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石油是什麼標志

地理石油是什麼標志

發布時間:2022-05-09 00:16:59

Ⅰ 石油和天然氣礦床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具有燃燒充分、發熱量高、比重小、流動性、易於開采、運輸方便和成本低廉等優點,近年來的開采量和需求量迅猛增長。據統計,在工業較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地位由90%跌至30%左右,而石油、天然氣則上升到65%~75%。

石油和天然氣還是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化肥、農葯等化學工業最主要的原料。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工產品,目前約有50餘種。從石油和天然氣中尚可提取大量的硫,有些還可提取氦、氬、汞。因此,人稱它們為「工業的血液」。

一、石油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1.石油的組成和性質

石油主要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混合物。純粹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稱為碳氫化合物(烴)。烴可以分成幾個族。石油主要是烷烴(CnH2n+2)、環烷烴(CnH2n)、芳香烴(CnH2n-6)所組成。此外,石油中還含有少量的非烴類,如硫、氮、氧等,但含量很低(表10-1)。非烴組成對石油的質量影響很大。原油中含硫<0.5%為低硫原油;含硫>0.5%為高硫原油。在石油灰分中還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以釩和鎳含量最高。

表10-1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石油是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因而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多為墨綠色、深褐色至黑色,具明顯的氣味,輕質石油有芳香味,濃而黑的石油有瀝青味,少數含硫、氮多的有惡臭味,密度一般在0.75~1.00 g/cm3之間;石油的粘度主要取決於其化學組成,烷烴和溶解氣的含量高則粘度小,環烷烴含量高則粘度大;石油難溶於水,卻易溶於許多有機溶劑;在紫外光照射下顯出熒光,這可作為確定岩石是否含油的標志。此外,石油的導電性差,是電阻率測井中用來尋找油藏確定油層的依據。

2.石油的形成

關於石油的成因,長期以來曾有無機說與有機說的爭論,現在已普遍承認石油是有機成因的。那麼生油的原始物質是什麼?人們曾指出石油直接起源於活的有機體,並認為細菌是促使烴類化合物轉變為更多類石油烴的主要營力。海洋生物,特別是藻類被認為是最佳的生油物質。而對沉積岩的研究則表明,各種沉積物中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機質:泥質岩平均為2.1%,碳酸鹽岩中為0.2%,砂岩中為0.05%。目前,已能從沉積有機質中提取氨基酸、類脂物、糖類物質以及烴類和瀝青組分,但它們只佔有機質中很少的一部分,而絕大部分是高分子殘渣——干洛根。干洛根指存在於沉積岩和沉積物中不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有機質。干洛根可從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腐殖酸中產生。1962年亨特首次在隔氧條件下加熱干洛根獲得烴類化合物。爾後提出了干洛根熱降解成油的觀點,這一認識得到廣泛的重視和認同。

石油的生成取決於:①大量的有機物質來源;②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還原環境;③促使有機質向石油轉化所需要的合適溫度、壓力以及細菌、放射性作用等。當有機質在埋深過程中由於溫度的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大量烴類產生;因此,長期穩定下沉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最主要地質構造條件。只有當沉積物下沉到相當大的深度,才能保證溫度和壓力升高到足以使有機物熱解轉化成為石油。

二、天然氣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廣義的天然氣泛指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切氣體,狹義的天然氣則指分布於沉積圈中或地殼上部的各種天然氣,其主體是聚集成氣藏的烴氣。人們一般所指的天然氣,即是那些與石油有成因聯系的烴類為主的氣藏中的天然氣。

1.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氣藏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烴類(表 10-1),通常甲烷為主,次為重烴氣,其中以C2H6、C3H8最常見。非烴氣在大多數氣藏中都為次要組分,常見為N2、CO2、H2S、CO、SO2、H2、Hg以及微量或痕量的惰性氣體等。有時這些非烴氣也可以成為天然氣的主要組成,並形成非烴氣藏,如我國廣東三水盆地的CO2氣田,CO2高達99.53%。

