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又存
為什麼說自然地理環境既是一個整體,又存在地域分異?
【答案】(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 素甚至整體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某一要素的變化還會對其他地區的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 影響。故而稱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 (2)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 地域分異,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表按確定方向有規律地發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異。支配這種分化現象的客觀規律也就稱為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地域分異的基本因 素主要是太陽輻射和地球內能。 自然界中地域分異的現象是非常顯著的。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到內陸,從山麓到高山頂 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和谷底)都可以觀察到不同屬性的自然環境的規律性變化。 自然地理環境在各種不同規模的地域分異規律作用下,分異出大小不等、屬性有別的眾多 的自然區域。這些自然區域構成一個多級次、多類別的復雜的鑲嵌系統,在空間上呈現一定的分 布規律性。
B. 現代旅遊活動地理集中性的原因何在
旅遊活動地理集中性的原因,何在?現在旅遊活動地理集中,是為了更好的賺錢,更好的發展
C. 如何理解旅遊的地理集中性
對於現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這一特點,國際旅遊文獻稱之為地理集中性
D. 地理集中理論 和 產業集聚理論的區別
地理集中或產業蔟群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大量聚集於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了一個穩定、持續有不尋常的競爭優勢集合體。工業化時代的代表性產業像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等大規模聚集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矽谷高技術產業和底特律汽車工業的集中是單一產業的地理聚集的兩個最有名的案例。
產業聚集理論一直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他們分別從外部經濟、產業區位、競爭與合作、技術創新與競爭優勢、交易成本、報酬遞增等角度探討了其形成原因與發展機理。由於研究背景及觀察問題角度的不同,不同學者對產業聚集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綜合起來看,產業聚集是指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處在一個特定領域內相關的企業或機構,由於相互之間的共性和互補性等特徵而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產業群的現象。這些產業基本上處在同一條產業鏈上,彼此之間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呈現橫向擴展或縱向延伸的專業化分工格局,通過相互之間的溢出效應,使得技術、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關產業要素等資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於該區域的企業因此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進而大大提高整個產業群的競爭力。
E. 學習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有什麼意義
學習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意義:
有助於旅遊企業和旅遊設施的選址。傳統上人們曾將「地點、地點、還是地點」作為旅遊服務企業經營成功的「三字黃金法則」(the three golden rules)。
有助於指導目的地的旅遊規劃工作避免旅遊接待量超過該地旅遊承載力問題的出現從而有利於促進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實現。
有助於認清季節性危害旅遊業經營的嚴重性,現代旅遊中,分布各處的旅遊者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游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這會對旅遊地區帶來一定的壓力,比如交通,住宿,社會治安,以及可能會對當地的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的傷害。
有必要建設和宣傳適合全年來訪的目的地;注重旅遊產品線的策劃與開發尤其是有賣點的淡季產品。現代旅遊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緊密結合的,現代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必然使旅遊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特點。
F. 中國現代旅遊的特點
旅遊既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必然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變化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它是人們以了解自然和社會、豐富和完善自我為目的,非定居性旅行的高級生活方式。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現代旅遊類型按地理區域劃分,有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按組織形式劃分,有團體旅遊、散客旅遊、包價旅遊、自助旅遊等;按旅遊方式劃分,有航空旅遊、鐵路旅遊、汽車旅遊、海上巡遊等;按活動內容劃分,有文化旅遊、人種旅遊、觀光旅遊、療養旅遊、探險旅遊等;按費用來源劃分,有自費旅遊、公費旅遊、社會旅遊等。
一、現代旅遊性質
縱觀人類旅行、旅遊歷史的演變,尤其是世界現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趨勢與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緊密聯系,我們可對現代旅遊的本質屬性作這樣的概括:現代旅遊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現象的反映,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消費形式。
1.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雖然是一項古老的社會活動,但在古代,卻只能局限在少數人和狹小范圍里進行。旅遊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發展變化的。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不斷更新,使長距離跨國旅遊和洲際旅遊成為可能。同時社會為廣大旅遊者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安全而便利的交通條件,舒適而完備的旅遊設施,以及由於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而有條件從物質生產部門分離出更多的社會勞動力來從事旅遊產業,為旅遊者提供系列全程服務。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餘暇時間普遍增多,旅遊需求增大,旅遊大眾化就成為可能。只有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大眾性、國際性、持續性的旅遊活動才得以開展。現代旅遊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說明人類的旅遊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也只有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的大眾化的旅遊活動才可能出現。所以我們認為,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現代旅遊的崛起和發展。
