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風物是什麼
風物,漢語詞彙。
拼音:fēng wù
釋義:指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
語出晉 陶潛 《游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閑美。」
中文名
風物
拼音
fēng wù
實質
詞語
對象
風景
注音
ㄈㄥ ㄨˋ
快速
導航
拼音
基本解釋
示例
出處與詳解
其它相關
詞目
風物
拼音
fēng wù
基本解釋
[scenery] 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
風物長宜放眼量。[1]
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產。
示例
如杭州的織錦﹑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陶器﹑紹興的黃酒﹑南豐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頭的抽紗等,都可以稱為各地的風物。
出處與詳解
1. 風光景物。
晉 陶潛 《游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閑美。」[2]
宋 張升《離亭燕》詞:「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
清 錢謙益 《南征吟小引》:「睢陽袁伯應(袁可立子),以名臣子之牽絲郎署,負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華落藻,輶軒問俗,戎車出塞,山水登臨,友朋談燕,攬采風物,伸寫情性。」
冰心 《寄小讀者》四:「我素喜北方風物,至此也不能不傾倒於 江 南之雅澹溫柔。」
2. 風俗物產。
宋 梅堯臣《送俞尚寺丞知蘄春縣》詩:「應見言風物,於今有貢虵。」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一:「想起 江 南的風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賦較厚呵。」
郭沫若《孔雀膽》附錄《資料匯輯》:「不僅為我把 梁王 妃的名字,把 通濟橋 的廢址,通同考查了出來,而且還提供了許多地方風物,使我的劇本得到分外的充實。」
3. 特指風俗,習俗。
《明史·西域傳四·天方》:「 馬哈麻 墓後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颶風取水灑之即息。當 鄭和 使西洋時,傳其風物如此。」
『貳』 景物描寫的6大作用分別是什麼
景物描寫的6大作用分別是什麼?
我來答
Rain丶se
來自網路知道認證團隊 2017-12-19
一、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提供人物活動的場景,有的時候也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二、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圍的環境,包括室內外的裝飾布置,能夠展示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個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來展示人物性格。三、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情。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寫景物,作者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五、奠定感情基調,為下文打鋪墊。六、表達詩情畫意,深化作品主題
『叄』 景物描寫方法有……
景物描寫的方法與技巧
一、抓住景物的特徵
對所寫景物認真觀察,抓住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點,關鍵在於作者細心的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因此,要求在觀察中,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善手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徵加以描寫。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徵;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徵。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徵。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徵。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徵。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徵。
二、要選好觀察的角度
選好觀察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點。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同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是由近及遠,還是由遠而近?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這是指空間的變換。還可以時間的變化或游覽的先後為順序。這樣,所描寫的景物才不會雜亂無章。總之,要做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
三、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景物描寫的順序一般分為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兩種
空間順序--一般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還有一種空間順序,不取固定的觀察點,而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這叫做游覽順序。
時間順序--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里,其景物是有變化的,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出景物的豐富多姿,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時段有長短之分,長時段如春、夏、秋、冬,短時段如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時間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
四、要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五、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只有將靜態描寫景物形態特徵和動態描寫利於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彷彿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因而要善於找到最能表現景物特徵的動詞和一些恰當的形容詞,尤其要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詞藻。
『肆』 關於自然風物的作文怎麼寫
自然風物
大海及相關事物、蝴蝶的變態、花開花落、曙光、彩虹、春燕、布穀鳥、暴風雨、雄鷹、日月星辰、老木、寒林、歸鴉、衰葉、向日葵、珍珠的形成、臘梅、山花爛漫、曇花、沙漠和胡楊樹、十字路口、紅綠燈、鏡子、沙塵暴、清風、山泉、瀑布、瓷器(china)、長城、泰山、黃河、青橄欖、橋、西湖、青藏高原、牡丹花及傳說、玫瑰花、漂流瓶、指南針……
應該說,以上列舉的這些事物都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意義。或者是象徵的,或者是引申的,這些意義與它們的本身建立了直接的聯系,而這就與高考話題作文最接近。比如「蝴蝶的變態」這一素材,有的考生就寫成了《藍色蛹·金色蝶》這樣的優秀作文,通過蝴蝶一生的形態變化,暗示自己的成長。再比如「玫瑰花」這個素材,我們一般說「美麗是帶一定傷害性的」這樣的話。其他的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
