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樣計算地理的時區和時間,
1.求出兩地的經度差(經度差15°時間差1小時)或時區差(某地經度除以15°,余數大於7.5°商+1,小於則不加,算出來的值就是時區,如果是東經度就是東幾區,如果是西經度就是西幾區;每隔一個時區相差一個小時)
2.計算兩地時間差(見1中經度與時差關系換算)
3.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側就用已知地時間「-」時間差;東側就「+」(口訣:東加西減)(使用這個方法時:這個方向的判斷一定是不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不用遵循就近原則)
B. 國際標准時間是指什麼時間
國際標准時間也就是世界時,即格林尼治平太陽時間,是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也是表示地球自轉速率的一種形式。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地球自轉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線相對於地球上的基本參考點的運動來度量。
為了測量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選擇兩個基本的參考點:春分(參見春分點)和平日點。由這些點確定的時間分別稱為恆星時間和和平太陽時間。事實上,「世界時間」的表達是模糊的(當它需要比幾秒鍾更精確時),因為它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UTC和UT1。
除了UTC之外,UT的所有版本都基於地球相對於遠處物體(恆星和類星體)的旋轉,但是都有比例因子和其他調整來使它們更接近太陽時間。UTC基於國際原子時間,增加了閏秒以保持在UT1的0.9秒內。
(2)地理國際時間怎麼算擴展閱讀
1960年以前,世界時間被廣泛用作基本的時間測量系統。由於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影響,它不是一個均勻的時間系統。然而,由於它與地球自轉的角度有關,即使在1960年它作為時間測量標準的作用被星歷所取代之後,世界時間對於日常生活、天文導航、大地測量和航天器跟蹤仍然是必要的。
同時,精確的世界時間是地球自轉的基本數據之一。它可以為研究地球自轉理論、地球內部結構、板塊運動、地震預報以及地球、地月系統和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必要的基礎信息。
C. 地理時間計算原理
國際上規定:0°經線東西各7.5°的15°經度范圍為中時區、也叫0時區。由0時區起向東向西個分為12個時區,東邊的叫東時區、西邊的叫西時區。其中東12區和西12區各有7.5°經度合為一個時區。每個時區正中的經線叫該時區的中央經線,中央經線都是15°的倍數。
因此,要計算已知經度所在的時區,應該首先找到給經度可能所在的時區的中央經線。
方法:已知經度數除以15°,所得到的整數商就是該經度所在(或臨近)的時區,東經度屬於東時區、西經度屬於西時區。
D. 地理區時與地方時怎麼計算
1.一個原理:
東邊的時刻早。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東邊先看到日出。東時區區時早於西時區區時;東西時區內越往東區時越早。
2.二種線:
特殊的時間經線:
(1)6時經線: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2)18時經線: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3)12時經線:平分晝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4)24時經線:平分夜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兩個日期界線:
(1)180°經線:固定性;日期為向東減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時經線:不確定性。
3.計算區時和時區計算的三個步驟
(1)計算當地時區:將已知經度數除以15,若余數小於7.5,則除得的商就是該經度所在的時區數:若余數大於7.5,則該地所在的時區數為商+1。東經為東時區,西經為西時區。
(2)計算時區差:同為東時區或同為西時區,時區數相減,一個在東時區一個在西時區,則時區數相加。例如東八區與東二區相差6個時區,東八區與西五區則相差13個時區。
(3)計算區時:利用所得的時區差,向東加向西則減。例如當東二區為6時,東九區區時為6+7=13時;西三區區時為6-5=1時;西7區區時為6-13=-7,24-7=17時(日期減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時,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才能准確作答。
E. 國際標准時間是什麼
國際標准時間(也叫世界時)是格林尼治平太陽時間是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也是表示地球自轉速率的一種形式,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
地球自轉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線相對於地球上的基本參考點的運動來度量。為了測量地球自轉,人們在地球上選取了兩個基本參考點:春分點(見分至點)和平太陽點,由此確定的時間分別稱為恆星時和平太陽時。
事實上,表達「世界時」是不明確的(當需要好於幾秒的准確性時),因為它有幾個版本,最常用的是協調世界時間(UTC)和UT1。 除了UTC之外,所有這些版本的UT都基於地球相對於遠距離天體(星和類星體)的旋轉,但是具有縮放因子和其他調整以使它們更接近太陽時間。
UTC基於國際原子時間,添加閏秒保持在UT1的0.9秒內。
(5)地理國際時間怎麼算擴展閱讀:
國際標准時間(世界時)是通過恆星觀測,由恆星時推算的。常用的測定方法和相應儀器有:
①中天法──中星儀、光電中星儀、照相天頂筒。
②等高法──超人差棱鏡等高儀、光電等高儀。
用這些儀器觀測,一個夜晚觀測的均方誤差為±5毫秒左右。依據全世界一年的天文觀測結果,經過綜合處理所得到的世界時精度約為±1毫秒。因為各種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世界時的測定精度沒有顯著的提高。
測量的方法和技術正面臨一場革新。正在試驗中的新方法主要有射電干涉測量、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和月球激光測距以及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等。測定的精度可望有數量級的提高。
F. 地理時區怎麼算
時差的計算是以倫敦格林尼治為准,東時區的時間早於西時區的,各區時從西到東遞增。但是,往西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話日期是要加1天的。
規律:在相同區內(東時區或西時區),是用數值大的減去數值小的時區數;在不同區內(東時區或西時區),是將兩地的時區數相加。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加油!