2.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廣義上講,現代社會文化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就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旅遊業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經濟產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人類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歸結起來,不外乎是有關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活動,但兩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社會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客體,包括各種旅遊資源和各種設施設備及服務都富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旅遊者是依賴一定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旅遊者首先要有旅遊消費支付能力和充足的閑暇時間,其次要有旅遊的需要和動機,即足以使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的文化條件(包括旅遊者本人的文化素質、游覽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等)。
其次,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旅遊目的地的人文資源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歷史、科學、藝術和民俗風情等因素,都是社會文化因素,它具有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色彩;而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是天賦的自然地理條件,但這些自然地理條件都必須經過人類的勞動加以開發改造,將自然景觀賦予人類智慧的印記,沒有文化內涵的純天然景色是難以成為現實的旅遊資源的。不管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凝結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
再次,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為旅遊服務的現代設施設備,都是以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作為後盾的,都是科學技術在旅遊業開發中的物質轉化。各個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旅遊設施設備,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的藝術的文化內涵,具有異族的文化特色。所以,旅遊設施既可以作為一種旅遊媒介提供給旅遊者使用,又可以供旅遊者作為異族文化藝術來欣賞,從而增加它的魅力。
3.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首先,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恩格斯曾對人類生活需要進行過三個層次的分類: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發展需要。按上述分類,旅遊顯然與第二和第三層次需要密切聯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五個層次需要理論:(1)生理需要:食物、飲水、氧氣等;(2)安全需要:治安、穩定、秩序和受保護;(3)愛的需要:情感、集體榮譽感、感情聯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聲望、成功、成就;(5)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這些需要的關系可結構為金字塔式層次,塔底為生理需要,塔頂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在較低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向上一級層次的需要發展。人們決定外出旅遊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兩個較高層次的需要有密切聯系。所以,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較高層次的需要轉化為消費行為,一般都是以高級消費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說,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
其次,旅遊是一種以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以任意的空間和時間形式自由審美,使游覽中的景觀「感發心情和契合心情」,從而獲得特殊的審美效果。旅遊給旅遊者帶來的精神享受可細分為托志、泄憂、陶情、省悟等。從發展趨勢看,旅遊消費中精神享受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次,旅遊是一種文化性很高的消費。這一點我們可從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的產物中去認識,也就是說,要認識旅遊活動主體的文化特徵,認識旅遊活動客體的文化特徵,認識旅遊活動媒介的文化特徵,一句話,要認識旅遊活動三要素與一定社會文化緊密相關,離開社會文化就不可能產生現代旅遊,文化性很高的旅遊消費當然也就不會出現。
最後,旅遊是一種經濟性很高的消費。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旅遊消費的發展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旅遊消費的發展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4.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現象的綜合反映。如果我們把一次旅遊活動作為一個完善的運動過程看待,就不難發現其運動形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線上運動,即旅遊者從離家外出到結束旅遊返回,旅遊者始終處在移動狀態。一部分是點上的運動,指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逗留活動。旅遊者在「線上」和「點上」運動過程中都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發生和進行的。由於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都要同這一社會環境中的諸多方面接觸和打交道,這一環境中的幾乎一切現象都程度不同地作用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之中,因而旅遊活動也就成了社會環境中各種現象的綜合反映。
二、現代旅遊特點
現代旅遊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緊密結合的,現代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必然使旅遊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特點。這一特點的主要表現是:
1.遊客的大眾性。現代旅遊首先表現為它的大眾化。所謂大眾化,一是指旅遊參加者的范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旅遊活動在世界各地各個階層都普遍開展起來。二是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旅遊去處越來越遠。三是群體性、規范性旅遊增加。四是旅遊作為一種激勵員工的手段,已被企業或各種組織所廣泛採用。
2.發展的廣泛性。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現代旅遊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全世界90%以上的國際旅遊者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他們又接待世界80%的國際旅遊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蕭條的沖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了它是一個很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產業。發展中國家的旅遊業也普遍發展起來。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旅遊事業的普遍發展使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
3.地理的集中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各地空間方面的時間距離不斷縮小,旅遊跨度增加。但是,現代旅遊者不是較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各個地區,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游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現代旅遊的地理集中性不僅反映在全世界國際旅遊的分布格局上,具體到一個國家同樣也呈現這一特性。
4.旅遊的季節性。根據旅遊資源的不同性質和不同的旅遊類型,現代旅遊的季節性非常突出。一般來說,主要依賴自然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比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就比較小。消遣型旅遊受季節性制約多一些,事務型旅遊幾乎不受季節性影響。四季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的波動量比較大些;四季不太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量就比較穩定一些。
