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書香門第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深圳
樓盤名稱:深圳書香門第
別名:書香門第名苑、書香門第一期、上河坊、天一閣
公交線路:公交:302路、317路、328路、391路、370路、352路、390路、334路、336路、333路地鐵:4號線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2124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56%,共0棟樓,停車位車位562個 室內200.00元/月 室外100.00元/月
周邊配套:幼兒園:民樂幼兒園、瀅水幼兒園、潛龍幼兒園 中小學:深圳外國語學校、民治小學、民治中學 大學:寶安廣播電視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工業大學 商場:興萬家超市、民潤超市、民治天虹、家樂福、惠多超市、老百姓超市 醫院:石養門診部、龍華醫院約、坂田醫院 郵局:民樂郵政局 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 其他:維也納酒店 小區內部配套:小區內有書香門第幼兒園 地理位置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㈡ 徐悲鴻與學生孫多慈之間是怎麼回事
徐悲鴻與他的學生孫多慈開始是師生關系;後來是戀人關系;最後是有緣無份,分道揚鑣,再無關系。
一.徐悲鴻與孫多慈的師生關系:
1. 徐悲鴻與孫多慈最開始的關系是師生關系。說起徐悲鴻,對於讀書人、文化人,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徐悲鴻是我國近現代最為著名的畫家、美術教育家,其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其名作《八駿圖》最為知名。而當時的徐悲鴻正是孫多慈的老師,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任美術系主任。
2.再說孫多慈,出身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的書香門第,其父親孫傳瑗是一代名士,曾任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秘書、國民黨安徽省常委。孫多慈的祖父,更是清朝重臣,曾歷任禮、工、戶、吏部尚書、首任學務大臣,一手創辦了京師大學堂(即後來北京大學的前身)。當時的孫多慈正是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作旁聽生,徐悲鴻正是孫多慈的授業老師,孫多慈是徐悲鴻所親自教導的學生。
3.如果非要把徐悲鴻與孫多慈湊一對了說,他們雙方的家世地位,那是門當戶對的,徐悲鴻與孫多慈那也是郎才女貌。然而尷尬的是,徐悲鴻與孫多慈的關系卻是師生關系,這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們不會有好結果。而且當時的徐悲鴻已經結婚,其夫人是蔣碧薇。按理說,徐悲鴻與孫多慈是沒有可能從師生關系發展成戀人關系的,然而這世上偏偏卻一切皆有可能。
㈢ 廖家的族譜
第一世(始遷)文友 相傳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亂隱於巢湖之濱詩書教子不求聞達實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賜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長永清次永堅三永寧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長子元至正年間舉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貴贈明威將軍公篤嗜詩書隱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傳其後嗣多半徙居蘇州楓橋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堅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軍主要指揮者之一後投奔陳友諒仕漢漢滅後隱居湖南湘陰前四子遷回湖北其餘子尚居湘陰
第二世永寧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進士候補縣丞明初後裔遷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於1320年卒於1366年字彥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國公後改封鄖國公妣林氏龔氏無子以長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於1323年卒於1375年妣王氏一子權又妣何氏一子志廣(見廣東南雄廖氏族譜)明初封德慶侯後裔散布湖北、湖南長沙、廣東南雄、廣西等地據傳江西、四川臨水縣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繼子生於1335年卒於1426年蔭封指揮使妣夏氏子四人長基次垕三磯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兒鏞,銘案牽連發配廣西戍邊公元1225年獲赦還鄉湖北
第三世權 永忠公子生於1347年卒於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為散騎舍人洪武九年從馮勝練兵西安十一年從御史大夫丁玉征松疊等州克之十三年襲封德慶侯十四年從穎州侯傅友德征雲南十五年領兵守畢郡尋守瀘州十六年夏五月召還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長鏞次銘三鉞四鍾
第四世基 升公長子妣□氏子三人長子承慶次子善慶三子余慶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磯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鏞 權公長子生於1367年卒於1402年襲封德慶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據《廖姓史話》載其孫廖垂遠從江西遷湖南長沙按公與弟銘同受學於方正學先生先生被難二公篤師弟誼收其屍瘞於聚寶門外山上遂同坐死並追去所賜鐵卷金章母女謫發浣衣局子侄俱發充奉義金山兩衛軍史稱被逮時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讀書所致此後家人切勿讀書二子泣顧曰此事非讀書人不能作傳語後代兒孫益當讀書雲厥後金陵建方正學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銘 權公次子事略同鏞公妣李氏後世遷湖北潛邑黃中垸
第四世鉞 權公三子襲封指揮使死於廣西戍所妣□氏子嗣無考
第四世鍾 權公四子隱居湖南華容
第五世承慶 基公長子襲封指揮使妣□氏子三人長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學先生案株連發充廣西奉義衛軍田宅金章鐵卷盡被追去宣德時觀察某奏請清勾靖難罪名旋赦還復官職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廢辭不仕復觸朝廷怒發守鳳陽陵尋卒
第五世善慶 基公次子卒於廣西奉義衛軍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慶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慶公長子妣□氏一子贊
第六世春 承慶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慶公三子正統舉人官山東鉅野縣教諭升河南河間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長許次誼三讓按廖氏自元末遷巢湖戶族流離譜牒失傳公始搜訂之承先啟後實有大功焉
第七世贊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許 泰公長子妣□氏子二人長世興次世華
第七世誼 泰公次子明廩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讓 泰公三子後裔徙居壽縣安豐壙廖家老圩(詳見壽春廖氏宗譜)
第八世世興 許公長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華 許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誼公子明庠生妣韓氏子三人長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興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長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鳳陽陵戍所遷居壽縣東鄉王葉巷坊因以廖家灣名葬於本村前卯乙過峽轉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長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長必登次必選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側妣劉氏合墓子三人長嚴次秀三實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長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懷遠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統治者把全國人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社會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亞細亞人(色目人),社會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漢人,即原屬金國統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遺民,蒙古貴族稱之為「南人」,地位最低。