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南半球的大陸的島嶼那麼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成因是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氣候乾旱。此半球相比,南半球陸地面積小,導致內陸地區面積小,乾旱地區范圍少,從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布沒有北半球明顯。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東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或者地形阻擋,濕潤氣團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在我國,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屬於半乾旱區、或乾旱區。土地荒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其氣候特徵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氣候較強。
『貳』 高一地理書上說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
從問題本身看這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你主要是被它所在課本上的位置迷惑了,高中地理書上講的不會有多專業的。
南半球海洋面積佔南半球總面積的比例:0.81
南半球陸地/海洋:0.23
說明了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
附:世界海陸分布形勢大致有以下特點:
第一,陸地主要集中於北半球,這里陸地佔北半球總面積的五分之二,並在中、高緯度地帶幾乎連成一片。在南半球,陸地面積佔五分之一,而且在南緯56?~65?地帶幾乎全是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
第二,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都南北成對分布: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每對大陸之間都是地殼破裂地帶,並形成較深的「陸間海」,其間島嶼眾多,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第三,大部分大陸的輪廓都是北寬南窄,呈倒置三角形。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南美大陸和北美大陸都非常典型;澳大利亞大陸也具有北部較寬的特點,只有南極大陸例外。
第四,弧形列島和較大的島嶼多位於大陸東岸。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岸都有一連串向東突出的島弧,島弧外側為一系列深海溝。大陸西岸的島嶼則不成弧形排列,較大的島嶼也少,唯一例外的是不列顛群島。
第五,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輪廓非常相似,海岸線彼此幾乎吻合,彷彿是由一塊大陸分離開來似的。
『叄』 南半球缺失哪些氣候
南半球缺失苔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因為這兩種氣候所在的緯度南半球是海洋,
『肆』 初二地理 世界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北半球以陸地為主(歐亞大陸,北美洲,非洲北部),南半球的陸地相對較少只有非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極洲,總面積是北多南少。北多南少的原因是遠古時期的板塊移動導致
『伍』 高一地理復習。全球洋流分布,成因,影響。
NO.1 分布規律:
(1)中低緯度海區: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大洋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方向環流,大洋東岸暖流西岸寒流。
(3)南緯40度附近:西風漂流。
(4)北印度洋海區:季風環流,夏順冬逆。
NO.2 成因:
(1)盛行風(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這叫風海流)
(2)密度流(各個海域因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導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動,這叫密度流)
(3)補償流(由風力和密度差異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區海水減少,相鄰海區的海水便會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補償流)。此外,洋流在運動過程中,還受到陸地形狀及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NO.3 影響:
(1)全球大洋環流可以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洋流對沿岸氣候影響很大。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洋流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有顯著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於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海水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於形成大漁場,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在秘魯附近海區,受離岸風影響,深層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漁場——秘魯漁場。
(3)洋流對航行也有影響。海輪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也會給航運帶來威脅。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速凈化速度,但也會使污染范圍擴大。
『陸』 南半球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較少,他的原因是南半球40度到60度之間陸地分布較少,
南半球40度到60度的陸地地方很少,只有陸地才會有各種各樣的時候分布,海洋就比較單一。
『柒』 地理問題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等地區,其特點為常年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小,各月平均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這里年平均氣溫高,但氣溫年較差略大於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間,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離赤道越遠,乾季越長,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4.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5.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6.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故名。這類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或暖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乾旱,因此又稱為亞熱帶夏干氣候。
7.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溫帶地區,其特點為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在0℃以上),夏季不熱(7月平均溫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達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東部地區,朝鮮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其特點為夏季溫暖,冬季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溫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減少。
9.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由於全年在大陸氣團控制下,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陸中部形成乾燥或半乾燥氣候;而大陸北部,則由於緯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蒸發不旺,降水雖少,但不幹旱,形成特殊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10.極地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在大陸邊緣地區,冬季長而寒,但夏季最熱月平均溫可達10℃,苔蘚、地衣是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等地的絕大部分地區,終年在冰雪覆蓋下,最熱月平均溫也不超過0℃,因此被稱為冰原氣候。
11.高山氣候可能出現在任何緯度,其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都有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高度則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其中10.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1)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所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
��(2)極地冰原氣候。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13.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捌』 求關於海洋地理的相關知識
