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商業地理學從多少世紀開始

商業地理學從多少世紀開始

發布時間:2022-05-11 02:31:33

A. 商業地理學的關鍵名詞

中國商業地理的記錄比較早,但是商業地理學研究究竟開始於什麼時間呢?有學者認為應該以西漢時期司馬遷纂寫的《史記·貨殖列傳》為序[1],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以《禹貢》作為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開端[2],作者以戰國時期作為研究階段劃分的起點。
1)商業地理學研究的啟蒙期(戰國時期~1840)
中國早期的商業記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其對九州主要產品給予了記述。其後的《易經》還通俗地說明了當時的商品交換的過程:「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西漢時期司馬遷纂寫的《史記·貨殖列傳》對中國及各地區的主要財物的生產、流通的自然稟賦、地域分工和商業中心也多有論述。但是這個時期的商業地理的論述多為物產地理結構的論述上,對物產的成因及其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剖析比較少,而且缺乏必要的商業地理理論,只能說是商業地理學的啟蒙時期。
2)商業地理學研究的形成期(1840~1949)
鴉片戰爭後,世界殖民地的開發及列強的商品傾銷活動,促使物產地理向商業地理邁進。同時由於改良派、維新派等的思想運動的影響,加上洋務運動、實業運動等促進了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發展,1910~1936年出版了9本影響比較大的商業地理學專著[3]。直到50年代,商業地理學的主要成績還僅僅主要體現在商業學校教材的出現和出版上。但是總體而言,這段時期的商業地理學研究范圍得到了較大的進步,商業地理學開始形成。
3)商業地理學研究的消沉期(1949~1984)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發展受前蘇聯的影響很大,當時前蘇聯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人文地理學,商業地理學重視不夠,同時這段時間後期也處於中國的文革時期。因此國內商業地理學進展十分緩慢,可以說研究成果鳳毛麟角,成果的影響力也不大,沒有能夠掀起相關的研究熱潮。整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商業地理學的消沉期。
4)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醞釀期(1984~1998)
中國商業地理學發展的春風開始於1984年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會的成立。1988年,中國商業地理學委員會加入了當年剛成立的國際地理學委員會,成為其中的成員。受國外商業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特別是受國外城市結構理論和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論的影響,在隨後的幾年中,有關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研究有一個小高潮。這段時間我國商業地理學出版了一些專著,研究層次一般集中於國家和地區。如楊吾揚等最先引進西方市場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對北京、華北地區若干城鎮的商業中心地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隨後中國學者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國內一些大城市進行研究,使商業地理學逐漸向城市內部商業活動研究轉移。其間也有相關的理論介紹,包括國外的商業地理學研究進展和方法、中國學者對商業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應用前景的介紹和探討。但後期的研究成果則比較少。總體而言1984~1998年有關商業地理學的論著在中國與年俱增,大約有70多種,研究視角開始有新的突破,因此作者認為其處於發展的醞釀期。
5)商業地理學研究的活躍期(1999~至今)
從1999年開始,商業地理學開始升溫,是發展的活躍期。主要標志就是這段時期相關的研究成果大增,公開發表的論文和博、碩士學位論文約有百多篇,而且還有數十種相關的著作。同時這個時期,商業地理學研究的視角也大幅度拓寬,而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商業地域結構和商業網點布局方面,向多學科交叉、計量地理、信息化等領域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商業地理學出現了新的研究熱潮,作為發展的活躍期基本上是合理的。 中國商業區位的研究,受新古典主義學派影響最大,因為中心地理論是直接關注商業結構的,較後兩種學派比較全面的提供了一個了解商業、零售及服務業的優勢和卓越位置的理論借鑒。當然利用後兩種學派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國內商業研究也是存在的。根據對中國相關論著的統計,以研究熱點突現的大致先後順序,作者對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領域的5個主要方面做以下評述。
1、商業區位與地域結構
1)宏觀研究
當1964年嚴重敏把克利斯塔勒(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介紹入中國之後,很快被中國學者引入到宏觀區域實證方面研究中去,如楊吾揚對北京、華北平原的小城鎮商業中心的研究。同時也有學者出版了一些商業地理學專著,但是這些研究的地域層次主要集中在國家和地區性上。如王希來、崔家立的《中國商業地理學》以中國商品生產地域的分布規律、商品空間位移的網路分布規律、商品銷售地理位置的區域組合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了影響商品生產地域分布的因素和商品流通空間形態的布局模式,但在內容上更多的是區域描述和分析。
陳福義對湖南省內商品流通及產品的地區分布給予的研究。楊吾揚等的《商業地理學-理論基礎與中國商業地理》則強化了包括商業地理學的發展、商業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及其與相鄰學科的關系以及商業服務業空間布局模式在內的商業地理學研究理論基礎的系統論述,但在主要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又重復了王希來、崔家立的工作。
隋錫山、湯勇的《商業地理學》強調了商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與矛盾,增添了理論、方法和應用等方面的專門性論證部分,但是理論方法體系還沒有形成規范。陸大壯主編的《中國商業地理學》沒有在理論和方法上重復以前的工作,而是在內容上強調了中國商業中心城市及其輻射經濟區域。
