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2. 中國歷史地理的介紹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人民的祖先很早就勞動、生息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不斷地改造周圍的自然界,使中國的地理環境在全新世以來約1萬年的時間里起了很大的變化。
3. 中國歷史地理概況這門課屬於自然科學類嗎
中國歷史地理概況這門課屬於歷史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因此,中國歷史地理概況這門課屬於自然科學類。
4.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怎麼樣
第一節當代歷史地理學產生和發展過程 第二節歷史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第三節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二章歷史時期氣候的變遷 第一節三四千年前的溫暖濕潤氣候 第二節三四千年來氣候的變遷 第三章歷史時期植被的變遷 第一節主要森林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 第二節草原和荒漠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 第三節歷史時期植被的變遷 第四章歷史時期水系的變遷 第一節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及其影響 第二節長江中下游水系的變遷 第三節海河水系的歷史變遷 第四節黃淮海平原湖沼的歷史變遷 第五章海岸線的變遷 第一節遼東灣海岸 第二節渤海灣海岸 第三節蘇北海岸 第四節長江口海岸 第五節杭州灣海岸 第六章沙漠的變遷 第一節我國東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沙漠的形成和變遷 第二節第四紀以來形成的沙漠地區的變遷 第七章歷史時期疆域的變遷 第一節夏商周時期中原王朝的勢力范圍及其周邊民族 第二節先秦時期華夏諸國的疆域 第三節秦漢統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變遷 第四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疆界的變遷 第五節隋唐統一帝國疆域的形成 第六節宋遼金時期各分裂政權的疆域 第七節元代的疆域 第八節明時期中國疆域 第九節清帝國疆域的形成--中華帝國最終疆域的形成 第十節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國土的淪喪 第八章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第一節秦統一前地方行政區劃的出現 第二節郡縣制的確立 第三節州郡縣三級制的確立與解體 第四節道路制度的出現與演變 第五節行省時代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第九章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移 第一節戰國至兩漢時期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節隋唐五代時期 第四節宋遼金元時期 第五節明清民國時期 第十章中國古代農業的地區開發與地域差異 第一節我國北部農牧界線的歷史變遷 第二節我國古代主要農業區的歷史變遷 第三節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及其變遷 第十一章歷代工礦業的分布和興衰變遷 第一節絲棉織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二節雕版印刷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三節造紙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四節陶瓷業的地理分布及共變遷 第五節歷代五金生產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十二章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線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先秦時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節秦漢時期全國交通--城市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線格局的變化 第四節隋唐五代時期全國城市體系的重建與發展 第五節宋遼金時期城市重心的南移與商業市鎮的出現 第六節域外交通的歷史發展 第十三章歷史文化景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 第一節文化重心區的分布、轉移與政治、經濟關系 第二節方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的地理背景 第三節社會人群的地域差異
5.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中國的歷史地理的發展
中國的歷史地理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和沿革地理。這是由於古代有資源收集資料的人主要是官府和封建制度下的支持者或由封建政府所派出的官員或專業人士。再者,縱觀各個朝代的歷史地理學家,始終不能擺脫傳統士大夫的「痛心於一個朝代的滅亡或衰落,而立志研究經世致用的學問」的一種情結。所以他們比較重視各個朝代各地區的城池,山川,道路,渡口,人口,軍隊,士兵,商業和農業等對封建君主有用的資料。
自東漢班固於公元1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起,以至《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和《大清一統志》都屬於官修的沿革地理。至於私修的有公元3世紀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唐朝時洪亮吉的《東晉疆域志》和《十六國疆域志》。自宋朝起沿革地理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始後又有宋朝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明末清初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和清末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一些其他書籍也有地理資料,包括明朝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
6. 中國的地理概況包括自然人文經濟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7.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要素疆域和政區的基本特徵
疆域:意指領土的范圍或面積。例如,我國疆域遼闊。《荀子·君道》:「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政區:即行政區劃,指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政區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政區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8.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理特徵
多元化,源遠流長
9.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一、疆域、政區
(一)注意從秦統一到清乾隆年間的疆域狀況,建立疆域變動的概念,區別目前國際法意義上的疆域觀念與歷史的疆域觀念。
(二)中國古代政區存在二級制與三級制度的交替情況,可重點了解清代的地方政區情況。
(三)省的出現及演變。元朝是一個轉折點。
二、民族、人口
(一)了解中國歷史上民族的融合與演化狀況,注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
(二)人口的變遷。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數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南北人口構成比例的變化。歷史上的幾次人口的遷徙,注意在人口遷徙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
這本分內容中學已經學過,可以思考多元地形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四、氣候 注意古代曾經有過溫度與濕度的變化