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知識結構圖是什麼

地理知識結構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2 10:14:36

1. 高一地理知識結構圖

結構圖啊,我臨時想想吧。——
1.天體系統
2.地球的運動
3.大氣的運動
4.洋流等等
5.火山岩這塊還有板塊

高一的也就是這么幾點而已了。

2. 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識結構圖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你的5分實在對不起人吶 哈哈.祝你成績更上一層樓.!好好學習吧.

3. 求初中地理知識結構圖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寮國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汶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2000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 東部 )地區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什麼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後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4. 高一地理結構圖

高一地理必修一圖解析

圖1.1 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這是一幅說明宇宙由物質組成的示意圖,由四幅小圖組成。由上而下依次是蟹狀星雲、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和哈彗星。圖片形象直觀,增加了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真實感和可信度。
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示意圖,應注意其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並依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地向學生一一揭示,如什麼是宇宙、天體、行星、流星體、星雲和彗星等等,讓「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示意圖由單一認識組成宇宙的幾種物質而變得豐滿、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
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示意圖步驟如下:
①說明讀圖目的
讀圖的目的是認識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圖中所示內容是組成宇宙的一部分物質,這部分物質通稱天體。圖中僅表示了各天體的形狀,沒有涉及它們在空間的高度和相互位置,是各自獨立的天體形狀示意圖。
②解釋圖中涉及到的有關概念
宇宙:我國古代學者稱「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意思是宇指無限的空間,宙指無限的時間,宇宙就是在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上無始無終,按客觀規律不斷運動著的物質世界,也就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宇宙是多樣而又統一的,多樣性是指宇宙間物質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如各種天體形態的多樣性;統一性則表現為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組成宇宙的各種物質都有它發生、發展、演變以及消亡的過程,是有限的;而作為總體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在物質運動形態轉化上則上無限的。所以,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運動的。
天體:宇宙間各種星辰的總稱。分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兩類。恆星、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和星雲等為自然天體。人造衛星為人造天體。
蟹狀星雲:是銀河系內一個著名的氣體星雲,有相當強的射電源、紅外源、X射線源和γ射線源。它位於金牛座ξ星(我國稱「天關」星)的西北1°處。獵戶座、人馬座、天琴座和狐狸座是天空中幾個較亮的星雲,其中獵戶座的彌漫星雲肉眼可以看見。
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陽由近及遠的排列順序,它為第六顆星,有23個天然衛星。它的大氣層很厚,主要是甲烷和少量的氨,表面的雲霧帶比木星更為規則,但沒有木星那麼顯著。在它的赤道平面上圍繞著一個平而寬的美麗光環,光環由無數的質點組成,這些質點都圍繞土星旋轉,光環的直徑有27萬多千米,寬約9.4萬千米,厚度很薄,不足20千米。光環並不完整,它被若干暗縫所分開,成為好幾個環。土星的第六顆衛星,體積比水星還大,表面也有大氣層,這在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眾多衛星中,是僅有的。我國古代稱土星為「填星」、「鎮星」。
流星體:行星際空間內,小而暗的塵粒和固體物質。當闖入地球大氣層時,與大氣發生劇烈磨擦而發光,產生短暫而明亮的光跡,稱之為流星。流星分偶發流星和流星群兩類。偶發流星是單個的、零星的、彼此無關的,出現時間和方向沒有規律,一般下半夜流星多於上半夜,而且亮一些。流星群是指集會在同一軌道上圍繞太陽旋轉的流星特點群,它們可能是彗星瓦解後的破碎物,在軌道上分布不均勻。當地球與這些流星群的密集部分相遇時,流星從天空的某一點向四周放射而出,好像下雨一般,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流星雨」。英仙座、獅子座與其他星座相比,「流星雨」較多,是著名的流星群星座。流星是發生在離地面80千米~120千米大氣中的一種現象。流星現象既同流星本身有關,也同大氣層的情況有關,通過對流星的觀測,可以了解大氣層的物理狀況。
