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夏、冬季風的特點
夏季風:位於低壓南部的南亞、東南亞及中國西南一帶,盛行西南季風;位於低壓東部的中國東部地區,盛行東南季風。通常夏季風在3月初影響中國華南沿海,然後以漸進和急進兩種方式向北推進,7月到達黃河以北,為夏季風極盛期 七月夏季風
。9月初開始由北向南撤退,10月中完全撤出中國大陸。中國夏季風主要來源於熱帶和副熱帶海洋,含有豐富的水汽,故夏季風往往與降水密切相聯;到達各地的日期,基本上是這些地區雨季的開始日期。夏季風使我國東部植物雨熱同期。
東亞季風是影響我國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夏季雨帶位置的變化就受控於東亞夏季風的活動。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冬夏高低氣壓中心的活動和變化顯著,季風的影響強烈,是一個比較顯著的季風區:除新疆、柴達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賀蘭山和陰山以北的內蒙地區屬大陸性無季風氣候區外,其他地區均屬季風區。由於季風環流的作用,夏季風在高溫季節給我國廣大的亞熱帶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溫暖濕潤的氣候,使得這些地區的農業十分發達,最適宜種植水稻;而世界同緯度的許多地區(回歸線附近),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而不是季風的影響,多表現為荒漠或乾旱草原,如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大沙漠、南非的納米比亞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等。同時,由於季風在一年中存在冬夏交替和南北進退,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差異以及東部地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
冬季風: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著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
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亞歐大陸北方嚴寒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冬季風帶來的氣流寒冷乾燥,影響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主要來自東部和東南部遼闊的海洋,以溫暖濕潤的偏南風為為。夏季風帶來豐富的水汽,形成了我國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地區以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降水豐富,主要集中於夏季;非季風區受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乾旱。
我國的季風氣候很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例如冬季風活動強烈,就會爆發寒潮;夏季活動不穩定,帶來的降水時間分配不均,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
或許會對你有用!
㈡ 地理。熱帶季風氣候有什麼特點
熱帶季風氣候特點:1、終年高溫
2、降水充沛。一般在2000mm以上。
3、有明顯的干濕季。
4、降水集中在雨(濕)季。
5、降水來源主要是海洋上的暖濕氣流,降水受季風進退影響。
6、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
㈢ 地理特徵包括什麼
地理特徵包括:
1、自然地理特徵: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資源
2、人文地理特徵:人口、農業、工業、城市(聚落)、經濟、交通等等
㈣ 高中地理 怎麼判斷風向風速風的性質
風向:先判斷圖上的海陸位置,如果全是海,則看緯度按照大氣環流來記,一般是大陸東岸或大陸西岸,問你這個地方的風向,那麼,先分析季節,冬季海洋低壓,陸地高壓;夏季海洋高壓,陸地低壓,再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根據南左北右,四指合攏,手心向上,四指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大拇指自然與四指成45°,大拇指方向為風向,根據風的來源判斷風向。
㈤ 關於地理風的問題 求助啊
風的形成
簡而言之,自然界里,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有各種不同的風,但風都是空氣流動形成的(空氣從冷的地方吹向熱的地方)。
在沿海的地方,白天有海風,晚上有陸風。這是因為太陽照在地球上,白天陸地上的氣溫比海面上高,陸地上的熱空氣不斷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氣不斷地流到陸地上來補充,這種從海上向陸地的空氣流動形成了海風。而晚上,陸地上的氣溫下降很快,海面上氣溫下降很慢,因而海面上的氣溫比陸地上要高,所以陸地上的冷空氣以流向海面來補充,這種大氣的流動形成了陸風。
在山區,還有山谷風。白天太陽出來後,陽光照在山坡上,貼近山坡的空氣層溫度升高,熱空氣沿山坡不斷上升,而冷空氣就從山谷向山頂上升來補充,這種由上而下的空氣流動形成了山谷風。夜間,太陽已下山,山頂和山腰冷卻得非常快,因此,靠近山頂和山腰的一薄層空氣冷得也很快,而積聚在山谷里的空氣還是暖暖的,這時,靠近山頂和山腰的冷空氣就往山谷底流動,形成了山谷風。
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季多刮東南風,冬季多刮西北風,這是因為我國東臨太平洋,夏季受太陽的照射,大陸氣溫高於海洋,冷空氣由海洋流向大陸,因此刮東南風。而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低,大陸的冷空氣又流向海洋,所以多刮西北風。
不論是海風、陸風、山谷風,還是西北風、東南風,都是太陽的照射使地球上的大氣流動形成的。
風向的確定:如果空氣是從西方流向東方,稱為西風。其他的以此類推。也就是說,風向就是風來的風向。
㈥ 關於地理風的問題
(1)選B;(2)選B。
分析:(1)、根據氣流運動方向,在同一水平方向上1>4,3>2,因為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氣運動是由於氣壓差引起的;垂直方向上,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所以4>3,但是由於3處空氣向2處運動堆積下沉,才會出現2處向下到1處的運動方向。
(2)、要受到海峰的吹拂,就是要空氣從海洋吹向陸地。由乙圖知8時-17時海洋溫度低於陸地溫度,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高與陸地,空氣由海洋吹向陸地。
㈦ 怎麼看季風哪個季風又有什麼特徵(分開說)————地理
所謂季風;就是季節性的刮風,其主要原因海陸熱力差異引起。而氣壓帶與地球偏轉力為其移動提供動力。在北半球,地球偏轉力是偏右的,所以在冬季(即冬季風,也稱西伯利亞冬季風),西伯利亞生成寒冷的高壓,通過高壓鋒面圖,結合北半球的偏轉力及南移的氣壓帶綜合作用下,季風呈「S」型,在東北部刮西北季風到了秦嶺以南一帶就轉為東北季風。該季風主要特徵:寒冷乾燥,有大范圍的降水(降雪),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無法刮向印度半島,所以印度形成了熱帶沙漠氣候。