鐵木真曾規定:凡殺死豪古人的,須償命;殺死色目人的,罰80兩白銀;殺死一個漢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頭毛驢就可以了。蒙古貴族統治者將「漢人」和「南人」每20戶編為一「甲」,首長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擔任,這20戶人就是「甲主」的奴隸,財產和婦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統治者還禁止「漢人」和「南人」打獵,不準「漢人」和「南人」練武術和持有兵器,連趕集做買賣、拜佛集會、夜間出門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貴族又特別崇拜喇嘛,任他們為所欲為,於是這些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活佛」,卻是「漢人」和「南人」的災難。他們所到之處,隨從如雲,或強占民宅,或強占民女,或勒索財物,或挖掘墳墓盜取金銀珠寶……。為避亂,文友公舉家輾轉來到巢湖水邊。適值江淮大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為反抗元韃的暴虐統治,也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堅、永寧、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訓練水兵,扯起義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義軍駐和陽,欲渡江發展而苦無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約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親自迎接永安等於巢湖水寨。得到這千餘艘戰船,萬余名水兵,特別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將,長於水戰(明史稱永安為水傑),朱元璋的起義軍如虎添翼,聲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終於擺脫「高築牆、廣積糧」的被動防守局面,轉入積極進攻階段。
從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軍統帥(永安陷吳後,永忠任水軍統帥),協同徐達、常遇春、湯和等陸軍將領先後打敗元中丞蠻子海牙,滅掉漢陳友瓊、吳張士誠,又討降方國珍、陳友定進克福州。使得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為朱元璋的勢力范圍。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將軍,由海路取廣東。東莞伯何真歸降,至廣州又降元將盧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殺之,廣人大悅,廣東悉平。接著進軍廣西,在梧州降元達魯花赤拜住,繼而攻克南寧、象州,廣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從徐達北征,攻克察汗腦兒。洪武四年,從湯和帥舟師伐蜀,敗夔府守將郭興,智取瞿塘關,擒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繼而帥舟師直搗重慶、銅鑼峽,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諭成都守將戴壽、向大亨等歸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從徐達北征,收復和林。洪武六年帥舟師掃盪盤據在沿海島嶼上的倭寇(日本海盜)大勝而歸。
由是可見,永安、永忠兄弟的戰跡幾乎遍中國,尤其在長江流域,華南、西南諸省戰功最為顯著,堪為開國元勛。朱元璋曾親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賜之懸於門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語(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為楚國公後改封鄖國公,封永忠為德慶侯。一時廖家成為應天(南京)的名門豪族。
事態有變。永安攻打張士誠部和徐達攻克宜興,乘勝深入太湖與吳將呂珍戰時,戰船擱淺,後續部隊遲來一步,永安被俘。張士誠愛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從而被囚,八年後死於吳,吳平後,靈柩運回南京,太祖迎祭於郊。葬於鍾山,因功配享太廟。
說到這里,有一個問題:永忠「功超群臣」,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級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義初期,因羽翼未豐,多次得到明王救援與庇護,朱元璋便拜明王為主而稱臣,後來明王日漸式微,無奈之下,遣使諭元璋欲移駕應天,到元璋的地盤上來。元璋一面「恭迎」來臣,一面派永忠駕舟迎駕。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韓林兒淹死。這件事有些蹊蹺。永忠舟可渡海作戰,怎麼會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麼?無論將來是明王稱帝還是元璋稱帝,永忠都只能是一個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於只有永忠最了解內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隱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罷了,洪武八年(1375年),終以「坐僭龍鳳」被賜死,年僅五十三歲。當然,當年的功臣名將在朱皇帝坐穩天下後都沒有好下場。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是也,火燒慶功樓在所難免了。
永忠死後,子廖權於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權公子廖鏞以嫡子為散騎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時惠帝常與議兵事,宿衛殿庭。可見廖鏞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變,攻克南京,建文遜國。忠於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個個被殺。大學士方孝儒首當其沖,滅九族。廖鏞與弟廖銘曾就學於方孝儒門下,見方橫屍暴野,便收其遺骸而葬之,也被論死。滅九族,又加上學生一族,成為歷史上「禍滅十族」的先例。這一次災難非同小可,不僅田產宅第均被沒收,還追回皇家先前賜予的鐵卷、金章、第鉞,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鉞等一律充軍邊陲,妻女謫發浣衣局,淪為皇家奴。從此金陵廖家再無蹤影。
廖家經過兩次殺身之禍,死的死,充軍的充軍,能逃的則逃,又加上不斷遷徙和軍旅生涯居無定所,便形成後來支脈數省的罕見局面。
(一)廖承慶遷居鳳陽,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無子,兄永清公子廖升過繼而嗣之。升隨永安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永安死後,升嗣公爵,授予指揮僉事。侄兒鏞、銘慘案後,升公也受牽連,雖年事已高,仍被發配廣西戍邊。1425年,仁宗繼位(年號洪熙),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邊,余放還。」這該是建文時殉難諸臣家庭命運的一次轉機。這時廖鉞已死於邊塞。升公除留下長孫廖承慶繼續戍邊,其餘子孫皆獲釋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間(1426—1435),宣宗為安撫死難諸臣的後裔,頒詔赦免諸臣,承慶公感慨先祖們的悲慘遭遇,終日慟哭,對恢復官職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絕了皇家的任命,這下又觸怒朝廷,以其積怨未消,再貶鳳陽守皇陵,從此便在這里紮下根。
經過數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緊缺,便將自己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遷到當時壽州東鄉,現在的淮南市廖家灣,聚族而居,成為當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與此同時,七世祖廖讓公的後裔遷到壽州南鄉,今壽縣廖家圩定居,形成壽縣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灣遷到懷遠縣廖家巷成為淮南廖氏的一個支脈。十三世祖廖應楨遷到今日長豐縣水家湖,後裔成為淮南廖氏又一支脈。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後裔到目前已傳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當屬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堅公永寧公永忠公後裔
