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土壤地理應用學科研究包括哪些內容

土壤地理應用學科研究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1-18 10:51:14

『壹』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什麼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

地理科學專業其他情況簡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教師、培訓師、教學/教務管理人員、測繪員、勘測員、地理編輯等。通過就業崗位,可以得出,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地理科學培養的學生應掌握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能;具備通過野外綜合考察、社會調查、實驗分析等獲取第一手科學資料和地理數據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貳』 土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叄』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學的性質 :地理學探索地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 研究地球是一項自然科學工作,研究社會是一項社會科學工作。 而地理學者最感興趣的是研究地球上人與地球環境的關系。這樣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地理學者在觀察空間聯系與相互作用時,提出下列問題: 什麼是地點? 它是怎樣的? 它為什麼在那裡? 它會在哪裡以及會是什麼樣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說明和解釋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區域的地理位置、處境,各地方、區域內部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解答當前處境的成因要聯繫到歷史和現狀,從中顯示出某種惡勢並為未來的發展提示思想和觀點。 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間、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 地理位置: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絕對和相對地理位置均不相同。它們通過物資、人口和思想的流動而聯系起來。關於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的知識是理解這些區域、國家和全球相互依存關系的先決條件。 地方: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特徵。自然特徵包括地形、土壤、氣候、水體、植被、動物和人類。人文特徵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居住村落以及根據各地區人民的信仰和觀念決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關於各地自然特徵和人類對環境的認知方面的知識是理解人類與其所處地方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 空間:人類對其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一方面受到其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人類亦將自然環境改造成不同的人造環境。 理解這些空間上復雜的相互作用,為承擔環境規劃管理和保護的責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空間上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人類和資源的分布不均勻,由此導致全球的相互依存關系。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自給自足,交通運輸和通訊系統將世界各地聯系起來。地理位置的變化,改變了空間上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洞察這些空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當前人們通過物資信息交流、人口遷移而進行的合作,同時意識到當前存在的問題,形成改進地區性、國家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觀念。 區域:是一個根據特定標准劃分出的具有一定特徵的地區。例如,以政治標准劃分的國家和城市,自然標准劃分的氣候和植被區域,社會經濟標准劃分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等。區域是學習和開發環境的基本管理單位。區域的綜合系統導致形成一個星球的生態系統概念。理解在全球系統中這些不同區域的結構和演化過程是確立地區和國家本體以及國際團結的基礎。 。。。。。。

『肆』 土壤地理學 案例分析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分類和分布,為評價、改良、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土壤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上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土壤不僅具有自己發生發展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從形態、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質實體,它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

『伍』 地質研究內容包括哪些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陸』 土壤地理學怎樣與相關學科交叉滲透

1、土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其應用范圍也很廣泛。要使土壤地理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加強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運用生態科學和系統科學的方法加強綜合研究。如數學向土壤地理學的滲透,使土壤地理學由定性進入定量階段,並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土壤進行分類,研究土壤形成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系統模擬,進而為人工調控土壤提供最佳方案。

2、土壤信息系統是對土壤及其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和應用的系統,目的在於實現土壤及其有關信息的輸入、存儲、檢索、分析、加工及圖像、報告等輸出功能,為加速土壤學研究向數字、定量及模式化方向發展提供新的途徑。當前國際土壤信息系統大都以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研究為主,著重收集包括土壤、土壤肥力、氣候等環境因子在內的農業與土壤資源信息,以便對施肥、灌溉等各種農業技術進行監控、建模,進而向具有系統分析和人工智慧特色的信息系統方向發展。

3、針對上述情況,我國首先應從農業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入手,通過對土壤、土壤肥力、氣象、作物品種及農業經濟等數值信息的採集、輸入和加工,從而加速農業生態研究,達到數量化、模式化,為實現農業生產的預報預控創造條件;其次再發展我國的土壤資源信息系統,研究內容包括土壤信息的處理與應用、土壤信息處理中的模式識別和判斷、土壤信息的計算機模擬、土壤資料庫的管理、土壤信息採集和信息本身的標准化、規范化問題等。

『柒』 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地球。如人們要靠山川大地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要從地球中開采礦物資源製造生產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以便發展生產,要與地球上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因而,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加深了對地球的認識,並且逐漸形成了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球科學(geoscience)。

