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風俗習慣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影響很大。比如。氣候。秀海邊的影響。遲到。都有區別。還有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總之各方面都有影響。而且區別很大。
『貳』 西方地理環境特徵,對其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一種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 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 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歐廣大地域首次由農耕者居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 歐洲最發達的地區是最早被農耕者移居的東南部, 這就是愛琴海地區, 希臘的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的島嶼, 地理、氣候、交通條件具佳, 是歐洲第一個高度文明興起的地方.
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 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古羅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義大利氣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紀, 其農業和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城邦制是希臘歷史的關鍵.城邦的出現是希臘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臘半島上的一塊塊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權單位.它的特點之一, 就是小國寡民的規模.整個希臘半島包括數以百計的城邦.每個城邦都以城市為中心, 周圍有鄉鎮, 城邦是城市和周圍農村構成的整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 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 並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 使手工業,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 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希臘的殖民擴張從公元前8 世紀起, 歷時兩百年之久.這個劃時代的運動, 使各城邦產生了由於一種共同的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聯系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大貌, 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特徵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爾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人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與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法治的傳統為憲政和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包括保護財產權不受專制權力的侵犯.在大多數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響思想和行為方面是一個較不重要的因素.
(三)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信條.西方人強調突出自己, 從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後姓, 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先姓後名.
『叄』 西方特殊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西方歷史上曾創造出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但是隨著基督教的分立和蠻族的入侵,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西方世界陷入了漫長的黑暗之中,在中世紀除了貴族和神職人員以外,即使是小貴族的騎士階層都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利,所以在文藝復興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因為歐洲歷史上鮮有大一統的王朝的出現,而歐洲又是出了名的多民族、多國家的大洲,所以反映在西方的文化上就呈現出一種矛盾、別扭的狀態。一方面,宣揚的是天賦人權、人性自由、民主法治,但是限於國家的狹窄和歷史、地理上的分裂,這種文化源泉又將人性的貪婪、慾望和國家的政權捆綁在一起,所以歐洲容易出頂級的戰爭狂人和野心家,狹窄的地域,分裂的現實,造就了歐洲文化上升到國家意識就是一種體現小國寡民的現實和對稱霸甚至統一歐洲的慾望
『肆』 試分析自然條件對中西方文化形態形成的影響
產生中西文化的不同 自然環境
文化差別的最初根源在於自然環境
中國文化產生於大河流域
西方文化產生於濱海地帶與近海島嶼
錢穆論文化根源於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史導論》 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分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
人類文化根源於地理環境的兩類三型:
高寒的草原地帶→ 游牧文化
濱海地帶與近海島嶼→商業文化
河流灌溉的平原→農業文化
王會昌論文化產生與氣候 古典文明的時空規律:
空間:南北半球的中低緯度(20度—40度)
時間:距今6000—4000年先後興起
距今8000—3000年間,是10000年來氣候最好的時期,稱為「氣候適宜期」。在高緯地區,氣候轉暖;在低緯地區,氣候濕潤。中低緯度地區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支流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普通都說中國文化發生在黃河,其實黃河本身並不適於灌溉與交通。中國文化發生,精密言之,並不賴借黃河本身,他所依憑的是黃河的各條支流。每以支流之兩岸和其流進黃河時兩水相交的那一個角里,卻是古代中國文化之搖籃地。」
中國古文化發源地
唐虞文化 山西西南部,黃河大麴的東岸及北岸,汾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椏杈地帶。
夏文化 河南西部,黃河大麴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椏杈地帶。
古代中國的地理條件(一) 內陸環境: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大陸,黃河、長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東,蜿蜒入海,沖積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地域廣大,水系復雜。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開放性,它們足以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組成自存自立的社會並抵禦外來侵擾,同時又可以將自己的文明與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組成更大的社會,創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國的地理條件(二) 對外交通環境:在對外交通方面,中國大陸與愛琴海地區相比卻顯得十分封閉,東南是橫無際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橫斷山脈和嚴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乾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這些構成了與外部世界交通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古代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 古代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於「大而一」,黃河、長江將生活在其各個支流流域的社會連為一體,這個大地域的四周則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站在這個大地域來看世界,便自然會認為這里乃是四海之中的唯一大陸,乃是整個「天下」。
