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一地理
早在1620年的時候,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圖上觀察到,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雖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語「知識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他只是將自己關於兩塊大陸的想法說了出來,而沒有試圖去尋找證據,來證實兩岸曾經是相連的。在培根之前的人們沒有想到這一點是有情可原的,因為哥倫布在1492年才發現了美洲,當時的地圖錯誤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時代,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才繪製得像模像樣。但是培根之後將近300年的時間里,竟然沒有一個科學家認真思考過,為什麼大洋兩岸的陸地竟可以嚴絲合縫地拼在一起。許多人也許在心裡有過疑問,但是卻都沒有去行動。最終,歷史將榮譽授予了一位德國人。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里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到後來才破裂、漂移而分開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岩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岩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開普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岩石。
對此,魏格納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目前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游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游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里,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跡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跡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面對這種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徵,過去的地質學家一籌莫展。然而正是這些特徵,卻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在魏格納看來,上述出現古冰川的大陸在當時曾是連接在一起的,整個大陸位於南極附近。冰川中心處於非洲南部,古大陸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狀流動,這就很合理地解釋了古冰川的分布與流動特徵。我們現在看到的冰川向陸地內部運動的表象,其實是因為原來巨大的大陸分裂開來,原來的內陸變成了沿海的緣故。
除古冰川遺跡外,蒸發鹽、珊瑚礁等古氣候標志,也可用來推斷它們形成時的古緯度。古緯度與現在大陸的位置是沖突的,這也說明以前的大陸不在今天所處的地方。
證據似乎已經很充分了。在嚴謹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魏格納的代表作《海陸的起源》於1915年問世了。在這本書里,魏格納闡述了古代大陸原來是聯合在一起、而後由於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了海洋的觀點。魏格納認為,大陸由較輕的含硅鋁質的岩石如玄武岩組成,它們像一座座塊狀冰山一樣,漂浮在較重的含硅鎂質的岩石如花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鎂質組成的),並在其上發生漂移。在二疊紀時,全球只有一個巨大的陸地,他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風平浪靜的二疊紀過後,風起雲涌的中生代開始了,泛大陸首先一分為二,形成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並逐步分裂成幾塊小一點的陸地,四散漂移,有的陸地又重新拼合,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海陸格局。
魏格納這一「石破天驚」的觀點立刻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招致的攻擊遠遠大於支持。一方面這個假說涉及的問題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個地球科學的理論就要重寫。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假說的每個環節都要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魏格納在大學中獲得的是天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氣象,他並非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或古生物學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領域發表看法,人們對其假說的科學性難免會產生懷疑。
魏格納理論最主要的弱點是:巨大的大陸是在什麼上漂移的?驅動大陸漂移的力量來自何方?魏格納認為硅鋁質的大陸漂浮在地球的硅鎂層上,即固體在固體上漂浮、移動。對於推動大陸的力量,魏格納猜測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陸的岸邊,引起微小的運動,日積月累使巨大的陸地漂到遠方;還有可能是太陽和月亮的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硅鋁質岩石與硅鎂質岩石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
大陸漂移學說以轟動效應問世,卻很快在嘲笑中銷聲匿跡。雖然魏格納找到的證據很多,但是如果別人找出一個反對這個科學理論的證據,比如大陸漂移的動力不足,這個學說只能叫做假說,而不是真正的理論。當人們解釋中龍、舌羊齒等古生物的分布時,依然用陸橋說來搪塞,雖然陸橋說顯得很荒唐,但是當時人們認為,還有一種理論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有人開玩笑說,大陸漂移學說只是一個「大詩人的夢」而已。
只有魏格納還孤獨地吟唱著自己的詩篇。1930年魏格納第三次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於冰天雪地之中,年僅50歲,他的遺體在第二年夏天才被發現。他離去的早了一點兒,因為德國的一艘科學考察船剛剛從大西洋回國,帶來了一個消息,在大西洋中間存在一條很長的洋中脊,那裡有巨大的裂谷。憑著魏格納廣博的學識,他將有可能找到解決大陸漂移動力問題的方案,洋底的移動會提供大陸漂移的線索。可惜他與這個消息永遠地隔絕了。同許多超越時代的科學家一樣,他又出生得早了一點,未能等到他的學說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許,只有人跡罕至的冰雪大陸,才能理解魏格納生前的孤獨吧。魏格納的靈魂被冰封在格陵蘭的積雪中,大陸漂移學說則被塵封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無人問津。
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萬年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達到6000米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喜馬拉雅山驟然隆起,構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乾旱氣候,一直影響到大西北。
❷ 地中是什麼意思
地中
[拼音]
dì zhōng
[釋義]
1.地平面以下;地面以下。2.大地的正中。3.泛指地理位置居中。
[例句]
戰略和戰術最上乘的手段便是讓敵人高高興興地中圈套。
❸ 地理拼圖中的廣袤是什麼意思
廣袤有廣闊的意思,一般用來形容大地,天空,也可形容遼闊的草原、湖泊等。從東到西的長度叫「廣」,從南到北的長度叫「袤」。
❹ 地理問題!!!
