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謂整體性,就是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它有兩種表現:①陸地環境各要素的關聯性。環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各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②陸地環境各要素的制約性。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各地區內環境要素之間有一種協調或平衡,如果某個要素的變化超過了其限度,就會導致彼此間的不協調,或不平衡,有時甚至帶來環境災害。
例如人類大面積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導致土地荒漠化面積日益增加,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盛行,水旱災害增多,氣候惡化等。
㈡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舉例說明
(1)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組成,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組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8分)
(2)舉例: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氣候極其乾燥(氣候)。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或全無(水文),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動植物極少(生物)。(1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㈢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當××要素發生變化後,其他要素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後,地表攔截大氣降水(氣候)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水文)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導致土壤貧瘠。
植被破壞後,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如何導入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4大應用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㈣ 如何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目的主要為我們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服務,即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區位等條件分析。【整體性原理】: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
交換進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要素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某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必然通過四大循環引起其他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㈤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1)大氣的整體性表現:
熱量、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直接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徵。
(2)水的整體性表現:
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著水分的交換,水文是各地理環境影響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
(3)地形的整體性表現:
由內、外力共同塑造,受地殼運動、河流、冰川、波浪、風、地下水等的影響。
(4)植被的整體性表現:
受光、熱、水、土壤、營養物質等因素的制約。
(5)土壤的整體性表現:
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㈥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而發展變化的。各個要素通過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特徵,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各個要素亞系統都從屬於自然環境系統本身,各個要素在特徵上保持協調一致,並與總體特徵相統一。第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而得以表現的,某一自然要素的變化必然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例如,濫伐森林、植樹種草對自然地理環境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卻是絕對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區域,其內部仍然存在著差異。所以,區域才可以一直逐級劃分下去。因為各個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它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地域分異上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地域分異規律是研究特定區域自然現象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基礎和依據,它是建立在理想條件下的理想模式。
㈦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7)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如何導入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㈧ 高中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知識點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生物循環: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一、空間尺度劃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 區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
二、自然帶
1、概念: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自然帶的劃分(北半球為例)利用氣候圖對照分析自然帶的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
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
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