岩體工程地質

岩體工程地質調查,應在掌握區域地層及岩相變化的基礎上,突出岩體工程地質特徵的研究。要抓住岩體不同結構面及組合關系的分析,要注意研究那些連續性強和性質軟弱的結構面,同時應調查易溶成分及有機物,成岩程度及堅實性,岩石風化程度,不同岩性的組合關系等。調查地層的岩性岩相變化特徵,層理(平行層理、斜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和層面構造(波痕、泥裂、 縫合線等)特徵,結核、化石及沉積韻律,岩層間的接觸關系;碎屑岩的成分、結構、膠結類型、膠結程度和㬵結物的成分: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的成分,結晶特點、溶蝕現象及特殊構造(鱗狀、竹葉狀等);軟弱岩層(頁岩、泥岩、岩鹽、石膏、白堊、泥炭、煤層等)和泥化夾層的岩性、層位、厚度及空間分布等。

2.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具有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和在自然、人為等營力作用下,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各省(自治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必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或者在申請核准、備案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因此,在CO2地質儲存工程實施前,必須委託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對場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詳細調查方法本書不再贅述。

CO2地質儲存宜選擇在場地地質災害易發性比較低的地區選址,同時參照《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准》(GB18598—2001)選址規定,CO2地質儲存選址應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不會因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受到破壞;必須位於百年一遇的洪水標高線以上,並在長遠規劃中的水庫等人工蓄水設施淹沒區和保護區之外;場地的地質條件應符合下列要求:位於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主要補給區范圍之外;地質結構相對簡單、穩定,沒有斷層;場地選擇應避開下列區域:破壞性地震及活動構造區;海嘯及涌浪影響區;濕地和低窪匯水處;地應力高度集中區,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區;石灰岩溶洞發育帶;廢棄礦區或塌陷區;崩塌、岩堆、滑坡區;山洪、泥石流地區;活動沙丘區;尚未穩定的沖積扇及沖溝地區:高壓縮性淤泥、泥炭及軟土區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場安全的區域。

(五)生態環境調查

生態環境調查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對建設項目的明確要求,執行調查工作程序、工作內容。根據所界定的環境敏感目標(表3-2),調查其地理位置、規模、與工程的相對位置關系、所處環境功能區及保護內容等。

表3-2 生態敏感目標一覽表

1)調查目標區生態狀況,珍惜動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種類、保護級別和分布狀況、魚類三場分布等。

2)擬建儲存工程佔地情況調查,包括臨時佔地、永久佔地、列表說明佔地位置、用途、類型、面積、取棄土量及生態恢復情況等。

3)擬建儲存工程影響區域內水土流失現狀、成因、類型,所採取的水土保持、綠化及措施的實施效果等。

4)對於擬建工程影響區域內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列舉的需特殊保護地區、生態敏感與脆弱區、社會關注區,提供適當比例的保護區位置圖,註明工程相對位置、保護區位置和邊界。工程影響區內的植被類型、數量、覆蓋率的變化情況。如需進行植物樣方、水生生態、土壤調查,明確調查范圍、位置、因子、頻次,並提供調查點點陣圖。

(六)地質礦產調查

蘊礦狀況亦稱壓覆礦產資源,是指因CO2地質儲存工程實施後導致礦產資源不能開發利用的現象。但是建設項目與礦區范圍重疊而不影響礦產資源正常開採的,不作壓覆處理。礦產資源是指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附錄中34個礦種的礦床規模在中型以上的礦產資源。

1.地熱、油氣、煤炭等礦產資源

調查地熱、油氣、煤炭等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並調查采空區的范圍、深度等特徵。在垂向上對CO2地質儲存可能壓覆的礦產資源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在水平方向上,通過資料搜集、礦權登記查閱對相鄰區塊各類資源進行了解。

2.其他礦產資源

1)對已經或正在普查的礦床(點),應搜集礦床地質評價方面的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為了掌握礦床特徵,應選擇典型礦區進行現場觀察。