古希臘的地理條件(一) 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中的各島嶼、克里特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沿海地區。
內陸環境:陸地山嶺河谷層疊,被分割成一塊塊狹小的地區,不少地區彼此封閉,冬季甚至不能通行。沒有寬廣平坦的沃野,只有夾在山嶺之間的狹小平原、河谷和坡地,土地貧瘠,夏季少雨,農業生態條件惡劣,但富有銀礦、大理石和優質陶土。 海域環境:希臘海域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希臘半島三面環海,有著世界上最為曲折的海岸線和優良海港。除北部外,半島幾乎所有地方與海邊的距離均不超過50公里。此外,愛琴海中星羅棋布的島嶼,像跳石一樣密布在海面上,形成了幾條通往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島橋。晴天掛帆出海,隨處都可以望到陸地和島嶼的影子。沿著地中海海岸航行,到達南義大利、西亞、埃及和黑海沿岸地區,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 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於「小而多」,由許多各自獨立、結構各異的小地域組成,彼此間易於互相交通但卻難以融為一體;整個希臘地區同中歐、西歐、北非、西亞、中亞乃至印度地區的關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地理環境的這種特點使得人們站在希臘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即世界是「天外有天」。
『伍』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人生活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陸』 環境對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自然條件對中西文化的
地理環境,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與各種自然因素,如氣候,土地,河流,山脈,動植物等的結合體。在古代,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地步。縱觀人類的起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無論東還是西方文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有的初期文明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 例如長江,黃河,恆河,以及愛琴海。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皆是「依河而生」,中化文明發源於黃河以及長江流域,古印度則是恆河,古埃及文明是誕生在它的母親河-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則是發源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而決定一個種族的文化的因素,則是它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風貌。這對於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文化差異體現在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方面上,一時間我無從下手。後來轉念一想,差異太大太多分析得就會籠統,所以不如由一個很小,小到平時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家庭中的稱謂來具體分析,闡述地理環境到底是如何影響到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的。在中國,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家庭中, 「輩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小家長就教育我們禮儀稱呼,去別人家裡做客要先叫人等等。而在西方家庭,孩子們在家中一般都直呼他們家長,長輩的名字,如果有哪個孩子不這么做他們反而會覺得不習慣。其原因則是中國一直以來受到儒家文化的思想對於論資排輩的強調,這種理念根深蒂固, 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而在西方,人們強調自由和民主,所以任何一個個體他的思想和權利都是平等的,父母只是需要做到照顧的義務就可以了。那麼這和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呢?在中國古代,由於地形往往都說山地和丘陵的緣故,人們都是以一個很大的村落而住在一起,家家戶戶則有自己的房屋,也就類似於現在北方還能零星見到的「四合院」。再加上農耕面積廣,人們自給自足,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不會主動地向更遠的地方探索,遷移。漸漸地那個村落人數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需要規律。眾所周知當一定數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肯定會形成一種等級制度,這點在中國更是如此,這點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有著君王專制制度。權利和輩分最大地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地老人,他們活得世界最長,經歷過的事情也更多。於是等級制度就被制定鮮明,人們會從小告誡自己的後代什麼是輩分,見到誰要叫什麼等等。而在西方,由於環境惡劣,人們往往都要經常遷徙,找尋食物,這也造就了他們的航海與游牧民族的發展。在這些民族中,人群基數小,所以每一個個體都相對獨立與重要。所以在西方的家庭中,直呼爸爸媽媽的名字是絕對沒問題的,父母也將孩子像大人一樣看待,尊重他們的想法。長時間的游牧與航海活動,也使得西方的人們到處游盪,他們到過的地方多,見到的人也就更多。所以他們在長時間與人交流的同時,不會忘記自己的底線,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的外國人平時平易近人但如果有人觸碰到了他的原則,底線的話他便會十分生氣
『柒』 中西迥異的地理條件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地理環境差異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
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
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本論文從地理環境入手,比較中西方古國文化的不同發展經歷,對兩者形成現如今的政治、經濟、科學、思想原因作出簡要地分析。並希望能以此為加強兩方對彼此觀念沖突方面的互相理解與包容做出貢獻。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
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
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
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
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
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
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本文主要對經
濟、政治、思想、科技藝術、精神幾方面進行探討,以得出我的結論。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
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
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
