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中多少溫度屬於炎熱
『貳』 地理中低緯和中高緯多少度到多少度
低緯度:0° -30° ;中緯度:30° -60° ;高緯度:60° -90°
所以中低緯是0°-45°;中高緯是45°-90°
有時可這樣理解:0° -60°是中低緯, 30° -90°中高緯
『叄』 地理,經度多少,緯度多少,處於什麼帶
瀏陽市地處湖南省東部羅霄山脈北段,東鄰江西省銅鼓、萬載、宜春;南接江西省萍鄉和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長沙;北靠平江。199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隸屬於省會長沙市管轄,市區距長沙61公里。106和319國道貫穿全境。北緯 27°51′—28°34′,東經113°10′—114°15′,全市東西寬105.8公里,南北長80.9公里,土地總面積5007.75平方公里。山地佔土地面積52.6%,丘陵25.1%,崗地佔7.9%,平原佔13.1%,水面約佔1%。
境內以紅壤為主,因地形不同而有非地帶性土壤,如黃壤、黃棕壤及沖積土等。主要成土母質為板頁岩、第四紀紅色粘土,河流沖積物等,且各類土壤呈地域性分布。瀏陽河、撈刀河、南川河谷地以沖積土為主。大圍、連雲、九嶺山脈以鬆散的紫色土為主。丘陵地帶以粘重的紅壤、黃壤為主。
全市以板頁岩風化的土壤為主,佔72.2%,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較強,含磷鉀豐富,呈微酸性至酸性,適種性廣,宜於稻、油、果、蔬、茶等多種作物生長。
瀏陽市-氣候
瀏陽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夏潮濕多雨,秋冬寒冷乾爽。夏季多為東南風,冬季轉偏北風,熱量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7-18.2℃,≥10℃活動積溫5030—5353℃,年日照時數1490-1850小時,年輻射量為100-112千卡/㎡,全年無霜期235—293天,年降水量1457— 2247㎜,平均風速20米/秒。
出處:
『肆』 北京地區,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角各是多少度
北京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9」26』至41」03』,約為北緯40
冬至日太陽直射23°26′S,該日北京正午太陽高度=90°-|40°-(-23°26′)|=26°34′
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該日北京正午太陽高度=90°-|40°--23°26′|=73°26′
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0°,該日北京正午太陽高度=90°-|40°-0°|=50°
正午太陽高度角是當地12點是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伍』 初一地理怎麼看經緯度
經度分為360度,每15度1個時區,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線,是第一個進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後向西每過1個時區就相差1小時。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赤道的緯度為0°,將行星平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經緯度怎麼看 經緯度是怎麼看的
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位於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於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經緯度怎麼看 經緯度是怎麼看的
緯度數值在0至3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低緯地區,緯度數值在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中緯地區,緯度數值在60至9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高緯地區。
經緯度怎麼看 經緯度是怎麼看的
經緯度1度=60分=3600秒,這個六十進制是古巴比倫人定製的,我們今天仍然在使用,只要關於角度和圓都是一樣。
『陸』 中國古代管現在的經緯度叫什麼
沒有
經度和緯度都是一種角度。經度是個兩面角,是兩個經線平面的夾角。因所有經線都是一樣長,為了度量經度選取一個起點面,經1884年國際會議協商,決定以通過英國倫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舊址)的一台主要子午儀十字絲的那條經線為起始經線,稱為本初子午線。本初子午線平面是起點面,終點面是本地經線平面。某一點的經度,就是該點所在的經線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間的夾角。在赤道上度量,自本初子午線平面作為起點面,分別往東往西度量,往東量值稱為東經度,往西量值稱為西經度。由此可見,一地的經度是該地對於本初子午線的方向和角距離。本初子午線是0°經度,東經度的最大值為180°,西經度的最大值為180°,東、西經180°經線是同一根經線,因此不分東經或西經,而統稱180°經線。(橫緯豎經)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都是緯度與赤道垂直的都是經度。
在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有兩件圓環套圓環的大個兒裝置,分別叫做「渾儀」和「簡儀」,看到外觀,可能很多人都熟悉,不過,對它們的功能,就不是人人都了解了。其實簡單概括起來,這兩件裝置就是用來「測量天體位置」的。那麼,古人是如何使用這些裝置給天體定位的呢?