據我譜載,永忠「其裔半在廬州府,龍池支譜載其子遷居湖廣武昌府及四川順慶府臨水縣或亦有所據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譜(光輝和利和於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調查,復印仙桃市廖氏宗譜首卷一冊),使我們對這一情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號永德字子芳)元至正舉人,分發湖北侯補糧捕府,二世祖廖永寧(派名道恆號永定字竹齋),進士,侯選縣丞。見江漢之間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漢市境)建立家園。我譜載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詩書教子,實高尚之流也」。可見當時廖家是書香門第、功名之家。時值元末大亂,地方上的土匪盜賊乘隙橫行鄉里,生靈塗炭。為避亂,「乃至父母兄弟各異」。我們知道便有了文友公舉家遷徙巢湖之舉。明初大定,社會秩序大大好轉,洪武二年,永清、永寧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時,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歲,到明朝建立時已四十五歲,可想永清、永寧這時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園隱居起來。永堅公曾在陳友諒部下做過事,漢滅後,隱居湖南湘陰。永堅公前四子後來也遷回湖北。仁宗大赦時,廖升率子孫(廖鉞已死於邊塞)也是回到湖北,當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們的後裔。
據湖北八縣廖氏聯譜記載,後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譜記為蘭山,派名道清,號永德)生子六:瑾、瑜、瓚、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瓚(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輔顯、輔謨、輔翰、輔賢、輔明、輔仁,後裔散居漢川、沔陽(仙桃)、天門、潛江、監利、應城、荊門、嘉魚、蒲坼、鍾祥、孝感、漢陽等地。總人口最多的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門市。瑨公的後代聚居於潛江漁洋鎮。瓘公的後裔居於潛江的袁硚和周磯。琛公後裔居於監利新溝鎮。
廖永堅生子六:遠、逵、通、達、遂、運。前四子後來由湖南湘陰遷回湖北。遠、逵、通的後裔分別聚居京山、潛江、當陽。達後裔居荊門、鍾祥等地。
廖永寧(湖北譜記為旭山,派名道恆,號永定)生子三:瑋、璜、璽,後裔分別居於天門市的漁薪鎮北千弓、石河鎮海灣村、汪場之廖家河嶺,還有一支遷襄陽。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堅公後裔
永忠公和永堅公在湖南的後裔,現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堅公的第五、第六兩子遂和運沒有回到湖北,其後裔居於湘陰。
二是永忠孫鏞、銘、鉞、鍾的後裔,聚居於華容東山鄉及湘陰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孫,廖鏞曾孫廖垂遠,明正統年間由江西吉水縣遷居湖南長沙市湘春門北門正街,形成一個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國遴,明朝末年官戶部給事中,國遴的侄子廖遠度是文學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縣栗源鎮廖氏。據該地譜載: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從佐。邦佐始封御營指揮。洪武九年隨黔國公平雲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鎮守長沙兼攝茶陵衛,歿於王事。妣符氏、馬氏、許氏、陽氏,生子六:則斌、則善、則衛、則和、則忠、則華。後裔聚居於栗源鎮石波潭村等地。歷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後裔,明洪武時遷長沙城,隨遷長縣白箬鄉長沖及城南外爛泥沖。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餘人。宗祠設河西長沖。
六是永忠公後裔,明洪武年間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陰黃谷縣,至1948年已傳23代,共有4000餘人。分布於歸義鄉絲塘、河市鄉。宗祠在黃谷鄉。
(四)廣東永忠公後裔
廣東廖氏這一脈主要有三個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將軍廖永忠帥舟師抵達廣東,東莞伯何真率眾官出迎,見永忠真英雄豪傑之士,便將女兒嫁給永忠。廣東平後,奉太祖令進軍廣西,按當時制度,妻女不準隨軍,便將何氏寄在東莞,此時何氏已懷孕,後生子名志廣。1375年,永忠死時,志廣才七歲,何氏貞節不再嫁,攜幼子定居南雄,志廣成年後修祠於南雄珠璣巷,到1988年已傳至23世,成為一個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遠支系。據清遠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譜考》記載,廣東清遠市即今清新縣珠坑坪杉樹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遠濱江池水嶺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吳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後裔聚居清遠。傳到四世祖國諒後,陸續有部分後裔播遷廣州市、韶關、黃埔、樂昌、越南等地。
三是懷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間,永安、永忠後裔登寶等人由湖南邵陽遷來,至今已傳二十五世,聚居於懷集縣西北的蘭鍾鎮。在後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廣西永忠公後裔
明初,南方岑伯顏不服明朝統治,仍堅持元朝體制,待廣東平定後,征南將軍廖永忠奉命進軍廣西,降服岑伯顏。至此,明朝基本上統一了全中國。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師回朝,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廣西期間,永忠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安民興業,民感其惠,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後裔也便在廣西安家落戶。子孫昌盛,遍布南寧、武鳴、隆安、平果、田陽、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雲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監察御史,廖應先官至中憲大夫。
另外在廣西平南縣東華鄉也聚居有廖永忠後裔,據史料記載其始遷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輩是廖廣,號君門,封千總軍門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閃、日升。日正生於明末清初亂世之中,為避戰亂,隨祖母來到閬口三甲落籍。日照後裔分布於安懷鎮、官成鎮、懷城鎮、思旺鎮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閃嗣子其昌的後裔除居住平南縣東華鄉外,大部分分布在藤縣大黎鎮、東榮鄉以及蒙山縣陳塘鎮等地。
又據廣西平樂縣廖氏族譜載:廖源廣(1450~1528),字泰弦,號紹堂,明代人,永忠曾孫,奉旨率師統兵進伐九洲楠木洞(今廣西東部一帶),鎮剿苗民叛亂。平定叛亂後,被皇上封為廖太尉征南將軍昭靈太師金毗六殿顯惠侯王,受命鎮守九洲楠木洞。因愛此地山水秀麗,遂於弘治五年(1492)帶領兄弟子侄從湖南衡州府清泉縣珠璣巷(原名豬雞巷)遷居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東鄉里榕津仙宮寨立寨創業。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後裔,分支遍布平樂、鍾山、荔浦、恭城、賀縣、昭平等六縣的五十多個村莊,人口約有三萬余。
(六)雲南廖永忠後裔
雲南板橋廖氏是廖永忠後裔,開基祖是應壽,由四川瀘州遷至雲南鎮雄不受縣平壩立業。應壽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時、明政、明義、明和、明孺、明智。從應壽至今已傳13代。字輩是:應、尚、明、君、聯、啟、發、仁、正、萬、天、國、元、延、綿、永、世、洪、忠、懷、文、鳳、登、朝、彩、興、德、順、禎、祥。
700年間,文友公的裔孫遍布大江南北,縱貫數省,播遷全國各地。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經歷形成的。據我譜記載,永清公尚有一支後裔遷蘇州楓橋,承慶公尚有留在鳳陽的後裔,據傳江西龍南和四川境內也各有永忠的一脈。這些都還未證實,或許今後得力於信息技術的發達,更由於廖氏子孫的努力,會很快水落石出。
二。譜牒
自文友公遷居巢湖傳四世至鏞、銘二公,因受其師方孝儒案株連,家破人亡,宗牒散遺,傳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間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譜,承前啟後,功莫大焉。傳至乾隆年間,舊譜存於十九世蘧風公(廩生)處,可惜毀於東鄰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稱公(歲貢生)手錄之譜稿猶存,復訂而修之,公挽我譜厄運於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統年間,二十一世紹董公偕眾叔伯、兄弟、子侄采訪手錄而藏之,為以後續修家譜做了大量工作。
㈣ 求近代人物的愛情故事!