哈雷彗星: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絨太陽運行、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為紀念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首次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算一顆彗星的軌道,並預言它將以76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面命名這顆彗星為哈雷彗星。彗星由彗頭和彗尾構成,如圖。彗頭包括彗核、彗發和彗雲,彗核由比較密集的固體塊和質點組成,其周圍的雲霧狀光輝叫彗發,氫原子雲分布在彗頭的外圍。彗尾的物質,受太陽風的輻射壓力,朝著背向太陽的方向延伸,形狀像掃帚,因此,彗星俗稱掃帚星,我國古代稱它為「妖星」。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三種。軌道是拋物線和雙曲線的彗星是非周期彗星,它們繞太陽轉一個彎就一去不復返了,只能看到一次。而軌道是橢圓的彗星,總是周期性地繞太陽運轉,稱為周期彗星,可以多次看到,如哈雷彗星。絕大多數彗星繞太陽運轉的方向和行星相同,為順行。但也有例外的,如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轉的方向和行星不同,是逆行,被稱為逆行彗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哈雷彗星和記錄資料最豐富的國家,公元前613年第一次記錄哈雷彗星,而歐洲在公元前11年才有了觀測哈雷彗星的記錄。
■圖1.2 宇宙中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這幅圖不僅說明了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還進一步揭示了各物質之間的從屬關系,這種從屬關系的存在,又決定於物質是運動的,運動著的物質,相互吸引,分別組成各自的集團,小集團隸屬於大集團,大集團隸屬於更大的集團,由許許多多更大的集團組成了廣闊的宇宙。
圖中用箭頭表示了宇宙中不同級別天體系統的隸屬關系。圖中下方是由地球和它的天然衛星——月球所構成的天體系統,地球是它的中心天體。由於地球質量同月球質量相差懸殊,達81:1之比,依據萬有引力定律,在兩物體之間,由於物質具有質量而產生相互的吸引力,質量大的物體對質量小的物體吸引力大,月球以及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就是這個道理。由於地球和月球質量相差懸殊,地月系的質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4728千米,即位於地面下約1650千米處。通常說的月球繞地球公轉,實際上是地球和月球相當於它們的共同質心的公轉。
圖中地月系圖的箭頭直指太陽系,停留在地球處於的位置及兩者隸屬關系。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天體的天體系統,萬有引力把該系統的所有天體聯結起來。太陽系大體上是一個球體,其半徑在100 000天文單位距離以上(一個天文單位=日地平均距離=1.4960×108千米)。太陽是這個系統的主體,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系包括太陽和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958顆正式編號的小行星、48個衛星、許多彗星和流星體等。地球化學的年代測定表明,地球和整個太陽系是在47億年以前從銀河系某個部分分離出來的。
圖中太陽系的箭頭直指銀河系,停留在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位置上,明確地告訴我們,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以及兩者的隸屬關系。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在的天體系統,這個天體系統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我們在夜晚看到的銀河。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由兩個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銀河系包括2000多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雲、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其中5%~10%為氣體和塵埃。大多數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空間范圍的形狀好似鐵餅;還有一部分恆星稀疏地分布在一個圓球狀的空間范圍內,這個空間范圍叫做「銀暈」。銀河系的 中心厚約1.2萬光年,在人馬座方向。太陽離該中心約3.3萬光年。整個銀河系在轉動著,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河系中心遠近的不同而不同。太陽處的轉動速度為250千米/秒。太陽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一周約需2.5億年。
圖中銀河系圖箭頭直指總星系,停留在銀河系處於總星系位置上,明確地告訴我們,銀河系在宇宙的位置和銀河系與總星系的從屬關系。由幾十億至幾千億顆恆星以及星際氣體、塵埃等物質組成的天體系統叫星系,銀河系就是一個普通的星系。銀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目前,能觀測的河外星系約10億個,按照它們的形態可以分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大星系,肉眼可以看到的有仙女座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仙女座星系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巨型旋渦星系,在我國南沙群島上空可看到大小麥哲倫星系,它們是兩片雲霧狀的天體。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階段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總星系。總星系就是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