『伍』 地方風物有哪些類別
地方風物傳說,是關於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跡、特產、動植物的由來、命名和特徵的解釋性傳說。這類傳說是對特定地方的實物或實事進行藝術性的解釋,而不是講述科學知識。故事收尾處歸結到開頭提出的事物上。其內容常表現出當地民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主要有以下幾種:1.山川名勝傳說
山水名勝傳說是解釋特定地方的自然物與人工物的由來、命名與特徵的傳說。這類傳說往往由視覺上富於美感的特點引發想像,編出趣味盎然的故事。看起來是在解說山水名勝的形成和特徵,實際上表現的是當地人們對家鄉景物的喜愛,和生活中的各種感受、觀念和願
『陸』 2013七年級上冊寒假生活指導地理中34頁有請寫出下列明信片中的景物分別是哪些地區的特色建築
:
1.東南亞草屋
2.威尼斯水鄉
3.高原窯洞
4.亞熱帶沙漠(厚牆加小窗)
5.北寒帶(北極洲)冰屋
只寫地區,不寫郵編,不行你就編個郵編。
『柒』 如"風""雨"這類"無形之物",可以怎樣描寫
一、抓住景物特徵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時間不同,景物的特徵也不同。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得好:「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第三單元的課文,分別寫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城」;秋天,「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廖闊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一道白,一道暗黃」。同樣的草木在不同季節展現出迥異的風姿。朱自清寫《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著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而描繪這幾幅圖景時又分別抓住了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細致描繪出春天「新」、「美」、「力」的總體特徵。
抓住景物的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對景物進行細致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同時也要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比較。景物的特點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描寫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異,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對所寫的景物沒有認真細致的觀察,不善於通過比較的方法去發現和抓住事物的特點。而成功的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則都是作者對所寫景物進行了艱苦細致的觀察和反復比較的結果。因此,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要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徵加以描寫。
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徵;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徵。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徵。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徵。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徵。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徵,要體現地方色彩。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在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於千篇一律。」又說:「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麼,但在別地方的人,卻是特色。」
『捌』 景物描寫有哪幾種
自然景物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描寫按描寫的對象分為:
1、 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指對人物的外在特徵,如容貌、服飾、姿態、氣派的描寫.行動描寫指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語言描寫指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俗話說,言為心聲,人物語言是其思想的直接體現.心理描寫指對人物的思想活動的描寫,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又分自然景物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環境景物描寫主要有烘託人物、渲染氣氛、傳達感情等作用.
3、場面描寫
是對在一定時間和環境中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畫面描寫.
場面描寫與景物描寫不同,它是「動態」的,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能為人物展示出具有生活氣息的場景,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4、細節描寫
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描寫還可以分為:
細描與白描、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等.
1.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們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到一個景點去,固定立足點,視線隨身體而旋轉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寫景狀物也就有了多個角度:仰視、俯視、環視和遠視,這樣將景物一層層地寫下來,從而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運用定點觀察法描寫景物,要使學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選准立足點,哪裡最能恰當地表現描繪對象,產生最好的藝術效果,就應把立足點選擇在哪裡。第二,要把立足點交代清楚。
2.移步換景:就是立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一邊走一邊看,走到哪兒,看到哪兒,把景物一步步地寫下來。它是定點觀察的連續。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時,一要注意把立足點的變換交換清楚,如交代不清,就會使讀者如墮霧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不能寫成「流水賬」,一方面,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要能反映出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徵,這樣描寫景物才能成功。