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
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
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
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
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
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
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
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
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
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
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
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
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
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
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
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
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
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
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
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這不是在受到束縛而且十分封閉的農業經濟、君主集權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會中,個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個性天賦能得到發揮,總有一些
人天生喜歡研究學問,熱衷於思考古人流傳下來的種種問題,也可以自由地爭論,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論的交流,這樣,追求真知的哲學學問能夠得到
發展。而研究萬物本原的工作必然會促使認識方法的提高,直至產生正確的認識方法------科學。
哲學的發展乃至科學的產生,必須要有自由的社會環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會的產生必須要有強大的工商業階
層力量對抗土地貴族專制,而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只能出現在適合工商業大發展的地區,而適合工商業發展的地區必須有這樣的地理環境:有方便的對外聯系,附近是
古老文明地區,自身環境不適合農業,但有自然礦藏,適合航海,有優良港灣。
這樣的地區,在我們地球上,其實只有一個。這就是愛琴海區域的希臘半島上的雅典地區。幸虧有雅典地區,使得在公元前3世紀時,人類終於有了科學。
5.宗教信仰 比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會發現一個顯著
的不同:歐洲敬神,中國敬人。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是聖人情結。我們民族是一個宗教意識淡薄的民族,在傳統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宗教的。我們沒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來的,
道教是宗教外來後才產生的,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們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國的神話傳
說中,人類的一切聰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都來自於「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分別發明了燧石和鑽木取
火、結網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飼養、五穀的種植和中醫葯術。而五帝之首黃帝則是做衣冠,造舟車,制音律,創文字等等。而這些都是由當時人類生存環境及經濟活動
決定的。中國頻繁的災害和頻繁的戰爭,造就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天災與人禍後的餘存。戰勝天災,避免人禍就成為農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黃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
成功實踐,使華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實際一些。所以說,中國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舉個最簡單常見的例子,店鋪中所供奉的財神爺
不就是關公嗎?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認為神靈賜予自己理性,如廣泛流傳歐洲的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
斯點化人和動物各種天賦,盡管一時疏忽,好象留給人類的天賦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卻賦與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羅米修斯乾脆從太陽神那裡偷出火種補償
給人類,使人類成為世界生靈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無形的,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沒有形狀,不是人格神。他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因此
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國家才可能實現,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產生。
6.精神面貌與道德標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於不同生存模式的人們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標準是不同的。
6.1中國式的含蓄謙虛包容之美 在古時候,大部分的
中國人其實就是中國農民。中國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收獲,而其收獲的不只是稻穀,還有精神。他們教育子女都是說:「要學習稻穗,它們吸足了水,都會把
頭謙虛地低下來!」因此,中國人敬仰大地的包容與貢獻,學習稻穀的含蓄與謙虛。中國的成語里就十分稱頌這種美德,像是「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猶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種侵略性,他所到之處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該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國,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國文化所吸收。這就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現與作用。
每當中國人被人稱贊時,都會謙虛地說:「不敢當」,而西方人則會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臘式的冒險求真之美 古希臘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貿易和移民,這使得他們要常常面對大海。如果說中國文化的老師是大地,那古希臘就是海洋。人們在陸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沒有任何顧忌,更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詭異莫測,凶險異常,一個不慎,所要面臨的就是沒頂之災。
