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地球公轉的示意圖,以及哪個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注意地球北極的偏向,如果偏向太陽的位置就是夏至,反之是冬至,順地球公轉方向夏至後是秋分,冬至後是春分。
❷ 怎樣判斷地理圖示中什麼是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1、看太陽直射的緯線:直射北回歸線時是夏至日,直射南回歸線時是冬至日。3月21日春分,太陽直射赤道,往後直到6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至北回歸線23.26『N,夏至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9月23秋分太陽直射赤道,然後南移,冬至直射南回歸線。冬至後北移。春分日直射赤道。
2、看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情況:晝夜一樣長,就是春/秋分日,南半球晝長夜短,是冬至日;北半球晝長夜短,是夏至日。
3、看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時是夏至日,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時是冬至日。
❸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的正午日照圖分別是請解說
春分、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夏至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以此判斷,在北半球的話,角度越小,應該是冬至,其他依次春分、秋分大點,夏至角度最大。
❹ 怎樣分哪張圖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1白色的半球是晝半球 畫斜線的半球是夜半球
2圖4北極極晝南極極夜---是北半球夏至
4地球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從北極看,是按逆時針方向公轉的,即自西向東
同理1--秋分 2--東至 3--春分
❺ 地球的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圖
春分(3月21日),太陽直射知赤道;夏至(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
秋分即(9月23日),太陽直射赤道;冬至即(12月22日)時候,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
(5)地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圖叫什麼擴展閱讀
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晝夜時長相等。
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最長。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全球無極晝極夜現屬象;晝夜時長相等。
冬至,太陽直射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❻ 怎樣分哪張圖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遇上這樣的題第一步是看地球公轉方向,記住夏至日順箭頭推得下個圖是秋分;第二步看自轉方向,順時針轉你看到的是南極,逆時針你看到的是北極,這一步要確定南北極;第三步看南北極,北極極夜是夏至,北極極晝是冬至;第四步順得推依次得出。
O了,親,給個好評撒O(∩_∩)O哈哈~
❼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別是幾月幾日
春分是03月20日。秋分是09月23日。冬至是12月22日
。夏至是06月21日。
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北緯23°26')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
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節氣特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斗指午,為夏至。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點。從黃道平面看來,太陽位於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
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
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北到南呈遞減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❽ 北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位置簡圖
北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位置:
春分/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北京位於其以北40個緯度;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京位於其以北16度34分;
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京位於其以北63度26分.
❾ 請擅長地理的人幫忙.分別解答四個圖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再具體說明下方法,謝謝
第一幅圖:最上方位置是秋分日;左邊位置是冬至日,最下方位置是春分日,右邊位置是夏至日。
地軸向左傾斜,左邊的地球南極附近出現極晝,右邊的地球北極附近出現極晝。
第二幅圖:是錯誤的,地球公轉是逆時針方向。
第三幅圖:最上方位置是春分日;左邊位置是夏至日,最下方位置是秋分日,右邊位置是冬至日。
地軸向右傾斜,左邊的地球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右邊的地球南極附近出現極晝。
第四幅圖:是錯誤的,地球公轉是逆時針方向。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以24節氣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為起點。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的有規律變化,傳統農業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生產,有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是:低緯大而高緯小,春秋二分,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變化是: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冬至日前後達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則相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帶,太陽每年直射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