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地理尺度問題:誰能告訴我地理的尺度是如何劃分的
首先 地理分區的標准不一樣,所得的地理范圍也不一樣,關於中國怎麼分區,地理學家間有不同的觀點,其實他們都是正確的。我們地理教科書只是選擇了其中一種較明了易懂的分法。
地理尺度是指在區域的范圍內進行的景觀規劃,是從區域的角度,區域的基本特徵和屬性出發,基於規劃地域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區域景觀規劃著眼於在更大范圍內,從普遍聯系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出發,研究某一點(譬如城市)與周圍的環境的關系,以及周圍環境條件對城市的影響,從而更加科學、嚴謹、系統地規劃區域景觀。區域景觀規劃概念的提出應該說是對區域規劃和景觀規劃的內容的有力補充,區域景觀規劃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區域景觀規劃是更大范圍和尺度的景觀規劃,有價值的區域規劃應該從對人類的需求和景觀的理解開始。因此區域規劃,區域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對土地利用和景觀的不同層次上的規劃。是指在區域的范圍內進行的景觀規劃,是從區域的角度,區域的基本特徵和屬性出發,基於規劃地域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
主要分區:
【地理地形單元分區】 指 一個比較獨立的地理地形區。比如:
華北平原區——他包括 海河平原、黃河平原、淮河平原,華北平原也叫做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所涉及的省區就比我們所說的華北五省市(京津冀晉魯)的范圍大。這樣的還有很多,
再如,青藏高原區,要比青藏地區范圍大,青藏高原包括四川西部,而青藏區是行政上的,指西藏青海。等等很多。
【經濟地理分區】指 按照經濟發達程度、交流相對聯系密切程度 所劃分的區域
如 我國的 東中西部劃分
再如, 內蒙古 橫亘我國北部,在地理方位上,既處與西北、華北、東北、三個地理地區,經濟聯繫上。內蒙古東部與東北區聯系密切,屬於東北經濟區,但我們習慣上說得東三省就是行政上的,你不能說東北四省區吧,因為內蒙古只有一少部分位於東北。
同樣內蒙古中部與華北聯系密切,但行政上不能說內蒙古是華北省區,同上理由。
內蒙古西部與西北聯系密切。
等等……經濟地理分區是復雜的,現在說看到的很多什麼華東五省一市之類,既結合了經濟地理又聯系了區域地理(位置),所以版本就多了。
【四大地理分區】既樓上說的 北方區、南方區、西北區、青藏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 自然地理界線
【區域地理】華東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
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 、內蒙古 部分)
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內蒙古部分)
西南地區(【大西南】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傳統的西南】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部分)
台港澳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
東北地區:地理上包括內蒙古高東部,東北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三江平 原,黑龍江水系,松花江水系,烏蘇里江水系,遼河水系,鴨綠江水系。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 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
華中地區:中國中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華東六省一市」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金門縣)和上海市。
華南地區:中國南部地區的簡稱。華南三省(區)包括: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義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澳門。
西南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區)一市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
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 西北五省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烏海市)
江南: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西南部、福建北部
江淮:長江到淮河之間的區域:蘇皖中部、河南南部 黃淮:黃河到淮河之間的區域:山東南部、河南中南部、蘇皖北部