3、散點觀察:是選取某一范圍內的若干景點分別觀察,它是定點觀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於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角度問題。老舍先生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後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後斜陽(第三、四段),最後才把讀者領到那垂柳岸邊,領略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圖景而言,採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描寫角度,就三副圖景總體而言,又採用的是移步換景和散點觀察的描寫角度。這樣由定點到動點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之間來說的,僅就各大層次內部來看,又同中有異,如寫城內既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又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筆法活脫,不失靈活變化之致。
『玖』 求描寫各地風物景緻的文
中國文都---桐城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突然接到一封家書。打開一看,誰知道書里只是為了宅基地的問題而喋喋不休。原來,張家和鄰居吳家的宅基地一直存在糾葛,而且雙方都不願意想讓絲毫。張英提筆寫就一首打油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她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寄回家中就解決了問題:張家讓出三尺牆之後,吳家非常感動,也主動讓了三尺。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百餘米長的「六尺巷」。讓人深思的故事發生在桐城,這座千年古縣。
桐城位於安徽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是一座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縣級市。桐城歷史悠久,周時即置桐國,或稱皖國(安徽簡稱由此而來)。後先後隸屬九江、廬江等古郡。598年,設同安縣,隸屬同安郡。757年,因忌安祿山叛唐,將同安郡為盛唐郡,同安縣為桐城縣,桐城之名便以此為始,沿用至今,已有1200多年,1996年撤縣建市。
桐城自古是文風昌盛之地,尤其是到了清代,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方東樹、吳汝綸等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壇200餘年,擁有作家1200餘人,創作傳世作品2000餘種,是中國文學史上迄今為止時間最長、作家最多、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影響極大,不僅在時間上一直持續到清末,而且從地域上說遍及全國。以至於得到了「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的贊譽。千百年的文化熏陶,使得近現代也出現了像朱光潛、方東美、黃鎮、嚴鳳英等大家, 「中國文都」之名授予桐城,當之無愧。
懷寧:1783年,年僅十歲的鄧石如在讀完一年書之後因貧困而輟學。在「艱危困苦,無所不嘗」的環境下靠著自己的努力竟成為一代「四體皆精,國朝第一」的碑學書家巨擘。這段故事看似傳奇,但真正的傳奇還在後面:其四世孫為晚晴教育家鄧藝孫、五世孫為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鄧以蟄、六世孫就是中國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勛鄧稼先。這段百年傳奇發生地就是《孔雀東南飛》的發生地---安徽懷寧。懷寧為晉代設置,據史載:晉安帝以永嘉荒亂之後立縣,以懷寧茲土也。也就是取「永懷安寧」之意,懷寧由此得名。
樅陽:處江淮丘陵與沿江平原接合部。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區,東南部為沿江洲圩區。西周封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 關於樅陽縣名的由來,說法有三:一、從古宗子國,《左傳•文公十二年》 中說,「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註:「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二、《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本草綱目》:「柏葉松身者檜也,松葉柏身者樅也。」《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三、古時樅陽多樅木,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
潛山:潛山有著名的薛家崗文化遺址,春秋時屬皖國,縣城自東漢至南宋先後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潛山縣名根據古書記載以潛山為名,如《明一統志》說是「至治間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潛山縣志》說法也類似:「縣以山名,山以潛名」,以潛山「幽岩邃谷,窮之益深,潛之取義也。」這個作為縣名的潛山,《明史•地理志》交待位縣城西北,「亦曰天柱山」。可見,天柱山別名潛山,而潛山縣也因此得名。潛山是現代著名作家張恨水的故鄉,其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緣》都非常受人歡迎。
太湖:此地並非赫赫有名的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太湖的名字,而是安慶下轄的一個縣。此縣在漢時為湖陵邑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太湖左縣,由於太湖縣在龍山太湖水之側,上古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583年,去掉「左」字,改太湖縣。唐時曾並入荊陽,622年,再次改名為太湖縣,沿用至今。太湖縣名秀麗,轄區內有花亭湖景區也非常秀美。另外,太湖縣還是卓越的佛教領袖和書法大家趙朴初先生的故鄉。
宿松:宿松縣位於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歷史悠久,公元前184年,設松茲侯國,隸屬廬江郡。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降松茲侯國為縣,貶中散大夫張何丹為松茲縣令。縣治由仙田鋪遷至今縣城。214年5月,東吳孫權攻佔皖城,改「松茲」為「松滋」 ,列屬東吳領地。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始稱宿松縣,一直沿用。其中,「宿」 的意義在這里是舊有的,一直存在的, 有早先之義;「松」 即指松茲侯國。隋文帝改名一為避湖北松茲縣重名,二是表示此處是昔日的松滋。引經據典,是想說明隋文帝時改高塘縣為宿松縣是傳承歷史,告訴世人:宿松縣早先是松茲侯國的領地。關於宿松的來歷,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李白游居於此,在此地尋找客棧但是客棧已滿。於是便在松樹下睡了一晚,後來便把此地取名為宿松。實際上,李白真的在此地的松樹下宿了一晚,離隋朝改名宿松已經過了150年之久,可見是不足信的。
望江:公元327年(東晉咸和二年),歷陽鎮將蘇峻叛亂,舉兵進犯建康(今南京),江州刺史史溫嶠欲領兵東下,拱衛建康。中書令庾亮恐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於是,我們知道了不越雷池一步這樣一條成語。但你有沒有想過,雷池究竟在哪裡呢?沒錯,它就在我們要講的望江縣內。從故事裡面我們就知道望江古時候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晉設大雷戍,大量駐軍的軍需基地因此設在附近。其中,為解決兵器和日用器具的冶煉製作場所就集中在今望江縣城,並形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591年,因為在隋朝代陳的期間,此地有義士助國平難,遂改為義鄉縣。598年,因縣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改名望江,自此,縣名、縣治至今不變。
岳西:安慶西北,有一座山清水秀之地,此地被譽為「一座生態保存發育完好的天然花園」。是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縣,擁有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其境內出產的有機農業和岳西翠蘭等聞名遐邇。這里就是年輕的岳西,1936年1月,國民政府為了「剿匪」的需要,在潛山、太湖、霍山和舒城四縣邊境地帶設立了新縣,就是如今的岳西。因為該區域位於古南嶽天柱山之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