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大氣環流有什麼作用
世界大面積的空氣運動,某一大范圍的地區(如歐亞地區、半球、全球),某一大氣層次(如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整個大氣圈)在一個長時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氣運動的平均狀態或某一個時段(如一周、梅雨期間)的大氣運動的變化過程都可以稱為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是完成地球- 大氣系統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平衡,以及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又同時是這些物理量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因此,研究大氣環流的特徵及其形成、維持、變化和作用,掌握其演變規律,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將有利於改進和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利於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氣候資源。大氣環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流、平均水平環流和平均徑圈環流3部分。[
『貳』 地理大氣環流的概念,成因,意義
全球性的大氣運動
高低緯度間的冷熱不均,地球自轉
促使全球水汽平衡
『叄』 什麼是大氣環流現象
大氣流環現象的發現
籠罩在地球上空的厚厚的大氣層藏著許多「秘密」,它不安分的運動改變著地球各個地域的氣候,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帶。1921年,挪威氣象學家皮葉克尼斯向世人公布了大氣環流圖案,從而揭示出地球上空大氣運動的規律。
地球上空的大氣,並不是靜止的,它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喜歡四處運動。科學家們發現,大氣運動有自己的規律,除了以水平、垂直的方式運動,它還日夜不停地作環流運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氣環流。
在人類科學史上,挪威氣象學家V·皮葉克尼斯佔有重要的位置,因為他是近代天氣學和大氣動力學的主要創始人。1921年,他根據多年觀測的事實,向世人公布了著名的大氣環流圖案。
一般說來,大氣環流主要是指全球范圍內的行星風系。大氣沿一定的環形線路進行循環運動,它分為三個等級:最大的一級環流,規模巨大,在全球范圍內運轉,如東風帶、西風帶;季風、氣旋、反氣旋等,都是二級環流的表現形態;二級環流的范圍最小,一般表現為海陸風、山谷風等。通過環流,大氣可以實現熱量交換和水汽輸送。而正因為大氣環流,全球各地的氣候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皮葉克尼斯創立大氣環流圖案,並不是偶然的。他在研究地球大氣運動時,就試著引進物理學概念,探索大氣環流的規律。他以物理學上的正負來區分不同的環流形式,如以正值表示氣旋環流,用負值表示反氣旋環流,並進一步探索了環流隨時間而變化的規律性。於是,皮葉克尼斯提出了大氣環流定理。他認為,空氣是由於斜壓作用而發生運動的,這是環流產生的原因。大氣的斜壓性愈強,環流的變化就愈大,反之則愈小。在這一過程中,密度大的空氣向低氣壓方向流動,而密度小的空氣向高氣壓方向流動。這樣大氣中的勢能就變成大氣運動的動能。皮葉克尼斯環流定理的提出,為動力氣象學和天氣學奠定了基礎。
皮葉克尼斯對科學的熱愛,是永不停止的。從1913年至1917年,他發現大氣有不連續面,他把它分成冷鋒、暖鋒等不同類型,並提出了氣旋的現代模式。1917年,他在挪威建立卑爾根地球物理研究所,擴建氣象觀測網,成立天氣分析預報中心。
皮葉克尼斯因大氣環流圖案的提出,揭示了大氣運動的秘密,使他永載人類科學史冊。由於對世界氣象學事業的巨大貢獻,皮葉克尼斯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和美國科學院的外國院士。
『肆』 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怎樣的
大氣環流引導著不同性質的氣團活動、鋒、氣旋和反氣旋的產生和移動,對氣候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常年受低壓控制,以上升氣流占優勢的赤道帶,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壓控制,以下沉氣流占優勢的副熱帶,則降水稀少,形成沙漠。來自高緯或內陸的氣團寒冷乾燥,來自低緯或海洋的氣團溫和濕潤。一個地區在一年裡受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控制,氣候便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在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進行著大量的熱量和水分輸送。在經向方向的熱量輸送上,大氣環流輸送的熱量約佔80%。