5.增長的持續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唯獨旅遊業「一枝獨秀」,至今方興未艾。在今後歷史發展過程中,只要不發生新的世界大戰或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世界旅遊增長的持續性不會改變,世界旅遊業將繼續發展。我國只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堅持改革開放,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旅遊業一定能持續發展和快速增長。
6.服務的一體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旅遊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現代旅遊服務的一體化特點越來越明顯。所謂服務一體化,就是為旅客提供食、住、游、購、娛系統服務;為遊客提供離開家園到返回家園的全程服務。這既是現代大眾旅遊組團旅遊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規模的群體性旅遊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
三、現代旅遊成因
現代旅遊的成因是指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戰後世界旅遊迅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從社會動因上去考察就必然發現,現代旅遊作為大眾參加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是社會創造條件使它出現和發展。主要因素是社會創造了一個持續的和平環境,根本原因是社會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重要原因是政府行為的促動。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什麼是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呢?
一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現代旅遊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客觀需要。國際上經濟統計資料表明:當一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遊的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遊的動機;超3000美元時,將產生洲際旅遊的動機。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國民工作時間的縮短和國民生活的改善。世界性勞動時間縮短和帶薪假期增多,是使現代旅遊趨於群體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必須提高社會消費水平,改善社會消費結構,這對繁榮世界旅遊市場和促進旅遊業的興旺都起到決定性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更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旅遊生活需求和消費水平將會更大幅度地增加。
二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現代旅遊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戰後世界旅遊的最大特點是群體性、規模性和一體性,這就必然有先進的科學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後盾。高速列車的出現,超音速客機的使用,相對縮小了世界空間距離,縮短了人們進行國內、國際旅遊的旅行時間,使現代旅遊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旅遊都能獲得更廣闊的空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快捷和收費低廉的交通運輸條件,同時能為旅遊者提供舒適而完備的食宿設備和各種游樂設施和設備,從而為現代旅遊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三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旅遊信息效益和旅遊組織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交通和通訊網的高度發展,旅遊信息流速加快,人們了解世界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條件。旅遊經營者可以通過電視、電影、電台及各種書刊雜志等信息傳遞物質載體來宣傳介紹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激發人們游覽的動機和興趣,使旅遊宣傳和旅遊信息效益不斷提高。同時,由於電腦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大大地的提高了世界各地的旅遊組織工作的效率,有的遊客已用電腦技術預訂客房和車票,用先進的通訊設備咨詢旅遊線路、旅遊包價等。這樣就使得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規模群體性旅遊活動能有序地組織開展。
我們分析了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後,還應闡述政府行為在現代旅遊發展中的積極因素。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政府都先後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和鼓勵本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們認為政府支持旅遊業特別是支持國際旅遊業的發展是由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所引起的。旅遊業的上述兩大功能集中體現在:賺取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提高資源效益,推進經濟發展;樹立國際形象,改善國際關系。正因旅遊業具有這些功能作用,戰後很多國家的政府都把推進旅遊業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上來。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設立了全國性的旅遊管理組織,並採取了經濟的、法律的、政治的手段干預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已把旅遊業納入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作為一大產業來開發;旅遊產業的開發速度逐步加快,旅遊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旅遊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旅遊法制逐步建立;旅遊管理逐步規范,旅遊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G. 為什麼說自然地理環境既是一個整體,又存在分異
整體性: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他們的存在,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要素改變,就會影響導致其它跟著變,所以更像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像我們所學的生物中的食物鏈一樣。
差異性:受緯度的影響,地理環境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緯度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自然帶,各個自然帶的氣候,水文,土壤等也存在相應的差異。最終形成由赤道向兩極、沿海向內陸、山地垂直等地域分異規律。
綜上所述,
自然地理環境既是一個整體,又存在分異。
H. x現代旅遊活動地理集中性的原因何在
旅遊活動表現為集中,可以分為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
時間上,節假日,遊客比較多,平時比較少。特殊的景觀如觀賞南方江西婺源花海、洛陽牡丹花開、北京香山紅葉,需要特定季節,故而時間上看扎堆。
空間上看,旅遊資源的集中分布,讓旅遊活動有了所謂熱門旅遊景點、熱門旅遊線路。比如冬季東北雪景,浙江丘陵多河流多,吳越地區園林多。
I. 現代旅遊地理集中性的的危害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旅遊地理集中性。國際旅遊文獻稱:對於現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這一特點,為地理集中性。
所以:1。現代旅遊者不是較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各個地區,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游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勢必會造成局部地區的各種壓力,例如交通,社會治安。
2.與此同時旅遊地理的集中性會對某地區的旅遊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畢竟來的人多了破壞也就來了...
