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由於強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壩潰決、風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漲而泛濫以及山洪暴發所造成的災害稱為洪水災害;因大雨、暴雨或長期降雨量過於集中而產生大量的積水和徑流,排水不及時,致使土地、房屋等漬水、受淹而造成的災害稱為雨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
以工程續建配套為主,按設計標准擴建新建澇區內的排水溝道系統,修復和新建橋、涵、閘、站等建築物,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及時排除內澇,同時整治容泄條件,保證澇區內外排水順暢。
2、水土保持措施
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生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污染,美化、保護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1)為什麼會洪澇地理擴展閱讀:
洪澇災害防治之水利工程特點: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
水利工程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也是緊密相關的。規劃設計水利工程必須從全局出發,系統地、綜合地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為經濟合理的優化方案。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種影響有利有弊,規劃設計時必須對這種影響進行充分估計,努力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築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築物更為復雜。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隨機性,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面廣。
5、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准進行。
② 洪澇災害的成因
災害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
1、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等。
2、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洪水災害的威脅將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洪水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風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見、威脅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較大強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簡稱雨洪。
2、山洪:是強降雨後,山區溪溝中發生暴漲、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發性、雨量集中、破壞力強等特點,常伴有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等災害。
3、融雪洪水:主要發生在高緯度積雪地區或高山積雪地區。
4、冰凌洪水:常發生在黃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於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在氣溫回升時,低緯度河段上游先解凍,而高緯度仍在封凍,上游來水和冰塊堆積在下遊河床,形成冰壩,造成洪水泛濫;另外,河流封凍時也可能產生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是大壩或水庫突然決堤、潰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澇災又有內澇和「關門澇」之分。內澇是指超強度的降水來不及從河道中排出,形成積澇。
③ 地理我國洪澇災害典型地區及產生原因是什麼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④ 洪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洪澇災害的形成兩方面的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所以洪澇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例如,每年江河中下游地區都是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而該地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又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
洪澇大致上又可以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潰壩洪水。河流洪洪澇中影響最大、最常見,如果流域內暴雨長時間積蓄就會造成河流水位不斷上升,從而引發堤壩決口,造成地區重大損失,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傷亡。
⑤ 地理: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勢低平,不利於瀉洪
2、屬於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匯入多
4、上游地區對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
下遊河床抬高,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荊江河段尤為突出,素有「九曲回腸」之稱)
5、人們圍湖造田,縮小了湖泊面積,
湖泊的調蓄洪水的能力減弱
措施: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⑥ 形成洪澇災害的氣候和地理因素有哪些
1. 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 :季節性的區域強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徵、河流水系特徵、(支流特點、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節變化、植被分布。(氣候、地形、水系、植被)
2. 治理措施:
⑴加強防災措施的宣傳工作,增強防災意識;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觀測和預警預報機制;
⑶採取生態、工程和非工程的綜合治理措施。
⑦ 高中地理 洪澇災害的成因
季節性降雨分布不均,平原地形排水不暢,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
措施:退耕還湖,植樹造林,加固堤壩,清理河道等
影響: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洪澇災害往往給交通、電力供應、糧食供給等帶來不便,同時容易導致疾病傳播,最嚴重的影響當然就是危機人們的生命安全了。
⑧ 洪澇形成原因
洪澇的成因
洪澇災害具有雙重屬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經濟屬性。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每年2月中旬前後,歷來是長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際。長江委水文局總工程師程海雲介紹,三峽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庫流量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況下,持續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連日來,三峽水庫累計為長江中下游補水15億立方米。加上2月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陽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長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種不利影響提前得到緩解。
長江委水文局實測數據表明,長江上中游交界處的宜昌、中游的沙市和武漢,以及中下游交界處的大通水文站,這四大水文站的水位比年度最低水位分別高出0.2-1.6米,表明長江中下游已步出水情特枯、航運及沿江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最困難的境地。
「如果沒有三峽工程,長江中下游遇到目前的特枯水情就會更嚴重。」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金興平說,三峽工程去年蓄水至156米後,共攔蓄上游來水110億立方米,這已成為目前枯水時節的寶貴資源,使三峽工程具備了發揮綜合效益的「籌碼」。 (據新華社)2002年,長江中游局部地區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通過充分發揮水利工程作用,加強預測預報,科學調度,有效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
2003年,漢江流域發生較大秋汛,通過對丹江口水庫的精細調度,避免了杜家台分洪區的啟用,同時進行了洪水資源化的有益嘗試,保證了丹江口水庫的安全及汛後滿蓄,實現了上下雙贏。
2004年,在確保三峽水庫和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適時提高三峽水庫運行水位,充分發揮三峽水庫的調蓄作用和長江中下遊河道的行洪能力,既保證了三峽水庫的正常發電,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宜昌至石首的防汛壓力。
2005年,漢江流域發生1983年以來的最大秋汛,依託現代化的水雨情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科學調度,保證了丹江口水庫不超蓄、漢江中下游幹流主要站最高洪水位不超保證水位,適時利用杜家台洪道分流清除行洪障礙,實現了漢江防汛三贏。
⑨ 暴雨為什麼會形成洪澇
在我國每年夏季就會有不少地方出現洪澇,這種自然災害是無法避免的。形成洪澇災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洪水和雨澇兩種,都是由於來水量太大,排水緩慢導致的。會發生這種災情的地方通常是在南方氣候比較熱,到了夏天降水量特別多,當發生了持續大量的降水之後,暴雨就會把所有的地區淹沒。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大量的雨水導致海面或者河面上漲,這些上漲出來的水沒有地方可以去,只好倒灌城市形成了洪澇。
通過上面幾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突然發生的強勢暴雨維持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城市裡面的泄洪能力不足,大量的水沒有地方可以排泄,自然會造成洪澇。發生洪澇災害之後,所有人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隨便喝生水,這個時候水源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最好是加入消毒器凈化完全煮沸之後才能喝。家裡面使用的水井打開之後也不能立刻飲用,而是要把裡面的水全部都抽干凈,徹底清理。
⑩ 洪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洪澇災害的形成兩方面的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所以洪澇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例如,每年江河中下游地區都是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而該地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又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
洪澇大致上又可以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潰壩洪水。河流洪洪澇中影響最大、最常見,如果流域內暴雨長時間積蓄就會造成河流水位不斷上升,從而引發堤壩決口,造成地區重大損失,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傷亡。
從其發生的機制來看,洪澇災害有三個明顯的性質,即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復性。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並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同時,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洪澇災害不僅對社會有害,甚至能夠嚴重危害相鄰流域,造成水系變遷。並且,在不同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包括山區、濱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邊地區等。但是,洪澇並不是不能防禦的,雖然人們不可能根治洪水災害,但卻能盡可能地減小災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