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裡彌漫著大量的星雲物質。它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渦使星雲破裂成許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陽系的那些碎片,就稱為太陽星雲。太陽星雲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並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動著,並且不斷地壯大自己。於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經過不斷的運動與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大氣與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後,地表溫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從表面開始變暖。這個時期的地球,越靠外側溫度越高。隨著溫度繼續上升,表面物質開始熔化。這些熔融物質類似火山岩漿,覆蓋在地球表面。隨著岩漿覆蓋面積增大,其中的揮發性物質逸出,形成原始大氣。這種大氣以水和碳酸氣為主要成分,氣壓是現在的100 多倍。後來,大氣溫度下降,大氣中的水蒸氣變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鐵集聚於地心形成的。剛剛誕生的地球與多個小行星互相碰撞,釋放的能量使地球變暖。溫度升高後,岩石變軟,鐵馬上沉積到地心。鐵釋放出來的重力能又進一步使地球變暖。據推測,這個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鐵形成的液體。在地核里,鐵的熔點越往中心去越高。隨著對流運動的冷卻,地核中心部位的溫度將降到比鐵的熔點還低,最後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態鐵,形成內核。
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年齡被認為是46 億年左右。太陽系行星也都是這個年齡。另外,在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億年前的,這些測定有賴於岩石中微量鈾、銣、鉀等元素的放射性。鈾、銣、鉀等放射元素具有10 億年以上的半衰期,為測定地球的年齡提供了線索。
元素裂變與年代測定
存在於太陽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絕大部分是穩定的元素,在整個太陽系的歷史里,其存在量不變。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穩定,它們以一定速度裂變成別的元素。因為這種放射性裂變是熱反應,所以成為包括地球的各種行星內部的熱源。另外,由於元素的裂變速度不受周圍的溫度和壓力的影響,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較為准確地測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地殼的變遷——大陸漂移學說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的認識領域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起來,一些地圖也開始被測繪出來。1912 年,德國氣象學家、地質學家魏格納系統地發表了關於大陸漂移的理論,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魏格納的證據主要有:
1、大陸海岸線的相似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與南美的海岸線輪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個整體,說明這兩個大陸曾經相連接。
2、褶皺系的延續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南端與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南的二疊紀褶皺山系同是東西走向的,而且地質情況相當,可以連接;歐洲挪威、蘇格蘭、愛爾蘭與北美紐芬蘭的加里東褶皺帶也是可以連接的。
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諸大陸(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廣泛分布著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跡,若將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較好的解釋冰川分布的規律。
4、化石。在南方諸大陸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磧層上普遍覆蓋有具舌蘭齒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層,證明南方諸大陸與印度過去是一個整體。
板塊構造說
1967~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美國的麥肯齊確立了板塊構造學的基本原理。他們認為,全球的廣大板塊可能在它們還作為一個整體時就已經形成。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和南極板塊曾經是一個整體,後來發生分裂漂移。板塊構造說以整體的研究觀點開拓了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場革命。
海底擴張說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提出了海底擴張說,並且找到海底擴張的證據。現在,人們知道位於地殼之下的地幔物質是沿著大洋中脊、中軸部位的洋殼岩石圈的裂縫處噴涌而出的,由此引發的火山噴發和地震,把原有的洋殼向裂縫兩側推移擴張,新的洋殼就在這里生成了。
地球會變化嗎
地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狀卻在不斷地變化著。它究竟是在變大還是在變小,科學家們說法還不一致。實際觀測的結果表明:現階段地球的變化是極其微小的,沒有什麼縮小或增大的跡象。
❺ 地理拼圖對學地理有用嗎
地理拼圖對學習地理是有幫助的,可以讓學生記住掌握我國行政區或者世界行政區的所在位置。
❻ 什麼是拼地類型
看分類的標準是什麼,農用地:就可以分為耕地、林地、園地、牧草用地、其他農用地幾類:建設用地可以更細地劃分為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公用設施用地、公用建築用地、住宅用地、水利建設用地等等。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類。我國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種分類:(1)按土地的自然屬性分類,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進行分類;(2)按土地的經濟屬性分類,如按土地的生產水平、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進行分類;(3)按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以 及其他因素進行的綜合分類,如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土地類型是指土地按其自然屬性(綜合自然特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劃歸的類別。土地各個構成因素(土壤、岩石、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等)性狀的不同量的不同組合。土地類型的性質取決於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不從屬於其中任何一個單獨因素。土地類型是土地利用的物質基礎,也是土地評價的基本單元。若以土地作為總體,土地類型就是總體中的個體,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利用土地實質上是利用土地類型。依據一定標志劃分土地類型的工作稱為土地分類。由於分類目的不同,存在著多種土地分類。
❼ 地理怎麼讀
你好:
地理拼音這樣讀:
地(dì)理(lǐ)
漢字讀音,即漢字語言的發音,一般用拼音標注。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介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
❽ 中國地理拼圖有什麼意義
中國地理拼圖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各省份在地圖上的位置,還有能更好的識別出各個省份 的輪廓。
❾ 中國地圖拼圖的意義
中國地圖拼圖游戲,有利於人們學習中國各行政區的形狀和名稱及其位置。按照地圖的一般分類方法,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等類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中國地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
不僅是正式出版的地圖作品,普通網民製作和傳播的(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中國地圖也應該嚴格遵循這些規定,以保持中國疆域領土的完整性。
中國地圖地理區劃:
1、華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
2、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3、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以及台灣省。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
❿ 地拼是什麼意思
地
[dì]
[名]
人類萬物居住生長的場所;地球;地面:
天~|~層|~殼
陸地:
~面|~勢|高~
地區;區域:
各~|當~|外~
地
[de]
[助]
表示它前面的詞或片語是狀語:
認真~干|仔細~寫作業|實事求是~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