因此,與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說被鍛煉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開放性的冒險精神、樂觀精神與求
實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會十分樂意於冒險。當一個人不畏懼危險時,他就會樂觀地面對一切人事物。要與大海進行對抗,就需要精密的儀
器、豐富詳實的海洋知識、先進的造船技術,這些就要求人們對事物抱有求實的精神。
這些就是古希臘人在自己生存環境中所培養出的性格、精神,也影響了後人。
7.藝術 藝術不只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繪畫、雕塑、書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華與體現。
7.1中國藝術 中國的含蓄精神在藝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朦朧之美。
7.1.1繪畫 中國繪畫的代表是國畫,即水墨畫。重在寫意,即意境,而非寫實。沒有任何一位畫家會跑到山的面前畫這座山,而是強調心中有丘壑,下筆成嵐峰。
7.1.2文章 中國古代文章中表現這種朦朧美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描寫。只是寥寥幾句的簡單描寫,並沒有說明其具體的面貌長相,但是他的身形樣貌在我們的腦海中卻是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寫的需要人們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間所內涵的一些東西也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
可以說,中國的文章十分含蓄內斂,因為中國古代政治的壓迫,因為中國歷來含蓄精神的影響。
7.2西方
與中國的含蓄寫意不同,西方的藝術更注重寫實,應該說是他們求實精神的體現。
7.2.1繪畫 只要說起西方的繪畫,就會讓人想起素描、油畫。這些都是十分寫實的繪畫藝術。幾乎每一幅素描與油畫都有它的參照物,而且強調真實。著名畫家達芬奇為了更真實更科學的畫出人體,甚至不惜盜取屍體將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體肌理骨架結構。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過不少,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寫得真詳細。描寫人物,會從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寫到帶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襪子、女士的襯裙。你不用猜測書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為作者會用很大的篇幅來詳細地描寫他們的心理活動。
8.綜述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西方古國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基礎,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影響
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這種種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雖然不能絕對地說,地里差異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但地理因素絕對是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說得那樣,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們創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響了後面的每一代人。當今
社會正處於大融合的時代,中西方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頻繁,難免會出現碰撞與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而
這社會文化環境是幾十代人在自己國家地區生存數千年來所積累下的生存經驗與法則。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那些分歧時,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去理解對方思想,
包容對方的行為,如此一來,我相信,世界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捌』 中西迥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本論文從地理環境入手,比較中西方古國文化的不同發展經歷,對兩者形成現如今的政治、經濟、科學、思想原因作出簡要地分析。並希望能以此為加強兩方對彼此觀念沖突方面的互相理解與包容做出貢獻。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本文主要對經濟、政治、思想、科技藝術、精神幾方面進行探討,以得出我的結論。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 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這不是在受到束縛而且十分封閉的農業經濟、君主集權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會中,個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個性天賦能得到發揮,總有一些人天生喜歡研究學問,熱衷於思考古人流傳下來的種種問題,也可以自由地爭論,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論的交流,這樣,追求真知的哲學學問能夠得到發展。而研究萬物本原的工作必然會促使認識方法的提高,直至產生正確的認識方法------科學。
哲學的發展乃至科學的產生,必須要有自由的社會環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會的產生必須要有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力量對抗土地貴族專制,而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只能出現在適合工商業大發展的地區,而適合工商業發展的地區必須有這樣的地理環境:有方便的對外聯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區,自身環境不適合農業,但有自然礦藏,適合航海,有優良港灣。
這樣的地區,在我們地球上,其實只有一個。這就是愛琴海區域的希臘半島上的雅典地區。幸虧有雅典地區,使得在公元前3世紀時,人類終於有了科學。
5.宗教信仰 比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會發現一個顯著的不同:歐洲敬神,中國敬人。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是聖人情結。我們民族是一個宗教意識淡薄的民族,在傳統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宗教的。我們沒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來的,道教是宗教外來後才產生的,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們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類的一切聰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都來自於「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分別發明了燧石和鑽木取火、結網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飼養、五穀的種植和中醫葯術。而五帝之首黃帝則是做衣冠,造舟車,制音律,創文字等等。而這些都是由當時人類生存環境及經濟活動決定的。中國頻繁的災害和頻繁的戰爭,造就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天災與人禍後的餘存。