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漢朝分西東,而宋朝分南北呢
哪有什麼「西漢」和「東漢」,「北宋」與「南宋」之分?史書上就只有漢和宋,這些名字都是後人史學家為了便於區分時代給加上去的。
但宋朝皇室成員還有一個「幸運兒」趙構,他是宋徽宗的兒子,僥幸逃脫靖康之恥,又一路被金人追著屁股往南逃跑,一直過了1個多月,才被擁戴登基,國號仍然是「宋」。
對宋朝皇帝而言,他們認為只有一個「宋」,不存在北宋、南宋的說法,所以宋高宗也不是南宋開國皇帝,而是「中興之主」,我們通常認為杭州是南宋的都城,但當時官方一直稱杭州為「行在」,意思是皇帝臨時所在地,並不是都城。
但實際上,宋朝中間是存在中斷的,而且疆域有了很大變化,縮水了近一半,後人不需要顧及趙宋皇室的面子,為了區分宋朝的兩個不同階段,稱之為北宋、南宋,因為北宋的統治中心在北方,南宋的統治中心在南方。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由於長安在西邊,洛陽在東邊,所以按地理位置劃分,它們分別被稱為「西漢」和「東漢」。宋朝大致上也是通過地理位置來劃分的,北宋的首都開封在南宋的首都的北邊,所以它被稱為「北宋」。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歷史,就會發現我國古代的朝代的名稱都是有其特定意義以及原因的。
就像劉邦建立大漢王朝,這個漢字就是來源於項羽給他封的爵位號「漢王」。而魏國是由曹丕建立的,就是因為曹丕的爵位號為「魏王」。我們都稱劉備的政權為「蜀」,但是事實上他給自己國家的名號為「漢」,這是因為他有著漢王朝宗親的身份,以此來表明自己是對漢朝的延續,是正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朝代的名稱,大部分是根據他們統治者的爵位號來命名,像魏國,吳國、漢朝等。
如果兩個王朝的名稱一樣的話,那麼史家們會根據他們地理位置的不同,等其他的因素來把它們劃分為不同的名號,以方便他們的研究。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劉備的蜀漢,其實人家國號就是「漢」,因為國家在蜀地才叫蜀漢。類似的還有後漢,北漢,前漢等等。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北漢,同時並存,國號都是漢,只是一個在北,一個在南,是一個姓氏,但兩家八竿子打不著,沒有任何宗室親戚關系。
同處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後蜀,先後相繼,國號都是蜀,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但並不是一個姓氏,沒有任何宗室親戚傳承關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晉、東晉,先後相繼,國號都是晉,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彼此關系和前漢(西漢)與後漢(東漢)、北宋與南宋的關系類似,彼此之間屬於同一宗室的傳承關系。
還有武則天的武周,也是為了和周區分。類似的還有五代的後周,南北朝的北周等等。
總結來講,漢朝之所以分為「西漢」、「東漢」,宋朝之所以分為「北宋」、「南宋」。是現代史學家為了方便學習和研究,因其朝代的地理位置,以及歷代史書記載,而形成的一種共識。
B. 宋朝仁宗時期的南京叫什麼名字城市布局和地理位置如何,周邊都有哪些城市
應該是江寧府,江寧府是南唐起的名,後來被北宋收了,仁宗是北宋第四個皇帝,到了南宋,南京從江寧府更名為建康府!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
C. 宋朝的首都在哪裡
宋朝首都是東京開封府。
北宋時期設有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另外的是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宋朝的京城一直是開封府,即使北宋與南宋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南宋也將開封府定為名義上首都。哪怕開封府落到金國人手中也是如此,而臨安只是天子行鑾駐扎所在的地方。金國末年,金國遷都到開封府,南宋發出強烈抗議,聯蒙滅金。金國滅亡後,南宋開展端平入洛行動,暫時收復開封府。
定都開封的原因
開封作為古代漕運的一個重要節點,經過隋唐五代的發展,開封已成為四水灌都的水運交通樞紐。開封附近有黃河、汴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接。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漕運是相對經濟的運輸物資的手段,而相對於長安,開封在漕運上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促使南方地區的物資可以方便地運送到開封。
平原地區促使開封地區無險可守,但是,這也有助於糧食等農作物的種植,也即在自然條件上,當時的開封也要由於長安。綜上所述,北宋和趙匡胤最終定都開封,而不是長安。
D. 宋朝首都在哪裡
宋朝首都是東京開封府。
宋朝的京城一直是開封府,即使北宋與南宋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南宋也將開封府定為名義上首都。哪怕開封府落到金國人手中也是如此,而臨安只是天子行鑾駐扎所在的地方。
科技
宋代,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國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改進並應用。