王希來、烏蘭主編的《商業地理學》一改以往類似教材與經濟地理教材內容的弊端,專門以商業經濟活動的布局或空間組織為主體,在研究范圍上進入中觀地域乃至微觀。同時,該書匯總了中西方商業地理學在理論的成果,結合了「數量革命」分析方法,轉移到城市內部空間商業街和商業小區的布局研究中,並首次涉及到不同商業業態形式在城市商業布局中的一般特點(仵宗卿.北京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之後商業地理學理論開始向專項領域和區域方向拓展,如石憶邵對中國農村集市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在宏觀商業地理研究中,近年來商業市場地理研究逐漸升溫。如石憶邵曾闡述了中國集貨市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和地理分布差異,指明了市場布局和管理是科學運營商業市場的兩個著力點,也有學者對地方市場的歷史演變給予類似的研究。之後又對商業市場群落的形成發育、特點、演化機制等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進行研究,得出市場群落與區域產業、企業群落、城鎮網路、市場體系和城市規劃等有較大關系,並指出市場規劃、市場管理和建設在商業市場合理分布和經營中的重要性,並得出商人的可持續發展才是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在對商業市場研究的同時,也有學者對商人的地域遷移感興趣,包括商人的人口特徵和空間分布、流動的原因及特徵等,並探討了流動商人對當地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2)中觀、微觀研究
1984年有學者開始利用「中心地理論」對大城市內部商業服務地理給予分析,列出了商業中心的總便捷度指數,並首先對北京商業中心區給予5級劃分。同年寧越敏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對上海市區中心進行分類,進而探討了各類商業中心的結構、規模、等級及其相互關系,認為商業中心區成因,城市各部分發展的時間和功能、人口密度、地點接近度與地價、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居民收入分布等5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受其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影響,1980年代有學者分別對廣州和長春的商業地域結構進行了探討,對城市商業空間分級和空間分布差異進行了實證研究,不過他們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商業中心的一般景觀,強調了大型商場、大飯店和大賓館在接近商業中心中的作用,並有意識地將商業中心與中心地理論六邊形模式結合起來。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學者又繼續對北京、昆明、廣州、上海、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商業服務業地域結構進行了實證探討,探討不同歷史和發展背景下的城市商業地域結構的特徵,如北京大學仵宗卿的博士論文,他構建了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的框架和技術方法路線。首次建立了商業活動多維度分類體系,重構Parato公式,建立了「均衡度」和「結構容量」商業活動單位規模等級分布雙向指數。而且考慮到了城市居民出行行為等方面,為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開辟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在中國學者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也有部分外國地理學家到中國介紹國外相關理論和發展情況,如1988年法國波爾多大學地理系的皮埃爾·巴赫在昆明人文地理專題講座中對城市中心及其演變的闡述,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商業地理學中的中心商業活動情況。之後學術界翻譯了大量外國相關的文獻,包括法國、日本、英國、美國的商業地理學發展進程與出現的新現象。同時通過學習和國際交流,向國內介紹了相關的西方商業地理學的研究進展與特點。受西方理論的影響,有學者提出了區位論、數量地理和行為地理理論和方法在商業服務業的網點設置中給予利用,並指出了以後中國的商業地理學研究的一些方向,同時有的學者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商業地域結構和理論前沿等方面的研究,在商業結構調整、GIS在商業地理的運用以及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對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實證上,雖然重復研究的內容比較多,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出現。如有學者利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對上海商業空間結構和北京市場變遷給予分析,提出了不同歷史時期市場空間分布的中心地結構的演變和當時影響市場區位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學者的研究在認識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同樣是北京市的商業中心地結構,高松凡(1989)嘗試將中心地論運用到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去,傾向西單、王府井作為兩個平等的一級商業中心來構建正六邊形,而楊吾揚(1990,1994)則強調了故宮博物院對當代商業服務中心的影響,指出了西單、王府井和前門三個一級商業中心是相對的一級中心,事實上的中心在故宮博物院,因此得出了不同高松凡的商業中心地等級結構模型。也有學者把計量地理學方法用到研究中,如對人口和商業分布模式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受數量地理學派影響的商業空間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由文字描述轉為數據處理,運用統計學和數學分析方法去分析和說明問題;其次是研究結果有一定的預測性,但是抽象化的研究方法又容易使研究脫離了城市發展的實際,使一些學者迷戀於技術和邏輯理論系統。