大氣環流對大氣中的水分輸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氣中水分輸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與環流形勢密切相關。北半球,水汽的輸送以北緯30°附近為中心,向北通過西風氣流輸送至中、高緯度;向南通過信風氣流輸送至低緯度。我國的水汽輸送,主要有兩支:一支來自孟加拉灣、印度洋和南海,隨西南氣流輸入我國;另一支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隨西北氣流輸入我國。南方一支輸送量大,北方一支輸送量小,兩者的界線是黃淮之間和秦嶺一線,基本上相當於氣候上的濕潤和半濕潤的界線。
降水的形成離不開天氣系統,離不開雲、水汽的輸入和空氣的垂直上升運動。這一切都和環流形勢緊密相連。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進入各種天氣系統的水汽量有關,暖濕赤道空氣的流入能在幾小時或一小時以內產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積雨雲內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環流控制下就會有不同的氣候,即使同一環流系統,如環流的強度發生改變,則它所控制的地區的氣候也將發生改變;如環流出現異常情況,則氣候也將出現異常。
大氣環流狀況的變化,可用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強弱和轉換來表示。某地區在較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的變化都有一個該時期的平均狀況。當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持續時間和轉換頻率,大大超過該時期的平均狀況時,則稱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狀況為環流異常。如1972年的主要環流特徵,北半球有兩個穩定而強大的長波槽脊存在,12月~次年3月在歐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為阻塞高壓,大西洋西部和亞洲為低槽,5~9月,歐洲和北美西部為阻塞高壓,北美東部和東亞為大槽。整個一年裡,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歐洲東部和東北部、亞洲西部大部分地區在強大的大范圍阻塞高壓控制之下,故對於北半球而言,1972年為環流異常年。
由於環流異常,就必然引起氣壓場、溫度場、濕度場和其他氣象要素值出現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降水和冷暖的異常,出現旱澇和持續嚴寒等氣候異常情況。
總之,大氣環流因子在氣候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通過環流的緯向分布影響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而且還通過熱量和水分的輸送,擴大海陸和地形等因子的影響范圍,破壞氣候的緯度地帶性。當環流形勢趨向於長期的平均狀況時,氣候也是正常的;當環流形勢在個別年份或個別季節內出現異常時,就會直接影響該時期的天氣和氣候,使之出現異常。
『伍』 大氣環流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1c
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
a
氣壓帶、風帶的存在形成了季風
b
各環流的位置是要動的,比如秘魯寒流的變化就形成厄爾尼諾現象
d
一般情況下,大氣環流對氣候會造成影響,而且特別大
2d
實際的大氣環流比三圈環流要復雜的多
a
季風環流是局部地區的大氣運動,屬於大氣環流
b
大氣環流能夠促進全球的不是生態平衡,而是氣溫平衡
c
產生大氣環流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熱力差異的存在
『陸』 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大氣環流是完成地球- 大氣系統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平衡,以及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又同時是這些物理量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因此,研究大氣環流的特徵及其形成、維持、變化和作用,掌握其演變規律,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將有利於改進和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利於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氣候資源.大氣環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流、平均水平環流和平均徑圈環流3部分.大氣環流圖
『柒』 什麼叫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atmosphere,general circulation of
