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然地理特徵從哪幾個方面答
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
自然地理事物它是由一些要素組成的.地形特徵包括地形類型,分布,地勢起伏狀況,典型地貌,地形成因等.氣候特徵包括氣溫,氣壓,降水和風向等.水文特徵包括徑流量,汛期變化,含沙量,結冰期等.植被特徵包括類型,分布,典型植物及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Ⅱ 比利牛斯山的地理結構有什麼特點
天然的大屏障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西南部山脈,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界山。東起地中海海岸,西止大西洋比斯開灣畔,全長約430千米;西端,它沿著伊比利半島北海岸逐漸彎曲而與坎塔布連山脈相連接。除少數地方外,比利牛斯山脈的山頂就是法、西兩國分界線的明顯標志,不過有個小自治公國安道爾位於群峰競立的峽谷之中。最高點是中比利牛斯山脈馬拉德塔山的阿內托峰。
龐大的比利牛斯山實際上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延伸,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特徵。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古生代頁岩和石英岩構成,並遍布冰蝕谷、冰蝕湖,冰川廣泛發育。現代冰川多集中在冰斗和懸谷之內。
比利牛斯山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以南坡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帶,冬季氣溫-6℃~2℃,大氣濕度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櫟、油橄欖、栓皮櫟等;海拔400~1300米之間,冬季氣溫-6℃~-13℃,降水較多,是落葉林和其他闊葉落葉林分布帶;海拔1300~1700米之間,冬季氣溫-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櫸和冷杉組成的混交林帶;海拔1700~2300米之間,冬季氣溫-16℃~-20℃,主要為高山針葉松林帶;海拔2300米以上則為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為雪線所在,有穩定的冰雪覆蓋層。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山脈構造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特徵。按地理環境可分西、中、東3個自然區。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變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變化明顯。山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山南屬地中海氣候,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山地多森林,多硫磺溫泉,以溫泉浴著稱。
比利牛斯山脈是一串古老山脈地質的再現,而不是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是比較近代、強勁活躍的造山運動的產物。大約5億年以前,覆蓋現由比利牛斯山脈所佔據的這一區域的是古生代時期所創造的褶皺的山脈——海西山脈,現今法國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僅為其兩處殘留物而已。這些高山自其出現以來,雖然其他高山比較平靜,沒有什麼內部變形或地殼變動,而比利牛斯地塊卻沉沒在地殼較不穩定的區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層是堆在花崗岩基礎上被嚴重褶皺的沉積物,它們沉沒後又由第二層沉積物所覆。後來,它們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為兩條平行的山脈,在原先海西山脈的南邊和北邊延伸。這樣,它們便成為兩條先比利牛斯山脊帶,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帶發育得更充分,這些山脊帶就是現在比利牛斯山主脈的大山嘴。
東比利牛斯山又稱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從加龍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這段山脈海拔較低,多為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和山間盆地。
比利牛斯山
Ⅲ 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地理環境是由地球表層各種有機物、無機物和能量構成,具有本身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支配和控制的環境系統。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多個自然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相互作用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明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整體性就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如果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影響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歐亞大陸中心的一部分,由於離海洋遠,海洋潮濕氣流很難到達,又處於中緯度高空西風帶下沉氣流的控制之下,因此氣候乾旱、降水少、地表水嚴重缺乏、化學風化作用微弱,但是日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風蝕作用盛行,因而岩石易崩解碎裂,形成大片的戈壁灘、岩漠和沙漠。由於降水少,蒸發強烈,促使地下鹽分通過毛細管作用而在地表積聚,導致動植物數量少、種類貧乏。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系統,其中一個要素的改變就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結果使環境整體發生變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不等於均一性。整個地球的地理環境由無數個小的地理環境所組成,這樣就出現了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即差異性。出現差異性的原因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在時空分布上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並由於組成要素的不均一而使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在空間分布上也發生有規律的分異。例如,氣候要素分布的不均一,在赤道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植物生長茂盛、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形成熱帶雨林環境;而兩極地區終年低溫嚴寒,生物種類很少,形成凍原環境。
(二)地域分異的規律性
地域分異是指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理坐標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異成相互有一定差別的不同等級單元的現象。自然綜合體是地理環境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有規律地結合成具有內部相對一致性的整體。
地域分異規律的根據是以太陽能為主的外動力分布的地帶性和與地球內動力作用的規律性。地域分異的空間區域具有四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全球規模的地理帶;二是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理帶;三是區域性的地理帶;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異。
1.全球性地域分異
全球性地域分異有兩種,即熱力分帶性和海陸對比性。由於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的改變而有規律地變化,因此,地球表層由赤道向兩極分異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這種熱力分帶性在大陸和海洋都有明顯表現。海陸對比性是海陸的分異造成的。地球表面分成四個大洋和六個大陸,構成陸地和海洋的兩種不同地理環境,海洋和陸地在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形成明顯不同的兩大自然綜合體。
