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中各大氣候的特徵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等地區,其特點為常年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小,各月平均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這里年平均氣溫高,但氣溫年較差略大於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間,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離赤道越遠,乾季越長,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4.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5.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6.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故名。這類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或暖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乾旱,因此又稱為亞熱帶夏干氣候。
7.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溫帶地區,其特點為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在0℃以上),夏季不熱(7月平均溫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達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東部地區,朝鮮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其特點為夏季溫暖,冬季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溫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減少。
9.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由於全年在大陸氣團控制下,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陸中部形成乾燥或半乾燥氣候;而大陸北部,則由於緯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蒸發不旺,降水雖少,但不幹旱,形成特殊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10.極地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在大陸邊緣地區,冬季長而寒,但夏季最熱月平均溫可達10℃,苔蘚、地衣是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等地的絕大部分地區,終年在冰雪覆蓋下,最熱月平均溫也不超過0℃,因此被稱為冰原氣候。
11.高山氣候可能出現在任何緯度,其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都有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高度則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其中10.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1)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所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
��(2)極地冰原氣候。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13.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
② 中國地理的氣候情況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 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
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在中國普遍種植。
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1.冬季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沖,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區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中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中國中國普遍高溫。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 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溫度帶的劃分及耕作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范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志之一,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干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系密切。中國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干濕地區的劃分區域年降水量(mm)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800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200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③ 氣象條件有哪些
氣象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風、雲、雨、雪、霜、露、虹、暈、閃電、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
氣象條件是指各種天氣現象的水熱條件.
④ 答題時氣候條件包括什麼
包括一定地區多年天氣特徵的總情況。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規定,一個標准氣候計算時間為30年。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
一個地區降水的分布特點可以分為地區分布狀況和季節分布狀況兩部分來組成。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東南季風帶來的。
東南季風為我國帶來太平洋的水汽,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我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
⑤ 高一地理關於各種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10°之間。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圖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2.大氣環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熱帶草原氣候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C。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對此學生會產生疑問:「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10°以內,它是怎麼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N至20°N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10°S至20°S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輻合帶的影響,該帶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說是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熱帶沙漠氣候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僅分部在亞洲南部,南半球沒有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季多雨。 成因:夏季風,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熱帶季風氣候偏轉成為西南季風。所以,熱帶季風氣候受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交替控制。 冬季,主要由海陸熱力差異的原因形成。 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的均溫值>15℃。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季節分配為夏雨型。[編輯本段]亞熱帶氣候類型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又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分布還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集中於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 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亞熱帶季風性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其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這類氣候在東亞稱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地區由於降水較多,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編輯本段]溫帶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 溫帶大陸性氣候位於北緯40°至60--65°之間的內陸與大陸東岸。冬季在大陸性氣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屬於這一氣候區的有: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大部分、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冬季嚴寒,受高壓控制,最低溫達-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氣溫達26~27℃,最高達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較差達62.3℃。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從南向北(北美從西向東)增加,年降水量從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達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溫帶荒漠、溫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 降水較少集中夏季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美洲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編輯本段]寒帶氣候類型 寒帶苔原氣候 寒帶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寒帶冰原氣候 寒帶冰原氣候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 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編輯本段]高山高原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山地(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帕米爾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東非乞力馬扎羅山地區等。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變化顯著。自下而上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永久積雪帶,反映出完整的氣候帶譜。
⑥ 地理中的氣候都有多少
(1)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 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
(2)熱帶草原氣候。
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3)熱帶荒漠氣候。
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乾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溫季。
(5)熱帶海洋性氣候。
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 毫米以上,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6)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 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7)地中海式氣候。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
(8)溫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少。
(9)亞熱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10)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11)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相似的,但由於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於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12)溫帶大陸性氣候
(包括溫帶沙漠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佔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由於所處緯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於西風帶的雨影地區,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後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所以全年乾旱少雨,亦呈現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上述地區由於乾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乾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荒漠景色;在乾旱區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間,為半乾旱地區。
(13)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 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 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14)極地長寒氣候
(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 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15)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 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⑦ 地理中12個氣候的特點。如 溫帶季風性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完整墊點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全年氣溫15°以上,每月降水100,200MM以上。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基本無降水。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降水很明顯,乾季是當地半球的冬季,濕季是當地半球的夏季。(太陽直射點移動,動物遷移,干濕季三者一致)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當地半球夏季降水很多,冬季降水很少。(只分布在北半球,南亞,印度)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冬季最低氣溫0°以上。(只分布在大陸東部)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冬季最低氣溫0°以下。(和上一個氣候的區別就在於冬季氣溫)
地中海氣候:高溫的時候少雨,低溫的時候多雨,很好判斷。注意區分南北半球。(和上面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於同一緯度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每月基本上有50MM的降水。(和上面溫帶季風氣候也處於同一緯度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全年少雨,夏季有少部分降水。冬季溫度一般很低。
其他諸如高山,山地,極地,苔原等氣候,基本上全年酷寒,乾燥。不是很好區別,要具體看所處位置。考試一般不會考。
⑧ 地理學中的氣候類型分為哪幾種
(1)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
(2)熱帶(又稱熱帶季雨淋)氣候。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3)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別降水更少。
(4)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
(5)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
(6)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
(7)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
(8)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
(9)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
(5)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大陸的大陸內部。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的大陸中東部地區。
(11)極地氣候(又稱冰原苔原候)。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 。冰原氣候與苔原其後的區別是:冰原氣候區的夏季最高溫度都在0°以下,而苔原氣候區溫度高於0°.