戰勝天災,避免人禍就成為農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黃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實踐,使華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實際一些。所以說,中國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舉個最簡單常見的例子,店鋪中所供奉的財神爺不就是關公嗎?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認為神靈賜予自己理性,如廣泛流傳歐洲的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點化人和動物各種天賦,盡管一時疏忽,好象留給人類的天賦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卻賦與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羅米修斯乾脆從太陽神那裡偷出火種補償給人類,使人類成為世界生靈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無形的,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沒有形狀,不是人格神。他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國家才可能實現,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產生。
6.精神面貌與道德標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於不同生存模式的人們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標準是不同的。
6.1中國式的含蓄謙虛包容之美 在古時候,大部分的中國人其實就是中國農民。中國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收獲,而其收獲的不只是稻穀,還有精神。他們教育子女都是說:「要學習稻穗,它們吸足了水,都會把頭謙虛地低下來!」因此,中國人敬仰大地的包容與貢獻,學習稻穀的含蓄與謙虛。中國的成語里就十分稱頌這種美德,像是「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猶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種侵略性,他所到之處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該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國,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國文化所吸收。這就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現與作用。 每當中國人被人稱贊時,都會謙虛地說:「不敢當」,而西方人則會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臘式的冒險求真之美 古希臘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貿易和移民,這使得他們要常常面對大海。如果說中國文化的老師是大地,那古希臘就是海洋。人們在陸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沒有任何顧忌,更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詭異莫測,凶險異常,一個不慎,所要面臨的就是沒頂之災。
因此,與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說被鍛煉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開放性的冒險精神、樂觀精神與求實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會十分樂意於冒險。當一個人不畏懼危險時,他就會樂觀地面對一切人事物。要與大海進行對抗,就需要精密的儀器、豐富詳實的海洋知識、先進的造船技術,這些就要求人們對事物抱有求實的精神。
這些就是古希臘人在自己生存環境中所培養出的性格、精神,也影響了後人。
7.藝術 藝術不只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繪畫、雕塑、書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華與體現。
7.1中國藝術 中國的含蓄精神在藝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朦朧之美。
7.1.1繪畫 中國繪畫的代表是國畫,即水墨畫。重在寫意,即意境,而非寫實。沒有任何一位畫家會跑到山的面前畫這座山,而是強調心中有丘壑,下筆成嵐峰。
7.1.2文章 中國古代文章中表現這種朦朧美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描寫。只是寥寥幾句的簡單描寫,並沒有說明其具體的面貌長相,但是他的身形樣貌在我們的腦海中卻是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寫的需要人們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間所內涵的一些東西也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
可以說,中國的文章十分含蓄內斂,因為中國古代政治的壓迫,因為中國歷來含蓄精神的影響。
7.2西方 與中國的含蓄寫意不同,西方的藝術更注重寫實,應該說是他們求實精神的體現。
7.2.1繪畫 只要說起西方的繪畫,就會讓人想起素描、油畫。這些都是十分寫實的繪畫藝術。幾乎每一幅素描與油畫都有它的參照物,而且強調真實。著名畫家達芬奇為了更真實更科學的畫出人體,甚至不惜盜取屍體將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體肌理骨架結構。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過不少,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寫得真詳細。描寫人物,會從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寫到帶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襪子、女士的襯裙。你不用猜測書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為作者會用很大的篇幅來詳細地描寫他們的心理活動。
8.綜述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西方古國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基礎,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影響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這種種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雖然不能絕對地說,地里差異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但地理因素絕對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說得那樣,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們創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響了後面的每一代人。當今社會正處於大融合的時代,中西方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頻繁,難免會出現碰撞與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而這社會文化環境是幾十代人在自己國家地區生存數千年來所積累下的生存經驗與法則。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那些分歧時,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去理解對方思想,包容對方的行為,如此一來,我相信,世界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玖』 地理環境對外國文化的影響
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 英倫三島自十四世紀以來的繁榮發展日益有賴於其國人對外征戰、探索開拓、大力發展殖民地並拓展貿易的能力...
『拾』 地理大發現對西方文化產生了什麼影響
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