洋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盪的深海平原。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質演化的結果,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成為今天的狀態
整個海底可分為三大基本地形單元: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所謂大陸邊緣,即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存在的一個廣闊過渡帶,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斜坡帶,是大陸與海洋連接的邊緣地帶。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廣闊而平坦,占海洋面積的45%左右。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勢特徵是呈脈狀分布的、具有全球規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脈,延伸四大洋。這些洋底「山脈」,稱為大洋中脊,規模超過陸地最大山谷,其物質組成為硅鎂質火山岩。這里有火山、地震活動。
海流又稱洋流,是海水因熱輻射、蒸發、降水、冷縮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團,再加上風應力、地轉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規模相對穩定的流動,它是海水的普遍運動形式之一。海洋里有著許多海流,每條海流終年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它象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樣,把整個世界大洋聯系在一起,使整個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種水文、化學要素的長期相對穩定。
(1)、漂流:由風的拖曳效應形成的海流。
(2)、地轉流:在忽略湍流摩擦力作用的海洋中,海水水平壓強梯度力和水平地轉偏向力平衡時的穩定海流。
(3)、潮流:海洋潮汐在漲落的同時,還有周期性的水平流動,這種水平流動稱為潮流。
(4)、補償流:由另一海域的海水流來補充海水流失而形成的海流。有水平補償流和鉛直補償流
(5)、河川泄流:由於河川徑流的入海,在河口附近的海區所引起的海水流動稱為河川泄流。
(6)、裂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傳播至波浪破碎帶破碎時產生的由岸向深水方向的海流。
(7)、順岸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傳播至破碎帶破碎後產生的一支平行於海岸運動的海流。
主要需要掌握的洋流有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日本暖流,千島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厄加勒斯暖流,季風暖流,莫三比克暖流,西澳大利亞寒流,東澳大利亞暖流,東格陵蘭寒流
,
水的熱力學性質 水的熱力學性質決定著海水溫度狀況。水具有很大的熱容量①它比土壤大2—3倍,比岩石大5—7倍,比空氣大3000多倍。地表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海洋面積遼闊、水量多、熱容量大,所以海水溫度變化緩慢、變化幅度很小。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儲於海洋中,它對全球氣候有著顯著的調節作用。
*(二)海水溫度的變化 這裏海水溫度指海洋表面的水溫,具有日變化與季節變化。海水溫度的日變化,在熱帶為0.5—1℃,在溫帶為0.4℃左右,在寒帶只有0.1℃,內海因受大陸影響可達2—4℃。
日變化所及深度,一般不超過30米。海水溫度季節變化,在大洋中心部分很少超過1—2℃,在熱帶與寒帶一般不超過2—3℃,溫帶海水溫度受大氣溫度變化影響較大,可達5℃左右。在洋流流經的海域,水溫季節變化可達5—10℃;
內海、邊緣海超過15°,例如我國渤海深入內陸,又處於溫帶,水溫季節變化大於20℃。季節變化所及深度,可達300—400米。這一層水溫幾乎常年不變,稱為常溫層。該層以下,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至3000—4000米深海,水溫大致在2—3℃或更低,無論在熱帶或寒帶,都是如此。這是因為,海水溫度在2—1℃時,海水密度最大,以至兩極冷水下沉到底部並緩慢地流向赤道,而赤道表層暖水流向兩極,以補充極地大洋底部流出的冷水。
(三)海水溫度的分布 海水表層溫度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地理緯度的制約。大洋表層年平均溫度,在赤道為27℃左右,南北緯30°—40°為18℃左右,兩極水域低於0℃。由於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廣,北半球大陸相對集中,以致相同緯度,北半球的海水表層溫度比南半球高,但底層差別不大。大洋與海的表層水溫狀況有所不同。大洋中心部分不受大陸影響,表層水溫穩定,而內海、邊緣海受大陸或所在地區氣候影響顯著,表層水溫差異很大。例如,波斯灣、紅海、既處於熱帶乾燥氣候區域,又深入大陸內部,深受大陸影響,其表層水溫可達35℃,反比赤道帶海洋表層水溫高。海水溫度垂直分布相當簡單,在常溫層以下,大致深度每增加1000米,溫度降低1—2℃。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所謂海底火山,就是形成於淺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種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界處,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於大洋中脊與大洋邊緣的島弧處。板塊內部有時也有一些火山活動,但數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類,即邊緣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們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顯著的差異。海底火山噴發時,在水較淺、水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常有壯觀的爆炸,這種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發時,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還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質及熾熱的熔岩噴出,在空中冷凝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碎屑。地中海就曾藉助火山灰出現過」火山島」。海底火山的分布相當廣泛,大洋底散布的許多圓錐山都是它們的傑作,火山噴發後留下的山體都是圓錐形狀。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約2萬多座,太平洋就擁有一半以上。這些火山中有的已經衰老死亡,有的正處在年輕活躍時期,有的則在休眠,不定什麼時候蘇醒又「東山再起」。現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在大洋盆外,絕大部分在島弧、中央海嶺的斷裂帶上,呈帶狀分布,統稱海底火山帶。太平洋周圍的地震火山,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80%。海底火山,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統稱為海山。海山的個頭有大有小,一二公里高的小海山最多,超過5公里高的海山就少得多了,露出海面的海山(海島)更是屈指可數了。美國的夏威夷島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勞。它擁有面積l萬多平方公里,上有居民10萬余眾,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與咖啡,山清水秀,有良港與機場,是旅遊的勝地。夏威夷島上至今還留有5個盾狀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噴火口直徑達5000米,常有紅色熔岩流出。1950年曾經大規模地噴發過,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
海底山有圓頂,也有平頂。平頂山的山頭好像是被什麼力量削去的。以前,人們也不知道海底還有這種平頂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適應海戰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況,便於軍艦潛艇活動。美國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H·H·赫斯當時在「約翰遜」號任船長,接受了美國軍方的命令,負責調查太平洋洋底的情況。他帶領了全艦官兵,利用回聲測深儀,對太平洋海底進行了普遍的調查,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海底山,它們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數成隊列式排列著。這是由於裂谷縫隙中噴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海底平頂山。這種奇特的平頂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於200米的平頂山,赫斯稱它為「海灘」。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於200以深的平頂山為「蓋約特」。
赫斯發現海底平頂山之後,當時非常納悶,他苦苦思索著:山頂為什麼會那麼平坦?滾圓的山頭到哪兒去了?後來,經過科學家門潛心地研究,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原來海底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山體,山頭當時的確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頭高出海面很多,任憑海浪怎樣拍打沖刷,都無法動搖它,因為海山站穩了腳跟,變成了真正的海島,夏威夷島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開始就比較小,處於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達不到,山頭也安然無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頭略高於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穩,拚命地進行拍打沖刷,經歷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頭削平了,成了略低於海面、頂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