隨著其他研究領域和學科的發展,商業地理學者敏銳的視角拓展了研究領域和方向。有的學者注意到了商業設施邊緣化[35]現象並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對中國商業郊區化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有學者進行了社區商業布局和經營的研究,還有的學者把商業空間與城市遊憩空間結合開發,實現商業和旅遊的雙贏。結合城市物流業的熱點研究,商業地理學者也加強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業的商業地域結構研究。在「以人文本」和「特色設計」等思想影響下,有的學者提出了商業布局應該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和注意內外部形態,針對中國商業用地比較混亂的情況提出了商業用地優化配置的考慮。
雖然以中心地理論導向的商業研究取得的成績比較明顯,但是其理論根源的不足也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中心地理論完全從理性經濟觀點出發,不考慮消費者行為的差異,只是從規模及設施功能數量出發劃分層次導致了理論的局限性;二是中心地理論認為中心地產生與存在來自於周邊地區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其發展也來源於服務地的發展,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方式造成了中心地理論的封閉性。因此,僅僅從商業區位來看,所研究的內容就比較單調。
2、消費者行為及對商業布局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開始,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組織的重要性逐漸為國外學者所認可。行為學派認為計量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了人在塑造空間結構的作用,強調了分析空間形態應該首先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考慮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組織的影響。80年代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行為學和心理學開始在商業地理學研究中得到運用。在理論方面,有人分析了城市消費特點與零售商業發展的模式的相關性,得出不同時期城市居民消費特點的差別對商業布局的影響。在實證方面,有學者結合消費者出行行為對廣州、上海等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充分考慮到了消費者本身特徵,包括人口特徵,如年齡、職業、學歷等的影響,並且對商業網點選址和零售業的發展提出良好的建議。還有學者把行為方法引入到農村市場研究中去,揭示農村市場消費者和商人的行為特點和偏好。1992年也有學者利用零售引力模型、熵最大化模型、相關分析、聚類分析等數量方法,集中對東北地區消費者行為地理進行相對系統的研究。同時有些學者也做了大量的實證性的消費行為調研。近幾年相關的國家基金項目也有類似的研究課題得到了支助。使行為學派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商業地理研究中呈現繁榮的景象。但受行為學派的影響,商業研究都是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的,認為商業空間層次結構不僅來源於經濟法則,還來自消費者行為及社會經濟屬性,這正是這個學派理論最大的貢獻,但他們把商業空間看成了一個自足的封閉的空間體系,忽視了外在自上而下的發展動力的影響,是行為學派研究商業地理的一大局限。
3、商業中的商圈理論及方法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大增,商業繁榮促使中國商業地理學進一步轉向實用。1992年在介紹日本商業地理學研究進展時,指出商圈是日本主要研究的兩個領域之一。於是商圈理論開始步入中國,但是影響較小。可貴的是有的學者開始提出了商業企業布局應該重視商圈理論的應用。早期商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圈的理論和方法測定上,理論上涉及到商圈的性質、功能,分析了商圈的構造和類型。方法上受空間學派的「計量地理」的影響,吸收了國外的幾種方法,如市場飽和度、雷利法則等等。在信息化發展的影響下,商業業態和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商圈理論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研究發展到利用GIS技術構件商圈分析的模型。有學者利用商圈理論對商業網點的布局進行試探性研究,如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業和零售網點布局的實證研究。但是目前有人將商圈與商區相混淆,即把商店的地理吸引范圍與商業集中的地理區域相混淆,不利商圈研究的發展。
4、中心商務區(CBD)的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始於1990年代初,又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中後期,研究學者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領域內。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中國城市土地是無償使用,土地的經濟價值規律和地租理論沒有能夠有效體現,因此這個時期CBD研究很少。改革開放後,受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的影響,特別是1992年土地有償使用開始,CBD地價飛速增長,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CBD將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加上受國外CBD研究,特別是R.E.墨菲、J.E.范斯、愛德華·烏爾曼和霍默.霍伊特的影響,開始從理論上探討中國CBD的發展機制、空間演化規律、中心商務區的交通組織等。同時也有學者對廣州、上海、北京、西安、重慶和杭州等城市的CBD功能特徵、結構成因、空間結構轉移及其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研究的技術路線比較相似。具有創新的是通過CBD典型區域的調查,通過計算中心商業高度指數CBHI和中心商業強度指數CBII來確定中國實際情況的CBD的范圍,當然不同城市這兩個指數也不一樣。也有學者對新舊商務中心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差異性給予探討,在方法上通過建模分析CBD的城市土地均衡價格結構。近年來規劃界對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區的結構空間、布局等進行了關注,同時也出現了介紹國外CBD的規劃與發展問題的論著為中國CBD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但總體而言,國內CBD的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缺乏對中國城市CBD特點的系統性的理論總結,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證研究的深度。