3.雖然旅遊地理的集中性會對集中地區帶來大量的短期收入,但由於旅遊人數短時間過多,對長期發展不利。想想誰會認准一個地方去。
望採納
J. 用經濟現象解決為什麼同類商品都在一個地方賣
這是集群效應!!
下面給你找到一些集群的正效應。也就是為什麼商品都在一個地方賣的原因。
產業集群的正效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效應;二是由集群競爭優勢帶來的超額利潤效應。
1.產業集群的成本效應
(1)外部經濟。產業集群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其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集中在特定地域范圍內。這種地理集中能夠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如共同利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公共信息資源和市場網路;共同利用某些輔助企業,包括提供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加工下腳料或廢料以及提供生產性服務的輔助企業,減少能源和原料損耗,縮短原料和產品運輸距離,節約生產和運輸成本:可以面對面地交談,增進了解和信任,互通情報,減少信息搜尋和交易成本;可以增加本地市場需求,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促進創新,加快觀念、思想和知識的擴散等。
(2)內在規模經濟。產業集群的內在規模經濟來自於集群企業橫向規模的擴張和縱向規模的收縮。橫向規模擴張可以獲取內在規模經濟,縱向規模收縮可以避免規模不經濟。正是這種規模特徵為集群產業贏得了規模經濟效應。
(3)分工優勢。在產業集群內部,每個企業在整個產品的產業鏈中只佔據一個或少數幾個分工環節,而產業集群作為一個整體則由眾多的生產單位構成一個高度分工的專業化網路體系。這種模式在經濟機制上可產生兩種效應,稱之為集群鎖定效應和專用投資通用化效應,克服產業集群形成初期市場不規范和企業制度不完善的弱點,增強競爭優勢。
(4)交易費用的降低。產業集群能有效降低投入品市場的交易費用。同行企業在一個地區的群集推動了該行業相關投入品市場的形成,企業相關交易費用大大降低。集群所在地往往就是行業的信息中心,企業能夠很容易獲取行業的最新市場動態,搜尋成本大為降低。此外,同居一地,頻繁的商業交往也容易產生約定俗成的商業慣例和商業信任,建立長期協作關系。這樣,在市場細分過程中專用資產服務於眾多的廠家,大大降低了因資產專用性而產生的要挾成本等內生交易費用。
2.集群超額利潤效應
在集群企業達到最低經濟規模後,企業的生產規模基本穩定,但產品產量不斷增加(通過企業裂變和孵化增加產品供給量),市場份額增加,並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達到最低。所以,產業集群正效應此時表現為集群優勢帶來的超額利潤效應。
(1)由集群產業創新獲得的產業超額利潤。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使企業間形成密切合作的關系,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產生知識溢出效應。一是供給方面的知識溢出,主要來自供應商、合作者、教育和科研機構等;二是需求方面的國家和國際知識轉移,主要來自客戶、消費者及國際分銷商等。這不僅可強化當地知識的溢出效應,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加快國際知識轉移,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由集群導致行業和地區壟斷產生的超額利潤效應。從集群的本質看,產業集群就是相同或相關企業在某一特定地區的集中。這樣的集中表現為集群區的產品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形成在位優勢。如2001年在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的調查中,浙江省有56種特色產品的產量居全國第一,336種產品居全國前10位,52個集群區的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30%以上,而且某些產品市場佔有率甚至很高,如2003年嵊州市有領帶生產企業1000多家,產量達3億多條,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80%,占國際市場的1/3左右。如此高的市場佔有率會促成一定程度的市場壟斷。在集群內部,企業間往往容易形成攻守同盟的潛規則,從而在較高的市場價位上達成默契,共同遵守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