地球科學簡稱地學,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六大基礎自然科學之一。地球科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圖0-1),包括環繞地球周圍的氣體(大氣圈)、地球表面的水體(水圈)、地球表面形態和固體地球本身。至於地球表面的生物體(生物圈),由於其研究內容廣、分支學科較多、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獨立成一門專門的基礎自然科學——生物學。但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生物體與生存的地球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屬於地球科學的研究范疇。

圖0-1 地球系統(包括各圈層子系統)及其宇宙環境

作為地球科學研究對象的地球,實際上由多個性質不同的圈層組成;從地心到大氣層的最外側,可分為地核(包括內核、過渡層和外核)、地幔(包括下地幔和上地幔)、地殼(或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類圈)和大氣圈等,它們共同組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統一系統,稱為地球系統;地球系統的各個圈層屬於其子系統,子系統還可進一步分為不同的級次。整個地球系統處於不斷地運動、變化過程之中。地球空間以外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構成了地球系統的宇宙環境。現代地球科學為了更深入地認識地球系統的運動、變化特徵與規律,已將其研究對象擴展到了地球系統的宇宙環境(圖0-1)。

地球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它不僅承擔著揭示自然界奧秘與規律的科學使命,同時也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如何利用、適應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方法論。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球科學的研究內容和領域也在不斷地深入和擴展,逐漸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學科組成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地球科學目前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理學、氣象學(或稱大氣科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環境地學、地球系統科學等學科。其中,地質學由於其研究領域廣博、分支學科較多,並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質特徵為目的,因而成為地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以至於人們有時把地質學和地球科學作為同義語使用,其實兩者的含義是有差別的,它們具有包容關系。隨著科學的發展,地球科學還會不斷地誕生新的學科和出現一些邊緣學科。

地理學(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地理環境及其結構、分布和演變規律,並涉及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學一般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組成部分。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形、地理環境的結構及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地誌學等。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和社會與自然地形、地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與聚落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

氣象學(meteorology)以地球周圍的大氣圈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大氣的物質組成、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其研究內容很廣泛,包括許多分支學科和應用學科;其目的在於揭示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發生、發展本質,從而掌握並應用它為人類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氣象學的主要分支學科有大氣物理學、天氣學、氣候學、高空氣象學、動力氣象學等;主要的應用學科有衛星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航空氣象學、海洋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林業氣象學等。

水文學(hydrology)和海洋學(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體為研究對象。水文學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各種水體的數量、質量、運動變化與分布規律,以及它們與地理環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聯系。海洋學是以海洋作為一個獨立體進行研究的,它實際上是從地球科學的其他幾個分支學科中獨立出來的,這是由於海洋在現代地球科學、人類生存環境和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緣故。海洋學是研究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各門學科的總稱,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可分為物理海洋學、海洋水文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氣象學和海洋地質學等。

土壤學(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發育的土壤層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質組成、結構、類型、分布和形成發展過程。根據具體研究內容和應用領域的不同,土壤學也有一些分支學科,如土壤生物學、土壤地理學、土壤氣候學、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土壤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是應用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門學科,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地球科學與物理學相結合的一門重要邊緣學科。廣義的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固體地球及其表部的水體和周圍的大氣圈。但由於水體和大氣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應的獨立學科,所以一般所稱的地球物理學是狹義的,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固體地球,因而也可稱之為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學重點研究固體地球的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過程、地球的內部構造與組成、地球的起源與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學科有地震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地電學、大地測量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應用地球物理學等。其中,應用地球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地球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地球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地球化學(geochemistry)是應用化學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門學科,也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地球科學與化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地球化學主要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統(含部分宇宙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其主要分支學科有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海洋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宇宙化學、地球化學熱力學等。

地質學(geology)研究的主體對象也是固體地球,當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表層——地殼或岩石圈。地殼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為幾十千米到300 km左右,與地球的半徑(平均約6371 km)相比只是一個很薄的表殼。這一薄殼之所以成為地質學當前研究的主要對象,一方面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這一層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及生存直接相關;另一方面是受現時人類能力的限制。人們可以直接觀測和研究地球表層,但現階段人類尚無能力對地下深處進行直接研究。鑽井取樣是目前人們獲取地球較深部物質進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徑,但由於受當前技術水平的限制,鑽井所能達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井(12.5 km)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這一深度尚不足該區大陸地殼厚度的1/2。可以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將不斷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擴展。

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固體地球(重點是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和形成演化歷史。按其研究內容和任務的不同,地質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可簡單列舉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方面的學科,如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等;

2)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方面的學科,如構造地質學、構造物理學、區域構造學、地球動力學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學科,如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古地理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等;