徐悲鴻與孫多慈:一場不該發生的戀愛,苦戀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鳳凰大視野》李筱懿 談及孫多慈的愛情
無論民國還是現在,女性在愛情中的自由選擇和為愛抉擇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縛往前的一步。
㈤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怎麼樣 壽縣古城好不好玩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瓮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古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壽縣古城牆
外文名:Ancient city wall in Shou County
地理位置:安徽省六安市壽縣
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宋至清
景區等級:AAAA級
所在地:六安
類別:名勝古跡
開放時間:全天
㈥ 徐悲鴻苦追孫多慈,她轉身嫁給教育廳長,卻在悲鴻死後戴孝三年,為什麼
在1953年,徐悲鴻病逝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孫多慈也是無法接受曾經自己深愛的人去世的消息,雖然久久不能相見可是她還是祈禱著徐悲鴻能夠安安穩穩的。
現如今這個消息無疑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最終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為徐悲鴻戴孝三年,因此來紀念他們曾經的愛情。
「早知浮生若夢而難自醒」也是對徐悲鴻和孫多慈兩個人最真實的寫照。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可以跨越時間的界限、打破傳統的世俗,可是最終打敗兩個人的卻是現實。
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愛的權力,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可以寄託心靈的另一半。
我們就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地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只有那樣我們才會無悔。
㈦ 國窖書香門第是線下酒嗎
是的。
國彎1573書香門第酒產地地理位置獨特的四川瀘州,甄選川南的有機高梁和龍泉井之水為原料,手1573年的彎池中連續發酵。傳承的釀酒技藝和源源不斷的窖池微生物菌群保證酒體的豐滿醇香,香濃四溢。獨特的瓶身和包裝凸顯博古通今文以載道的文化氣息 香醇而濃郁,儒雅而大氣。
這款國彎1573書香門第酒口感上色透明無雜質酒香濃郁,酒體手滿.層次主厚,口感醇和_甜、尾韻綿長。適合以文會友,以酒會友。包表上以磚雕國面重意過人的學識才華和優雅低調的處事風格,巧處造型彰顯不俗藝術品位 是贈送社會名流,文化學者,表達敬們之情二品。
㈧ 蘇州有哪些名人告訴我一些他們的事跡(事例)
吳健雄
吳健雄
吳健雄 (1912 ~ 1997) ,核物理學家, 1912 年 5 月 31 日(陰歷 4 月 29 日)生於江蘇太倉縣瀏河鎮。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吳仲裔在家鄉創辦了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由於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吳健雄從小就能與其兄弟一樣讀書識字。在家鄉讀完小學, 1923 年考入蘇州市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1927 年以優秀成績從師范學校畢業,任這一所小學教師。兩年後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一年後轉入物理系, 1934 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受聘到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後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36 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1940 年獲博士學位, 1942 年在美國與袁家騮博士結婚, 1944 年參加了「曼哈頓計劃」(研製原子彈), 1952 年任哥侖比亞大學副教授, 1958 年升為教授,同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直到 1980 年退休, 1975 年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勛章,這是美國最高科學榮譽, 1978 年在以色列獲得沃爾夫獎,1982年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吳健雄以其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崇高的榮譽。1958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這是該大學首次把這個榮譽學位授予一位女性。她還獲得其它15所大學的名譽學位。美國總統授予她1975年國家科學勛章。1978年她獲得國際性的沃爾夫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獎金。她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7 年2月16日在紐約病逝,終年 85 歲。吳健雄先生墓園在江蘇太倉,紀念館建於母校東南大學校園內。
吳健雄是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有「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之稱,她的主要科學貢獻有以下幾方面:
1 . 1957 年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1956 年之前,吳健雄已因在β衰變方面所作過的細致精密又多種多樣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 1956 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小組進行了一個實驗,在極低溫( 0.01K )下用強磁場把鈷 -60 原子核自旋方向極化(即使自旋幾乎都在同一方向),而觀察鈷 -60 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他們發現絕大多數電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鈷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說,鈷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變的電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但如果宇稱守恆,則必須左右對稱,左右手螺旋兩種機會相等。因此,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由此,在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 . 1963 年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
吳健雄對β變的一系列實驗工作,特別是 1963 年證明的核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由實驗定實電磁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有密切關系,對後來電弱統一理論的題出起一重要作用。
3 .在β衰變研究在的其他貢獻
關於β衰變的研究對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吳健雄從事這一專門領域的研究多年,被公認為是這方面的權威。她與 S.A. 茲科夫斯基 (Moczkowski) 合著有《β衰變》一書;在 K. 西格邦 (Siegbahn) 所編《α - ,β - 和γ - 射線譜學》一書中,吳健雄也是關於β衰變和β相互作用部分的撰稿人。前面所述兩項主要學術成就實際上也都與β衰變研究直接有關,下面再就吳健雄在β衰變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作些補充。
(1) 證實了β譜形狀的源效應,澄清了早期β衰變理論中的一些錯誤,支持了費米理論。
(2) 對β衰變的各種躍遷,特別是禁戒躍遷的全部級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了β衰變的理論。
(3) 對雙β衰變的研究。 1970 年,吳健雄等報道了一次在美國克里夫蘭附近的一個 600 余米深的鹽礦井內進行的 48 Ca 雙β衰變則實驗。實驗選在深礦井內是為了盡量減少宇宙線的背景輻射。
4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哲學方面的實驗
1935 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發表了一篇論文,對哥本哈根學派創立的量子力學描述的完備性提出了疑問,他們的看法可歸結為一個佯謬。由於對量子力學關於物理量可測度性及幾率概念的認識有不同看法,愛因斯坦始終認為應當有一種理想的、確定的、對物理實質有完備敘述的理論出現以代替目前的量子力學數學結構,因而導了後來有「隱變數理論」的出現,即認為量子力學中的「概率」乃是對某些目前未知的「隱變數」作某種平均的結果。因此,幾十年來有一些物理學家企圖尋覓這些「隱變數」以建立新的、完備的量子力學,但均未成功。而另一些物理學家則否認有這些「隱變數」存在,事實上已有人證明在希爾伯特的某些條件下,目前的量子力學的數學結構是不容隱變數存在的。
吳健雄等早在 1950 年就發表了一篇關於「散射湮沒輻射的角關聯」的文章,實驗表明具有零角動量的正、負電子對湮沒後發出的兩個光量子,如狄拉克理論所預料,將互成直角而被極化,也證明正電子與負電子的宇稱相反,說明與目前的量子力學並無矛盾。 1975 年吳健雄等又發表了一篇題為「普頓散射的湮沒光子的角關聯以及隱變數」的文章,報道他們測得的在一很寬的散射角范圍內到達符合的康普頓散射光子的角分布,其結果與假設電子與正電子有相反的宇稱為前提而得到的標準的量子力學計算相符。 J.S. 貝爾 (Bell) 在 1964 年曾對任何局部隱變數理論所能預言的角分布取值圍作了限定,而吳健雄等所觀察到的角分布在假設通常的量子力學康普頓散射公式是正確的前提下並不符合貝爾的限定,這樣也就再次對局部隱變數理論作了否定,從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學的正統法則。
5 .μ子、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
從 60 年代中期開始的 10 年間,吳健雄集中力量從事這一中、高能物理領域的實驗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有不少工作富有首創性和很高的學術價值。
μ子物理方面的工作包括: Sn , Nd , W 等元素的μ子 X 射線的同位素移的測定; 209 Bi μ子 X 射線的磁偶極和電四極矩超精細相互作用的研究;近 10 種μ子原子中核γ射線的測定等。
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內的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產生的強大的 K - ,∑ - 和 粒子流,以高解析度 Ge(Li) 探測器為工具,用奇異原子方法准確地測定了這些粒子的質量和磁矩。
6 .穆斯堡爾效應的測量及其應用方面的工作
在 1958 年發現穆斯堡爾效應之後,吳健雄就開始對它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專門研製了一種閉環氦致冷器用於低溫穆斯堡爾效應研究,其溫度控范圍為 20 — 300K ,對於放射源或庫侖激發源均可使用。他們用庫侖激發後產生的穆斯堡爾效應,分別測量了鎢同位素 ( 182,184,186 W) 和鉿同位素 ( 176,178,180 Hf) 的第一激發 2 + 態中的電四極矩的比率,並與轉動模型所預期的結果作了比較。在 1978 年,他們進一步用一個 3 He/ 4 He 稀釋致冷器使穆斯堡爾測量得以在低至 0.03K 的溫度下進行,以研究氧高鐵血紅素的磁性質與弛豫特性,結果表明在約 0.13K 時該血紅素進行磁躍遷;利用這一裝量還在諸如收體溫術、弛豫效應、與溫度有關的超精細場的研究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實驗,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
7 .其他實驗工作
