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地理位置在世界上有哪些明顯的優勢呢
大家知道,美國和日本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但全世界陸地總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以及面積排名全球第三的我國卻並在發達國家之列,這就足以說明某個區域的發達程度和地理上的面積大小沒有絕對關系。中國人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的出處其實就源自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改道,曾經位於黃河東岸的一些村莊變成了黃河西岸,意指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和興衰更替,正如曾經舉世矚目的四大文明古國。
客觀來說,每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都有其優缺點,比如日本最大的地理優勢之一,便是其四面臨海,不存在鄰國紛擾。而我國未來海陸皆可的運輸選擇,則很可能在之後的發展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盡管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和地理優勢不能直接劃等號,但卻可以對該區域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正如地處多個斷裂帶的島國日本,火山噴發和破壞性地震無疑是影響最大的自然環境因素,而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則對美國的地勢低窪地區已經帶來明顯的影響。
『貳』 中國在地理上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地球上主要的幾種地形,中國均有分布。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可不要小瞧了這些地形,不同的地形塑造出不同的環境,繼而塑造出適合各種作物生長的環境。只要是地球上有的作物,在中國幾乎都可以找的合適的光熱條件進行種植培育。這是歐洲那些小國和只有中心乾旱平原的美國所不能比擬的。
『叄』 在地理方面,有沒有一些技巧
地理比較枯燥,所以興趣很重要,其實地理就在身邊,要善於發現,這樣才能激發興趣。
初一,最重要的是基礎。地圖是第一關,基礎知識一定要扎實,這個可以通過做題來檢驗。依據我的經驗,結合生活,這是加快記憶和理解的最好辦法。當你將自己周圍的環境和地理結合起來,就會有收獲,也有了更多動力,學習也有了樂趣。
還有就是看地圖,從最簡單的政區圖,到地形圖,再到復雜的地理關系圖,循序漸進,當然,這個也是由興趣決定。看圖時不要盯著圖死背,必須在看圖時聯系其他地圖或基礎知識,嘗試著說圖。 最好從熟悉的國家地區開始看,這樣不至於無法入手。
『肆』 在地理學習方面有什麼竅門
呵呵,你好,我自認為地理學習還算不錯。竅門就是記圖,地理中有很多圖,每節的重點一般都會在圖中顯示出來。而且根據圖形記憶更清晰。再有就是每節的幾個重要知識點,先把本節內容讀一遍,有個基本了解,再把重點跳出來(上課只要稍微留心一點,其實每節重點也很好看出來的),進行一下特殊記憶,很多圖很多知識點可以對比著來記,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交叉性錯誤。希望可以幫上你,祝你學習進步啊!
『伍』 浙江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優勢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北與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為鄰,省會杭州市與上海市兩地高速公路距離為130多公里。
『陸』 在地理課上我們會學到什麼
除了地理還可以學到天文
可以學到太陽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的活動基本上依據太陽的運動軌跡和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改變.
可以學到什麼季節下什麼樣的雨,知道看天氣預報里的衛星圖.
學到全球不同的氣候及其形成
學到大洋洋流的運動
學到地球的構造,構成和變遷
學到岩石的種類和轉換
學到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互相作用
學到各種產業的形成,發展和遷移
學到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到全國主要交通干線分布狀況
學到台灣,釣魚島是中國的
學到全國的區域劃分,包括行政區域和自然區域
學到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和風土人情
學到很多國家的概況和人文
學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怎麼從地震中盡可能保全自己,怎麼逃避泥石流
學到風水先生玩的是騙人的把戲,你自己把地理學好了也可以勝任.
學到一些基本的土地利用和改良知識
了解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們有多麼渺小
學到很多很多^^^^^
但前提是你要認真,努力學……
『柒』 中國的地理位置在世界上有什麼優勢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土地面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位的大國,在地理位置上有什麼優勢呢?