■圖1.3 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這是一幅太陽系特寫圖,是地理書籍中最常見和使用頻率較高的圖像;是地理學科各種考試中出現較多、給分較高的圖像;也是高一年級地理教學的重點圖像,表述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更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圖像,與圖1.1、1.2一起,由遠及近地表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准確位置,完成了知識教育的層次要求。在三幅圖像中,該圖為重點知識的著落處,承上起下作用十分重要。
閱讀這幅圖時要緊扣書中的文字敘述和表1.1數據說明,其層次如下:①「日心說」的正確性。在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日心說」,他認為太陽處於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繞太陽轉動。後來,古希臘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和地圖學家托勒密,在他的主要著作「大綜合論」中提出了地心體系,他主張地球居中央位置,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繞地球運行,即「地心說」。這一理論為基督教神學所利用,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才推翻了「地心說」。給神權以沉重打擊,引起了宇宙觀的革命。哥白尼是波蘭天文學家,他最大的成就是以科學「日心說」否定了「地心說」,使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上頁圖形象地反映了哥白尼「日心說」的宇宙體系。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和恆星以「完美的」圓形軌道繞日運行。實際上,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在開普勒總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後,日心說才建立在更加穩固的科學基礎上。②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首先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地球,說出地球的左鄰右舍,確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其次查閱表1.1將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等一一與其它行星比較,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的結論,突出其普通性。③地球是太陽系中一個特殊的行星。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各行星公轉軌道的形狀,得出它們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近圓性)。其次閱讀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得出它們繞日公轉方向同向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講出九大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共面性。由於九大行星繞日公轉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的特徵,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 的宇宙環境之中。最後從日地距離、地球體積和質量、地球內部變化等幾個方面說明地球具有生命的原因。突出其特殊性。
■圖1.4 太陽輻射和太陽常數
這幅圖從太陽輻射、太陽常數和日地距離等幾個概念入手,說明太陽輻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閱讀「太陽輻射和太陽常數」圖的步驟如下:
①說明圖幅的結構。
②解釋圖中的有關概念。
太陽:太陽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的視星等為- 26.78等(根據地球上收到恆星光的多少劃分的星等叫做「視星等」,亮度隨星等數字的增加而降低,零等星較一等星亮,負等星較零等星亮),比月球亮50萬倍(月亮視星等為- 12.8等)。太陽的直徑為139萬千米,為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平均密度是1.4克/厘米3太陽的重量是月球重量的270倍,太陽與月球相比,就像大象和螞蟻相比。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這個距離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400倍。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從表面向中心,溫度越來越高,中心區約有1600萬℃,3000億個大氣壓。在高溫高壓的中心形成一個巨大的核反應區,它的成分是氫與氦,在氫轉化為氦時,可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核聚變反應。在核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又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太陽輻射。50億年前,自太陽形成之日起,它就不間斷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估計這種狀態還能持續50億年。肉眼看到的太陽表層為「光球」,「光球」外圍為「色球」,最外層為「日冕」,這幾層組成了太陽的大氣。太陽也有自轉和公轉運動,自轉周期在日赤道帶約為25天,在兩機區約為35天;公轉周期(環繞銀心運行的周期)約為2.5億年(假定軌道偏心率為零)。
