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地理科學的主要內容
主要刊登國內外自然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景觀生態學、環境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地貌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地圖學、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原創性論文、研究報道、技術方法、綜述、書評等。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以及人地關系的研究,關注資源、環境、人口、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問題。
2. 《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斯特拉波的《地理學》共分17卷:其中頭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講述了歐洲地理,特別是西班牙、高盧、不列顛、義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爾干半島等地區的地理狀況;第11卷講亞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講小亞細亞;第15卷講波斯和印度;第16卷講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第17卷講埃及和北非地區的地理狀況。這種將歐亞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學,充分顯示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視野的開闊和空間觀念的拓展,直到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前,該書一直是涉及歐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3. 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應該學些什麼東西
很多門課程,看你感不感興趣,像地圖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等,千萬別抱著隨便學的態度,其實地理可以教給你很多東西,考研可以考地理信息系統,這個專業還可以,不過要求計算機和數學成績優秀。千萬不要現在就想自己不當老師,把該學的東西學好,以後找工作你就會發現受益無窮。
4. 地理學 的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研究對象
地理學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地理學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地理學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5.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什麼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
地理科學專業其他情況簡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教師、培訓師、教學/教務管理人員、測繪員、勘測員、地理編輯等。通過就業崗位,可以得出,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地理科學培養的學生應掌握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能;具備通過野外綜合考察、社會調查、實驗分析等獲取第一手科學資料和地理數據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6. 地理科學是干什麼的
地理科學是教育部批准設置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地理科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是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研究人與地理的關系的專業。
7. 地理科學是什麼方面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8. 地理科學專業學什麼
地理學科主要就是學習一些地理的環境以及人文,還有就是一些動植物植被溫度計等。
9. 地理科學主要學什麼
地理科學主要學地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運用。
專業課主要有: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氣候與氣象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地球概論、地理科學導論、人文地理學、計算機輔助制圖、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導論、計量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文化地理學等,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學三個方向。」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學科體系
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
這樣理解的地理科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它是受哲學指導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從層次上看,是一個「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錢學森在現代人類知識體系11個門類中,將地理科學歸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科學;在五大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把地理系統排在星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在社會總體設計部下設四大建設中,將地理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並列。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看做是舉足輕重的科學體系。錢學森從哲學高度,從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度,從復雜性系統科學的理論框架中,從社會總體設計工程的實踐出發,把地理學提升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10. 地理科學專業學什麼
地理科學專業主要學地圖與遙感、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教學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
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地理科學專業注意事項
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科特性決定了這是一門企業需求小而政府需求大的專業。地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以政府公務員和事業編制為主,如地方氣象局、測繪局、水務局、地震局、規劃局、旅遊局等與地理相關的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為人民服務。
目前開設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以師范院校為主,所以中學教師也是重要的就業方向之一。高中地理教師與初中地理教師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方向,重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頗為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