夏季西太平洋高壓下移至副亞熱帶高壓,因偏轉力影響及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也形成一個「S」性的夏季風,但由於來自於海洋大氣,會伴有大量降水,又由於受副高影響,所以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徵。在我國東南沿海叫東南季風,廣西,北部灣,雲南一帶叫西南季風。
另外,為什麼南半球不受季風影響?原因:南半球主要是海洋,陸地面積小,海陸熱力差異小,季風影響不顯著,但仍有季風氣候存在(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塔斯馬尼亞島均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㈧ 地理氣候類型及特徵是什麼
地理氣候類型及特徵:
熱帶沙漠氣候: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全年高溫,炎熱乾燥,極少下雨。
地中海氣候: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在南、北緯15°~30°之間,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季風氣候: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南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全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北緯35°~55°左右的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冬寒夏熱,年溫差較大,乾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在北緯50°~65°之間,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極地苔原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冬長而嚴寒,夏短而低溫,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熱的月份。
極地冰原氣候: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氣候:在中緯度地區的高原地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年氣溫差較小,日較差大。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速記口訣:
氣候特點真煩人,又說氣溫又降水。
地區分布真復雜,我是把它沒辦法。
同學們,不要怕,我幫你們來解決。
要記氣候十來種,特點分布有規律。
十度之間是熱雨,另外四塊不能忘。
馬達東部澳東北,中美地峽巴東南。
終年高溫又多雨,樹上葉子雨淋淋。
熱帶草原分兩側,一般不超回歸線。
主要分布在三洲,非洲澳洲拉美洲。
一年兩季均高溫,半年乾旱半年雨。
熱帶季風僅一片,南亞季風最典型。
夏季熱雨西南風,冬季熱干東北風。
二三十度是熱沙,大陸西部來分布。
炎熱少雨不用說,亞洲澳洲南北美。
亞熱季風有規律,大陸東部二三五。
全球共有四個區,亞洲北美澳拉美。
夏季高溫又多雨,冬季溫和又少雨。
三四十度地中海,分布全在大陸西。
夏季熱干冬溫雨,地中海區分布廣。
㈨ 在地理中風是如何形成的
中風在這里是指腦中風,也就是急性腦血管病。因其發病大多數比較急驟,故又稱「腦血管意外」,還常叫作「腦卒中」。 凡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和腦組織機能或結構損害的疾病都可以稱為中風。所以,中風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即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在這里一般指的是腦動脈系統的缺血或出血。 缺血性中風佔中風病人總數的60%~ 70%,主要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前者是由於動脈狹窄,管腔內逐漸形成血栓而最終阻塞動脈所致。後者則是因血流中被稱為栓子的異常物質阻塞動脈引起,例如某些心臟病人心臟內血栓脫落的栓子。不論是腦血栓形成還是腦栓塞,都可以稱為『腦梗塞」。有一些缺血性中風的病人是由於腦小動脈逐漸狹窄而最終閉塞所致,管腔內既沒有血栓也沒有栓子,這種情況也叫腦梗塞。此外,還有一些病人腦血管沒有真正堵塞,只是暫時缺血,也可以造成一過性腦損害的症狀,稱之為短暫性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或「小卒中」。 出血性中風佔中風病人的 30%~ 40%,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為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俗稱「腦溢血」,是由於腦內動脈破裂,血液溢出到腦組織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則是腦表面或腦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進入容有腦脊液的蛛網膜下腔和腦化中。 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都會造成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腦組織損害,因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神經--精神症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治癒後很多病人留有後遺症。因此,中風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
㈩ 在地理中風是如何形成的
風的形成乃是空氣流動的結果。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陽的熱量,但是由於地面每個部位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於是,暖空氣膨脹變輕後上升;冷空氣冷卻變重後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
風就是水平運動的空氣,空氣產生運動,主要是由於地球上各緯度所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不同而形成的。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強,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多、溫度較高;再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小,溫度低。這種高緯度與低緯度之間的溫度差異,形成了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使空氣作水平運動,風應沿水平氣壓梯度方向吹,即垂直與等壓線從高壓向低壓吹。
地球在自轉,使空氣水平運動發生偏向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這種力使北半球氣流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右偏轉,所以地球大氣運動除受氣壓梯度力外,還要受地轉偏向里的影響。大氣真實運動是這兩力綜合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