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事地理區位
地理區位,就是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比如北京市的地理區位,可以是它的經緯度,也可以是它和周邊城市省區之間的位置關系。
❷ 區位經濟與市場地理位置哪個對公司發展影響更大
摘要 您好,公司位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對於您公司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優良前景哦!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可以節省運輸成本。二是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迅速打開市場,搶先佔領市場,這樣公司才可以迅速發展。
❸ 高一地理中的區位我看到一句話 說區位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一是「在哪裡」即事物的地理位置 二是「為什麼"
是這樣的,第一個是指本身的信息,第二個指它與外在的聯系,打個比方第一好比你第二好比你接近的社會人士(除你以外的人)舉個例就是假設這里有一個工廠(造紙)就應該認識到造紙需水,有污染性等特性在建造時,應建在有水源的地方,但是又不影響居民用水就建在下游
❹ 什麼是地理位置,它包括哪幾個概念,各舉一例說明
地理位置包括方位和經緯度以及與其他區域的界線和山脈方向的位置以及在政治文化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比如河北省邯鄲市,位於華北平原南部,太行山東麓,經緯度為北緯N36°37′31.61″, 東經E114°32′0.27″。是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交界區唯一的特大城市。邯鄲位於晉冀魯豫四省要沖、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區腹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為中國三大經濟圈所環繞,地處京津冀經濟區內,東進與長三角經濟圈相接,南下可與珠三角經濟圈聯系。
❺ 【高中地理、】地理位置與位置特徵區別是什麼呢
地理位置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一般分為絕對地理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是以其參考點的周圍事物進行確定。而絕對地理位置是以整個地球為參考系,以經緯度為度量標准。
位置特徵通常指該位置所具有的特殊性,包括
(一)經緯度位置特徵
(二)海陸位置特徵
(三)交通位置特徵
(四)與經濟中心的相關位置特徵,與資源富集地的相關位置特徵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究竟什麼是「區位」
區位是地理環境之間的位置有兩層含義:1地理位置(空間)2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❼ 地理位置的與區位比較
在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把區位說成是地理位置。嚴格意義上來看,它們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地理位置只是從客觀上顯示地理事物的存在關系。而區位就不只是表徵這些內容。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范圍人文之意,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出,其實人們更想表達的是區位概念。區位與地理位置相比,一個是上位概念,一個是下位概念,是人們在對地理位置認識下形成的概念。它一般在區域比較優勢當中來使用。區位一般是在分析地理位置基礎上,把握自然資源儲備狀況,經濟社會文化狀態上提出來的,是一個目標化的概念。從這點來看,地理位置更注重自然屬性的表達,而區位則是注重人文意義上的表達。
❽ 地理位置和地理區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比如某城市為什麼什麼空間地方,或者某事物存在某種聯系: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3,交通區位因素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區位選擇就是相對區位因素而言,意思就是說哪種選擇最好!
比如一個城市要中要建設一個工廠,具體建設在什麼方向好,
就是區域選擇
❾ 地緣與區位區域有何不同
這個簡單的說就是地理位置咯,靠近啊,比如中國與俄羅斯,就是屬於地緣關系才這么好,不過也不完全是咯,有關。地緣比地理的概念小的多,當然這是從地理角度出發的。區域嘛就是一個地理概念吧,比例說東南亞什麼東亞等等吧
❿ 雲浮的地理位置與區位條件
省委准備在八、九月份召開建設和諧社會的專題會議,為開好這次會議,省委要求省委、省政府班子成員都下去作專題調研,其中分配給我的調研題目是「如何抓好區域的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我這次就是帶著這個任務來雲浮調研的。一天多來,通過看幾個點,剛才又聽了真志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匯報,我感覺雲浮這幾年來,特別是新一屆領導班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雲浮的優勢,揚長避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雲浮經濟發展比較快,後勁比較強。經濟發展比較快,表現在2005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包括GDP、財政、稅收和外貿出口等增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後勁比較強,表現在去年全市引進了400多個項目,吸收70多億元的投資,在建項目有一大批,這些項目為雲浮今後的發展注入了後勁。當前雲浮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逐步成為投資的熱土,經濟發展處於上升的勢頭,大有希望。我有這么幾點體會:
第一,雲浮的特色經濟非常明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雲浮根據省委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要求,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創自己的特色經濟,這一點很明顯。一是利用雲浮的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園區,加快工業的發展。你們利用資源上工業,圍繞著資源創優勢,創出自己的經濟特色,打出自己的工業品牌,形成了幾大經濟板塊和支柱產業。目前石材、水泥、松香加工和以硫酸、鈦白粉為主的化工等幾大工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如雲浮的石材產業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從品種單一到多元化,目前已經匯集了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石材到雲浮來進行加工、銷售,成為廣東省甚至全國的石材加工集散地,很了不起。發展工業一定要結合實際,走自己的路子。與珠三角相比,雲浮在發展家電、電子等產業上沒有區位優勢,但雲浮有資源優勢,只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彌補區位優勢不足,也是可以富裕起來。所以,我覺得雲浮利用資源上工業是一個很大的特色。二是農業產業化很有特色。雲浮市有8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近二十萬農戶脫貧致富,很不簡單。尤其是溫氏集團通過發展畜牧業帶動了幾萬農戶脫貧致富,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面旗幟。還有通過省絲綢公司帶動了蠶桑產業的發展。雲浮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走在全省的前列,我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雲浮新興召開全省的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雲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上了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雲浮市注重投資環境建設,改善了區位條件。區位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山區的落後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偏遠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幾年雲浮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區位條件,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廣州到雲浮的高速公路已開通,下一步是建設從雲浮到梧州的高速公路,這是一條黃金大道;還有你們昨天帶我去看的,准備沿西江再建一條公路。這條沿江公路建成後,可以利用黃金水道發展經濟,大大提升區位優勢。雲浮的企業以生產資源型產品為主,市場在珠三角,運輸量很大,單靠公路運輸恐怕缺乏競爭力,還要充分利用西江的航運通道,充分利用水運來彌補區位的不足。除了高速公路、港口碼頭之外,從市到縣、縣到鎮、鎮到村的交通網路都建設起來了。路通財通,相信大交通會給雲浮帶來大發展。
第三,雲浮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把省委、省政府的「一保五難」政策落實很到位,工作很實在。雲浮是一個新市,財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雲浮還是盡一切力量把「一保五難」工作抓好抓實。其中有兩項工作就很有成效:一是你們克服了很多困難,解決了18萬人飲水難問題,去年省委、省政府在這里召開了全省飲水解困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了雲浮這項工作。二是雲浮的醫療保險、大病統籌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農村覆蓋率達到91.2%。前不久省政府也來雲浮開現場會。解決農村「一保五難」是農民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的問題,其他工作是錦上添花,「一保五難」工作是雪中送炭。昨天看的大梘村和紅營村,從縣到鎮、到村十幾公里的羊腸小道都鋪成了水泥路,對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大梘村原來進不去、出不來,路修好了以後,發展柑桔生產,使整個村20%的農戶購買了運輸車。生產條件改善了,農民就通過走種養加工的路子富裕起來,大梘村去年人均年收入達1萬多元。大梘村有些大戶一戶種柑桔三百畝,每畝賺5000元,年收入就達150萬元。可見無工不富,務農也未必窮。像大梘村和紅營村這么偏遠的村根本見不到茅房、土房,全都是兩層樓的磚瓦房、別墅。發展山區農村經濟就是要靠改善生產環境,搞開發性生產,選好主導產品,通過龍頭企業和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解決好農民的培訓和農產品的銷售問題。
第四,雲浮市注重抓好和諧社會建設。目前整個雲浮市很穩定、和諧,群眾安居樂業。這與雲浮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積極抓好矛盾的排查,特別是在農村實施「活力民主,陽光村務」工程,推進農村的民主管理工作分不開的。雲浮的信訪量在全省是比較少,群體性事件、上訪比較少,社會穩定、祥和。
第五,雲浮市重視抓好各級班子建設,尤其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雲浮把正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與實施「活力民主,陽光村務」工程緊密結合,注重推進工作重心下移,大力抓好基層班子建設,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紅營村就是個好例子。紅營村原來是一個後進村,經濟落後,矛盾很多,後來抓了班子建設,整個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農村一切工作的歸宿、立足點還是要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鎮村班子的建設。