2.天然氣的成因類型

(1)生物成因氣:亦稱菌解氣,是指在淺層低溫的還原條件下的生物化學作用帶內,由厭氧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而形成的天然氣(甲烷氣)。通過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礦化作用研究表明,有機質形成甲烷是細菌的代謝作用過程。在喜氧細菌的代謝作用中,游離氧很快被消耗,形成缺氧環境。在厭氧細菌生活的環境中,細菌的發酵作用明顯加強,生成甲烷的速率加大。因此,富含腐殖型和混合型有機質的淺海和海陸交替帶的硫酸鹽還原作用帶以下深度,是生物氣大量生成的有利環境。生物氣在天然氣工業中具有重要地位,佔世界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0%以上。

(2)與成油作用有關的天然氣:指分散的有機質(干洛根)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甲烷為主的天然氣,也包括液態烴在過成熟階段熱裂解形成的甲烷氣。由於這種天然氣在成因上和分布上與石油關系密切,又稱為油型氣。油型氣通常有三類:①油田氣,指溶解於原油中的氣體和從原油中析出呈游離狀態的氣體;②氣田氣,是一種與石油沒有伴生關系的甲烷氣,產於與石油大體相同的構造中;③凝析氣,是一種含有凝析物(油)的氣體,這種氣體冒出地面後,由於溫度和壓力的下降,會析出液態凝析物,它是一種輕質的、淡黃色液態烴,稱為凝析油。

(3)煤層氣:也稱煤型氣,是指煤在煤化過程中變質作用階段所形成的天然氣,是賦存於煤層中的自生自儲式非常規天然氣。煤礦開采過程中不時湧出或爆炸的瓦斯,就是煤層氣。在實際應用中,有人也稱之為煤成氣。從真正意義上講,煤成氣是指煤或煤系有機質在天然熱力作用下生成的熱解氣,多聚集於煤層之外其他儲層中。

煤層氣作為一種新興、潔凈、高效的能源,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開發利用。世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煤層氣潛量巨大。就目前所知,在世界發現的26個最大氣田中,有16個是煤層氣氣田,其最終探明儲量佔26個最大氣田總探明儲量的72.2%。煤層氣將成為今後世界上開發的最主要能源礦產之一。

近年來,隨著潔凈煤技術熱潮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煤炭地下氣化就是將處於地下的煤炭進行有控制的燃燒,通過對煤的熱化學作用而產生可燃氣體的過程。這種人為的使煤產生的可燃氣不屬於天然氣范疇,但對煤的潔凈和充分利用以及替代天然氣資源具有變革性意義。

(4)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能源,預計40年或50年後將大部分替代行將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是由碳氫氣體(主要是甲烷氣)與水分子組成的一種冰狀固體物質,在低溫(<10t)、高壓(>10 MPa)下由有機質形成並儲存於深海底之下的淺層沉積物孔隙內,大陸上永久凍土帶也有大量天然氣水合物。據估算,其資源量為(1.8~2.1)×1016m3,相當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總資源量的兩倍,其總量之大足以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世界開發利用的潛在能源。

(5)無機成因氣:泛指在沉積作用過程中捕獲的氣體、岩石受熱分解以及遭受變質後的脫氣、岩漿析出氣等各種無機成因的天然氣。形成氣藏的主要是CO2氣。

三、油氣藏和油氣顯示

1.油氣藏的形成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它的形成首先要有產生大量油氣的生油(氣)岩(烴源岩);其次要有具滲透性的儲集岩,以容納從生油岩中運移出來的油氣;第三要有儲集岩與非滲透性蓋層或其他遮擋因素所組成的圈閉,以捕捉和聚集油氣。

(1)生油(氣)岩:指可能產生或已產生石油(氣)的岩石。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地層叫生油(氣)層。在一定地質時期內所形成的生油(氣)岩與非生油(氣)岩的岩性組合,叫生油(氣)岩系。生油(氣)岩都是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岩,以暗色的泥質岩和泥晶碳酸鹽岩類為主。世界上所有大型油氣田差不多都和泥岩、泥灰岩密切相關。在實際工作中,要准確地鑒定或定量地評價生油(氣)岩,通常要進行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及有機質轉化指標等方面的測試和研究。