⑨ 我國大范圍雲和降水的天氣條件有哪些
降水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還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降水條件:
(1)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
(2)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即空氣飽和時,氣溫繼續下降
(3)有凝結核
(4)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類型:
(1)地形雨
地形雨,當潮濕的氣團前進時,遇到高山阻擋,氣流被迫緩慢上升,引起絕熱降溫,發生凝結,這樣形成 的降雨,稱為地形雨。地形雨多降在迎風面的山坡(迎風坡)上,背風坡面則因空氣下沉引起絕熱增溫,反使雲量消減,降雨減少。
(2)對流雨
對流雨是近地面氣層強烈受熱。
(3)鋒面雨
鋒面活動時,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溫不斷降低,水汽就會冷卻凝結,成雲致雨,這種雨稱鋒面雨。鋒面常與氣旋相伴而生。鋒面有系統性的雲系,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雲都能產生降水的。 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它們中間的交界面叫鋒面。在鋒面上,暖、濕、較輕的空氣被抬升到冷、干、較重的空氣上面去。在抬升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叫鋒面雨。
(4)台風雨
台風雨是熱帶海洋上的風暴帶來的降雨。這種風暴是由異常強大的海洋濕熱氣團組成的,台風經過之處暴雨狂瀉,一次可達數百毫米,有時可達1000mm以上,極易造成災害。稱為台風雨。台風不但帶來大風,而且相伴發生降水。台風雲系有一定規律,台風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規律,但是在台風登陸後,由於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麼有規律了。例如風中有上升氣流的整個渦旋區,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運動最強的雲牆區降水量最大,螺旋雲帶中降水量已經減少,有時也形成暴雨,台風眼區氣流下沉,一般沒有降水。
3、產生降水的主要過程有:
(1)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濕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使暖濕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濕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濕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⑩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及其特點成因。
亞洲
1. 熱帶雨林氣候:成因: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2. 熱帶沙漠氣候:成因:位於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少雨。
3.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1)西南季風成因: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向右的地磚偏向力影響,偏轉成西南風。由於經過印度洋空氣濕潤,帶來大量降水。
(2)東北季風的成因: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故該地冬季盛行東北風,來自亞歐大陸較乾燥,形成乾季。
4. 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成因: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
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
注意:我國季風氣候和日本季風氣候比較大陸性較強,日本海洋性較強。
(海洋性表現:溫差較小小,降水較為均勻)
5.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成因: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同,都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6. (偏南的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亞歐大陸面積廣闊,加上高山高原的對水汽的阻擋,內陸地區距海遙遠,降水較少。受大陸氣團控制故而溫差較大。(如我國的吐魯番圍著火爐吃西瓜)
7. (偏北的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成因:受大陸影響同時也受附近海洋影響。
8.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該地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9. 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成因:終年受極低高壓控制。
10.高山高原氣候成因:亞歐大陸高山高原集中於中部,隨著海拔升高,水熱條件變化引起氣候變化
1. 緯度低2.相對高度大
總結:1.亞洲氣候復雜,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因為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而亞洲西部是陸地,沒有西岸。
二.非洲(因為赤道橫穿中部,氣候南北對稱,沒有溫帶和寒帶氣候)
1.熱帶雨林氣候:成因:(1)剛果盆地: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2)幾內亞灣沿岸: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氣壓帶風帶向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為西南風,該地正好位於西南風迎風坡,降水豐富而形成熱帶雨林氣候。(3)馬達加斯加島東側:該島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其東側正好處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島的東部降水十分豐富。(屬於非地帶性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大致位於南北緯10°—20°回歸線之間地區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雨林兩側受赤道低壓(多雨季節)、信風帶(乾季)交替控制。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區的信風帶包括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但都來自於陸地,都較乾燥,故受受信風影響時氣候乾燥。 但非洲有些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是因為地形地勢造成的。如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3. 熱帶沙漠氣候:成因:緯度較低,氣溫較高,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來自陸地的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成因: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5.高原高山氣候:(略)
三.歐洲:(位於回歸線以北,沒有熱帶氣候)
1. 地中海氣候 成因及景觀:參考非洲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2. 溫帶海洋性氣候:成因:位於北緯40-60左右,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使這里
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多為人口密集區。
3. 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距海遙遠,西風難以深入。
4.極地氣候:見亞洲
四.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
1.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馬運河附近(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緯度低,且位於東北信風破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溫增濕的作用。墨西哥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響。