圖中的太陽常數是表示太陽輻射能量的一個物理量。該物理量的含義是,當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大氣上界距太陽一個天文單位處(日地距離),在沒有大氣削弱的情況下,垂直於太陽光線的每1平方厘米面積上,1分鍾內所獲得的輻射能量,常用單位為卡/厘米2·分或焦耳/厘米2·分。太陽常數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常數,它會因日地距離的變化可出現±3.5%的變化,或太陽物理狀況的日際變化和太陽的周期活動也導致±1.5%的變化。當太陽輻射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因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削弱作用的影響,到達地球表面的直接太陽輻射則大大地減弱了,對於地球上大多數地區來說,不會超過1.5卡/厘米2·分。到達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能量只相當於太陽輻射能的1/22億。地球在一年中從太陽獲得的能量,相當於人類現有各種能源在同期內所提供的能量的上萬倍。地球上的一些天然能源可能有枯竭的那一天,而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地球也從月球等其它天體獲取能量,但數量是微不足道的,如地球從月球和其它天體獲得的能量,僅為太陽輻射能的億分之一;來自宇宙空間的輻射能也僅為太陽輻射的20億分之一;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能量,也只有太陽輻射能的萬分之一。所以,太陽輻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引起大氣中各種現象和演變過程的最根本的動力,是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極重要的因素,太陽輻射是太陽對地球最重要的影響,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
■圖1.5 中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
太陽能利用具有巨大潛力。為便於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根據以下指標對我國太陽能資源利用進行分區:首先是太陽年輻射總量,其次是月均溫≥10℃期間日照時≥6小時的天數。按此標准,將我國劃分為太陽能資源豐富區、較豐富區、可利用區和貧乏區(見圖)。
①資源豐富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700千瓦時每平方米以上,月均溫≥10℃期間日照時數≥6小時天數在300天以上。主要分布在南疆、隴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內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為高值中心。
②資源較豐富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500~1700千瓦時每平方米,月均溫≥10℃期間日照時數≥6小時的天數在200天~300天。主要分布在北疆、內蒙古高原東部、華北平原大部、黃土高原大部、甘肅南、川西及川南滇北的一部分。
③資源可利用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200~1500千瓦時每平方米,月均溫≥10℃期間日照時數≥6小時的天數在125天~200天。主要分布在東北大部、東南部丘陵地區、漢水流域、廣西大部、川西黔西一部分、雲南東南、湖南東部。
④資源貧乏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200千瓦時每平方米以下,月均溫≥10℃期間日照時數≥6小時的天數在125天以下。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大部分地區,以成都平原最少。
讀圖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完成:A、找出我國太陽能的四個分布地區。B分析太陽能豐富區資源豐富的原因(地勢高,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厚度小,晴天多,降水少,被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少)。C、找出家鄉在哪一分布區,分析家鄉利用太陽能的前景。
■1.6 太陽大氣結構
在廣漠無垠的宇宙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恆星,但是對地球來說,它又不同於一般的恆星,它的光和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源泉。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都同太陽息息相關。由於日地距離的鄰近,太陽是地球上唯一能看到其表面細節的恆星。太陽的外部,即太陽大氣,由里向外可分為三層:光球、色球和日冕。光球層是太陽大氣的最里層,平時用肉眼可觀察到的光亮奪目的圓面就是光球層,到達地球的太陽光來自這一層,厚度約500千米,溫度約6000K。色球層是太陽大氣的中層,位於光球層之上,為太陽圓面上玫瑰色的圓,只有在日全時肉眼可見,厚度約2000千米,溫度從底部的5000℃到頂部約幾萬度。日冕層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位於色球層之上,其所含質點密度極為稀薄,是太陽大氣和行星際空間的過渡地帶,僅在日全食時肉眼可見,厚度約達幾個太陽直徑,溫度約100萬到200萬℃。
■圖1.7 太陽黑子、圖1.8 一次大耀斑的變化過程、圖1.9 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
這三幅圖說明了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閱讀步驟如下:
①講解圖中的有關知識。
②歸納三幅圖,得出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中一切活動的總稱,表現在太陽黑子、光斑、耀斑、譜斑、日珥、射電等的變化。太陽活動有強有弱、有周期性變化。地球上天氣與氣候的反常變化與太陽活動的強弱及周期性變化有關系,地球上的極光、磁層及電離層擾動也與太陽活動有關。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經常出現的陰暗斑點,太陽黑子的多少反映著太陽活動的強弱,它是太陽活動的基本標志。由於明亮光球的反襯,太陽黑子看起來是黑暗的,其實仍在發光,一 個大的黑子能發出像滿月那麼明亮的光。黑子有大有小,小的黑子直徑約有1000千米,大黑子的直徑可達20萬千米。黑子的形狀像一個淺碟,中間凹陷約500千米。發育完全的黑子分本影和半影,如圖1.7所示。黑子在日面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如任何時候觀察黑子,總是東半邊比西半邊的多,又如黑子基本分布日面緯度±8度~±40度的范圍內。太陽黑子大都成群出現,每個黑子群由幾個至幾十個黑子組成,最多可達100多個。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年。當大的黑子群出現時,會在地球上產生磁暴、極光和電離層擾動。