大氣大范圍運動的狀態。某一大范圍的地區(如歐亞地區、半球、全球),某一大氣層次(如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整個大氣圈)在一個長時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氣運動的平均狀態或某一個時段(如一周、梅雨期間)的大氣運動的變化過程都可以稱為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是完成地球- 大氣系統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平衡,以及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又同時是這些物理量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因此,研究大氣環流的特徵及其形成、維持、變化和作用,掌握其演變規律,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將有利於改進和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利於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氣候資源。大氣環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流、平均水平環流和平均徑圈環流3部分。
①平均緯向環流。指大氣盛行的以極地為中心並繞其旋轉的緯向氣流,這是大氣環流的最基本的狀態,就對流層平均緯向環流而言,低緯度地區盛行東風,稱為東風帶(由於地球的旋轉,北半球多為東北信風,南半球多為東南信風,故又稱為信風帶);中高緯度地區盛行西風,稱為西風帶(其強度隨高度增大,在對流層頂附近達到極大值,稱為西風急流);極地還有淺薄的弱東風,稱為極地東風帶。
②平均水平環流。指在中高緯度的水平面上盛行的疊加在平均緯向環流上的波狀氣流(又稱平均槽脊),通常北半球冬季為3個波,夏季為4個波,三波與四波之間的轉換表徵季節變化。
③ 平均徑圈環流。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由大氣經向運動和垂直運動所構成的運動狀態。通常,對流層的徑圈環流存在3 個圈:低緯度是正環流或直接環流(氣流在赤道上升,高空向北,中低緯下沉,低空向南),又稱為哈得來環流;中緯度是反環流或間接環流(中低緯氣流下沉,低空向北,中高緯上升,高空向南),又稱為費雷爾環流;極地是弱的正環流(極地下沉,低空向南,高緯上升,高空向北)。
『捌』 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從全球來看,大氣環流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區疏鬆到另一個地區,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玖』 什麼叫大氣環流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氣環流
atmosphere,general circulation of
大氣大范圍運動的狀態.某一大范圍的地區(如歐亞地區、半球、全球),某一大氣層次(如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整個大氣圈)在一個長時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氣運動的平均狀態或某一個時段(如一周、梅雨期間)的大氣運動的變化過程都可以稱為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是完成地球- 大氣系統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平衡,以及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又同時是這些物理量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因此,研究大氣環流的特徵及其形成、維持、變化和作用,掌握其演變規律,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將有利於改進和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利於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氣候資源.大氣環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流、平均水平環流和平均徑圈環流3部分.
①平均緯向環流.指大氣盛行的以極地為中心並繞其旋轉的緯向氣流,這是大氣環流的最基本的狀態,就對流層平均緯向環流而言,低緯度地區盛行東風,稱為東風帶(由於地球的旋轉,北半球多為東北信風,南半球多為東南信風,故又稱為信風帶);中高緯度地區盛行西風,稱為西風帶(其強度隨高度增大,在對流層頂附近達到極大值,稱為西風急流);極地還有淺薄的弱東風,稱為極地東風帶.
②平均水平環流.指在中高緯度的水平面上盛行的疊加在平均緯向環流上的波狀氣流(又稱平均槽脊),通常北半球冬季為3個波,夏季為4個波,三波與四波之間的轉換表徵季節變化.
③ 平均徑圈環流.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由大氣經向運動和垂直運動所構成的運動狀態.通常,對流層的徑圈環流存在3 個圈:低緯度是正環流或直接環流(氣流在赤道上升,高空向北,中低緯下沉,低空向南),又稱為哈得來環流;中緯度是反環流或間接環流(中低緯氣流下沉,低空向北,中高緯上升,高空向南),又稱為費雷爾環流;極地是弱的正環流(極地下沉,低空向南,高緯上升,高空向北).