4)研究地質學的應用方面的學科,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資源方面的分科,如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煤田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等;其二是研究地質與人類生活環境及災害防護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地震地質學等。

此外,人們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質學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吸收和借鑒其他一些學科的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以促進和深化地質學的各項研究,於是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邊緣學科,如數學地質、同位素地質學、天文地質學、遙感地質學及實驗地質學等,這些邊緣學科在現代地質學各領域的研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環境地學(environmental geoscience)是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邊緣性學科。主要緣於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世界各國工業、農業、軍事、航天、交通等產業的飛速發展,給地球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些是直接的(如污染問題)、有些是間接的(如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地球的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受到全人類的廣泛關注。環境地學主要研究地球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形成、演變以及環境的破壞、污染、防止、保護、改良與評價等。根據地球科學中各學科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分為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理學、環境氣象學、環境水文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等。

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主要是地球科學在20世紀後期以來逐漸興起和發展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分支學科。地球系統科學把地球看成一個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地殼(或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社會)等所組成的統一系統;重點研究地球各組成部分(即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宇宙環境對地球系統的作用與地球系統的動力學過程,地球系統不同時空尺度的演化與全球變化等;其目的是了解整個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服務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圖0-1)。

地球系統科學強調用系統論的觀點來考慮問題,用系統的方法來描述問題、解析問題,最後作出科學的預測。一些學者進一步將地球系統科學的這種系統方法論詮釋為整體觀(各子系統的統一性與相關性)、全球觀(全球尺度)、動態演化觀、復雜性觀、相互作用觀(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行星地球-宇宙觀(宇宙環境的影響)、學科交叉與綜合觀等。雖然地球系統科學的某些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如地球系統的動力學、全球變化科學、數字地球學等),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其目前尚處於創立與發展過程中,有關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研究領域與研究內容、分支學科等都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仍處在探索與發展之中。

『捌』 地球科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46億年。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 ;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 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氣層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 以上這些了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 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 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 ,氧29.5% ,硅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 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幔的頂端)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幔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 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 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輕 ,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當年地球地殼形成時的基底——花崗岩,如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就有裸露,由於形成花崗岩時的冷卻時間長,所以花崗岩內的結晶體都非常發育,邊長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為綏中花崗岩。由於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不容易找到,例如撞擊坑 ,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 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一個由熔化的岩漿形成的火球),而且老於30億年的岩石非常罕見。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於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 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於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
的地方 (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 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它們大多已被碳酸鹽類岩石給結合,其餘的則是溶入海洋及被綠色植物耗盡;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 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作用,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 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而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將無從開展。 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學組成的一大特徵,因為氧是活性很強的氣體,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和大氣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氣完全是由生物作用產生及維持,若沒有生命就不會有自由氧。
地球擁有適度的磁場,推測磁場是起因於液態外地核中的電流。 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極會在地表移動,目前磁北極位於加拿大北境。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
地球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倫輻射帶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環繞著地球的成對環狀帶,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氣體離子 (電漿) 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內圈則介於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間。

『玖』 土地科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徵和經濟利用價值兩個方面。因此,土地科學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徵外,還要分析和評價土地利用現狀、土地生產潛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生產技術等多方面因素。
概括地說,土地科學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徵、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評價原理和方法、土地規劃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門科學。由於研究側重面不同,又可分為五個分支學科:
1)土地自然屬性的研究:——土地類型學。側重研究自然特徵、形成、類型劃分、結構、演替、差異性、分布規律。德國和前蘇聯學者稱之為「景觀學」,我國自50年代以來叫土地類型學。
2)土地質量研究:——土地資源學或土地評價學。側重:分等、定級、估價、生產力,適宜性與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針對具體服務目的來研究土地的潛力,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稱為「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分等」或「土地潛力」。
3)土地利用研究:側重:利用現狀、存在問題、合理利用、改造途徑、用途改變後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它是農業地理的一方面內容,屬經濟地理學范疇,著重研究當前土地利用狀況和生產水平的高低。
4)土地規劃、立法與管理:——土地管理學 土地管理: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地權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規劃、土地政策、土地法。 土地規劃:居民點區域規劃、農村主幹道規劃、耕地規劃、農保規劃、城市土地規劃。
5)土地信息學:採用計算機、遙感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地圖學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採集、存儲、管理、分析、處理、表達、應用和傳播,為以上研究適時地提供多種動態信息。

『拾』 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的物質組分及其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學科有:地球化學、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寶石學.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閱讀全文

與土壤地理應用學科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