耀斑是指太陽色球層的一個地區突然變亮的現象。耀斑大多出現在太陽黑子附近的上空,壽命有幾分鍾至幾個小時,如圖1.8「一次耀斑的變化過程」也只有約2小時。太陽黑子多時,耀斑出現的機會也多。耀斑出現時拋射出大量的高能電子和質子,發射出很強的紫外線和X射線並有一系列射電現象,紫外線和X射線到達地球大氣高層,使電離層的正常狀態受到破壞,影響短波無線電通訊。粒子輻射到達地球,會引起地磁擾動、極光等現象。耀斑產生的高能粒子和短波輻射對載人宇宙飛船有很大危害。因此,世界各國天文台經常發布耀斑預報,耀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了解了太陽活動對地球電離層和磁場、極光等的影響後,要指導學生閱讀圖1.9,即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太陽活動對氣候也有影響。
圖1.9中三幅小圖表示的測站地點均在北半球,由中緯度到高緯度。圖中左側的縱坐標為年平均降水量,右側縱坐標為黑子相對數,底邊的橫坐標為被觀察點的時間跨度,共計80年。圖中紅色曲線為黑子在80年間的變化曲線,藍色為同時期年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曲線。
圖中兩重色彩曲線的相關性可以這樣描述:①在中緯地區的36測站中,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的30年間,每當太陽黑子數相對多的年份,也就是太陽活動增強的年份,地球上的年降水量處於最低值,即比往常少3~4成,天氣少雨,氣候乾旱,太陽黑子數與年降水量多少成反比例關系。從1910年開始,太陽黑子數相對多的年份,該測點的年降水量也多,兩者之間成正比例關系。②圖中22測站的兩條曲線的相關性表現為太陽黑子數相對多的年份,則該測點的降水量反而增加,氣候較為濕潤。兩條曲線的相關性成反比狀態。③圖中高緯度地區的12測站,從有觀察資料開始,兩條色彩曲線的谷與峰的變化基本吻合,即太陽黑子數相對多的年份,測點的降水量也相應增加;太陽黑子數相對少的年份,測點的降水量也少。兩條曲線的相關性成正比例狀態。④從三幅圖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太陽黑子數變化的周期與年平均降水量多少的變化周期基本吻合,大約為11年。這說明了太陽黑子數的變化與年平均降水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即太陽活動確實影響地球上的天氣和氣候。為什麼會在不同緯度有不同的相關性,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論證。作為學生只要定性的知道這些相關性就可以了。
■圖1.10 月相成因示意圖、圖1.11 月相的變化
這兩幅圖說明日、月、地三者之間的關系及月相變化的規律。在引導學生讀圖時其步驟如下:①說明圖幅結構;②講解有關知識;③指導學生實地觀察月相。圖1.10表示太陽光從右邊射來的,內圈表示月亮在公轉軌道上的8個不同的位置(它總是一面是亮的,另一面是暗的,從宇宙空間看月球,並無圓缺盈虧變化)。外圈表示在各個位置上從地球上看的圓缺盈虧的月相變化。
圖1.10中月球從A經B、C、D,又回到A,完成了圍繞地球一周的公轉運動,隨著月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也相應發生變化,圖上平均每隔約3.7日出現一種月相。在農歷一個月內,共出現了8種月相。當月球處於A點時,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它的暗面正對著地球,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就是農歷初一的時候,亦稱朔。當月球處於B點時,月球位於太陽東90°、地球的一側,這時它的暗面與亮面各有一半對著地球,我們看到亮面朝西的半個月亮,這就是上弦月,一般出現在農歷的初七或初八。當月球處於C點時,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月球位於太陽的對面,這時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我們看到一個圓圓的滿月,這時的月相叫做望,相當於農歷的十五或十六。當月球處於D點時,月球位於太陽西90°、地球的一側,這時我們看到亮面朝東的半個月亮,這就是下弦月,與上弦月正好相反,一般出現在農歷的廿二或廿三。隨後月球繼續向東運行,越來越靠近太陽,又回歸到A點位置,月相由下弦逐漸變為朔。月球從A點經B點、C點、D點,回到A點,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由於日、地、月三者位置的變化,月球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叫做朔望月,朔望月也就是月相變化的周期。
圖1.11是說明月相的形狀在不同的時刻和它在天空中位置的對應關系。農歷上半月,月亮從朔到望(即由虧到盈、由缺到圓),位於太陽的東邊,在日落以前已從地平線升起,出現的天空,故有「日未落,月已出」的說法。新生蛾眉月,常在太陽升起後不久就升起,黃昏後已出現在西方天空,月牙的弓弧朝西,但不久即消失在西方的天空。上弦月時,月亮在正午升起,18點左右出現在南方天空,半夜落下,弓弧朝西,上半夜可見。滿月時,太陽從西方地平線上落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整夜可見。
農歷下半月,月亮由望到朔,即由盈到虧的月相稱為殘月,殘月位於太陽的西邊,在日出以後月亮才從地平線上落下,故有「日已出,月未落」的說法。下弦月時,月亮在半夜24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正午落下,弓弧朝東。蛾眉月(殘月)出現在黎明前的東方天空,月牙弓弧朝東,不久消失在東方天空中。由圖下所裂表格中「月出」一欄可看出,月亮升起一天比一天晚,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遲約50分鍾左右的時間。
教材中P.10「活動」的表格是用來觀測月相使用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從農歷月初開始到月底為止連續觀測一個月的月相,並檢查他們的觀測記錄。從月初到滿月這段時間里,觀測月相可以在太陽剛下落的時候進行,每天把月相和位置記錄下來。從滿月到月底這段時間,觀測月相可以在太陽升起之前進行,同樣把月相和位置記錄下來。然後組織觀測者開一個月球專題班會,達到將地理知識用於實際的教學目的。