吳健雄在實驗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廣。她尤其注意實驗技術的不斷改進,曾對多種核輻射測器的開發、改進做出了貢獻,例如薄窗蓋革計數器、某些塑料閃爍探測器、 Ge(Li) 半導體探測器等。至於所涉足的實驗工作,較早斯完成的有某些方射性同位索的分析,慢中子速度譜儀研究(多種材料),中子在正氫和仲氫中的散射以及核力范圍的探討,在氣體中形成電子偶素時電場影響的研究,延遲符合技術用於測 42 Ca 和 47 Sc 的激發態的壽命,中子與 3 He 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高能級發出的內轉換譜線的觀察、對正電子譜及正電子湮沒的研究等等。
吳健雄紀念館
吳健雄先生逝世2年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在其母校――東南大學校園內建造吳健雄紀念館。
吳建雄紀念館建築面積2129平方米,整體4層,地下一層。紀念館造型莊重朴實、簡潔對稱。紀念館不僅對吳建雄的生平業績進行了充分展示,而且陳列了由吳健雄家屬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捐贈的大批遺物,包括她生前所獲得的獎章、獎狀、證書、聘書,有關文件、書籍,朋友及要人贈送的書畫、物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吳健雄星」
在浩渺的星空,有一顆小行星,它的名字叫「吳健雄星」,是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名字命名的。吳健雄女士以其對物理學的傑出貢獻,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也為自己贏得了「中國的居里夫人」的桂冠,並最終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永恆的星空。
吳健雄出生於江蘇太倉,1929年她以最佳成績由蘇州女師畢業,並獲準保送進入東南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但按當時的規定,師范學生保送上大學需要先教書,服務一年。於是她進入私立中國公學任教並繼續學習。當時胡適在該校兼任校長並講授「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課程。一次考試之後,胡適改完卷子興奮地對同在公學執教的楊鴻烈、馬君武說:「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闡述得這么透徹,我打了一個100分。」楊、馬二人聞言,也說班上有個學生總得一百分。三人分別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寫了下來,拿出來一看,居然都是「吳健雄」。三位老師開懷大笑:「怪不得她能保送進中大呢!」
1930年吳健雄進入中央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吳健雄資質俊秀,學習游刃有餘,在求知慾的驅動下,她翻閱了一些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沒想到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她第二學年便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
中大物理系有許多名師,有研究光學的系主任方光圻,有天文學家張鈺哲,有教電磁學的專家倪尚達,後來又來了一位教授近代物理的施士元。施士元在法國巴黎大學鐳研究所跟隨居里夫人做研究多年,是居里夫人為中國培養的惟一的博士。教學之餘,他向同學們講述了居里夫人的種種逸事,這些都使得對居里夫人崇拜有加的吳健雄備感親切。那個時候,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宿舍和飯堂,吳健雄經常都會說到居里夫人如何如何,彷彿居里夫人是一位她所熟悉、景仰的長輩似的。「那時,居里夫人是吳健雄的典範」,數十年以後吳健雄的許多同學還都是眾口一詞地這么說。
當時,中大的女學生宿舍在北極閣山下的石婆婆巷,是一片屬於教會的樓房,有東、西、南、北4座樓,房間有大有小,大的住6人,小的住3人,最小的只容1人。吳健雄住南樓,起初與人同住,後來為專心念書,便搬到南樓後面平房中的小屋中閉門讀書,很少參與娛樂活動,節假日也難得出去。她有位叔父在南京任職,星期天總是開車來校,想接侄女到郊外「換換腦筋」,可每次載走的總是她的同學。越是這樣,她叔父越是擔心她的身體,越是要拉她出去「透透空氣」,但總是很難說得動她。
對於這一切,施士元都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就在吳健雄進入中大的第二個年頭,日寇在我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第三年,日寇又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吳健雄是位很溫和的學生,但是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她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的12月,她冒雪參加了總統府門前的靜坐示威活動,逼得蔣介石不得不出來向學生作個交代。不久以後,吳健雄還成了大家公推的學生示威遊行的領頭人。
1934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帶著師友的殷切厚望,她於1934年離開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繼續深造。
此後歷經數十年的艱苦奮斗,吳健雄為世界現代物理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她在博士在讀期間就參加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解決了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被人們稱為「原子彈之母」。她還驗證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並先後獲得了各國政府及世界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學位和獎勵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物理女王」。
㈨ 柏文蔚的人物生平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生於安徽壽縣南鄉柏家寨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幼年習讀《山海經》、《爾雅》、四子書、七經等,還常常帶領小夥伴們模仿軍人擺陣操練,他邊指揮邊對大家說:要殺盡一切惡人及貪官污吏。年齡稍大後,他研究農學,雖「胼手胝足,處之夷然,不以為苦。」柏文蔚16歲時,代父到私塾館授課3年。柏文蔚父親望子成仕,多次要他參加科考應試。父命難違,21歲那年他前往應試,從州試、府試、到院試,得心應手,一發即中。父母高興,鄉里羨慕,而他自己卻認為:「經國大計,不在此雕蟲小技也。」