渭水流域: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
漢水流域:陝西南部、湖北的長江以北
西北東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 西南東部:雲南、貴州、四川 四川盆地:四川東部、重慶
雲貴高原(雲南、貴州的高原部分) 青藏高原東部:青海東南部、川西高原、西藏東部 沿海:靠近海的陸地
按經濟概念劃分中東西部:
西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重慶內蒙古廣西12省區
東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1省區市
中部: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本來東北的吉林黑龍江也屬於中部,因中央提出「振興東北」戰略,從中部劃出)
㈡ 地球科學的研究尺度是什麼
這個范圍比較大。大地構造學把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岩石礦物學里經常在顯微鏡下觀察毫米級別的礦物,這些比較常見;在一此結晶礦物研究里還有更小的尺度的。以上是地質學的,地球科學實還應該包括地理學、遙感、地球物理。另外,在地球科學的研究里還可以關注一下垂直面上的尺度。
㈢ 水文地質觀測尺度
描述地下水的學科——水文地質學也有大、中、小三種尺度之分,大尺度依據按氣候、水文地質、含水介質、地形、地貌類型等條件綜合後進行分區,如西北內陸乾旱區、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黃淮海沖積平原區、丘陵山區和岩溶區等,區內往往包含有多個生態景觀類型或生態系統;中尺度通常是指區域地下水系統,如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統、柴達木盆地地下水系統等;小尺度通常指某一小型河流形成的洪、沖積成因的地下水系統。
長期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學已有成熟、規范的觀測空間尺度。新中國成立50餘年來,先後完成了1∶100萬、1∶50萬全國性的水文地質普查。除青藏高原的部分無人區外,1∶20萬水文地質綜合調查調查范圍幾乎涵蓋全國。在一些重要城市還進行過1∶1萬~1∶5萬的水文地質詳細調查。上述各種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均提供了相應的報告和綜合圖件,刻畫、描述了調查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系統空間分布以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狀況,可基本滿足不同尺度的生態調查和研究對地下水因素觀察尺度的要求。近些年來,我國已開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統,並逐步得到完善,已有中、小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數字地形模型(DTM)基礎上建立的數字地形圖,使水文地質學及其相關問題可以做到可視化和定量模擬。
地下水系統往往與地表水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轉化,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大的江、河流域中往往包含著許多地下水系統,在中、上游地區,大多數情況下,地下水向河流排泄,成為河流徑流量的重要組成;在下游地區河流對地下水進行補給。例如:黃河徑流途徑五千餘千米,流域內涵括多個自然生態系統,植被類型復雜多樣,群落特徵復雜,數百個不同介質類型的地下水系統與河流水力聯系密切,構成一個巨大而有序的地表水-地下水-植被生態系統。
黃河主要支流河段上均設有水文站監測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數據,並且流域內的縣、市氣象站也不間斷地採集降水量、蒸發器蒸發量等氣象數據。國內其他地區也相似,水文和氣象觀測網所提供的數據,基本上可滿足水文學和水文地質學大、中尺度描述和預測的要求。但在西北偏遠地區控製程度還比較差。
㈣ 什麼是地理中的空間尺度思想
地理空間
簡介:地理空間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數量及行為在地理范疇中的廣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態、結構、過程、關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時在「暫時」時間的延續(抽象意義上的靜止態),討論所表達出的「斷片圖景」。地理空間的研究是地理學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內容:
①地理空間的宏觀分異規律與微觀變化特徵;
②地理事物在空間中的分布形態、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特點;
④地理事物在空間中所表現的基本關系以及此種關系隨距離的變化狀況;
⑤地理事物的空間效應特徵;
⑥地理事物的空間充填原理及規則;
⑦地理事物的空間行為表現;
⑧地理空間對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問題;
