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是什麼
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
1、直線式和螺旋式
直線式:指把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學科知識邏輯上前後聯系的"直線",即學科課程內容的組織呈直線前進,前面安排過的內容在後面不在呈現。例如,英語單詞的學習。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單元或階段,乃至同課程門類中,是課程內容重復出現、螺旋上升、逐漸擴大知識面,加深知識難度。
即同一課程內容前後重復出現,前面的內容是後面內容的基礎,後面內容是對前面內容的不斷擴展和加深,且層層遞進。例如,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在小學時測量、畫圖,中學時證明。
2、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
縱向組織:指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到繁、從具體到抽象等先後順序來組織編寫。
例如,加涅的層次結構理論按照復雜性程度把人類學習分為八類,認為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或原有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即復雜學習以簡單學習為基礎;學科課程(語文、數學等)多為縱向組織。
橫向組織:指打破小學科的知識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按照學生發展的階段,以學生心理發展階段需要探索的、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依據來組織編寫教材內容,構成一個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題。
例如,霧霾問題很嚴重,那麼可以將能夠解釋霧霾的成因和解決此問題相關的知識(氣象學、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學等)組織起來呈現。
B. 地理課程的含義是什麼當前我國地理課程具有哪些類型
地理課程就是地理課業及其進程。通常來說,具體表現為地理課程標准(或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書、地圖冊、音像教材等)。
我國的地理課程類型:
我國中學地理學科內部的課程分類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純粹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也不是單純的分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或者核心課程與外圍課程。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地理課程有向「綜合型」、「活動型」、「自主型」發展的趨勢。具體表現: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結合、部門地理與分區地理的綜合、活動課程的發展。
以上內容引自陳澄主編的《新編地理課程教學論》中的「地理課程論」部分,僅供參考。
C.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以下幾種:
1、個別教學制:個別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由學生個人與適合個別學習的教材內容發生接觸,並輔以師生之間的直接聯系。
2、班級授課制: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3、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設計教學法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知識和能力。
教學方法:
教材版本雖有些許變化,但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的熟練是最基本的。那如何把教材教活,符合所教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感到喜聞樂見就是最高層次的組織教學。
除了解讀課本知識,跟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朋友和知音。師者,還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更是學生開啟心智、人格健康道路上的領路人。所以一個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我,使今日之我勝於昨日之我。才能最後完善從教師本身入手組織教學。
D. 教學組織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基本類型?
一、個別教學制
個別教學制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規模非常小,並且教學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可以因材施教,讓教師更適應學生個體的差異。
二、班級授課制
班級授課制就是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程度組織成不同的固定班級,然後按照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教學。這種集體教學方式規模比較大,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學習。
三、導生制
導生制就是教師選擇一些年紀較大、成績較好的學生作為導生。教師先給這些導生傳授知識,然後再由這些導生去教其他的學生,這種方式的教學質量比較差。
四、分組教學制
分組教學制就是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然後教師對每個組進行教學。這樣的方式可以照顧到學生的能力差異,但是對學生心理發展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五、開放教學制
開放教學制主要是在初等學校實行的,開放教學制強調尊重孩子的興趣,根據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然發展,不受傳統教學的拘束。這種方式沒有固定的教學教材,也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讓孩子自己選擇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
六、協作教學制
協作教學制就是指教師、實驗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共同組成教學小組,一起制定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作完成對學生的教學。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作用和專長,並且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教學儀器,教學質量非常好。
七、現場教學制
現場教學質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給學生提供許多豐富的直接經驗。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
E. 什麼是教學組織形式主要類型有哪些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主要類型有:
▪ 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 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 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 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能照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但同時也給各類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 開放教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亂,破壞了正規教育的進行,故30年代初在英國出現了開放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它主要在幼兒學校和初等學校實行.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 協作教學
它由教師、實驗教學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和圖書資料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協作教學試圖能同時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專長,並能充分利用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
▪ 現場教學
1958年,中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實踐過程中較廣泛地採用了現場教學這種教學輔助形式.它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於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同時為師生接近工農、接觸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創造條件.
▪ 復式教學
復式教學是教師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別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師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使各項活動有計劃地交替進行.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普及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班級教學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F. 課堂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組織形式有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組討論、競賽、辯論、知識問答等等。
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古代各國普遍採用個別教學的形式,間有初級的集體教學。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擴大教學對象,增設課程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