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川的地理資料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 位於東經97°22'—110°10',北緯26°03'—34°20',面積為56.7萬平方千米。地處長江上游,山地和高原佔78.82%。川西為高原,其餘為四川盆地。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川西高原的氣候垂直分布現象明顯,「十里不同天」,1月平均氣溫-9.3°C,7月為11—17°C,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3—8°C,7月25—29°C,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彝、藏、苗、回等民族。農業發達,素稱「天府之國」,水稻產量居全國首位,麥、棉、絲、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蠟(產量居全國首位)、豬棕等都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鋼鐵、機械、電器、井鹽、化工等到工業較發達。
旅遊資源:山水名勝、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兼備。長江三峽之一半,大寧河小三峽在四川境內,峨眉山、青城山、縉雲山、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東面凌雲山西壁, 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足與安岳石刻等是著名的宗教遺存。 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歷史人物有密切關系。紅岩、白公館、渣滓洞是現代史的重要紀念地。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卧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宮花會、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重慶燈會等,都是民俗旅遊的重點。
地方文藝:川劇形式活潑,曲調多樣,淺顯易懂,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相書由一人在幔後表演, 能模擬各種聲音,維妙維肖。 諧劇寓壯於諧,能及時反映生活現實。
飲食文化:川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用料廣泛,味多而深濃,以麻辣味為特色。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燈影牛肉、怪味雞塊等最有特色。小吃品種極多,賴湯園、擔擔面、豆花面、宋嫂面、小籠蒸牛肉、蛋烘糕等均為傳統小吃。
❷ 四川的地理位置條件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2)四川在地理上簡稱什麼擴展閱讀:
四川省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2、水文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
3、氣候特徵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川
❸ 四川的簡稱是蜀嗎
四川的簡稱是蜀。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四川這一地區的歷史來說,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將劃分為古九州,今四川省一帶屬古梁州之地。到了西周時期,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存在巴國、蜀國等諸侯國,所以,巴蜀之地成為該地區的別稱。
四川地理環境:
四川省位於東經97°21'-108°33'、北緯26°03'-34°19'。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
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
❹ 四川省的簡稱
四川省
簡稱:川或蜀
省會:成都
由來: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❺ 四川的別稱是什麼呢
「蜀」。
四川省的簡稱「蜀」和歷史上的古蜀國存在直接的關系。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
後人稱作古蜀國。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四川」的來源:
就四川省的簡稱「川」來說,和四川省的省名存在直接的關系。根據史料記載,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在宋朝這一歷史階段,「路」和唐朝時期的「道」、元朝時期的「省」一樣,都是較大的區劃單位。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四川」作為地理區劃由此得名。
❻ 四川省簡稱是什麼
四川簡稱川或蜀,又因先秦時四川(包括重慶)曾分屬巴國、蜀國兩諸侯國,故別稱「巴蜀」。四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另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四條大江,古稱江為川,故名「四川」)。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四川位於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鄰重慶,南接雲南、貴州,西銜西藏,北連青海、甘肅、陝西;東部丘陵較多,西部山地較多。四川省境內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少。河網密布,水系發達,人口稠密,氣候宜人,經濟發展較快,交通干線密集,現系「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四川擁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132種,佔全國資源種數的70%,成為川氣東送的起點。四川經濟實力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八,綜合實力位居西部第一。
❼ 四川是南方還是北方
四川是南方。
中國一般在地理學上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四川全境處於秦嶺之南,是我國標準的南方省份。由於橫向與青藏高原相接,所以自然行政區劃被劃為西南地區。北宋宋真宗將四川劃為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四川省名由此得名。
歷史文化悠久
先秦時為巴國、蜀國之地,北宋置川峽路,後分置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總稱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古蜀文明發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地,蜀錦、四川皮影戲等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川鹽業文化,酒文化源遠流長,三國文化,紅軍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紛呈,特別是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
❽ 蜀是哪個省的簡稱
蜀是四川省的簡稱。
四川,簡稱川或蜀,是中國23個省之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內陸,界於北緯26°03′~34°19′,東經97°21′~108°12′之間,東連重慶,南鄰雲南、貴州,西接西藏,北接陝西、甘肅、青海。
四川的地形: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四川
❾ 四川為何被稱之為巴蜀
在春秋戰國時期,巴蜀是分開的,巴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今西南地區、嘉陵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渝中區主要生活在川東地區及重慶全境。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在周武王伐紂時有功,被封為子國。因首領為巴子,而叫巴子國,簡稱巴國,而古蜀國自岷江上游冉族和羌族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發展起來的冉族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優勢統治,兼並了數個其他部落。多族經過長期的部族融合,變為蜀族主要生活地區在現在的川西地區。
在戰國時期巴蜀兩國並不和睦,經常會發生戰役,在到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庸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准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是由於蜀國四面環山,地形險陡,秦國的軍隊進不去,便用計使蜀王修建通往苴國的道路(後稱金牛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秦國張儀一直關注這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當道路修好之後,秦國的軍隊也隨之而到,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同時看到巴國的富饒同時吞並了巴國,這也是巴蜀文化徹底融合的開始,後一直被稱為蜀地。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元朝花了52年攻下四川之後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將四川的咽喉漢中劃給了陝西,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各縣劃歸四川省。1997年,原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