(2)儲集岩:指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石。由儲集岩構成的地層,稱儲集層或儲層。儲集岩必須同時具備良好的孔隙性和滲透性。砂岩的孔隙度高,並且滲透性能好,因而是良好的儲集層。其次為石灰岩和白雲岩。裂隙發育的頁岩、變質岩和火山岩也可以作為儲集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99%以上儲集在沉積岩儲層中,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儲集層為主。碎屑岩儲集層包括砂礫岩、砂岩、粉砂岩及未膠結或膠結鬆散的砂層;碳酸鹽岩儲集層的岩石類型主要為粒屑灰岩、生物骨架灰岩等。

(3)蓋層:指位於儲集層之上,能對儲集層起封隔作用、阻止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組成蓋層的岩石為不具滲透性的岩石,如泥岩、頁岩、蒸發岩。其中,泥岩和頁岩蓋層常與碎屑岩儲集層伴生,而蒸發岩蓋層則多與碳酸鹽岩儲集層並存。

(4)油氣的運移:有機物質轉變成油氣只是提供了形成油氣藏的物質來源,只有使分散狀態的油氣經過運移而大量聚集後才能形成油氣藏。油氣的運移就是油氣在地殼中因自然因素引起的移動。引起油氣運移的動力因素有:上覆沉積負荷不斷增加,導致壓實作用而形成流體運動;由於埋藏深度增加,在溫度升高的熱力作用下,流體膨脹造成流體運動;其他動力因素,如粘土礦物脫水作用、毛細管作用、水動力作用等。油氣從生油(氣)岩中向外運移的過程,稱為初次運移。油氣脫離生油(氣)岩後在儲集層內運移,稱二次運移。只有當儲集層具有一定的傾角以及構造運動形成圈閉時,儲集層中的油氣和水才能在動壓力、重力及水力等因素作用下繼續向岩層上傾方向運動,直至遇到能捕獲油氣的圈閉,油氣聚集起來形成油氣藏。

(5)圈閉和油氣藏:圈閉亦稱油(氣)捕,指能阻止油氣在儲集層中繼續運移並將其聚集起來的空間場所。圈閉必須具備儲集層、蓋層和一定的遮擋(或封閉)條件。根據控制圈閉形成的地質因素,圈閉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圖10-4):Ⅰ類為構造圈閉,為儲集層在褶皺和斷層作用下形成的圈閉,包括背斜圈閉、斷層圈閉、裂縫性圈閉、刺穿構造圈閉;Ⅱ類為岩性圈閉,為儲集層岩性橫向變化造成的圈閉,包括透鏡體圈閉、岩性傾向尖滅圈閉、生物礁圈閉;Ⅲ類為地層圈閉,是一組不滲透性岩層,不整合覆蓋在具有儲集性岩石上面造成的圈閉,包括不整合圈閉、潛伏剝蝕突起圈閉。通常最重要的圈閉是背斜構造,油氣常聚集在背斜的頂部。

圖10-4 圈閉的類型及油氣藏類型示意圖

聚集了一定數量油和氣的圈閉,稱油氣藏。如果圈閉中僅聚集了石油,稱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氣,稱為氣藏。儲量可供工業開採的油氣藏,稱為工業油氣藏。一個地區,只有具備生油層、儲油層、蓋層、圈閉等基本條件,並且油氣經運移進入圈閉聚集,才會形成油氣藏。

2.油氣顯示

油氣顯示是指石油、天然氣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頭,有時也包括鑽井岩芯或礦井巷道中見到的含油氣跡象。其中,石油衍生物是指由石油演變而來的一系列有機礦物。常見的宏觀直接油氣顯示有:由地下沿斷層或其他通道向上運移而透出地表的液態原油,稱為油苗,隨地下水滲出或隨泥漿湧出,呈薄膜狀浮於其表面者,稱為油膜;氣苗通常在水中或泥漿中呈連續或斷續的氣泡冒出,有時從土壤或岩石中直接溢出,並可嗅到特殊的氣味,甚至聽到嗤嗤的響聲;被液態原油浸染的岩石通常為砂岩,含油砂岩分為油砂和油斑,油砂指全部被原油所浸潤的砂岩,油斑則指局部被原油浸染的砂岩;地下高壓的天然氣挾帶地下水、泥砂、岩塊噴出地表,所攜帶的泥砂等固體物質在溢出口形成錐狀堆積體,即泥火山,實際上,泥火山是氣苗的一種特殊形式;地表岩石含有石油瀝青礦物(地蠟和瀝青)屬於固體顯示。油氣顯示對油氣藏的調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四、油氣田和含油氣盆地