2.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域分異
大陸的地域分異包括緯度地帶性分異和干濕度地帶性分異。緯度地帶性規律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大體按緯線方向延伸並按緯度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它是太陽能按緯度呈帶狀分布所引起的溫度、降水、蒸發、氣候、風化、成土過程和植被等呈帶狀分布的結果。干濕度地帶性是指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所形成的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和海岸植被類型以及地貌景觀(即自然綜合體)干濕度等方面的差異。在緯度地帶性和干濕度地帶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大陸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平自然地帶。由於植被類型最能表現自然地帶性的特徵,因而陸地上的各個自然地帶常以植被類型命名。可以劃分出11個大陸水平自然地帶,即熱帶雨林地帶、熱帶稀樹草原地帶、熱帶及亞熱帶荒漠地帶、亞熱帶荒漠草原地帶、亞熱帶森林地帶、溫帶荒漠地帶、溫帶草原地帶、溫帶闊葉林地帶、亞寒帶針葉林地帶、苔原地帶和冰原地帶。
大洋的地域分異是貫穿整個大洋的,按形成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洋表層緯向自然帶,這主要是太陽能按緯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洋的溫度、鹽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應的區別,從而引起大洋表層自然綜合體沿緯線延伸、按緯度有規律地變化。另一類是大洋底層自然區域,它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觸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綜合體。水下自然綜合體隨海底地形、深度及距岸遠近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3.區域性地域分異
區域性地域分異主要包括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和垂直帶性分異。大地構造-地貌分異是指與一定大地構造單位相對應的區域地貌分異,表現為大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或者中小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的一定組合。垂直帶性分異是指達到一定高度的山體,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水分狀況也發生變化,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如植被、土壤等發生變化。垂直帶隨高度的變化和更替很快,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在海拔1600 m以下為熱帶山地雨林帶,往上變為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寒帶、寒凍帶,至5500 m以上成為高山冰雪帶。
4.地方性地域分異
地方性地域分異是在自然地帶內部,由於地方地形、基岩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方氣候的影響,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的局部分異現象。
(三)自然區劃
為了掌握自然條件的分布規律,分析地域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通常需要根據地域分異規律對自然區域進行劃分。把具有顯著變化的界線確定出來,從而將地域劃分為內部自然條件相似性最大、差異性最小,而與外部相似性最小、差異性最大的區域,並按區域等級的從屬關系,得出一定的區劃等級系統,這項工作稱為自然區劃。簡單地說,自然區劃就是根據地理環境或其中某一成分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地域劃分為若干區域單位,並探討和研究其特徵及發生、發展、分布的規律,以便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合理地進行生產布局和採取適當的措施改造自然。
自然區劃有一定的等級系統。大陸內部綜合自然區劃較通用的等級系統由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主要有熱量帶和大自然區、地區及亞地區、地帶及亞地帶等。熱量帶主要與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有關;大自然區為最大一級的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單位;地區、亞地區是熱量帶內的濕潤分異單位,主要根據乾燥度差異劃分;地帶、亞地帶是地區內的地帶性分異,主要根據土壤和植被類型的地帶性分異來劃分。例如,我國可劃分為三個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森林區、西北乾旱荒漠草原區和青藏高寒草甸草原區。其中,東部又可劃分為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華中-華南濕潤亞熱帶地區和華南濕潤熱帶地區等。
Ⅳ 怎樣答地理的 地理位置特徵和自然地理特
地理特徵的描述
(一)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幾方面入手.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地形組成、地勢特點、海拔地勢、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5、描述天氣及天氣變化:溫度、濕度、風力和風向,陰晴氣壓等.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
水系特徵: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7、確定有關自然帶類型
1、水平面上的氣候對應的自然帶;2、高度坡向(陽坡陰坡,背風否)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點描述
1、農業特點的描述:農業地位、農業類型、主要家產品、主要農業分布地區、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水平,商品率.
2、工業特點描述:工業地位工業部門工業產品、工業分布原料和市場的依賴程度等等.
3、人口和城市分布特點的描述:面狀分布:平原、線狀分布:沿河流海岸線交通線分布、斑點狀分布沙漠中綠洲.
4、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描述: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①、「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②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③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Ⅳ 地理中的結構特點是什麼
問題提的不明確,什麼結構特點?例如,地理知識結構特點、岩石結構特點,還是其他。
Ⅵ 什麼叫地理環境特徵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Ⅶ 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
(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
(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
(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Ⅷ 什麼是地理要素結構
地圖地理要素是地圖上最基本的地理內容。是具有位置、分布特點和相互關系的地理實體,是普通地圖上的基本要素。包括水體、地貌、土質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居民地、交通網、政治行政界線、工農業設施和文化遺跡等社會經濟要素。水體有江、河、湖、海等;地貌有各類平原、山地、丘陵及各種特殊地貌;土質植被有沙漠、森林、灌叢、草地、沼澤等。居民地包括城市、集鎮、鄉村等;交通網包括鐵路、公路、航運等及機場、車站、港口等附屬建築。它們在地圖上的詳細程度、精度、完備性主要取決於地圖比例尺,比例尺愈大,表示地理要素愈詳細,隨著比例尺的縮小,內容概括程度也相應增加。此外,地圖性質和用途不同,地理要素內容也有很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