5. 高中地理知識框架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太多了,發不了,借別人的筆記看也行啊

6. 美國地理知識結構圖

國人認真了,網路會更好。

一、美國地理簡圖

以上兩圖為夜晚衛星圖,反映了美國的基本人口分布與工業化程度。

7.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五章知識框架圖

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⑴秦嶺淮河一線特殊地理意義:
①1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②年降水量800㎜等降水量線;
③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④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⑤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⑥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特殊地理意義:
①年降水量400㎜等降水量線;
②半乾旱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③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④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⑤內流區域外流區分界線。
二、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作物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油菜
主要水果 蘋果 柑橘
三、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⒈乾旱的西北地區
位置:大興安嶺以西;
氣候:由風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地面景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自東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⒉高寒的青藏地區
地形特徵: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⒊以牧業為主的地區
西北地區 灌溉農業(冰雪融水) 內蒙古牧區 溫帶草原牧場 三河馬、三河牛
新疆牧區 山地牧場 新疆細毛羊
青藏地區 河谷農業
(海拔較低) 青海牧區 高寒
牧場 氂牛、
藏綿羊
西藏牧區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四大區域劃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點。
2、界線:(1)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
(3)青藏地區: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
3、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
2、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3農業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穀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牆,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5、生態環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 東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嶺、淮河
2、氣候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3、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椰子;
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5、生態環境及治理:紅壤和水土流失。
7、主要城市
上海
(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1、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3、灌溉農業為主。
4、主要分布地區
① 內蒙古河套平原 ②寧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綠洲
5、地下寶藏: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6、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住: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的氈房
行:馬、駱駝、小毛驢。
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1、位置范圍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鹹水湖,乾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2、自然環境特點:高寒
3、 高原農牧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 主要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
4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太陽能,地熱,柴達木盆地礦產
5、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住:牧區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氂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牆體厚實的房屋中。
行:氂牛
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6、保護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

8. 地理圖表類型有哪些

通過地理圖表來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這也是各類命題的大勢所趨。這一要求在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得到了較好的反映,甚至於到了無圖不成題的地步。以下是對「高考地理圖表類型」的歸類 :

(一)坐標圖

坐標圖是採用數字坐標形式表示兩項或多項地理要素的數字信息圖形。它一般用柱狀、曲線、折線、點等來表示相關的地理信息。常見的坐標形式有:

1.兩維坐標:即直角坐標,用橫、縱坐標分別代表兩個地理事物或現象,坐標中的點、線等內容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它能夠簡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如課本中比較多見的有:

橫坐標表示時間的變化,包括一日內的變化(如氣溫的日變化圖、氣壓的日變化圖)、一年內的變化(如全球氣溫年變化圖、降水量柱狀圖)、多年內的變化(如郊區農作物產量變化圖、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圖、氣溫平均值的變化圖)。