5、零售業理論及其網點布局
20世紀末中國加入WTO,作為入世的一個重要條件,必須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並按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等有關條款對待外商投資,這樣中國商業領域進入了一個新的對外開放時期。外國企業特別是國外零售業,如台灣的「好又多」,美國的「沃爾馬」,法國的「家樂福」等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加上國內大型超市以及原有的大型百貨業態等多種形式的零售業同台競技,最終促進了零售業理論和網點布局的實證研究熱潮。開始涉及到一般商業業態的經營組織及模式選擇、大型零售商場、零售商店的選址,零售商業網點的市場組織、發展規模及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等方面。後來受「計量革命」的空間學派的影響有的學者運用計量地理的方法從人口與商業網點的關系出發對連鎖超市等業態選址的銷售模型給予探索。期間也有學者對城市零售網點分布進行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學者對廣州、上海、北京、西安、蘇州、青島和哈爾濱等城市的商業網點空間布局和空間演進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受國內郊區化研究的影響,有學者開始介紹了美國購物城郊區化的現狀、特點及其原因,在這樣的影響下,學者注意到了如何適應郊區化的連鎖店的發展策略,並有學者對北京中心零售商業區的「中心空洞化」和重慶商業零售網點的離散化給予了一定的分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零售網點的郊區化,但是為其以後的國內零售業郊區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和案例分析。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手段的更新,零售業的電子商務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視。 1)中國商業地理學發展至今,基本上經歷了啟蒙期、形成期、消沉期、醞釀期和活躍期5個階段,經歷了由熱變冷,又逐漸升溫的過程。整個研究的歷史過程顯示出中國商業地理學處於一種波動前進狀態。商業地理學的研究視角也開始向多領域拓展,從最初的描述性研究,到簡單商業地域結構和布局研究向計量化、多學科交叉化、人文化等方向發展;
2)商業地理學從早期的宏觀(區域)視角開始向中觀(城市)和微觀(社區)視角轉變,但是研究得還很不足,特別是中觀方面更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3)商業區位,特別是城市內部的商業空間結構是商業地理學的研究主體,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的處於一種封閉的系統中,滯後城市經濟的開放性和消費者流動性的發展;
4)在實證研究過程中理論總結不夠,部分文章僅僅對商業地理現象給予描述,針對性不強;
5)商業空間研究與業態結合研究不夠,根據不同業態而細化研究其空間布局的成果不多。研究中過多沉迷於地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引用,缺乏商業本身經濟理論、公司經營和購物者行為方面的考慮,所以就其商業地理現象還論述得並不充分;
6)商業地理學研究的資料十分匱乏,首先是統計工作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統計指標,再則相關的資料也很少公布。商業普查工作做得不夠深入,商業活動的類型、規模、效益、區位等等都缺乏現存的資料,而需要研究者自行調研,增加了研究的成本和難度。 中國在經濟體制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區和城市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快,其新的特點和現象也層出不窮。商業地理學在這領域里有不可推卸的研究責任和廣闊的研究前景。
首先,傳統的城市商業區位和地域結構仍然是研究的熱點。這方面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城市商業地域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實證研究、商業網點特別是大中型的零售網點的分布和選址、社區商業和中心商務區(CBD)相關的研究方面上。隨著中國加入WTO,外國跨國公司的進入,中國商業業態特別是零售業業態逐步增多,從早期的百貨店、便利店發展到超市、倉儲式超市和大型商場等不同業態;如何迎接新時期的商業發展特點和在競爭中取勝,商業各業態特點、經營機制、商店選址和商圈等問題的探討就成為商業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其次,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新方法的運用。包括行為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交通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交叉、滲透的研究;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和信息化的發展,導致如何開發這種虛擬的顧客范圍,結合電子商務方面的內容也將成為一個研究熱點。隨著GIS技術的推廣,在商業布局與商圈分析方面也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再次,大城市商業郊區化或離散化的研究。國外郊區化主要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經歷了居住郊區化、工業郊區化、商業郊區化和辦公郊區化4個階段。目前國內已有學者提出中國大城市已有前兩種的郊區化現象出現。雖有學者已經對商業郊區化進行了試探性的研究,但很不深入;
最後,隨著全球化、國際化、區域化和大交通等的進一步發展,區域與城市物流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目前物流地理研究還相當缺乏,這為以後的商業地理學研究提供了較大的餘地。
商業地理學是研究商業活動地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商業地理學是經濟地理學的分文學科,是人文地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一,從學科發展過程來說,也是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它主要研究商業活動的地理分布;商業活動與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商業活動的空間組織或地域結構規律等商業活動的地域特點。商業地理學研究商品生產的地域分布、運輸條件、貿易和市場等商業活動的空間特點。