中國位於北半球,這個區域的人們夜晚向北方看過去,會看到北天極位於地平線上方一定高度,整個星空以北天極為中心不停轉動。中國古代宇宙觀的代表學說「渾天說」認為,天空及日月星辰如同一個繞軸旋轉的大球,大地在這個大球中央,旋轉軸在北天極與天空連在一起。
渾儀和簡儀,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代表,除了它們,聰明的先賢們還設計製作過很多功能各異的天文觀測或演示儀器。古人運用這些儀器,長年不斷地觀測記錄著天象變化,留下了連續、詳細的天文記錄,對立法制定和農業生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柒』 古人講星宿與地域統一起來,提出分野概念,請問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上古星宿與地域對應之科學性考釋
劉俊男
載《農業考古》2008,(1)
摘 要:遠古二十八宿與地域的對應同時符合如下兩條規則:一、緯度對應規則,即古中國靠南的地域對應靠南的星宿,靠北的地域對應靠北的星宿;二、經度對應規則,即每月觀察對應星宿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不受冬夏晝夜長短變化的影響,皆可在古代「中央時間」的上卯時(5:30左右)觀測,只是應按經度位置變更12個觀測地域,這不同的地域即對應不同的星宿。今傳之十二分野當源於商末周初,其劃分原理是科學的。
關鍵詞: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天地對應
二十八宿、十二次與地域對應,是我國古代史書中的一大傳統。較早記載分野的是《國語·周語下》,雲:「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直到清代編地方誌,各地還有入某某宿多少度的說法。可見,分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理論。古人沒有測繪地圖的精密儀器,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天文來表達地理,因而將星宿與地域一一對應。弄清這個原理,對於我們研究上古史極為重要,因為,地名常變動乃至消失,而用星宿來考察上古地望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研究傳說史中的地名,如:黃帝所生之「壽丘」,虞舜避丹朱於「南河之南」,這類地名已很難從古地理書中找到答案,而用古天地對應的理論就能很好地解決。而且上古的「東南西北」最先是表達時間「春夏秋冬」的,後來才用來表達地理方位,而古代春夏秋冬與建子、建丑、建寅這三正有關,這又影響到地理的「方位」,如上古的「東夷」有時並不指正東,而應指東南;上古的齊國,本來在正東,可《山海經》里稱之為「北齊」。總之,研究這個課題的意義重大。
那麼,古人為什麼建立這種對應?按什麼原則建立這種對應?它是否科學?歷代學者多有懷疑:「乃若天以陽動,地以陰凝,變主於上,祥應於下,北方之宿,返主吳越,火午之辰,更在周邦;且天度均列,而分野殊形,一次所主,或綿亘萬里,跨涉數州,或止在闤內,不布一郡,而靈感遙通,有若影響,故非未學,未能詳之」。[1]
王德昌先生等在解釋十二分野時說:我國古時稱木星為歲星,它運動一周天的時間約十二年(實際上是11.86年),每年基本上經過十二辰中的一個辰,因此統治階級把受封地的臣侯在分封時歲星所在的星次列為受封地的分野,據《名義考》說:「古者封國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受封之日,歲星所在之辰,其國屬焉」[2]。
而筆者查《國語·晉語四》:「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此中認為晉分封之時歲在大火,按上述理論則宜對應「大火」之次,可是,眾所周知,晉對應的是實沈之次。而且國名變化,其國土所對應的星宿不變。如:與參宿相對應的國土,先是大夏,後是唐人,後是晉人,《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又如:《漢書·地理志》雲:「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又如陳為楚所滅,屬楚國,按上述理論應與楚同對應軫翼二宿,可是按星野說,陳與鄭、韓對應同一星宿。故班固說:「自胡公後二十三世為楚所滅。陳雖屬楚,於天文自若其故。」可見天上的星宿與地面上的某一區域建立了牢固的對應關系。陳久金教授作《華夏族群的圖騰崇拜與四象概念的形成》[3]則認為四象及恆星分野源於圖騰崇拜,但並沒有論證十二分野的科學性。本文擬就有關天地對應的科學性問題試作如下論證,請學者專家指正。
一、分野對應原則試探
要弄清星宿與地域的對應,必先探索其對應的原則。為了弄清其對應原則,不妨先考以古書記載:
《淮南子·天文》:「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須女、虛、危、營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訾、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方曰陽天,其星張、翼、軫」。其《地形》又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可見,九方天對應九方土。於此可知古星野對應的基本法則是按方位對應的(按:天之東南西北即指天時之春夏秋冬四季)。即東方天(春天)對應東方土,余類推。
那麼,十二次與十二州(國)的對應是否是方位對應?按天之九野與地面對應的原則,十二次與地面的對應,亦當如此。只不過隨時代之變遷,人口之遷徙,至春秋戰國時,有些州國之對應好像不與十二次為方位對應罷了。