^-^
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G. 地理區時如何計算
地理區時計算方法如下:
1.一個原理:
東邊的時刻早。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東邊先看到日出。東時區區時早於西時區區時;東西時區內越往東區時越早。
2.二種線:
特殊的時間經線:
(1)6時經線: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2)18時經線: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3)12時經線:平分晝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4)24時經線:平分夜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兩個日期界線:
(1)180°經線:固定性;日期為向東減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時經線:不確定性。
3.計算區時和時區計算的三個步驟
(1)計算當地時區:將已知經度數除以15,若余數小於7.5,則除得的商就是該經度所在的時區數:若余數大於7.5,則該地所在的時區數為商+1。東經為東時區,西經為西時區。
(2)計算時區差:同為東時區或同為西時區,時區數相減,一個在東時區一個在西時區,則時區數相加。例如東八區與東二區相差6個時區,東八區與西五區則相差13個時區。
(3)計算區時:利用所得的時區差,向東加向西則減。例如當東二區為6時,東九區區時為6+7=13時;西三區區時為6-5=1時;西7區區時為6-13=-7,24-7=17時(日期減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時,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才能准確作答。
H. 世界時間怎麼換算
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交流,1884年國際上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按照這個劃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分24個時區,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該時區的標准時間區時。區時的計算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
1、時區的計算:
如果要求某一經度的區時,首先要計算出該經度所在的時區。經度換算時區的公式:經度數÷15°=M(商),n(余數)(n<7、5°時,時區數=M;n>7、5°時,時區數=M+1)。
根據此公式也可以計算M時區所跨的經度范圍,即:15°×M(時區數)±7、5°(15°×時區數為這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經度)。
2、地理區時差的計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區時,求乙地的區時,首先要計算兩地的區時差。如果甲、乙兩地位於中時區的同側,計算區時差用減法,如東八區與東二區差6個區時,西九區與西二區差7個區時。如果甲、乙兩地位於中時區的兩側,計算區時差用加法,如西六區與東六區差12個區時。
3、地理區時的計算:
區時的計算遵循「東加西減」的原則。已知甲地的時間,求乙地的時間,那麼乙地的時間=甲地的時間±甲、乙兩地所在時區的區時差(乙地在甲地的東側用「+」,乙地在甲地的西側用「-」)。
4、計算結果的處理:
由於全天採用24小時制,所以計算結果若大於24小時,要減去24小時,日期加一天,即為所求的時間;計算結果若為負值,要加24小時,日期減一天,即為所求的時間。碰到跨年、月時,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閏年。
I. 不同時區的地理時間如何計算
可以以北京時間為標桿算,北京是東八區
.
東時區的時間總是早於西時區的,各區時從西到東遞增。所以如果從西五區開始算,往東算13個時區就到了東八區。如果在西五區往西算,可能會得到時區差是11的結果,這是錯誤的,因為忽略了國際日界線。往西越過日界線的話日期是要加1的。
舉一個例子吧:假如現在西五區是9月23日17時,那麼東八區就是24日6時。如果從西五區一直往西算,到東八區是隔了11個時區,但其實在越過180度經線的時候,日期已經加了1,所以要算它們之間的時差,是用比較早的那個時間減去比較晚的那個時間。即24日6時減去23日17時,得到的時差是13。而11時這個答案錯就錯在用的是今天的時間(17時)去減明天的時間(6時)(忽略了國際日界線),這樣得出來的當然就不是時差了。
關於時區差的問題是有規律的,你們應該都是有學的吧。在相同區內(東時區或西時區),是用數值大的減去數值小的時區數;在不同區內(東時區或西時區),是將兩地的時區數相加。
J. 地理怎樣算時差,詳細一點
地理時區&區時
⒈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商數+1
2.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鍾、經度1分/4秒鍾),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 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 26′N—R—6月22日*(23 26′*4/365)
說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日相差的天數,(23 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8.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9.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0.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11.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
(x-1) h≤H<(x+1) h,其中H為相對高度,h為等高距,x為等高線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