中日甲午戰敗後,柏文蔚與孫毓筠、張樹侯等人在壽城內創立了「閱書報社」,同時改良藏書樓,創立天足會,把改良思想付諸初步實踐。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柏文蔚考入求是學堂(後改名安徽大學堂)。知清廷與俄羅斯訂西藏密約,乃奔走呼號,痛斥清廷喪權辱國之非。他曾多次去南京,結識了趙聲、張伯純等革命志士,共同組織了反清革命團體「強國會」。光緒二十九年,陳獨秀、潘贊化等留日學生回國,在安慶召集各校學生於藏書樓前集會,柏文蔚在演說中慷慨激昂,強烈抨擊清廷「寧以土地送友邦,不以土地遺漢人」的謬論,激勵青年攜手「革除惡政,拯民於水火。」與會人驚呼:柏君真英雄也!安慶知府聞此,惱羞成怒,查封了藏書樓,迫害參加集會的學生,柏文蔚憤而退學。
光緒三十年春,柏文蔚投武備練軍學堂充當學兵。他聯絡熊成基、倪映典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發起組織「同學會」,探討如何推翻清王朝、推動社會進步的道路。在練軍學堂卒業後,柏文蔚應安徽公學校長李光炯邀約入校任體操教習。任教期間,他與李光炯等加入了劉光漢(即金少甫)組織的專門從事暗殺活動的「黃氏學會」。同年秋,柏文蔚與陳獨秀、常恆芳、宋少俠等人聯絡了一些優秀青年學生,秘密建立了反清革命團體「岳王會」。柏任南京分會會長,效仿民族英雄岳飛,決心「精忠報國」。其主要任務是發動青年學生及清軍內的中下級軍士,暗殺清廷軍政要員。光緒三十一年9月,柏文蔚應南京鎮軍三十三標第二營管帶趙聲之邀,辭去安徽公學教職,在趙營中任前隊隊官。同年冬,他率領南京岳王分會全體會員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久,趙聲升任三十三標統帶,柏文蔚即被提升為管帶。光緒三十二年底,孫毓筠奉孫中山之命由日本回國,在南京與柏文蔚、趙聲密議謀炸兩江總督端方,但事泄未成,孫毓筠被捕,柏文蔚難以存身,遂離職。光緒三十三年2月,柏去吉林胡殿甲統制的吉強軍,充任文幫帶兼馬步隊總教習。7月,吉林邊務幫辦吳祿貞組織督辦公署,吳舉薦柏為二等參謀。宣統元年(1909年)4月,吳又委任柏文蔚為屯田軍一標標統。柏在東北5年間,與吳祿貞一起,先後資助過被清廷通緝的吳昆、熊成基等革命黨人逃往日本。同年冬,柏奉督辦之命赴韓國漢城,與韓國交涉東北的延吉問題。柏因購得一份東北地區全圖,被駐韓的日本偵警認定為「國事偵探」,遂回國。吳祿貞去職後,柏文蔚任屯田營管帶,不久回奉天(今沈陽市)任督練公所參謀處二等參謀。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柏文蔚受陳其美電邀,南下赴滬,與黃興等在陳其美家集會,決定由黃興負責收復武漢,柏文蔚負責南京。柏遂趕抵南京,與同盟會負責人凌毅、李華儂等商討起義方案。會後柏又趕回上海籌措槍支彈葯。然後率領百餘名敢死隊員,帶著上海革命黨人趕制出的1200顆炸彈,連同購買的300支手槍,乘坐三等車潛回南京。柏與新軍第九鎮統領徐紹楨決定於農歷九月初十晚10時起義。此事被兩江總督張人駿偵知,徐紹楨被迫依令將部隊撤出南京,起義之舉暫擱淺。此時,張勛在城內布防捉人,徐紹楨率領的第九鎮人心思散,隨同柏文蔚來的人亦紛紛離去,最後只剩下柏文蔚、李華儂夫婦、凌毅4人,所幸第九鎮正副目代表兵士來迎接柏文蔚,這才化險為夷。柏文蔚見徐紹楨畏難情緒很重,便耐心勸說誘導,曉以革命大義,使徐堅定了起義決心。當時全鎮缺乏槍支彈葯,柏文蔚再回上海,從總部領取槍彈10萬發、炮彈3000發、炸彈2000顆、手槍500支、步槍300支、現款20萬元,運到鎮江。柏文蔚與林述慶等一起指揮了進攻江寧的戰斗,趕跑了張勛,遂於10月12日收復南京。為統一思想,統編部隊,各省革命黨人代表集會南京,會議決定首先擴編柏文蔚所領導的部隊為革命軍第一軍,柏任軍長,駐蚌埠一帶。
該年年底,柏文蔚奉命北伐,聯合粵軍分左右兩翼,首先向北進攻固鎮。革命軍勢如破竹,張勛等人敗退。袁世凱急電要求和談。北伐軍參謀部命令柏文蔚停止前進。柏認為革命軍如不乘勝追擊到黃河以北,佔領大片軍事重鎮,談判桌上才會有主動權。因此,他口頭上奉命停戰,實際上沿津浦線繼續向北進攻,進占徐州。但是,革命軍內部主和妥協派佔了上風,參謀本部電斥柏文蔚「奉令停戰,竟前進不止,是有意破壞和局,特令申斥,勿得再誤。」從而使本次進攻半途而廢。
同年除夕(1912年2月17日),柏文蔚連接參陸兩部4封急電,召柏立即回寧。柏的幕僚力阻,以防不測,但柏自問無罪,遂坦然星夜南下,於18日拂曉抵浦口,7時謁見孫中山說:「吾人兵力不過黃河,苟且以和,吾人毫無地位,北洋系力量完全存在,吾恐不及兩年,袁氏反手,吾人無立足之地,大總統感想如何?」孫中山回答:「一人倒在地下,牽其一根頭發而拽之立起,吾知其萬萬不能;大眾皆願講和,不願再事兵戎,吾豈能要大家犧牲,為吾一人爭總統耶。」但是柏堅持反對議和的立場,並在陸軍部召集的軍事會議上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的主張未被到會大多數人員接受。
南北議和達成後,柏文蔚奉命協助皖督張毓筠統一安徽政局。柏即馳電廬州軍政分府孫萬乘、蕪湖軍政分府吳振黃、大通軍政分府黎宗岳,勸他們維護大局,早日取消分府。孫、吳先後依電宣布取消,唯黎宗岳置之不理。3月,柏文蔚奉命統水陸各軍,武力解決黎宗岳潯軍。潯軍一股攜械逃往山區,其餘在胡聘臣指揮下投降,黎宗岳乘夜逃武漢。安徽軍政終歸於統一。4月下旬,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柏在督皖期間,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推進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發展教育、實業、交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他嚴令查封鴉片煙館,嚴懲毒販,警方偵知英商太古公司的一艘輪船上裝有大量鴉片,柏即令將鴉片全部查封,於都督府門前「和鹽焚銷」。英駐上海總領事羅磊率兵艦兩艘馳皖威脅,要求賠償損失。柏督師嚴陣以待,並予嚴詞駁斥。10月間,孫中山巡視長江中下游各省途中,於安慶登岸向軍民發表演說,稱贊柏文蔚及安徽人民禁煙的正義行動。
民國2年(1913年)3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裝討伐袁世凱。柏文蔚堅決支持。不久,袁即以「不服從中央」為借口,於6月下令將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職。7月中旬,柏文蔚出任安徽討袁軍司令。下旬,柏由南京至蚌埠,成立討袁軍司令部,並集中皖軍向潁州方向推進。當時袁軍倪嗣沖部正向潁上進軍,柏本欲赴前線督軍驅倪,不料,8月7日安慶第一師師長胡萬泰叛變,率部進攻都督府,並與討袁軍戰於城郊獅子山。討袁軍失利,柏率少數隨從突圍至蕪湖。後柏文蔚轉赴上海,不久出走日本長崎。