在地表同一塊面積下,油氣藏類型和數目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組合的,即存在著不同圈閉類型或同種圈閉的多個油氣藏。一般把受單一地質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積內油氣藏的總和稱油氣田。如果在同一面積下,圈閉中只聚集了石油或天然氣,則稱為油田或氣田。

含油氣盆地指有過油氣生成,並運移聚集成為工業油氣田的沉積盆地。含油氣盆地在其地質發展演化的某一時期為沉積坳陷區,在同一盆地內或若干生油期,有相似的油氣聚集過程。沉積盆地的基底可以是古老變質岩系或老的沉積岩層,其上有含油沉積蓋層。在橫向上常表現有分割性,隆起和凹陷相間。凹陷區往往是有利的生油環境,而隆起區則對油氣聚集非常有利。

發現和勘探油氣田首先要對該地區的含油氣遠景作出正確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有:①區域構造條件,含油氣盆地的內部構造特徵;②區域地層關系、生油層、儲油層、蓋層的組合條件;③油氣圈閉條件,尤其是構造圈閉類型和特徵;④油氣藏的保存條件;⑤油氣顯示。

Ⅱ 為什麼叫石油石油跟石頭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Ⅲ 地理中石油的標志是

◆——表示石油符號

▲——表示鐵礦符號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

Ⅳ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4)地理石油是什麼標志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Ⅳ 地理圖上自然資源的符號 ▲——表示鐵礦符號還有石油等等一大堆的符號..誰能給把圖給我呢

一般地圖冊前幾頁 都會有系統的,完整的

Ⅵ 鐵,石油,銅,炭在地理上的符號

據報道 科學家發現 海洋是個聚寶盆, 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天然氣、 煤、 鐵 、銅 、錫 、硫等. 目前陸地上的煤 、石油等礦藏, 由於長期開采, 已越來越少,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鬧「 能源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人類便把目光轉向海洋 ,致力於海洋礦柴資源的開發.

Ⅶ 煤鐵天然氣石油地理符號是什麼

煤(實心的黑色正方形)
鐵(實心的黑色等邊三角形)
天然氣(空心的等腰梯形)
石油(實心的黑色等腰梯形)

Ⅷ 中國石油標志是什麼

中國石油標志的圖樣為紅黃兩色構成的十等分花圖形。

標識色澤為紅色和黃色,取中國國旗基本色並體現石油和天然氣的行業特點。標識整體呈圓形,寓意中國石油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十等分的花瓣圖形,象徵中國石油多項主營業務的集合。紅色基底凸顯方形一角,不僅體現中國石油的基礎深厚,而且還寓意中國石油無限的凝聚力與創造力。外觀呈花朵狀,體現了中石油保護環境,創造能源與環境和諧的社會責任。



(8)地理石油是什麼標志擴展閱讀:

集團文化

重組改制以來,集團公司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努力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2001年,中國石油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十五」期間的十大工程之一。

2003年制定頒發了《企業文化建設綱要》,成立了企業文化部,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石油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石油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企業集團的重要措施,「文化強企」已經成為中國石油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體員工的共識。


Ⅸ 地球上的石油資源是怎麼來的真的是生物構成的嗎

有些人認為石油一般是由史前的海洋生物和一些藻類的變化形成的。經過長期的地理變化之後,這些有機物和淤泥開始在地下形成厚厚的沉積岩,然後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油頁岩。

當然,面對這兩種理論,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理論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只不過有些時候面對生物屍體形成實體的理論無法解釋,只能夠靠取非生物成有理論來支持。

閱讀全文

與地理石油是什麼標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