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便於理解古詩有哪幾種好辦法
首先,了解古詩的背景知識,例如,作者,時代,生平,思想。
然後,了解古詩的基礎知識,例如,標題,字義,句讀,主旨.。
接著,了解古詩的延伸知識,例如,風格,流派,影響,傳承。
仔細體會古詩的意境,意象,情感,韻律,藝術手法,藝術特色,煉字煉句等.。
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品味,感悟,升華。
解讀古詩,正如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看外在,也要看內涵。
解讀古詩,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終,還要選擇值得的,去付出行動。
解讀古詩,就像與作者和所處的時代對話,詩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風含蓄,都和他當時的情境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一首詩,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一本詩集,把握一個時代.。
解讀古詩,最怕的就是斷章取義,只尋訪美詞佳句,卻忽略了古詩通篇的意義,也忽略了一首詩只是作者某一階段某一瞬間的表達,不要因為某一句,就妄下論斷。
詩無達詁,名家翻譯註解,不一定能夠道出詩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夠達到讓所有讀者滿意的程度,所以,詩似乎更適合獨自品讀、玩味,一時一處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觸,何況飄渺蘊藉的文字呢?
說了這么多,要解讀古詩,似乎無從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隨,既然詩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緣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
例如,因潦倒而生懷才不遇之感,因遭貶而作憂憤之訴,等等.理解了成詩背景,我們大體就可以領會古詩的大意。
我還有一點建議,就是可以作本類文學中的比較文學。
例如把幾個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對比,把同一個作家同類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選取某一角度,做對比,以此類推,以至無窮,能夠對以往的註解和權威的觀點,有新的見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論證充分,沒准你也能成為學術大師.我這就是一個小小構想,怕見笑於方家,還是說歸正題。
Ⅱ 我們在讀古詩詞可以用什麼方法來理解意思
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新課標中,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深入學習研討。原課標「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數量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古詩文作為新課標重點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情懷。
課標和教材關於詩詞欣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點:
①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②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③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④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⑤能品味詩歌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在今日頭條大會上分享如何欣賞古詩詞時表示:詩詞是古人表達個人情懷的一種方式,我們在面對古詩詞時,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通讀一遍,就能大概了解它想表達的大概意思了。
一、先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
盛唐時期,邊塞戰爭和田園山水題材的詩詞比較多,有「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高適,也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的王維,更有「詩仙」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而到了晚唐時期,社會混亂,政局逐漸走向崩潰。影響到晚唐詩所表現的是一種帶有濃郁感傷情緒的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言語中」-杜牧。因此,在學習詩歌的同時,要求我們對歷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
二、通讀詩歌並體會作者感受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結晶,也是漢語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精華。在拿到一篇陌生的古詩詞後,通讀一遍,認真體會才能明白其語言中表達的深意。「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看似寫景色,在通讀完全篇後,也可看出作者是在表達內心的孤獨;「一方黑照三方紫,黃河冰合魚龍死。三尺木皮斷文理,百石強車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錢,揮刀不入迷濛天。爭瀯海水飛凌喧,山瀑無聲玉虹懸。」這是李賀的《北中寒》,通過對北國冬日的景緻描寫,道出酷寒難耐的感受。
三、多讀古詩詞,培養自身的文化涵養
Ⅲ 怎麼樣才能理解一首古詩詞的意思
1、要踐行,可讀不懂怎麼辦?那就學!聽別人講總比不學好,自己學總比聽別人講好。學總比不學好,早晨學總比中午學要好!因此,從現在開始,拿起詩詞,一首一首自己鑽研。達到看懂一般的古文的水平並不需要多少功夫。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難。
2、那麼,我們需要做哪些熱身准備了?很簡單,《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這樣的暢銷書到處都可以買到。再買一本普通的《古漢語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有了這兩個東西就夠了。一個是學習的材料,一個是學習的工具。
3、有了這些東西之後怎麼著手?這是最麻煩的,也是最重要的。空洞的理論是沒用的。我下面通過具體的詩詞來講解如何學習,如何自主學習,如何針對普通大眾的自主學習。讓人們拿起一首陌生的詩詞的時候,能講出個一二三來。
4、我們許多在職老師,在講解詩歌時候,口若懸河,但卻文不對題,講了一大通學生還是不理解,考試的時候照樣不會分析一首詩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分析與講解不是從詩詞本身出發的,而是從資料出發的。
5、如果他們沒有對資料的充分佔有,甚至是豐富的佔有的話,他們自己能否理解我想是個問題。從這我們也可以歸納出詩詞鑒賞的第一條總原則:對任何一首詩詞都要從詩詞本身出發,而不要從資料出發,資料的作用在於驗證我們的理解,而不是從資料中去了解詩詞本身。反之,本末倒置。
Ⅳ 理解古詩的方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古詩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可以採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
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麼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藉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
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
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
Ⅳ 理解詩意的小妙招有什麼
一、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准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Ⅵ 怎麼樣才能很好的理解一首古詩詞
1.理解法
一首古詩詞,要理解這首詩詞的內容,了解詩詞的思想。這些內容都有一定的邏輯性,要將詩中的意思背記下來,到用的時候,再還原成詩詞的語言,這樣就比較好記了。
例如:「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希」這句詩,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難記住的。這句詩的意思是: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長頸子遠望寄意。
2.想像法
所謂的想像法,就是發揮想像力,來想像下詩詞中描述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這樣幫助記憶。
例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記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想像有一位衣著襤褸,但悠然自得的老人,在一排竹籬旁欣賞並採摘著菊花,他身後是輪廓清晰的南山。腦海想像出這樣的一幅圖畫,那麼這首詩在你腦海里就有不可磨滅的印象。
3.韻腳法
古詩都有嚴格的韻律,這是古詩對美學的一種回歸。在背記古詩的過程中,可以重讀韻腳。
例如:「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句詩的韻腳是韻母「an」,以此來深刻的理解古詩。
Ⅶ 怎樣更好的理解古詩文
可以看一下古詩翻譯是最好的方法,這樣的話,你就能知道古詩的大概意思,然後通過慢慢去解讀,感受一下它詩句的美麗,從而理解更多她的文章,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看一下作者的故事什麼的。也可以幫助你提高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Ⅷ 該如何精讀和理解古詩
十歲左右的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這時候可以開始精讀詩詞了。精讀詩詞很難,卻是詩詞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說背誦是種下一顆種子,那麼精讀、理解便是給予種子土埌、養分和生長環境。
精讀詩詞,對孩子平時的學習幫助也非常大。可以通過精讀詩詞,積累詞彙量,提升理解能力,還可以了解很多歷史知識,甚至是地理知識。
精讀詩詞,可以提升孩子的見識,可以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涵養,也可以從詩中學會很多為人處事之道。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寫道: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孔聖人也說過: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