B. 人類地理學的學科體系

人類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C. 商業地理學的介紹

商業地理學(Commercial Geography)是研究商業活動地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商業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一,從學科發展過程來說,也是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它主要研究商業活動的地理分布;商業活動與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商業活動的空間組織或地域結構規律等商業活動的地域特點。

D. 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史

經濟地理學(Economic Geography)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布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
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徵、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
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
東漢史學家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市場。
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 到九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性地誌,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的地方誌也開始盛行,此後一千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誌超過一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里、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
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辟了新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論是分布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了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布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E. 經濟地理學的創始人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F. 地理thp分類是什麼意思

地理學[dì lǐ xué]
學科分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1]
中文名
地理學
外文名
geography
研究對象
地球表層
學科定位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
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
快速
導航
學科內涵研究對象學科特點學科體系學科研究學科應用重點學科高校地理學家
學科歷史
古代發展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網路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G. 工業地理學的工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發展,產生了深入了解各種工業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的需求,導致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的出現。代表性的著作有J.R.史密斯的出版於1925年的《工業和商業地理學》等。而經濟學家A.韋伯出版於1909年的《工業區位論》,則從理論、方法上研究工業企業最優區位,為工業區位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大大推動了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以後德國經濟學家A.廖什出版於1940年的《經濟的空間秩序》(英譯本名為《區位經濟學》),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區位論。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以後,國家提出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在全國合理配置工業的任務。蘇聯經濟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按國家的要求,在對蘇聯經濟區劃、區域規劃和建設大工業基地進行前期研究的工作中,逐步發展了具有充分基礎資料依據和科學理論方法的工業地理學。代表性著作有М.Б.沃爾夫的《俄國工業地理分布》(1927)和П.Н.斯捷潘諾夫的《蘇聯工業地理》(1955)等。 60年代開始後,由於工業生產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工業進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環境保護和城市化問題。此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加強,以及地域經濟集團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工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吸收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工業區位的理論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國D.M.史密斯的《工業區位,經濟地理分析》(1971)等。第二,加強了工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為此引用了投入產出分析、系統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代表著作是美國的W.伊薩德的《區域分析方法:區域科學概論》(1960)。第三,加強從技術經濟論證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角度進行工業布局的分析研究。代表著作是蘇聯的A.E.普羅布斯特的《社會主義工業布局》(1962)和A.T.赫魯曉夫的《蘇聯工業地理》(1969)。第四,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層次工業體系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國F.E.I.漢密爾頓和G.J.R.林奇主編的《空間分析,工業和工業環境》(3卷,1979、1981、1983)。
中國40年代就有少數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做過礦業和工業調查,並介紹國外工業區位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業地理學逐步形成獨立學科。經濟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通過參加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地區生產力布局和區域規劃,以及部門工業專題調查研究和城市規劃等工作,提高了研究工業布局問題的科學水平,在工業各部門從事規劃設計的技術經濟工作者和計劃工作者也對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研究范圍和發表的論著涉及工業布局的原則和方針,自然因素在工業布局中的作用,地域工業綜合體,運輸和工業布局的關系,工業布局技術經濟論證,鋼鐵、燃料動力、化工、輕工等工業部門的布局規律及其因素分析,工業與城市及工礦區的形成和發展的關系等方面。
18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歐洲地理學著作中關於各地物產、工業、農業的記述逐漸增多,但主要目的是服務於對外貿易。直至19世紀末,工業一直未成為地理學專門研究的對象。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
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發展,產生了深入了解各種工業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的需求,導致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的出現。
經濟學家韋伯出版於1909年的《工業區位論》則從理論、方法上研究工業企業最優區位,為工業區位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大大推動了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以後德國經濟學家摩什1940年出版的《經濟的空間秩序》,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區位論。
近代西方經濟學家美國伊薩德(W.Isard)、英國地理學家漢密爾頓(F.E.J.Hamilton)和林吉(G.J.R. Linge)等以工業系統與工業變化的時空體系與交互作用的觀點進一步開拓了該學科的研究領域。
20世紀40~60年代,蘇聯學者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 skiy)、普羅勃斯特(A.E.Probst)、赫魯曉夫(A.T.Khrushev)等發展了強調經濟區域與技術經濟方向的工業地理學,並特別重視工業地域組合類型、地區工業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各級工業體系的演變趨勢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工業生產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工業進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環境保護和城市化問題。此外,國家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加強,以及地域經濟集團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工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現代工業地理學在吸收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工業區位的理論研究;加強了工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並為此引用了投入產出分析、系統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加強了從技術經濟論證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角度,進行工業布局的分析研究;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層次工業體系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研究。
中國在40年代就有少數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做過礦業和工業調查,並介紹國外工業區位理論。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地理學逐步形成獨立學科。