軍事優勢
我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雖然現代化戰爭已經可以忽略傳統意義上的地形、環境等因素了,但單從傳統戰爭角度考慮,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完全可以納為易守難攻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還在青海盆地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地區種植樹木和蘆薈,又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等地區種草放牧,將這些被視為不可利用的土地合理利用。所以,隨著長期不斷的開發,將來我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一定會越來越多。
憑借著這些上天賦予我們的地理優勢,外加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我國在短時間內已經實現了經濟騰飛。
『捌』 在地理中有哪些氣候分別有什麼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年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干濕分明 夏雨型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旱雨分明 夏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乾燥 少雨型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夏:炎熱乾燥 冬:溫暖濕潤 冬雨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高溫多雨 冬:低溫少雨 夏雨型
溫帶季風氣候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乾燥 夏雨型
溫帶大陸性氣候 終年少雨夏熱冬冷 少雨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濕潤冬暖夏涼 年雨型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長而冷夏短而暖 少雨型
苔原氣候 全年嚴寒 少雨型
冰原氣候 全年酷寒 少雨型
高原/高山氣候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低,日照強,風力大 迎風坡(山腰)多雨背風坡少
『玖』 地理在高中三年分別學什麼內容
總共五本書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學,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學,必修三(區域整治與開發)是高二上期學。高二下期開始復習區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以及選修教材。選修一般選兩本,四川選的的是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6(環境保護),各個省選修內容不一。之後就是高三的三輪復習。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自然環境的整體與差異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人地協調發展
區域地理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對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達到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內容包括:位置、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勞動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拾』 地理上都有些什麼效應
一、溫室效應
指各種溫室氣體(如CO2、N2O、CH4等)對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從而使大氣和地面增溫的現象。溫室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以CO2的溫室效應最為顯著。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工農業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不斷增加;同時因人類對森林等綠色植物破壞日趨嚴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明顯上升。
模擬結果表明,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1.5℃~4.5℃。其中極地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幅度更可達5℃以上。
二、熱島效應
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加之CO2的溫室效應,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得城市宛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熱島效應」。當大范圍的大氣環流運動微弱時,會形成城市熱島環流。研究這種現象對城市規劃建設衛星城和工業用地布局具有指導意義,一般會考慮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綠島效應
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綠洲地帶,由於土壤濕度大、蒸發和植物蒸騰到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降水相應增多;由於含水較多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加上蒸發、蒸騰作用對熱量的調節,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明顯變小。林地和草地的這種可以降低近地面溫差、提高近地面大氣相對濕度,通過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而產生的影響就叫綠島效應,又稱綠洲效應。
四、沙漠化效應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時,則可能導致嚴重的沙漠化。。由於地表植被層和由沙石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為15%~20%,後者為35%~40%)。當地表植被被破壞時,地面反射率明顯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盡管沙石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強烈,但因空氣中雲量極少,大氣逆輻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熱量輸入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熱量平衡,空氣盛行下沉運動,以壓縮增溫。由於下沉的氣流十分乾燥,缺乏降水,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的進一步減少,形成沙漠化效應。
五、湖泊效應
在湖泊及其周圍,由於湖泊與周圍地區地面存在熱容量差異,導致局地性大氣環流和小氣候的產生。當太陽照射時,由於湖面升溫較之周圍地面緩慢,大氣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大氣將湖面蒸發的水汽輸送到周圍地區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圍地區空氣濕度較大,降水較多。
六、封凍效應
大洋表面因低溫結冰而產生的種種環境效應叫做封凍效應。從理論上講,大洋表面出現封冰現象將產生的效應包括:①阻斷了洋流,影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獲得的熱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冷;③緩解了大洋水汽的蒸發,氣候變得乾燥;④隔斷了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海水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生產率大大降低。
七、焚風效應
沿水平方向運行的氣流遇到地形阻擋後,在山地迎風坡絕熱爬升,大氣中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凝結成雲,此後,大氣按濕絕熱遞減率降溫,逐漸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過山頂後,在背風坡氣流順坡而下,大氣按干絕熱遞減率下沉壓縮升溫,水汽難以凝結,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區。由於背風坡大氣比較乾燥,干絕熱溫度變化率比濕絕熱溫度變化率大,氣溫聲速上升,形成沿著背風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熱的風,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現象,叫做焚風效應。一般會引起山地背風坡森林發生火災,對山地植被類型的形成及生態特徵、土壤類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現象在我國西南峽谷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八、狹管效應
大氣運行經過山間峽谷地帶時,因風速加快、風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效應,稱為狹管效應。如冬季北方冷氣流沿著西伯利亞山間南北縱列的谷地吹襲,風力加急形成烈風,加劇了嚴寒程度,使得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由於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在這一區域引起狹管效應,使該地區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