提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在其他方面也有頗多成就,如醫學方面,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針灸有了很大發展。《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
E. 宋朝分為兩段,這兩段的名稱是什麼
宋朝分為北宋、南宋兩段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宋朝建於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員極廣極雑,終宋少有權臣豪強亂政,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於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於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F. 宋代著名四大書院極其地理位置簡述
一、應天府書院
原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後晉楊愨所創,並列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於繁華鬧市,歷來人才輩出。
靖康之變時(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淪陷,應天府書院被毀,學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隨之南移,應天府書院沒落。歷朝雖有人曾重修書院,但未能成功,今日應天府書院只剩下殘存建築。
二、嶽麓書院
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迨及晚清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
三、石鼓書院
位於中國湖南省衡陽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匯合處的石鼓山。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它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山上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綉華」之美譽。
四、白鹿洞書院
位於今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6)宋代的地理位置如何擴展閱讀:
書院歷史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國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於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1998年初,據說國家郵政局准備發行「四大書院」郵票時,曾事先到石鼓書院實地考察,但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之後改選河南鄭州登封嵩陽書院。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G. 宋朝時一個怎樣的朝代,為何在現代屢遭詬病
在歷史中,宋代雖然很富足,但是朝廷與國民的關系不是那麼的融洽,從朝代的建立到滅亡,農民起義數不勝數,農民起義肯定會宋朝的發展。農民失去了日常務農的土地,因為政策是:人口以及土地是獨立的,官員們可以對土地進行交易。農民肯定不願意了。
這些農民就算起義也不會做出很不好的事來,從歷史的記載中能看出,雖然這些百姓所發起的起義有不少都很龐大,但只是人數多,也沒有什麼本事。如果從時間的持續性上以及所造成的傷亡上而言,沒什麼大的作用,他們真的很幼稚。
H. 契丹、大遼、西夏、吐蕃和大宋在宋朝時是什麼關系地理位置如何
總的來說,遼國和大宋的關系比較好,除了宋開國的時候和遼有幾場大戰,後宋雖然向遼繳納一定的進貢,但雙方就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直到後來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和金夾擊遼。這從而導致了宋在河北也就是對遼主要邊界處軍隊的戰鬥力由於長期沒有戰爭而大幅度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宋和遼能相持百年,但金一旦南下,北宋幾乎是頃刻滅亡的原因,河北的軍力由於長期的和平而腐化了,無力對抗金兵。所以北宋的滅亡有著相當的突然性,否則河北但使能有一支稍微可戰的力量也不會如此,只看金百年拿南宋無法,就知道實際上金也並非勝過宋多少,只是打了個措手不及,一舉攻克都城了。
總體來說,遼的宋的關系,在大多數時候相對的平穩,遼在今天的東北和內蒙古一代,在宋的北方。
西夏原來是宋的藩鎮,後來獨立,和宋之間的戰事不斷。主要的原因是西夏相對遼來說實力偏弱,好對付一些。整個北宋階段,宋和西夏的戰事就沒有中斷,這也使得宋最精銳的軍隊是在西北防禦西夏的西軍。
西夏在目前的陝北,甘肅一帶,在宋的西北,整體來說實力弱於宋和遼,和宋基本一直維持在戰爭狀態,西夏的厲害在於他雖然弱,但善於在各方面找平衡,也就是說,宋攻擊它,它聯合遼,反之亦然,無論宋或者遼都不願意看見對方吞掉西夏,正是靠著這一手,西夏才一直維持到蒙古將其滅亡。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宋時的吐蕃處於各個部落的分裂狀態,缺乏一個有力的領導者,故而雖然和宋時有摩擦,但都是小打小鬧,與西夏和遼不可同日而語,而宋很多時候也藉助吐蕃牽制西夏,雙方的關系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