『拾』 什麼是大氣環流與氣候
在高緯與低緯之間、海洋與陸地之間,由於冷熱不均出現氣壓差異,在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引導著不同性質的氣團活動、鋒、氣旋和反氣旋的產生和移動,對氣候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常年受低壓控制,以上升氣流占優勢的赤道帶,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壓控制,以下沉氣流占優勢的副熱帶,則降水稀少,形成沙漠。來自高緯或內陸的氣團寒冷乾燥,來自低緯或海洋的氣團溫和濕潤。一個地區在一年裡受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控制,氣候便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中國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則是受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冬夏交替控制的結果。總之,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在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進行著大量的熱量和水分輸送。在經向方向的熱量輸送上,大氣環流輸送的熱量約佔80%。在大氣環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使熱帶溫度降低了7~13℃,中緯度溫度則有所升高,60°N以上的高緯地區竟升高達20℃。
大氣環流水分輸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氣中水分輸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與環流形勢密切相關。北半球,水汽的輸送以30°N附近為中心,向北通過西風氣流輸送至中、高緯度;向南通過信風氣流輸送至低緯度。中國的水汽輸送,主要有兩支:一支來自孟加拉灣、印度洋和南海,隨西南氣流輸入中國;另一支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隨西北氣流輸入中國。南方一支輸送量大,北方一支輸送量小,兩者的界線是黃淮之間和秦嶺一線,基本上相當於氣候上的濕潤和半濕潤的界線。
降水的形成離不開天氣系統,離不開雲、水汽的輸入和空氣的垂直上升運動。這一切都和環流形勢緊密相連,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進入各種天氣系統的水汽量有關,暖濕赤道空氣的流入能在幾小時或一小時以內產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積雨雲內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世界降水的分布有兩個高峰和兩個低峰,即兩個多雨帶和兩個少雨帶。兩個多雨帶和赤道輻合帶、極鋒輻合帶兩個氣流輻合帶的位置基本相符;兩個少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極地高壓帶兩個氣壓帶的位置一致。
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環流控制下就會有不同的氣候,即使同一環流系統,如環流的強度發生改變,則它所控制的地區的氣候也將發生改變;如環流出現異常情況,則氣候也將出現異常。
大氣環流狀況的變化,可用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強弱和轉換來表示。某地區在較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的變化都有一個該時期的平均狀況。當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持續時間和轉換頻率,大大超過該時期的平均狀況時,則稱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狀況為環流異常。如1972年的主要環流特徵,北半球有兩個穩定而強大的長波槽脊存在,12月至次年3月在歐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為阻塞高壓,大西洋西部和亞洲為低槽;5—9月,歐洲和北美西部為阻塞高壓,北美東部和東亞為大槽。整個一年裡,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歐洲東部和東北部、亞洲西部大部分地區在強大的大范圍阻塞高壓控制之下,故對於北半球而言,1972年為環流異常年。
由於環流異常,就必然引起氣壓場、溫度場、濕度場和其他氣象要素值出現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降水和冷暖的異常,出現旱澇和持續嚴寒等氣候異常情況。
世界氣象組織在1972年度報告中指出:「1972年世界的天氣是歷史上最異常的年份之一。」1月,美國密歇根州的功聖馬利降雨、降雪量達1351.3毫米,超過正常年份10倍以上;2月,強烈暴風雪襲擊了伊郎南部,在阿爾達坎地區,許多村莊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國中、北部和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先後遭到強大的風、雨、雪襲擊,而在中東和近東地區幾乎同時也發生了數次暴風雪並伴有強烈的低溫、凍害;5—6月,印度酷熱,最高氣溫超過50℃,中國香港發生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冰山,比常年同期多出4倍。前蘇聯歐洲地區連續近2個月出現酷熱少雨天氣,引起泥炭地層自焚及森林著火,而西歐地區卻連續低溫,致使英國倫敦出現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氣溫比1971年冬至日氣溫還低的特異現象;秋季,亞歐東部地區普遍低溫,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歐的瑞典出現了200年來少見的暖冬,前蘇聯也出現了異常暖冬,莫斯科郊區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寧格勒下了百年未見的「冬季雷雨」,在西非、印度以及前蘇聯歐洲地區,幾乎出現了全年連續乾旱的嚴重旱情。西非,人和牲畜的飲水都成了問題。
在中國,由於歐洲和亞洲西部阻塞形勢持久穩定,冷暖空氣在中國交匯機會少,以致中國北方和南方的部分地區汛期少雨,乾旱嚴重。
由此可知,在環流異常的情況下,可能在某一地區發生乾旱,而在另一地區發生洪澇,或者在某一地區發生奇熱,而在另一地區發生異冷。
大氣環流因子在氣候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通過環流的緯向分布影響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而且還通過熱量和水分的輸送,擴大海陸和地形等因子的影響范圍,破壞氣候的緯度地帶性。當環流形勢趨向於長期的平均狀況時,氣候也是正常的;當環流形勢在個別年份或個別季節內出現異常時,就會直接影響該時期的天氣和氣候,使之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