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什麼
這本地理著作是《尚書•禹貢》。
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3世紀,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成書。該書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的各種地理現象,成為中國古代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其中的許多地理概念和詞彙一直沿用至今。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1)我國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是什麼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
《禹貢》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貳』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著作:《水經注》作者:酈道元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第一部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水經注》與《三國志注》(裴松之),《世說新語注》(劉孝標),《文選注》(李善),並稱「四大名注」。
『叄』 我國第一本地理著作是什麼
我國第一本區域地理書《尚書.禹貢》。
我國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
(請勿作弊,得不償失,會被扣分,還會封號。)
『肆』 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這個應該是《山海經》。
『伍』 尚書 禹貢是不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目前認為是的。
《尚書·禹貢》 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寫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命名。它是介紹湖北地理的最早的地理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陸』 中國第一篇地理區域著作叫什麼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尚書·禹貢》。
『柒』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地理考察著作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這本書一共只有1193個字,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根據當時的自然地理山脈、河流為主要的標志,將國家分為了不同的9個區,並且對於這9個區中的每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記錄。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有傳說是禹所做,但是實際的作者卻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在該書中對於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區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脈記錄是比較詳細的,而其他河流的記錄比較粗略。
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捌』 中國第一部地理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玖』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還是《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禹貢》。
《禹貢》是假託大禹之名,寫作於春秋戰國之際(約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一部古老地理作品,它系統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區域地理的認識。《禹貢》文字精練,敘事概括,全文僅1000多字,記述了全國的山川、物產、田賦等方面的重要內容。全部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區域對比的方法記述九州的情況。《禹貢》以荊、衡、岱、太華四山,河、濟、淮、黑四條河流和海為分界標志,劃分全國為九州,即:冀(今山西、河北,遼寧遼河以西)、青(山東東部)、兗〔yan演〕(今山東西部)、徐(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揚(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豫(今河南)、雍(今陝西、甘肅)、荊(今湖南、湖北)、梁(今陝西西南、四川)。分州敘述各州內山川、湖泊、土壤、物產以及田賦等級、貢品名目和水陸運輸線,在一些州里還提到少數民族。
《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古老著作,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記述奇異古怪的神話作品來讀。其實這部書中包含了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經》(又稱《五藏山經》)。
《山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不僅是《山海經》各部分中時代最早的作品,而且地理意義也最大。它共分五卷26篇,實際上是以晉西南和豫西為中心,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配合區劃,記述中國境內的五大區26列山嶽。五大區以方位分別稱「中山經」、「西山經」、「東山經」、「南山經」、「北山經」。每區內又按順序分若干列,每列從頭到尾有山的方位、相互間距離,以及每列末的山嶽數、總長度的總結記述。計「中山經」有十二列193山,「西山經」四列77山,「東山經」四列46山,「北山經」三列88山,「南山經」三列29山。《山經》的記述內容是以這些山列為綱,然後在每一山嶽下附記河流、地形、動物、植物、神話等內容。
『拾』 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考察著作的是
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考察著作的是《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
①九州。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
②導山。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③導水。敘述 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
④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
⑤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范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從此,九州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