民國4年5月,柏文蔚在日本獲悉袁世凱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憤激至極,與黃興、李烈鈞、陳炯明等流亡日本的革命黨人聯合通電袁世凱,要袁必須對日施行「強力抵抗,即至破裂亦不顧恤」,並表示革命黨人暫「不作討袁之舉,俾政府與國民安心對外」。不久柏文蔚即加入了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是月下旬,柏文蔚離日赴南洋,與白楚香以「水利促成社」名義,在海外各埠奔走,半年後籌款12萬余元,資助革命。由於勞累嘔血日重,遂回新加坡住院治療。是年秋,被唐繼堯、蔡鍔聘為南洋籌款總代表。12月12日,袁世凱公開稱帝,次年2月,柏文蔚回到上海。5月,黃興命柏文蔚用其從日本借貸的300萬元日幣即刻組練成一軍,由柏任司令,以備討袁。柏即奔走浙江、安徽一帶,募集人馬,籌措給養軍需。6月袁世凱死,柏文蔚接黃興函,組軍作罷。
民國7年,柏文蔚任靖國軍川鄂聯軍前敵總指揮,先後在四川夔州、湖北恩施一帶指揮作戰。民國9年又兼任鄂軍總司令。柏文蔚自結識孫中山以來,發現有些人常在孫面前讒言挑撥。民國10年秋,柏文蔚到上海謁見孫中山時,坦誠相告:「文蔚自忖,自(隨)從先生至今,不服從先生之事,絕想不出來。服從以何為定義?有一種人面見先生,脅肩諂笑,絕對服從;至與先生離開,所言所行無一不違反先生之主張。再有一種人,與先生若干年不見面,又或與先生相隔幾萬里,或幾千里,他的所言所行絕不絲毫有違背先生之處;若與先生見面,研究重要問題,絕不敢昧乎良心,以順為正,行妾婦之道以待先生。」交談中,柏文蔚還向孫中山先生暢談了導淮計劃(柏的意見後在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多有採納)。並欣然應約協助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柏文蔚被委為建國軍第二軍軍長。民國12年,孫中山指派柏文蔚參加改組國民黨,並參加國民黨臨時中央的工作。民國13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柏文蔚所做軍事報告,對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起了積極作用。在這次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秋,柏文蔚赴北方策動軍隊,奔波於豫、魯、冀、察各省和上海之間,為北伐做准備。同年底至翌年春,柏文蔚奉命赴河南,協調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軍的團結,並在黑石關洛河東岸擊敗了北洋軍隊。此間柏文蔚曾任河南軍校校長。民國15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再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翌年1月,柏文蔚以淮上軍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並任軍長。民國17年2月,在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捕殺共產黨人,實行獨裁統治。柏文蔚強烈反對,他率領第三十三軍營以上軍官發出通電,宣布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敦促蔣介石下野。在其軍長職務被撤銷前後,盡管處境維艱,但仍挺身而出,掩護、營救了許多共產黨員,如柯慶施、王更生、李運鶴(原名鄭鼎),以及被關押在鄂、川、黔「剿匪」指揮部的共產黨員楊金龍、楊宗貞等。蔣介石被迫下野後,柏文蔚給某要人電文中稱之「獨裁政治之不良,今者獨裁已倒」等由此獲罪蔣介石。蔣授意何應欽撤免了柏的第三十三軍軍長職務。柏以北路宣慰使的空銜,在壽縣創辦「學兵團」,熱忱歡迎中共派廖運澤協助開展創辦工作,並依廖的推薦,任命在南昌起義中任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團長的孫一中為學兵團團長,接納了參加南昌起義的共產黨員廖運周、孫天放、許德華(許光達)、葉守成、吳勤吾、張威武等人進學兵團。民國17年蔣介石復職後,柏文蔚的宣慰使空銜亦被免去。
民國20年9月,日本入侵東北,柏文蔚猛烈抨擊國民黨當局「先安內後攘外」的反動政策,並聯絡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為不受外侮,竭盡全力奔走呼號。對危害革命或專擅營私舞弊者或直言以爭,或予以揭露。柏文蔚的一身正氣,更加遭到蔣介石疑忌。民國22年,蔣介石密令安徽省主席劉鎮華嚴密監視柏的行動,後竟密遣特務尋機刺殺。一日清晨,柏文蔚的一個部下突然來到柏在上海寓所流淚不止,柏問其何以如此,來者說:「我不是為自己傷心,而是為先生傷心」,「先生禍在旦夕,我特來報信兒,請先生速速離開,否則生命難保。」柏問為什麼,來者說:「特務隊捏造先生反動,已經很久了……已得到上級命令,要直接對您下手了。為先生著想,請您快速離開為好。」柏文蔚當即搭快車離滬赴寧,找到於右任,陳述情況,並申明:一旦遇難,一不向你求援,二不是用你伸冤,只要你為我作證,我是為什麼而死,是被誰殺害的。因得於右任的保護,柏文蔚才免遭暗害。
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後,柏文蔚數次請纓抗日,「均不獲准」。晚年離開重慶,到湘西永綏(今花垣縣)賦閑,每日誦經向佛,消極避世。此間曾撰寫了《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及許多詩詞楹聯。他一生追求真理,寄希望於共產黨,曾作春聯貼大門:「渴望國共合作,倭奴奸暴終必滅;吾神威靈顯化,土豪劣紳不容昌。」
民國36年,柏文蔚登報聲明辭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等職,以示同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徹底決裂。4月26日,因患肝膿瘍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72歲。
㈩ 昌圖書香門第和金月湖畔哪裡好
當然是金月湖畔,毋庸置疑,你是否知道無論哪一個城市,好的住宅地盤都是政府辦公區或附近區域,或CBD或者有水的地方,昆明的滇池路附近各個小區、滇池方圓2公里,都是昆明環境最好住宅。房價最高地區,一個城市有了水才靈秀,
宣威未來金月湖畔絕對是宣威檔次很高房價較高的小區或別墅區。現在環湖路已經修好、二期景觀在繼續、三期水上主題游樂園、背靠金月湖,周邊文體中心、體育中心、人民醫院新大樓、五星級大酒店等都是重量級啊,價值無法估量,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