當然,這些成績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但最根本的還是雲浮黨、政兩套班子的正確領導,得力指揮,工作到位。雲浮市委、市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特別是大力發展工業,因為沒有工業的發展,要經濟上台階、財政上台階和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地區的落後面貌是不可能的。現在取消農業稅後,財政的增長只能靠工業,工業不上來,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就沒有財政,沒有財政就沒財養政,政府很難運作。地方主要靠積極發展經濟,培植稅源來壯大財政收入。雲浮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還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所以提出要工業進園區,發展循環工業。另外整個班子很扎實、工作很到位,大家都實實在在地做。政績不是講出來、天上掉下來的,是干出來的。比如招商引資,就必須一個一個地做;抓「一保五難」工作就必須深入到農村,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我認為,雲浮為什麼能取得這些成績,最終還是歸結到市委、市政府。對雲浮今後的發展,我看要加大五個力度。
一要加大工業發展力度。尤其是要加大抓大項目的力度,包括高速公路、電廠和吸引大的外資企業到雲浮投資。在確保生態環境不受損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工業。只有工業上來了,經濟總量才能上來,稅收才能上來,財政的日子才好過。雖然雲浮近年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作為一個地級市來說,還是顯得財政比較薄弱。雲浮的經濟總量只相當於珠三角一個鎮的水平。去年雲浮的GDP才200多億,還比不上順德容桂鎮,容桂鎮已經達到300多億,稅收30多億。雲安縣一個縣的GDP30多億還是少,起碼要達到100多億,而且稅收要有20多億,財政日子才好過。所以,雲浮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發展的步伐。
二要加大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力度。農業、農民的問題講到底是農業龍頭企業問題,支持龍頭企業等於支持農業,支持農業等於支持農民。在中國,減少農民是必要的,但讓所有農民進城變成工人是不現實的。我國還是農業大國,以農民為主體,必須加大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力度。目前實行包產到戶、獨家經營,對提高農民積極性起到很大作用,但讓單家獨戶的農民去闖市場就顯得勢單力薄。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關鍵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要靠龍頭企業帶動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龍頭企業本身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較好地集中了農業生產的幾大要素,包括科技、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開拓,在市場經濟中很有競爭力。用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戶就成為龍頭企業第一個車間。如溫氏集團就能保證合作養殖戶有固定的利潤收入。除了龍頭企業還有農業專業的合作組織,如大梘村成立的柑桔協會,就起到了一個技術交流和開拓市場的作用。雲浮市要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力度,培育和做大做強一批像溫氏集團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我曾對溫氏集團提出要達到「雙百」的目標,即產值超100億元,企業經營超100年。希望溫氏集團在「十一五」期間年產值能超過100億元。一個地方一定要樹立一些標桿,樹立一些旗幟,讓大家學有榜樣,趕有標兵。
三要進一步加大解決「一保五難」的工作力度。這方面的工作雲浮總體上做得不錯,尤其是合作醫療和解決飲水難工作。但是目前雲浮還有一百多個村沒有實現道路硬底化,危房改造問題還有一半未完成,工作難度還是很大。實踐證明,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是解決農民最根本和最基礎的問題,尤其是鎮、村公路建設,最受農民群眾歡迎,因此省政府把鎮、村公路建設補助資金由原來每公里補10萬元提高到補15萬元,減輕基層的壓力。如果我們在「十一五」期間把「一保五難」工作扎扎實實地做好了,那麼「文明村」、「生態村」等各種形式的新農村建設就容易辦了。如果路不通、水喝不上、病了沒錢醫,就什麼村都不是。雲浮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力度,繼續實實在在地把這項工作做好。
四要加大投資環境建設力度。在建的雲城到梧州的高速公路,以及你們規劃建設的港口和沿江的公路,這些都是改善投資環境的大手筆、大動作,要實實在在抓好落實,改變原來區位優勢不足的弱點,拉近與我省發達地區之間的距離。廣州通清遠、河源的高速公路建成之後,珠三角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用地多的產業轉移到那裡,當地經濟發展發生很大的變化。投資者選擇一些成本比較低的地方來投資,這是普遍的規律。
五是加大鎮、村兩級班子的建設力度。要繼續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對比較窮比較落後的地區,尤其是全市四百多個年集體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村,要加大支持幫助力度。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黨支部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號召力,必須要發展經濟,讓黨支部有錢。群眾絕對是站在個人利益來看我們的黨、看我們的制度、看我們的領導,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擁護你,損害他們的利益就反對你。要把經濟比較薄弱,年收入不夠3萬元的村基層組織建設好。這一點河源市最近有個新舉措,就是建一個扶貧工業園區,由行政村發動民營企業家向這個村捐資建設,如果企業捐資15萬元,市、縣兩級也補助15萬,總共30萬,然後把這些錢投入來建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建成引進企業後,由行政村收租金,一定30年,用這個辦法來解決3萬元以下的村的集體收入。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解決了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籌一筆錢建設工業園區,也可以起到招商引資作用。作為行政村辦工業企業是很困難的,最好的辦法入股水電分紅,或者建鋪位收租。河源市不是由行政村自己建,而是採取異地扶貧的辦法,由市委、市政府統一幫他們建,然後由他們收租。你們也可以借鑒一下這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