2)對新發現的礦點、前人研究程度較差的礦點和群眾報礦的礦點要進行調查:①進行地表地質調查和追索,了解礦點(體)及含礦岩系(體)的地表分布范圍和地質條件;②了解含礦岩石(體)的含礦性及礦石質量;③提供進一步工作的依據和意見。

3)對區域成礦特徵有代表性的國家急缺礦種的礦點要進行重點檢查或評價。重點檢查的礦點,視工作需要對有代表性的礦體用輕型山地工程進行揭露,了解其延展情況,圈定出露范圍,系統採集各類樣品,了解礦石質量;圖上應詳細填繪有關礦產內容。

Ⅲ 地理國情普查的地理國情

地理國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是基本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
地理國情是國情的一部分。狹義來看,是指與地理空間緊密相連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基本情況和特點的總和;廣義來看,是指通過地理空間屬性將包括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科技教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狀況、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等在內的各類國情進行關聯與分析,從而得出能夠深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演變和內在關系的綜合國情。

Ⅳ 地理國情普查的介紹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

Ⅳ 為什麼分為地表覆蓋分類和地理要素兩種方式採集普查數據兩者有何區別

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包括地表覆蓋分類數據和地理國情要素數據兩類數據,地表覆蓋分類信息反映了地表自然營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屬性或狀況。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的採集是以衛星遙感正射影像為基礎, 利用收集整理的基礎地理信息和其他專業部門的資料, 採用自動分類提取和人工解譯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的地表覆蓋類型內業判讀與解譯,形成相應的數據集,供外業調查核實。

Ⅵ 請問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的內容有什麼特點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地理國情普查是應用全球導航衛星定位、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空間信息、測繪技術,綜合基礎測繪成果和各部門專題數據,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內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國情信息進行空間化、定量化普查,形成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報告。

Ⅶ 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要求

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基礎測繪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按時報送普查數據,確保基礎數據完整、真實、可靠。任何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普查數據。普查結果要逐級上報,按規定程序報批後對外發布。對在普查中所獲得的涉密資料和數據,必須嚴格保密。

Ⅷ 國土局在地理國情普查中主要普查什麼方面

國土局,顧名思義國家土地管理局,主要管理國家土地的使用情,以及分配。

Ⅸ 地理國情普查的地理國情信息分類對象

地理國情信息分類對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態、地表覆蓋和重要地理國情監測要素三個方面,即從不同角度對基本地理國情、綜合地理國情和分專題的地理國情進行比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態數據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勢特徵,也間接反映了地貌形態。數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態常用的計算機表示方法。
地表覆蓋分類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營造物和人工營造物的自然屬性或狀況。地表覆蓋不同於土地利用,一般不側重於土地的社會屬性(人類對土地自然屬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圖)等。地表覆蓋通常採用規則格網形式的場模型(也稱作域模型)進行描述。
重要地理國情監測要素信息(以下簡稱地理國情要素)反映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較為穩定的空間范圍或邊界、具有或可以明確標識、有獨立監測和統計分析意義的重要地物及其屬性。如城市、道路、設施和管理區域等人文要素實體,湖泊、河流、沼澤、沙漠等自然要素實體,以及高程帶、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單元。通常採用要素模型(也稱作對象模型)來進行描述,按照其空間特徵分為點、線、面、體四種基本對象。
綜合考慮上述三類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國情普查使用的內容分類對象 及採集指標。本文件未涵蓋完整的地理國情信息分類和指標體系。
地理國情信息分為 12 個一級類,58 個二級類,135個三級類。

Ⅹ 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幾年一次

普查的時間安排

普查標准時點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為普查工作準備階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術規程制定,開展試點試驗和技術培訓,資料收集與獲取等前期准備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為普查工作第一階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圖製作、數據採集與處理、外業調查與核查、數據集建設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為普查工作第二階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匯總、統計分析,形成普查報告,發布普查結果。
普查對象:我國陸地國土范圍內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內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掌握其空間分布狀況;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的類別、位置、范圍等,掌握其空間分布現狀。

閱讀全文

與地理普查的內容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