天其實是沒有「方位」的,二十八宿圍北極星成一大圓,從地球上看星宿東升西落,一個時刻只能看到半個圓以內的星宿。因此所謂天之東南西北四方其實最先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後世才用於表達地上之方位。而一年之始有所謂建子、丑、寅三建,因此天之「方位」隨「三正」之變而變,若建子,則天之「方位」(季節)與地之方位正合,若建丑則偏約30度,若建寅,則偏約60度。即天之東方(春季)對應地之東南方了,余類推。(下「圖二」所示為夏歷,則偏60度)。
所謂「十二州(國)」是指當時天子所轄國土的十二塊土地之名,這十二塊地與春秋時十二「國」國名相同,但並不囿於那個「國界」,春秋時的十二國是因為立在這古老的十二塊地上才以這個地名為國名的。正如王充所雲:「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堯以唐侯嗣位,舜從虞地得達……皆本所興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為號……猶秦之為秦,漢之為漢,秦起於秦,漢興於漢中,故曰秦漢;猶王莽從新都侯起,故曰亡新。」[4]例如秦是周之附庸,至襄公始封為諸侯,但在秦成為諸侯之前就有「秦」這個地名。可見是先有與鶉首之次相對應的秦地,再有建立在秦地之上的秦國。疑古派認為十二次對應了春秋時的十二國名,因而星野理論是春秋以後的事。這無疑是沒有根據的。其實這十二個地名早就有,春秋時只沿用而已。再說春秋又何止十二國?
關於十二次與十二州國的對應,我們也從有關記載著手。《史記·天官書》:「自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仰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地域。」可見十二次與中國之十二地域是一一對應的。天上的十二次劃盡了365.25度的全周天,因此,十二州[國]亦當含蓋全天下(當時的地理概念以中國及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為天下之范圍)[5],是故,古帝王稱天子。鄒衍等所言之大九州,是戰國以後的事,上古帝王所不知,故十二分野未將其列入。
二十八宿、十二次與「天下」之對應,可從《史記·天官書》中找到其原形:「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楊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並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嘴訾、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此中若將斗、牛、女合對吳越,便是十二次之對應。《漢書·地理志》引劉向雲:「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之地……;齊地,虛、危之分野……;魯地,奎、婁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也……;吳地,斗分野也……;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以上便是流傳至今的十二分野之本,後世因之,除十二次之起點有的從星紀起算,有的從玄枵起算及各次度數略有出入外,其他均同。而《帝王世紀·星野》所述較詳,時代又較早,故引述於下。
「及黃帝受命,始作舟車,以濟不通,及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曰天黿,於辰在子,謂之困敦,於律為大呂,斗建在丑,今齊之分野。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韋之次,一名觜訾,於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於律為太簇,斗建在寅,今衛分野。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於辰在戌,謂之閹茂,於律為夾鍾,斗建在卯,今魯分野。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粱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
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於律為中呂,斗建在已,今晉、魏分野。
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葉洽,於律為蕤賓,斗建在午,今秦分野。
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於辰在午,謂之敦牂,一名大律,於律為林鍾,斗建在未。今周分野。
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於律為夷則,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於辰在辰,謂之執徐,於律為南呂,斗建在酉,今韓分野。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於辰在卯,謂之單閼,於律為無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
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
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一百八十二星。東方蒼龍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星;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間,距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九十一星。陽道左行,故太歲右轉。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數,凡萬一千五百二十星。萬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黃帝創制之大略也。」