H. 為什麼商業地理學比農業地理學早出現

在中國,2000多年前人們就注意到農業生產與地域條件的聯系,指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性。如《左傳》記載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禮記·王制》篇:「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禮記·月令》篇記述12個月的氣候狀況、生物物候變化及相應的農事活動。
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分地區評述了土壤種類、耕地等級、田賦收入水平、當地農特產品和水利狀況等。
在《管子·地員》篇(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上農》篇(戰國末期)、《氾勝之書》(公元前1世紀後期)、《齊民要術》(約533~544)、《王禎農書》(1313)、《農政全書》(1639)等書中,關於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思想有了更廣泛更具體的反映。
在西方,從古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普利尼(老)直到17~18世紀一些地理學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不同農業生產狀況的記述。
不過,所有這些著作中關於農業地理的論述都未成系統,也未形成理論。
而商業地理學是研究商業活動的地理現象和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領域內發展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商品貿易,就開始有關於商業方面的零星地理文字記載。如東漢班固的《漢書·食貨志》,對當時的人口、經濟、物產、交通、商業和城市的分布和地區差異等方面內容有詳細記述。
15世紀以後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歐洲國家的商品不斷大量對外輸出,吸引了歐洲許多學者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物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等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許多與商業地理有關的著作先後問世,大大豐富了世界商業地理知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關系日益擴大,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間的依存關系密切,經濟地理學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商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世界各國一系列經濟現象的綜合性研究。

I. 求助!!!求助!!

首先這里是動漫區呀,
《環球企業家》雜志很不錯
人文地理學簡介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一、人文地理學發展簡史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開始的。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2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二、人文地理學學科及研究方法的演變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三、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J. 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學科以它為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拉采爾和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區位研究。1899年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系。
城市地理學正式成為—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著1911年英國的格迪斯和法國的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
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為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
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規劃 工作。城市地理學也開始列入大學地理系的課程。
戰後的城市地理學廣泛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人們對環境作出空間選擇的感應、行為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間組織問題,產生了城市地理學的行為學派。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空間組織。
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城市綜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數量方法——應用數學方法加工處理反映空間關系的信息和數據,模擬空間關系的狀況和過程;行為科學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評價、直至決策的空間行為過程;系統分析方法——把城市體系作為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城市信息系統方法;空間抽樣調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閱讀全文

與商業地理學從多少世紀開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