⑨地理事物的空間特徵與時間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間的優化及區位選擇的經濟價值。
㈤ 地理中什麼是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區域名稱
從物理學觀點看地理問題,我們從受「干擾」的可忽視性,可以把地理學的不同尺度劃分。王錚在《地理科學導論》中寫道:在地理學分析中,尺度選擇並非是任意的。我們認為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球觀的,如地球表層系統、地緣問題、全球環境演變等。球觀問題是唯一的,一般講它的時間尺度≥102年,空間尺度≥103公里。球觀問題一般只能發展學說,因為沒有第二個例證來檢驗『模型」或「理論」。第二級是宏觀的,如區位現象、景觀生態現象,這一級現象是大量的可重復的.因此盡管個體之間有差異,但可以有統計規律,可以忽視細節。它的時間尺度約為10^-1~10^2年,空間尺度為10~10^2公里。地理學的理論,如區位論、景觀生態學說主要是針對這一層次的。局地觀的時間尺度約為旬到年,空間尺度約為10^1一10^3米,但也不盡然,其主要特徵是認為對象既有統計性也有唯一性,如土地問題,景觀系統分帶現象、河道演變、海岸的年周期性侵蝕進退。它的系統性特別是巨系統性(復雜類型大量單元構成)顯著地突出,因此,系統分析最適合於這一層次的現象。微觀的地理分析本質上已經不針對或不完全針對地理現象,如大氣湍流及其產生的污染擴散、地氣系統熱交換、人口增長與就業問題,但這類現象又是局地地理現象的基礎,同時正確的局地系統模型必須藉助微觀分析才能科學地建立。因此,地理學家不得不朝前跨出一步,注意純物理、純化學、純生物、純經濟性質的現象。誠然,這種注意更多地是從地理系統性或綜合性的角度去抽取特性和動力機理,識別局地觀的模式。沒有微觀的觀念,可能給其它層次的地理學分析帶來不可越逾的障礙。微觀觀念帶來了地理學理論的開放性,因為微觀分析的理論或定則,幾乎全部來自其它專門的學科,地理學者僅在應用它們時起到了綜合提純的作用。出書的1993年我還沒有認識求出中觀問題,另外球觀問題認識也不足。希望新版中改進。於球觀問題,是科學發展從地理學角度提出的經濟學問題和自然科學問題。人類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點,就是人類可以干擾世界了,人的經濟行為已經改變這地球。在經濟學領域,這時人類發現資源的有限性,資源有限性是地理學為經濟思想帶來的新貢獻。有人說,經濟學不是已經說資源是「稀缺的」嗎?稀缺性不是有限性嗎?我說不是的或者准確的講不完全是。Samuelson的《經濟學》(16版)對它的理解是」不能無限量生產出各種物品「使」人們擁有一切想要的東西「,因為這個生產企業要花費成本支付職工的健康保健。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說法,稀缺是有價值的根源,叫」勞動創造價值「。凱恩斯懂不懂稀缺性,當然懂,正是懂他才提倡刺激消費來解決就業問題,刺激經濟增長。因為消費就會刺激生產,稀缺性決定生產需要勞動,需要資源,於是就業就解決了,資源開發活動興起了,經濟增長了。可是在全球尺度下,消費越多,資源耗損越多,增長就越接近極限。凱恩斯在宏觀經濟學學中,沒有考慮有限性。可見球觀的資源有限性概念沒有出現在宏觀經濟學中。地理學在長期的發展中清晰地認識到了資源的有限性,這就為地理學豐富經濟學提供了科學概念。球觀問題,不僅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表現出來,而且在經濟地理中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一個國家、一個一個區域的獨特性,在經濟沖擊下各自有自己的響應行為,因為區域的結構不一樣,演化的路徑依賴不一樣。新經濟地理學或者地理經濟學的做法,想抽象統一模式,象氣象學一樣,不可能解決全球問題。從地理學分離出去氣象學最後從她的母體學科地理學吸收了新概念,發展出了更全面的大氣科學或者說地球系統科學,地理學與經濟學結合也要發展出一個新的學科,至少在廣義的區域科學內部孕育著這樣的學科。由於可持續發展問題揭發了資源有限性的作用,經濟地理學正在面臨著一場創新,自己創新,學科發展,讓其他學科創新,自己毀滅。參考網頁: http://www.plansky.net/bbs/archiver/?tid-5198.html
㈥ 什麼是地理學上中小尺度
所謂的地理學上中小尺度,那就是說在上地理學的時候,所有使用到的比例尺分為上刻度和下刻度,還有鍾刻度
㈦ 地理學中的 尺度是什麼意思
尺度——學習進度、海拔高度、比例尺、掌握課本知識的力度...都是學科中的「尺度」。
㈧ ,地理課本上的不同尺度是什麼意思不同尺度
尺度是我國古時候的數理術語,相當於「尺寸」「尺碼」。中學地理課本上所說的【不同尺度】,是指地區的等級差別(有數理上的大洲和大洋,也有文化上的地區和國家,還有政治上的省市區,還有自然意義的地形氣候區。地理的許多概念都有一些相對應有區別的輔助性概念,這些概念上的區別,往往反映了【尺度】的不同。
例如:【大陸-島-嶼-礁】;【國家-省-區-市-縣-鄉-村】;【亞洲-東亞-日本-九州島】它們都是【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
㈨ 區域空間尺度是什麼
地理中的區域可大可小!所以對區域空間尺度的定義沒有絕對的!比如經緯度,山脈,或抽象中的等降水量線或是等高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