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科學如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技術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礎性技術,在統計工作中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前景。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地理信息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大部分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上個世紀建立並應用了地理信息技術。
統計工作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數量描述,地理信息技術是在給定的單元基礎上,對空間進行存儲、處理、分析和應用的基礎技術。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空間,因此對於統計數據和統計調查對象而言,空間屬性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1)人文地理學如何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地理科學是一門文理交叉,偏重於理科的專業,所以首先要注重打好數學和計算機應用基礎。所學專業知識主要有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概述等,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主要學習使用制圖軟體。
學習中,大量的實地調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要進行地區植物分布調查,再把所得數據加以統計,用計算機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也會對某一地區進行反復的調查,弄清地形的特徵後,再繪制地形圖等等。
B. 討論人文地理學科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講,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生命力就在於應用性,在於能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實踐發揮作用。認為 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包括仁弟關系的傳統,區域研究的傳統以及 空間分析的傳統,這些都促使人文地理學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傳統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鎮體系布局、旅遊規劃和投資環境規劃等領域。
人文地理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極大的作用,從最初的選擇最佳居住環境到如今的企業區位選擇,人文地理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地理學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最佳居住城市的選擇,企業最佳布局等。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的特性更加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人文地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並不像其他學科一樣順利,在建國之初,人文地理學被認為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偽科學,所以在這一時期人文地理發展緩慢,主要體現在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在此期間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而從1980年以後,人文地理學全面發展,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課較大的進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認識活動,不僅具有科學認知的價值,而且還能直接知道和參與社會實踐。人文地理學對中國社會的貢獻和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學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當今地理學的研究始終離不開地球表層,離不開人類環境,離不開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時候,以人居環境為例,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只要是大城市就適合居住,而是認為當今最適宜的居住環境是綜合各方面來看的,如近幾個月進行的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的評選以及幸福城市的評選,這些都體現了人文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
在如今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起初的經濟建設方面,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擴展到了環境保護民族關系等方面,以環境保護為例,中國飛速發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上的,有了環境保護等政策的陪伴,經濟會更加健康的發展。
(二)、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術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其發展形成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的總結,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決策者正確進行決策。 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為例,一個區域的決策者應該根據該地的自然條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斷該地區是否適合土壤開發,並根據以往開發的歷史確定該地區適合進行何種類的開發。
(三)、為文化及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各國和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是一門基礎學科,為了揭示全國各地人文現象的分布的規律性,從中總結經驗,協調好人地關系,更好的為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務,就必須積極而有計劃的向社會宣傳和普及人文地理學及其主要分支學科的知識。通過人文地理學的學習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掌握當今世界特別是我國的人文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演化規律,使他們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識本國國情,充分不同地區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趨利避害,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人文地理學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它在我國經濟,政治及文化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對於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科學的認識,要求以智力資源為依託,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環境效應,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從而使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支撐下的可持續發展又有了新的內涵。由於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人文地理學將繼續並深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C. 人文地理學怎麼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D. 人文地理學如何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
文旅產業主動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戰場,對精準脫貧、美麗鄉村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都起到了其它產業沒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從國家出台各種鄉村旅遊扶持政策,到文旅企業、社會資本積極開展,都給旅遊扶貧引入了極大的能量和活力,也為旅遊扶貧工作的更進一步深化和推進提供了參考
與別的扶貧方式相比較,旅遊扶貧以其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大的造血功能、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扶貧開發中起到著日益明顯的作用。現實中,經濟發展水平低的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薄弱,急需解決尋求某種產業發展的推力。鄉村旅遊的發展會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起到旅遊乘數效應,達到發展貧困地區經濟的目的,而變成貧困地區發展的強大推力。鄉村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文化與旅遊融合以後的鄉村文旅產品開發和服務升級,將會變成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E. 人文地理學如何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以可持續發展為龍頭, 帶動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研究和各分支學科的發展 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在世界人口急增、資源匱乏和環境破壞的形勢下產生了人地協調論,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地關系觀點,其崛起僅有短暫的歷史。人地協調論謀求人與地理環境協調有序地發展,而這恰與可持續發展的要義不謀而合。可持續發展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等人類社會的各個側面,是科學的人地觀,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靈魂。 知識經濟時代中國人文地理學應深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並帶動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自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和優化調控目標的研究。這有著緊迫性和現實意義:把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兩大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研究它們相互作用的機理、功能、結構和整體調控的途徑與對策,為合理而有效地開發和保護環境、制定正確而適宜的國土開發、國土整治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服務。 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與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割捨的關系,因而各分支學科的發展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這個龍頭和主線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就社會地理學這門新興分支學科而言,吳傳鈞院士認為中國社會地理學要研究社會活動的規律性,其中尤其要注重研究社會集團的空間活動,還有地域性的行為地理、生活水平研究、犯罪地理等[3] 。近年來,眾多中國社會地理研究者所從事的社區地理、城市社會區域劃分和社會空間分異、鄉村社會空間系統與鄉村社會生活變遷、區域性社會集團的結構與效應以及城市犯罪地理、貧困地理等研究,無疑為揭示中國社會區域差異、社會問題和現象的地域集中性及相關政策、措施的制訂等奠定了基礎,從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F. 論述題: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說明如何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發展區域經濟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地形、氣候、資源、交通、人口、經濟狀況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好人地關系。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放眼未來,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G.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H. 人文地理學科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是什麼
人文地理是相關地域歷史文化的學識類別,相關學習是社會及自然認知成長的有效路徑。
然現時代的經濟價值的應用模式是:整出故事搞旅遊、開挖礦石調河流、出走同鄉賺天下、富貴祭祖邀神佑。
I.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可以用於礦產、交通地理、地理思想史、城市地理、經濟地理、城市社會地理、旅遊地理、地理信息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