C.特點:終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成因:(1)大陸上熱帶草原氣候夏半年 因赤氣壓低啊風帶向北移動,受赤道低壓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熱帶高壓控制而少雨。
(2)島嶼上的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夏半年處於東北信風迎風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而少雨。
3.熱帶沙漠氣候: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東北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氣候:成因:參考歐洲地中海氣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氣候成因相同
5.溫帶海洋性氣候:成因:終年受西風帶影響,溫和多雨。並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響,是氣候更加溫和。
6.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位於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季風環流影響,夏季盛行來自大西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偏北風,但季風特徵不及亞洲明顯;降水也較集中於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亞洲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稱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7.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面積僅次於亞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成因:
(1)北美洲北寬南窄,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
(2)北美洲西部為一系列緊逼海岸的高大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為縱貫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灣。冬季可以讓來自高緯的寒冷空氣毫無阻擋的長驅南下,所經的廣大內陸地區急劇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毫無阻擋的北上,使內陸地區增溫;於是增強了冬夏溫差大的大陸性特徵。
(4)東部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對冷暖氣流都沒有很大的阻擋作用,冬季冷空氣可以直逼東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陸性氣候。
8.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在圖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的亞寒帶地區)
9.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都屬極地氣候,包括加拿大大陸北部地區和附近島嶼,如格陵蘭島
10.高山高原氣候:成因:由於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緯度地區盛行偏西風。西風受高山阻擋,使西風影響的范圍僅局限於西部沿海地區。在迎風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熱條件發生變化,自然景觀垂直變化顯著;背風坡,氣流下沉氣候乾旱;山間高原和山間盆地,因地形封閉,氣候乾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區位於熱帶,熱帶氣候為主,濕潤氣候為主)
1.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1)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①位於赤道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雨; ② 亞馬孫平原北南西三面較高,開口朝向大西洋,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③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均來自大西洋,能帶來豐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東南側的熱帶雨林氣候成因(非地帶性):
①位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溫增濕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位於赤道地區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明顯; 受赤道暖流影響;
2.熱帶草原氣候: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壓影響,高溫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的影響,高溫少雨,干濕季明顯。(注意: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受地形影響形成)
3.熱帶沙漠氣候:成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或位於信風的背風坡; 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
4.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和北美洲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氣候: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南移,此處(在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此處西風為西北風,西風來自太平洋。)
6. 溫帶海洋性氣候: 成因:終年受南半球西風控制。(南半球的西風帶為西北風—來自低緯)
7. 溫帶大陸性氣候: 成因:位於位於西風的背風坡
8. 高山氣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安第斯山地區)
B. 特點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
1.熱帶雨林氣候:(屬於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故為非地帶性熱帶雨林氣候)成因:(1)澳大利亞東北部大分水嶺處於南半球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地形抬升導致降水豐富
(2)該地附近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的作用
2.熱帶沙漠氣候成因:位於回歸線附近,終年受副熱帶高壓響;西岸西澳大利亞寒流降溫減濕的作用加劇了乾燥程度。
3.熱帶草原氣候:
(包括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草原氣候)
成因:
(1)澳大利亞南回歸線以北的熱帶草原氣候: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該地冬半年)時,風帶氣壓帶北移,該地受南半球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少,為乾季。 當該地夏半年時,風帶氣壓帶南移,該地受赤道低壓控制,同時北半球東北信風帶越過赤道,因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逐漸偏轉成西北風。西北風來自海洋,能帶來大量降水,為濕季。
(2)澳大利亞南回歸線以南的草原氣候:此後處是地中海氣候向熱帶沙漠氣候的過渡,故雨季在冬半年。
4.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成因::位於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季風環流影響,夏季盛行來自大西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偏北風,但季風特徵不及亞洲明顯;降水也較集中於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亞洲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稱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5.地中海氣候:
成因:該地雖處於大陸的東部,但此處因地形輪廓的特殊性,仍能在冬季的時候受西風的影響。(注意南半球西風為西北風)
6.溫帶海洋性氣候:(注意大洋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特殊性)
成因:該地區溫帶地區,因大陸輪廓的特殊性,又能受到西風的影響,終年有暖濕空氣從海洋面上吹來,就可以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