皇甫謐之星野說與《史記》、《漢書》實質一樣,只是他將「陽道」、「太歲」分成兩個用十二支表示的方向相反的系統,與以前有別。
對於以上之分野,學者多疑。具體可見《路史·星次說》。考學者之所疑,大概是沒有弄清十二分野的對應原則,也不知為何要有這些原則,又沒用變動的觀點來研究星野。所謂「變動」包括如下幾點:(一),分野占星原本是確定農時用的,後來染上了許多神學色彩,使人產生了錯覺;(二)後世之國民由某地遷往另一地,帶去了原居土地之名,因而引起了地名的混亂;(三)、同一地點,國號數變而分野仍舊。
為弄清星野對應規則,我們不妨將二十八宿、十二次形成的一個大圓覆蓋在「春秋形勢圖」上,得出如「圖一」之對應。我們會發現,除燕國、魯國有些特別外,其他各國與對應的宿、次排列是很有規律的。那麼為何燕國、魯國有些特別呢?其實,燕本在今山東西南及安徽一帶,《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實際是在成王以後封召公之子,詳下),說明還有南燕。燕即偃(奄),如:北京房山縣琉璃河有北燕國古城址和古墓葬,並出土不少有「匽侯」銘文的青銅器,證明燕字與「匽」字相通。今山東曲阜至安徽一帶,居住著皋陶後裔,偃姓。如《世本校輯》雲:「皋陶出於少昊,其後為六,偃姓」,又如《帝王世紀》雲:「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 [6]可見十二次分野中的古燕宜在曲阜至安徽一帶地。而魯則宜在今北京附近,即後世所謂的燕(北燕)。據史載,在夏代就有古魯地之名,這與堯後裔劉累有關。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劉累學擾(馴養)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後,夏後食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史記·夏本紀》也有同樣記載。《水經注》雲:「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而後劉累後裔又被周成王封於北京附近,將魯地名帶到新地。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地理上,東京多少度,西京多少度,是按照什麼規定的
其實不難,重在理解。我給你簡要介紹一下。
經緯線:為了精確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們給地球表面假設了一個坐標系,這就是經緯度線。
球面展開到平面:在地球儀上,由經線和緯線就組成了經緯網;如果把經緯網地球儀展開,就形成了一幅平面的地圖。
經度:經度 :為了區分地球上的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標注了度數,這就是經度。 經度每15度1個時區。 實際上經度是兩條經線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 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作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作代號。東經180°和西經的180°重合在一條經線上,那就是180°經線。緯度:從赤道向北量度為「北緯」(N);向南量度為「南緯」(S)。在地圖上判讀經度時應注意: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小到大為東經度;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大到小,為西經度;除0°和180°經線外,其餘經線都能准確區分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
緯度:從赤道向兩級,緯度越來越高.赤道是劃分南北兩半球的分界線。沿緯線運動,就是沿東西方向運動。
祝你早日把地理學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玖』 地理上,東京多少度,西京多少度,是按照什
經度是某一經線與地軸所構成的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和地軸所構成平面的夾角。經度劃分: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向東、向西各劃分180°,向東為東經度,向西為西經度。
經度,地理學名詞,一般指球面坐標系的縱坐標,具體來說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按國際規定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然後向左右延伸。而各地的時區也由此劃分,每15個經度便相差一個小時。經度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基礎,是認識地球轉動和區域地理劃分的基礎理論,需認真掌握。
『拾』 地理緯度怎麼算
首先。從赤道-0度緯線到北極點90度緯線,跨越90度。北緯40度到北極點90度,是用90-40=50(度),從北極點到北緯10度是用90-10=80(度)。共跨越是用50+80=130(度)。
這里需要知道北極點是90度,新手學地理,最好是拿地球儀,要把地球儀「印」在大腦里,之後學習計算就不難了,之後還會有經度計算,比這個要復雜很多,
也可以畫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就會好解一些。
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