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絡究竟是什麼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B. 中醫古書中的經絡代表什麼呢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昔日黃帝40餘歲自感身體日漸衰退,自感大業未成的他不免憂慮,於是向上天祈求延壽之法,夢中一天神讓他拜師廣成之。於是,他師承廣成子經半年修煉,打通了任瞥二脈,又煉9年,打通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並有了透視功能,能觀察到人體內的365穴。後來,他把這些秘密寫進了《黃帝內經》里。之後的周文王、老子、八仙、孫思邈、陳摶、張三豐都深諳經
絡、穴位之奧秘。
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曾反復參閱《靈樞》、《素問》,卻始終無法明白四千年前的黃帝是怎麼知道人體有這些經絡和穴位的,廠後有一道士傳給他小周天功,經半年修煉,一日忽大叫「我的任督二脈通了」。驚喜之餘,他把自己的親身體會寫進了《本草綱目》,並說:「關於經絡腧穴,唯反觀內照者得查之!」
C. 翻譯盤古開天闢地
天地混沌如雞蛋,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年,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多變。神在天上,聖靈在地上。天高一丈,地天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果這一萬八千年,天命最高,幾個極深地,盤古人最長,所以,天離地九萬里。然後有三個皇後。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聲音是雷霆,左眼睛是太陽,左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經脈為地理,肌肉是土地,頭發胡須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是金玉,精髓為珍珠石,汗流為雨水。哭泣為江河,氣為風,聲音是雷,瞳被閃電,很高興為晴,憤怒是陰。
D. 經絡學說的基本定義
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的通稱,人體有12經脈,豎著分布於全身,是縱向行駛的主幹道,屬於大經脈,循行於人體深部,有確定的循行路徑。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分別起於四肢,循行於體內,聯系臟腑。
絡脈:經脈的分支,循行於較淺部位,網路全身無處不至,是橫向的,小而多。
浮絡:循行於淺表,主要作用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孫絡:最小的絡脈。
經絡的作用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十二經脈:
五臟為陰 ,六腑為陽;五臟所對應的經絡全部屬於陰經:肺經,心包經,心經,脾經,肝經,腎經;
六腑對應的是陽經:大腸,小腸,膽,胃,三焦,膀胱經。
如何區分手三陰和手三陽?
人站立時是手在上,足在下;心肺在上方,對應的陰經在手;肝脾腎在下,對應的陰經是足。
手三陽:大、小腸,三焦經;足三陽:胃、膽和膀胱經。
由此衍生得來: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E. 中醫的「經脈」指的是什麼
經脈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系,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奇經八脈
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系。
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系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系;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F. 盤古的頭發變成了什麼盤古的筋脈變成了什麼
盤古的頭發變成了植被,盤古的筋脈變成了山脈。
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G. 什麼是經脈
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系,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H. 經脈為地理地理的意思是什麼
表示的地理位置信息,然後根據這種敬畏度來判斷它的一些物理環境。
I. 經絡氣血中的天部、地部是什麼意思
中醫以陰陽為根,天地、表裡都是陰陽的表述,而陰陽是不固定的,元素在不同的環境中的作用和陰陽表述會有所變化。所以,對元素或現象不能固定其為陽或陰,因為陽之陽含陰,如外陽為陽,內陽為陰;功能為陽,物質為陰;經脈為陽,臟腹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以及陰之陰含陽,如地雖為陰,但地上為陽,地下為陰等等。因此就有了抽象的陰陽表述:天或地,表或里,天為陽、地為陰,表為陽、里為陰。
天部之氣,即中醫所說的陽氣;地部之氣,即中醫所說的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