縱坐標表示空間的變化:包括水平方向的變化(如夏至日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圖、海水溫度和鹽度隨緯度分布圖、降水量隨緯度的變化圖)和垂直方向的變化(如海水溫度垂直分布示意圖、氣溫的垂直變化圖)。

此外,教材中還有許多有相互關聯的地理事物,它們也可以用兩維坐標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震級與烈度之間的關系、資源數量與環境人口容量之間的關系等。

2.三維坐標:這種圖表尚未在課本中出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里現已開始出現),它是用三維空間來反映三個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系,或是將之統一在一個平面內,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

3.多維坐標圖:多維坐標圖是根據坐標的一般原理,將眾多具有並列關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張圖上繪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組成、氣候的氣溫降水資料、風頻玫瑰圖等。

解讀坐標圖時,首先要能正確判讀並理解坐標系統中各坐標的具體含義,明白該圖反映了哪兩個或哪幾個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思考橫坐標與縱坐標所反映內容之間的關系;其次要獲得坐標中的有關數值及其變化趨向。坐標圖上的點、線(折線、曲線、直線)、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數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如曲(折、直)線遞減段表示縱坐標項目與橫坐標要素之間呈負相關,遞增段表示呈正相關;曲(折、直)線斜率大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小;此外,尤其要注意曲線或折線變化的起點、終點、轉折點的特殊變化,從中發現規律性及根本特徵。

在判讀坐標圖時,要注意三類問題:一是忽視坐標軸上數量信息而導致判讀錯誤。如對比兩幅降水柱狀圖的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僅看錶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就認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而要認真看清縱坐標單位數值。二是忽視圖中的隱含信息。不少考生只注意圖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強弱、增減的變化,而不注意分析其蘊含的道理,只是從表面上讀懂該圖,比較膚淺,沒有接觸到本質。三是判讀正三角坐標圖時,要注意這種三角坐標圖的三條邊都是坐標軸,三項要素在數軸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也應是一致的,要看清楚各軸所代表的含義。

(二)等值線圖

所謂等值線,就是在地圖上將地理要素值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常見的主要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等震線、等鹽度線、pH等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但不管哪類等值線圖,它們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每幅等值線圖的等間距相等,它的彎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義等。故無論是哪種等值線圖,在判讀時都要注意等值線的極值、走向、彎曲形態、疏密狀況等,並要對此現象作進一步的探究。下面以最常見的幾種等值線圖為例:

等高線圖

等高線即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它一般具有下面幾個特徵:1.同線等高:即同一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等,故等高線不能相交,因為同一個地點不可能有兩個不同的高度,但陡崖處除外;2.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度差相同,故只要知道一幅等高線圖中任意兩條線的海拔,就可推算出其餘各線的海拔;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即無論等高線如何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如果圖幅較小的話,不一定能顯示出來;4.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在同一幅圖中,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9.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的知識結構圖,清晰一點的。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恆星;恆星衛士——行星;行星衛
士——衛星;輪廓模糊——星雲;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 天體系統的層次:
最高一級天體系統: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地月系. 宇宙包括總星系和人類未探測區域.  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 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  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 局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 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
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 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 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4H——He 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 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生產生活: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 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
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總星系
影響氣候
注意:太陽對地球的最大影響是太陽輻射!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 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自轉和公轉  地軸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 自轉的方向、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 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 自轉角速度:除兩極,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時.兩極點角速度為0.  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點為0.  公轉的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快慢):
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
 公轉周期:1年,也稱為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 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 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東加.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時為12點  區時: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 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度26分,
 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 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紅線為太陽直射)  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緯用負值代入. 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 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 晝夜等長
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 夏至: 
側視圖:

 日期:6月22日前後
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
冬至:

 日期:12月22日前後
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極夜;南半球夜短晝長,南極圈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 夏半年與冬半年:
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 冬半年夜長大於晝長  四季劃分:
夏季: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太陽輻射最多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輻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過渡季節
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
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
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
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 33KM 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
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岩漿和地震的發源地.
 岩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岩石組成.包含地殼. 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 大氣圈:氣體和懸浮物
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循環運動
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閱讀全文

與地理知識結構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